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魏晋南北朝

  • 玄意幽远

    作者:戴燕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引发后人无限遐思的重要时代,其学术思想、文化艺术的独特内涵尤能激发古今有识之士的无穷想象。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主要哲学思潮——魏晋玄学的专题讲说和具体论列——如名教与自然、谈无说有、才性之辨等等,集中展现了魏晋士人对于深邃幽渺的精神世界的不懈探求,力图全面地呈现魏晋思想、文化与人生的总体风貌。作为一种介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通俗读物,本书以其特有的深入浅出、亲切感人引领着读者步入一个激情与思辨相碰撞的历史天地。
  • 陆士衡文集校注(上下)

    作者:陆机,刘运好校注

    《陸士衡文集校注(上下)》是在《陆士衡文集》基础上,辑佚补遗,是迄今最完备的本子,加以题解、校勘、注释、评笺、备考,附录年谱、传记和评论资料等堪称陆机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陆机研究的最新成果。陆机,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地位的作家,被誉为“西晋第一大家”,其《文赋》最为著名,诗歌开一代风气,其文集历代以来没有完整的注本。
  • 世说新语笺疏

    作者:余嘉锡

    [笺疏】 〔一〕 嘉锡案:国于天地,必有兴立。管子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自古未有无礼义,去廉耻,而能保国长世者。自曹操求不仁不孝之人,而节义衰;自司马昭保持阮籍,而礼法废。波靡不返,举国成风,纪纲名教,荡焉无存。以驯致五胡之乱,不惟亡国,且几亡种族矣。君子见微而知着,读世说任诞之篇,亦千古之殷鉴也。文选四十九干宝晋纪总论曰:“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又曰:“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由。”又曰:“民风国势如此,虽以中庸之才,守文之主治之,辛有必见之于祭祀,季札必得之于声乐,范燮必为之请死,贾谊必为之痛哭。又况我惠帝以荡荡之德临之哉?”李善注引王隐晋书曰:“贵游子弟,多祖述于阮籍,同禽兽为通。”抱朴子外篇刺骄篇曰:“世人闻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见谓大度,而不量其材力非傲生之匹,而慕学之。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或溲便于人前,或停客而独食,或行酒而止所亲。此盖左衽之所为,非诸夏之快事也。昔辛有见被发而祭者,知戎之将炽。余观怀、愍之世,俗尚骄亵,夷、虏自遇,其后□胡、猾夏,侵掠上京,及悟斯事,乃先着之妖怪也。”戴叔鸾即后汉逸民传之戴良,见后 “阮籍当葬母”条。 全晋文三十五应詹上疏陈便宜曰:“元康以来,贱经尚道。以玄虚宏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望白署空,显以台衡之望;寻文谨案,目以兰薰之器。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 1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一〕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二〕晋阳秋曰:“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 【笺疏】 〔一〕 程炎震云:“阮以汉建安十五年庚寅生,山以建安二十年乙未生,少阮五岁。嵇以魏黄初四年癸卯生,少阮十三岁。王戎以魏青龙二年甲寅生,盖于七人中最后死也。沈约七贤论曰:‘仲容年齿不悬,风力粗可。’” 〔二〕 程炎震云:“文选卷二十一五君咏注引魏氏春秋曰:‘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河内向秀友善,游于竹林。’水经注卷九清水篇曰:‘长泉水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也。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嵇公故居,时有遗竹”也。’御览一百八十引述征记曰:‘山阳县城东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康园宅,今悉为田墟,而父老犹谓嵇公竹林,时有遗竹也。’”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

    作者:穆克宏

    作者在大学中文系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教学和研究多年,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接触了很多史料。很久以来,作者想对自己所接触到的史料加以整理,撰成《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一书,供读者参考。 本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关于作家的史料;一是关于作品的史料。在介绍史料时往往稍加评论,为初学者指示门径,其中体例比较特殊的第八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料》,这一编各节,都有文学批评家和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的介绍,这是与其他各编相同的。不同是的,此编中多有较详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内容的介绍。
  • 南北朝文学史

