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闻

  • 笔底波澜

    作者:傅国涌

    本书系傅国涌先生新著,讨论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中国言论史,每年一篇,论述当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方式列出该年的大事记,从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反独裁斗争中,用言论的武器与晚清政府、国民党反对派做斗争的艰辛历程。
  • 舒立观察

    作者:胡舒立

    中国的法律体系如何逐步健全;金融改革如何能走得更远;重大民生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行政性调控如何淡出,市场化调控如何跟进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想要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想要什么样的中国…… 复活风云激荡的过往事件,重现载沉载浮的财经人物,总结中国十余年来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激发人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 全能记者必备

    作者:(美)凯利·莱特尔//朱利安·哈里斯//

    《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第7版)》在讲解以上知识和技能时,采用了论述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练习占据很大篇幅,堪称《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第7版)》的一大特色。作者把它们设计得与记者的采访笔记非常相像,甚至有琐碎和错误的内容,营造了一种逼真的场景,目的一是增强实践性,二是提醒学习者避免这种错误。
  • 公众舆论

    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刘宾雁自选集

    作者:刘宾雁

  • 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

    作者:William E. Blundell

  • 觀察(全六卷)

    作者:儲安平 主編

    《观察》是储安平创办于1946年9月1日的杂志,撰稿人多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敢于抨击国民党政权,提倡“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大受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欢迎和喜爱,后被国民党查封。1949年11月1日复刊,1950年5月奉命改为《新观察》。
  • 激情新闻笔记

    作者:邱立本

  • 中国新闻舆论史

    作者:林语堂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中国新闻舆论史》集中体现了一代大师林语堂的新闻传播思想。书中介绍了我国古代几次舆论高潮的特点,剖析了舆论自由的权力是构筑民主社会基础这一观点。尽管报刊的发行量很大,但这对新闻自由却是一种嘲讽,文明进步所带来的裨益只有动物王国可以享用,而人类还远未触及,除非人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有申诉和抗议的自南。
  • 常识的力量

    作者:郭光东,史哲

    本书选出的88篇新闻评论,希望能够大体满足上述看似浅显实则苛刻的标准。选文文章长度,多为千字文。其时间跨度与刊载媒体,均系公开发表于2007年的中国报刊。本选本割受了纯粹的网络文章,系虑及报刊与网络二者当前尚有不同的言说尺度,同一标准之下则于报刊评论不公,再者网络文章浩若烟海,实难一一甄别。 总序 前言 开篇 常人的悲欢,常识的力量 第一部分 媒体的立场 每一次对小平的怀念,都是这个国家的集体再学习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 “五瓣章”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困境 给他们自救的勇气和被救的信心 “户籍思维”比“户籍制度”更急需打破 说“问计网民”,不如说“问计公民” 不可期的行政之忧,甚于不涨价的春运之喜 平调也是处分让官场潜规则现形 高耀洁:荣誉属于说出真相的人 纪念王小波 争做自由人 叶利钦最大政治遗产是面向自由 对公民的肯定,唯有歌颂是多余的 印花税上调意外 部门诚信受质疑 宗庆后一怒,尽显中国企业家之短板 一次社会进步与舆论监督的相互助力 光复劳动尊严 新法有待实践 从假包子到假新闻:一场信无可信的尴尬 仰望“星空”,需要价值肯定和制度激励 期待在诺奖转播中见到反思 行动者 有希望 是否为公共利益应该是可诉的 第二部分 公共的言说
  • 包在纸里的火

    作者:云飞扬

    《包在纸里的火》主要内容:当我们关注别人的命运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关注自己的命运。救赎用心灵来完成的,而不是用舌头。那一场媒体“战争”即将到来之际,他悄然而至。他有一个神秘的目的。他来而又往,在“战争”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还掀起了一场风暴,直到。 《包在纸里的火》有关于媒体,有关于记者,有关于新闻。它将向你讲述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那些故事,讲述记者的生存状况,也将讲述媒体“潜规则”,讲述媒体之间的“暗战”,还将讲述一个人与一个报社之间的“战争”。
  • 新闻评论教程

    作者: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体例新颖,案例丰富,点评精彩。编者不仅是高校新闻评论教学一线的学者,还曾做过多年的媒体评论员、时评专栏作家,积累了丰富的新闻评论写作经验和教学案例。全书在系统全面阐述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写作规律和操作规范的同时,配插了大量的案例和案例评析,有利于系统训练新闻评论实战写作和编辑能力。 《新闻评论教程》古今中外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书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形式演变的基本趋势,也反映了最近十年来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的迅猛发展的崭新图景,还在社论、言论版等多个重要章节中,通过对中外新闻评论不同的操作规范、表达方式的对比,为学习者提供了开阔的认识视野。 书后(封三)配有学习卡,其所指向的网络课程和案例资源库,有在线交流和不断更新的功能,读者可以获得比教材更为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新闻评论教程》既可作为高校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本科、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新闻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 储安平集

    作者:储安平 著,张竟无 编

    《民国三大报人文集:储安平集》内容简介:储安平所处的时代是为他所特别痛恨的,但在那个时代里,他还能够独立办一份《观察》并以自由的心灵对国事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一点已是现在的知识分子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了。作为时评,一般来讲,当历史发生变化,人们对具体事件不再抱有兴趣的时候,这些时评的价值也就只剩下历史价值了,只有对历史发生兴趣的人才会重新翻检。但储安平的《观察》时计好像是为今天而写的,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时评,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储安平的《观察》政论是很有感染力的,文字也好,1949年后再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时评,不是后来者没有见识,而是没有这样的条件。
  • 美国新闻史

    作者:迈克尔·埃默里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第一版曾获得众人向往的“西格马·德尔塔·凯”(即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全国研究成果奖,这是新闻学该领域的最高奖。
  • 报道伊斯兰

