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魏晋南北朝

  • 神文时代

    作者:孙英刚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

    作者:小林正美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通过分析与传统的“儒教”、道家思想,或者刘宋中期之后确立的“道教”之间的关系,来解明东晋、南朝的文人贵族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式。相信这个方法对于解明六朝“佛教”思想的历史事实是最合适的方法。
  • 陶弘景丛考

    作者:王家葵

    本书并非有关陶弘景生平、著作、思想的通论性文字,作者试图通过史料的考据,勾勒出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宗教家的、医学家的、书法家的陶弘景形象。书中每一条目,皆是著者深思所得,皆有文献依据,但绝无因袭之论。 全书分五个专题,分别为:陶弘景交游丛考、陶弘景著作丛考、《真诰》丛考、陶弘景书法丛考、新订华阳陶隐居年谱,另有附录两种:陶弘景传记资料汇编、陶弘景事迹类编。共约四十万字。 陶弘景交游丛考 陶弘景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宋齐更替时,陶弘景曾从刘秉、袁粲起兵攻萧道成,事败,乃转投萧齐,后因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492)上表辞禄,隐茅山修道。比至萧梁革命,早已退隐山中的陶弘景又积极援引图谶,以示拥戴。入梁34年,梁武帝对陶弘景虽恩遇有加,乃至《南史》对其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被迫出走远游,作为妥协,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本章以陶弘景交游人物为线索,对与六朝宗教史密切相关的几个重大问题,如梁武帝对三教的态度,陶弘景礼塔受戒的动机,上清派的传授次第等,略作探索。 本章重点结论有二:陶弘景之礼塔受戒,应是研究六朝佛道关系的重要问题,但从傅勤家著《中国道教史》以来,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将此事视为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而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我们认为,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者。陶弘景悼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后痛苦心境的写照。而其入梁后对武帝之小心翼翼,如化名出走、与梁武帝论书、进《周氏冥通记》、两次自杀的举动等一系列事件,都可作为证明。就梁武帝而言,也从来没有把他目为“山中宰相”,乃至最后给予“贞白”的谥号,有意无意之间犯其父讳(父名贞宝,字国重)。
  • 弘明集校笺

    作者:[南朝梁]释僧祐撰,李小荣 点校

    齐梁时期僧祐所编《弘明集》为佛学重要典籍,保存了东汉末至南朝梁时期的大量佛教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次整理之《弘明集校笺》以碛砂藏本《弘明集》为底本,以《永乐北藏》本、《频伽藏》本、金陵刻经处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汪道昆刻本《弘明集》为参校本;充分吸收《大正藏》本《弘明集》及《中华大藏经》本《弘明集》所作校勘记;《弘明集》所收内容复见它书者,亦适当参校。对所涉及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要佛道经典等,广引儒、释、道文献笺注之。书稿体例完备、标点准确、文本可靠、校勘精准、注释雅驯,是目前《弘明集》最为完善的整理本。
  •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作者:王晓毅

    儒释道对魏晋玄学的理论建构均产生了影响,但三者的影响力度大不相同,其中儒道互补构成了玄学的理论主体。儒家伦理是士人的生命底色,而道家中的“黄老”与“老庄”作为最有活力的思想因素,居学术变革的主导地位。由于“黄老”道家已经将儒家伦理融入其中,因此从广义上说,魏晋玄学是“黄老”与“老庄”的融合;从狭义上说,则是黄老“因循”、“形名”,老庄“自然”、“言意”等思想要素与儒家伦理学说的融合。佛教译经则对玄学由生成论向本体论转化,起了某种间接的刺激作用。
  • 郭象与魏晋玄学

    作者:汤一介

    本书前四章全面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后十二章论述了魏晋时期著名哲学家郭象生平史实、哲学方法、哲学体系、郭象哲学中的理论问题,对郭象与向秀、裴頠、王弼、张湛等同期玄学哲学家的思想作了比较研究。
  • 郭象与魏晋玄学

    作者:汤一介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3版)》内容简介:1912年11月31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大学作讲演,北京大学校“之所以异于普通学校而成为最高学府者”,“日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世界之文明是焉”,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理,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所在,可视为一学问之国家也。且学问为文明之母,幸福之源。一国之大学,即为一国文明幸福之根源,其地位之尊严,责任之重大,抑岂我人言语所能尽欤!”蔡元培先生长北京大学后,对北大的第一个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陈旧观念,明确“大学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他解聘了一批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的教师,推行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拘一格地聘请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外教师,建立研究所,组织学术社团,举办学术讲座,创设学术刊物,鼓励教师和学生研究学问。他还在校行政会议下设立由专家组成的大学出版委员会,协助校长审查出版图书,规划出版事务,并设立独立的出版部,公开出版大学的讲义、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北大的学风为之一变,很快成为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心。李大钊先生在《本校成立二十五年纪念感言》中说:“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 魏晋玄学论稿

