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学

  • 中国美学简史

    作者:朱志荣

    中国美学史是中国学者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坐标,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梳理的结果。与西方一样,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就已经有了对于审美问题的零星看法。长期以来这些看法日渐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只是在中国近代以前没有得到规范、总结和西方式的学理化而已。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里,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审美问题的见解,对道器、道艺的见解。在文学艺术理论和批评里更是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宗白华先生曾说:“ 中国古代的文论、画论、乐论里,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的资料,一些文人笔记和艺人的心得,虽则片言只语,也偶然可以发现精深的美学见解。”①这些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在审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等方面与西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于西方曾经忽略了的一些审美问题,中国古代的学者也提出过一些精湛的见解。中西方在审美趣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也体现在作为理论概括的美学思想中。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异,中国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美学是互补的,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对世界美学的发展无疑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诗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

  • 美学漫话

    作者:宗白华

    《美学漫话》主要内容: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你就会像一面镜子,像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人们会感谢你的。
  • 艺术:让人成为人

    作者:[美] 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

    《艺术:让人成为人》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学生藉由学习审慎的思考,以及对于创造性艺术的认知,也将会更好地了解自身。 《艺术:让人成为人》叙述的历史上人文学取得的杰出成就。尽管我们的方法是主题式,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但是历史语境仍然作为了解特定作品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感激过去了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并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的激励。 本版特色:本书的版本次数已经达到第7版,这是因为人文学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着。同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须要生长和变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在的这一版作出了一些重要的修订,它们对于我们特殊的方式走进人文学是非常必要的。
  • 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

    作者:

    《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包括:(俄)克鲁泡特金 (Кропоткин, ПётрАлексеевич 1842~1921) 原著《面包与自由 : 一个流亡贵族关于面包的思考》 (奥)弗洛伊德 (Freud, Sigmund 1856~1939) 原著《精神分析引论 : 全面解析人类精神神秘的性图景》 (古希腊)柏拉图 (Platon 公元前427~前345) 原著《理想国 : 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纲要》 (英)莫尔 (More, Thomas, Sir, Saint 1478~1535) 原著《乌托邦 : 关于未来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 (英)达尔文 (Darwin, Charles Robert 1809~1882) 原著《物种起源 : 进化与遗传的全面考察与经典阐述》 (德)黑格尔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770~1831) 原著《美学 : 对广大美的领域的尖端叙述》, 均使用同一ISBN。
  • 因為孤獨的緣故

    作者:蔣勳,蒋勋

    別被《因為孤獨的緣故》這個看似有點溫柔浪漫的書名所蒙蔽,這裡收錄的八篇短篇小說,篇篇都會讓你坐立難安,因為它們有著生鮮兇猛的世俗性,用懸疑如推理小說般的敘事結構,夾雜政治嘲諷與黑色幽默,用最正經八百的語言,說最荒誕不羈的故事。不論是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光怪陸離,也不論是對人性偽善或身體慾望的鞭辟入裡,蔣勳收放自如、點到為止處,卻總已針針見血。
  • 谈美·谈文学

    作者:朱光潜 编

    《谈美谈文学》主要内容:为了帮助大家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设计了若干思考与探究的题目,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关于审美的,具体包括审美功能、审美心理等;二是关于文学的,具体包括文学趣味、文学语言、文学风格等。希望大家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索与讨论,能够领悟到文学与美学的奥妙。 《美学》这部小书是帮助你走出一些迷路的。它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一些简截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误,针砭你的缺失,鼓励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的态度的并切和谈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 《谈文学》: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工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
  • 革命审美解构

    作者:余虹

    在理清了有关现代性的上述思路之后,我们再回到余虹的《革命·审美·解构》一书。我觉得该书的基本思路与上述思路可谓不谋而合,而且,可以说,上述思路的终点,正是余虹写作本书的逻辑起点,即从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内在冲突来考察、阐释、说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复杂的演进历程。余虹的基本思路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梁启超为起点的现代工具主义与以王国维发端的现代审美主义及其冲突。这种现代性冲突的历史大致是:第一,学术化时期:从晚清的学术争论到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文学革命论与文学自主论)。第二,政治化时期:五四后到80年代末,第一阶段五四后到文革是现代工具理论主义借助政治权力上升到独尊地位并排斥打击现代审美主义,理论上经历了“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三大革命现实主义的形态和话语。第二阶段文革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现代审美主义借政治宽松时期全面复兴并在学术思想上压倒了现代工具主义。第三,90年代以来,是现代性冲突转化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解构与再建构。
  • 生命美学的诉说