    作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知识与权力、报道与掩饰、诠释与共谋 萨义德“东方学三部曲”压轴之作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专家单德兴教授 专文推荐 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斯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西方世界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在新闻媒体的描述,以及政府、学界与企业专家的应和下,“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利用“伊斯兰”一词,来为其丧失民心的高压政权张目。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爱德华·萨义德针对伊斯兰被西方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了其渊源和影响。他结合政治评议与文化批评来揭示出,即便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道,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扭曲。
  • 一纸瞒天

    作者:(美)霍华德·弗里尔,(美)理查德·福尔

    当今世界究竟是由法治还是单边诉诸武力来主宰?在这部论证周密、力透纸背的研究著作中,作者揭示了《纽约时报》是如何持续不断地谬报美国外交政策相关问题的,包括1964-1965年为报复东京湾和波来古事件而轰炸北越的行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桑迪尼斯塔统治的政策、2002年短暂推翻委内瑞拉民选总统查维斯的军事政变、 2003年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入侵。《纽约时报》的编辑方针未被国际法纳入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考量之中,这不得不成为一个“过失”。
  • 华尔街日记

    作者:程明霞,林俐

    《华尔街日记》两位作者在2008年的这趟美国采访之旅,无疑是这个特殊年份的一份有价值的记录。创造了无数历史的总统选举和百年遇的金融危机,无疑是2008年发生在美国却和中国最密切相关的两件事。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那么在为期40多天的行程中,《经济观察报》的两位记者辗转美国三个州、五六座城市,近距离地观察“风暴中的美利坚”,既采访了华盛顿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家,也深入贫穷的俄亥俄州小镇,看到那些住在车房里、完全靠政府救济而生活的最穷苦的美国人,如何在被金融危机恶化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又如何对新总统、新政府寄予希望。
  • 新闻与正义

    作者: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

    《新闻与正义:14项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全译本3》(修订版)内容简介:真实是真正的新闻的生命。普利策说过:“在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彻底弄清之前,绝不放过它。连续报道!连续报道!……一定要坚信,真实对报纸来说犹如贞操对女人一样重要。”今天,有那么多的内幕、丑恶得以揭露,仍得益于这一优秀的新闻传统。
  • 新闻业的怀乡病

    作者:许知远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身为《经济观察报》主笔的作者许知远,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视角, 以新闻写实的手法,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这些全球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回顾、总结和展望,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精英们的媒体精神。 新闻从业者、传媒行业相关人士、媒体研究人员,以及对传媒业感兴趣的业外人士。
  • 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

    作者:李天道

    全球最著名的新闻作品奖--普利策大奖,真实折射美国近百年历史风云,深刻影响美国近百年政治与社会生活。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体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 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将能够品赏玩味这种令人激奋的读物之价值所在。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最高奖项。它使新闻记者赢得传奇般的地位,人人都以能获得此项殊荣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它已成为一个记者所希望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同时,一些获奖者表示他们把得到此项奖看作是获得攀登另一座高峰的动力,获奖也是一种责任和力量。 普利策奖是以美国著名报人、美国现代新闻之父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zer,1848-1911)的遗产作为基金而确立的奖金,开始分设新闻奖和文学奖,1943年起增设音乐奖。 新闻奖在普利策奖中占有较大比重始于1916年,最初,只设4项新闻奖:公众服务桨9最佳新闻报道奖、最佳新闻写作奖和新闻史奖,至今已扩大到14项呀。 自1917年以来,普利策新闻奖对美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录几乎囊括了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 今天,普利策新闻奖不仅是美国近300个新闻奖中最知名的一个,而且为全世界所关注。它凭借美国的综合国力和新闻媒介的辐射力而名声远播。不仅如此,英、法、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甚至包括俄罗斯的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普利策奖颁奖活动进行了报道。应该说,普利策新闻奖是对美国主流报界的一种检验。的确,普利策新闻奖已成为美国新闻文化和社会文化中一道散射出异彩的特殊景观。正如德国鲁尔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海因茨-杜特里希·非吉尔所言:"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体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恒够品赏玩味这种经常是令人激奋的和信息量之的奖项目前已增至14个,但老传统不变,即列2人)或1个媒体,所以每年获此殊荣的只有10多人,自然凤毛麟角,十分耀眼。 当然,维护美国的内外政治路线,宣扬美国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永远是美国记者和作为记者"裁判"的评选人共同的取舍新闻的标准。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奖标准,也离不开美国新闻的这种价值取向。但是,通过对一些获奖作品的深层剖析可以发现,作者不是仅仅靠简单的说教与演绎,而是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巧妙地、隐匿地表达着这种价值取向;他们不是靠一味的吹捧与"帮忙",而是更多地通过严肃尖锐的揭露与抨击,甚至借助嘲笑、挖苦等方法,以达到消除毒瘤和缺陷的目的,使美国社会不断走向健康和兴旺。在普利策奖的评选人看来,揭露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深挖公众注目的、与生存相关的热点问题,是他们首先要关注的题材。 同时,从普利策获奖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了解美国20世纪社会政治发展史、美国现代新闻史,可以说,从研究现代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这些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都是很有研究、参考和资料价值的。 本书在撰写体例上,先写“新闻背景”和“写作背景”,既为读者提供有关新闻事件和作者立论的来龙去脉,又将两种不同的新闻文体区别开来。背景以客观呈现方式为主,侧重于作者生平。“新闻背景”和“写作背景”中附存作品获奖年份和具体奖项。然后是“原文精要”,作品后附“写作技巧”和“新闻花絮”。 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我国读者认识美国新闻的特征、地位和作用,了解美国现代新闻的发展,包括美国现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方面,了解美国新闻界对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报道,提供一份客观、真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