    作者:曹道衡,沈玉成

    本书编写的总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述了我古近代文学的基本面貌,要求材料比较丰富翔实,叙述比较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限于主客观的种种条件,实际的工作必然和上述要求有所距离,书中的不当以至错误必然不可避免。 下面是对编写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说明: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负责总纂,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协作编纂;本书各册的编写方式不取一致,采用主编或编著者负责制,即各册的学术观点、学术质量统一主编或编著者;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本书中不仅对少量用汉语写成的少数民族古典文学作家、作品作了论述。 本书的断限上起刘宋,下迄隋代。其中“十六国”文学大部分产生于东晋,陶渊明的不少重要作品则在刘裕代晋以后。为了叙述上的方便,经编委之间协商,决定把“十六国”文学划归本书,陶渊明划归《魏晋文学史》。
  • 王融与永明文学时代

    作者:林晓光

    书稿为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分为"历史篇"和"文学篇"两大部分。正如书稿副标题所题示的,作者以"贵族社会"为理论基点,全书论述主要围绕"贵族"这一关键词展开。作者对南朝社会的这种认识,乃借鉴自日本史学界。 "历史篇"部分,作者从南朝"贵族社会"及"贵族制度"出发,利用有限的史料,勾勒出王融的人生梗概,结论尚属客观。作者在"绪言"中将"中世贵族文学"分为三大类型--"宫廷文学"、"朝堂文学"、"贵族生活文学",书稿"文学篇"部分,大致按照这种分类对王融文学创作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 谢灵运集校注

    作者:顾绍柏校注

  • 鮑參軍集注

    作者:鲍照,钱仲联

    鲍照(公元414-466年)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骈文亦佳。《鲍参军集注》共六卷,汇辑了钱振伦、黄节和作者本人的校、注、每篇后附有集说,卷末附有年表、诸家评论,注释和资料比较详备。 钱仲联(1908—2003),原名萼孙,号梦苕。终身教授。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26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建国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华大典·文学典》编篡委员会顾问,《全清词》编篡研究室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全宋诗》编委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华诗词学、中国近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诗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韵文学会第一届副会长,苏州大学中国近代文哲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1984年获江苏省政协委员会“祖国统一、撰写文史资料工作”成绩显著奖;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二等奖,同年被江苏省教委定为普通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1995年被教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时成果奖;1996年被苏省教委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 钱仲联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专于诗文词赋,尤其对明清诗文有较深的研究。主编的《清诗纪事》,获国家古籍整理评比和全国图书学会评比一等奖。还主编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国文学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主要著作有《人境庐诗草笺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鲍参军集注》、《近代诗钞》等,著述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钱仲联被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的《国际人物传记辞典》和国内《文学家辞典》、《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等。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作者: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是一本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专著。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动荡不安,这也是个思想异常活跃、精神空间开阔、文化环境宽松的时期,杰出的极富个性的人物辈出,文学成就也极高。《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详尽勾勒了这近四百余年间文学思想的发展脉胳,点明各时期的特征,力求描述文学思想发展的真实面貌,凸显出发展的总趋势。作者治学严谨,评价客观公正,读来有如沐春风之感。
  • 魏晋文学史

    作者:徐公持

    本书为“中国文学通史系列”的其中一册,阐述了我国魏晋文学的基本面貌,材料比较丰富翔实,叙述比较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本书可作为文学研究工作、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以及其他文化工作中的参考用书。
  •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作者:余冠英

    《汉魏六朝诗论丛》收入的文章,题目有大有小,我们通过这些论文看到的是,作者对于乐府诗歌的总体把握很深细,他的分析总是那样细致人微,而结论也总是下得恰到好处,每一篇都有自己独到的学术心得。他行文简洁流畅,朴素平易,论文写得一点也不枯涩,读来犹如优美的散文。
  • 陶渊明集笺注