    作者:汤用彤 撰,汤一介 等导读

    《魏晋玄学论稿》是汤用彤在1938-1947年十年中所写的八篇论文和一篇讲演记录稿合成的文集,包括《读〈人物志〉》、《言意之辨》、《王弼大衍义略释》等。 书中对于玄学与佛学之关系、言意之辨、本末有无之争等问题的论述阐释,均有所创见,基本能够涵盖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作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玄学思想中考镜源流,并掘发其中所蕴的义理。
  • 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作者:福原啓郎

  • 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

    作者:張旭華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魏官品》产生时间及相关问题试释——兼论官品制度创立于曹魏初年、南朝典签制度考略、北齐流内比视官分类考述等。
  • 中古异相

    作者:余欣

  • 龍門石窟

    作者:塚本善隆

    本書是為龍門石窟研究經典之作,經由林保堯、顏娟英兩位教授經多年譯作而成,是研究佛教歷史與藝術史的經典著作。全書提供一百多幅田野圖片並繪製三十個表格,以求圖文豐富呈現。
  • 魏晋南北朝

    作者:川勝義雄

  • 北魏胡族体制論

    作者:松下 憲一

    4~6世紀、中国華北を支配した北方遊牧民族の鮮卑拓跋部。鮮卑拓跋部を中心とする北族は北魏の支配層「代人集団」を形成する。北魏のもうひとつの国号「大代」は代人集団における統合原意「代人意識」の表出である。本書は、「代人集団」と「代人意識」の形成と変容の過程を代国から隋唐までの時間枠で論じる。
  • 梁代陵墓考-六朝陵墓调查报告

    作者: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张璜

    《梁代陵墓考·六朝陵墓调查报告》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最高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必备参考资料。
  • 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

    作者:王永平

    这部题为《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的著作,是我最近几年所写的有关东晋南朝时期家族文化的一些专题学术论文的结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东晋南朝时期士族之文化,其中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为主体,涉及各家族家学门风的不同侧面。对于像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这样当时最为显赫的士族门第,以往学界论之者众,我则重点考察谢安之家教、琅邪王氏与佛教之关系,以及这两大士族群体在晋宋之际社会转折关头其代表人物的政治倾向与选择等。对于以往涉猎较多的问题,如琅邪王氏与天师道、王俭与江东人士的关系等,或尽可能更为全面、系统,或更为深入、具体地展开考察。相对而言,庐江何氏应为当时士族社会中的“小族”,而非王、谢那样的权势门第,以往关注者不多,我专题考述其家族与东晋南朝诸皇族的婚姻、与琅邪王氏的交往及其家族人物的政治态度,特别深人论述其家族代表人物在礼法实践、佛教信仰、玄佛交融、隐逸诸方面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其家族文化的基本特点。江东本土士族吴兴武康姚氏也是一个“小族”,其家族兴自汉魏,盛于南北朝后期和隋唐时期,传承数百年,本文通过对其门风与家学的具体论述,力图揭示其内在的文化特征,比如其家族代表人物以医术为“家业”,以及在南朝后期特别在人北后对其家族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这一部分收入的有关南朝时期彭城武原到氏、河东柳氏的文章,是对南朝时期勋贵的研究,从其家族军事、政治地位上升后,其代表人物日益“士大夫化”,揭示了其家族文化面貌不断趋于“士族化”的倾向。
  • 两晋南朝琅琊王氏家族文化研究

    作者:姚晓菲

    《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综观整个中古时代琅邪王氏家族人物之社会政治地位及其思想文化贡献,可以称之为影响最大、地位最高、代表性最强的文化世族。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邪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和“世禄不替”,并清楚地意识到这与其家族文化风尚不无关系。姚晓菲编着的《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研究》介绍了琅邪王氏之世系及其在两晋南朝时期政治地位的变迁、玄学对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的影?、琅邪王氏与两晋南朝艺术的繁荣等内容。
  • 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

    作者:张庆捷 著

    《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围绕北朝民族融合与文明互动这两大特点,重点结合北朝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选取了作者近些年来发表的20多篇优秀论文,从“北朝多民族社会与政治”、“多元文化与经济”、“外来艺术与文明”、“汉唐社会文化散论”四个篇章,对北朝时期民族间的融合汇聚、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进行了论述,有利于北朝历史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南史校证(共两册)

    作者:马宗霍

    《南史校正(套装共2册)》是著名学者马宗霍先生晚年的一部研究《南史》的著作,全书依《南史》而编目,分为八十卷,共九十余万字。《南史》出自唐代李延寿之手,依宋齐梁陈诸正史删润而成,后世论其书为删其不当删而增其不当增,钱大昕、洪颐煊、赵翼、王鸣盛等人均对其进行过考校。马宗霍在诸人的基础上,以《宋》《齐》《梁》《陈》诸书为主证,以《晋》《隋》《后魏》《北齐》《周》诸书为旁证,以《太平御览》为广证,以《册府元龟》为参证,而以《资治通鉴》为会证,校《南史》之讹脱,证《南史》之韪非,对《南史》增删情况的分析尤为用力。对比前人之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诚为研究《南史》者之津梁。
  • 北朝研究存稿

    作者:李凭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