    作者: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内容简介:《中华国学文库》的出版缘起,要从九十年前说起。1920年,中华书局在创办人陆费伯鸿先生的主持下,开始编纂《四部备要》。这套汇集三百三十六种典籍的大型丛书,精选经史子集的“最要之书”,校订成“通行善本”,以精雅的仿宋体铅字排印。一经推出,即以其选目实用、文字准确、品相精美、价格低廉的鲜明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人研治学问、阅读典籍的需要,广受欢迎。丛书中的许多品种,至今仍为常用之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倡导系统整理中国传统文献典籍。六十年来,在新的学术理念和新的整理方法的指导下,数千种古籍得到了系统整理,并涌现出许多精校精注整理本,已成为超越前代的新善本,为学界所必备。 同时,随着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快速发展,全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国学,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让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普惠全人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当此之时,符合当代国民阅读需要的权威的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现,实为当务之急。于是,《中华国学文库》应运而生。
  • 乐府诗述论

    作者:王运熙

    《乐府诗述论》(本社1996年版)是王运熙先生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长期潜心研究汉魏六朝乐府诗的成果汇集。内容涉及探讨乐府诗产生的地域、时代、在当时的作用和对后代的影响,考辨有关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本事,以及乐府诗在送和声、谐音双关语等方面所显示的特点。资料翔实,论述精辟。这次增补,加入近十年来有关论文三篇,对六朝清商曲辞的产生地域、时代与历史地位,刘宋王室与吴声西曲的发展,郭茂倩与《乐府诗集》等均有新的探索。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六朝乐府与民歌》、中编《乐府诗论丛》,过去曾分别单行出版;这次重印,大体保存原貌,只在少数地方作了一些修订。下编《乐府诗再论》则是新编起来的。
  • 忧与游

    作者:李丰楙

    《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内容简介:“道教文学”不仅是指受到道教“影响”的文学,还应该包括“道教性质的文学作品”。作者指出,文人忧愤于“士之不遇”、时局困厄,奉道者忧惧于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因而生发出舍离现世、度脱成仙,从而悠游于仙界的冀望。所以,“忧”和“游”是文人和奉道者进入他界的动机和目的,成为游仙(仙道)文学永恒的主题。秉持着上述的学术理念,作者汇集论文十二篇编成《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纵论六朝隋唐游仙诗之发展与创新,视野深广,新意迭出。 具体内容包括《六朝道教与游仙诗的发展》《唐人游仙诗的传承与创新》《六朝乐府与仙道传说》《严肃与游戏:六朝诗人的两种精神面向》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作者:张伟然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共分四章,第一章“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属于感觉文化区的研究。第二章“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内容分四部分,围绕的是“江汉”和“洞庭”两个地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个空间逻辑的问题。第三章“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是笔者关于文学地理的一种尝试。第四章“‘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旨在讨论地理意象的深化过程。前三章基本上是将地理意象看作静态概念,然后对其展开讨论;而这一章则以鸟声为中心,着重探讨地理意象的动态变化。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

    作者:戴燕

    2008年秋天起,《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作者在复旦大学用了一个学期,给中文系的研究生开一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专题的课。《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就是这门课的讲义汇编。通过阅读近代以来的这些重要的学术著作,可以帮助同学比较快地 接触到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它的历史以及与这种历史形成有关的思想文化背景、它曾经关注过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用的方法,等等。
  • 庾子山集注(全三冊)

    作者: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南北朝著名的文人。《庾子山集注》是以倪注本为底本,进行了校点,并且改正了其中一些错误,而且还作了校勘记,补辑了未收的诗和残剩文句。分为上、中、下三册。
  • 昭明文选(全五册)

    作者:[南朝梁] 萧统 编

  • 魏晋风度及其他

    作者:鲁迅

    本书收录了鲁迅一些虽无学术文章的形式,但实则有着深刻的理论见解,而且在现实中也的确起过重要作用的杂文、序跋和译文附记等。作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目,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鲁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