    作者:周殿富

    这是一部教给你阅读,教给你思考,教给你智慧,教给你有滋有味儿地生活的书。读了这本书,你会变得丰富一点,精神上有一点、高尚一点,从而也坚强了一些。相信和追求这些美好的思想和知识的人有福了。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常读和细读,应置于随手能够拿得到的地方。还可以将其视为权威地论述生命奥秘的辞书,资料详实,答疑解惑。这是一本能够呼唤出你的优美性情的书。它是健康、有趣的,智慧、她看的;有思想亦饱含着思想的表情。
  • 1846年的沙龙

    作者:[法] 波德莱尔

    诗人波德莱尔不但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也具有令人叹服的批评才能,而且越来越多的法国文学研究者认为,他是一位比批评家圣伯夫还要伟大的批评家。波德莱尔的批评活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 美从何处寻

    作者:宗白华

    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用洋溢着艺术灵性与激情的生动文笔,揭示出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以及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隐藏的美,在我们面前铺开一段绚丽多姿的寻美历程。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世俗的利害计较,把整个情绪和思想移动一下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在被钢筋水泥、电脑网络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灵魂的转向么?  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格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在这宁静和雅的天地中生活着人们却在他们的心胸里汹涌着情感的风浪、意欲的波涛。但是人生若欲完成自己,止于完善,实现他的人格,则当以宇宙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与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
  • 悲剧心理学

    作者: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中英文合本,ISBN:9787533602543,作者:朱光潜著
  • 诗可以兴

    作者:彭锋

  • 拉奥孔

    作者:(德)莱辛

    莱辛编著的《拉奥孔》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纪念碑,表面上像是在讨论诗歌与绘画的界限,实际上牵涉到当时德国文化界争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文献价值。拉奥孔(TheLaocoon and hisSons),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是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名作。阿格桑德罗斯等创作于约公元前一世纪,现收藏于罗马梵帝冈美术馆。据考证,系阿格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佐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三人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制作,1506年在罗马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完美的作品。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以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一.拉奥孔简介 拉奥孔是古希腊特洛伊城邦的一个祭司,在特洛伊战争中,因为识破了希腊人利用木马将希腊士兵运入特洛伊城的诡计,极力反对特洛伊人将那些希腊人的木马作为战利品搬进城(因为希腊人就是利用木马来装载自己的士兵)。拉奥孔因为阻止特洛伊人将这些木马搬入城,而触怒了希腊人 的守护神雅典娜,因此雅典娜从海中派了两条巨蟒来把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活活的缠绕死。后来雕塑家将这一个故事雕成雕塑群,其中就有一个雕塑表现了拉奥孔和他儿子们被蛇缠绕的痛苦的表情。后来这组雕塑群被长期的掩埋在罗马废墟中,直到1506年才由以为意大利人在挖葡萄园的把他发掘出来,其中这个雕塑(如上图)的右手膀已经残缺,当时罗马教皇请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补上去的,可惜的是米开朗琪罗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而仅仅是留下了一张草图。罗马人对于这个故事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不仅将他体现在雕塑上等造型艺术上,而且还成为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作品《伊尼特》中的所描写的经典场面。 二.内容简介 正如莱辛在前言中,所言他这本书并非严格的著作,乃是他的一些随想的记录,“这篇论文是随着我阅读的次序而写下的一些偶然感想,而不是从一般性的原则出发,通过系统的发展而写成的。它与其说是一部书,不如说是为着准备写一部书而进行的资料搜集”。所以这本书的条理并不是那么的清晰,我们就以问题式的方式来解读莱辛的《拉奥孔》。 通读莱辛的《拉奥孔》,我们能隐约的感觉到这部书有一个潜在辩论对手——温克尔曼和他的《论希腊绘画与雕刻艺术》、《古代造型艺术》。或许正如莱辛所说的该文是他阅读的心得,那么我们可以猜测他所阅读的正是温克尔曼先生的那两本著作。 对于《拉奥孔》,我想谈论三个问题,第一个正如改书书名所提醒的那样,对于雕塑“拉奥孔”中所表现的拉奥孔与维吉尔史诗中所描写的拉奥孔之间的区别作为分析;第二问题是论述诗与画之间的区别,在此莱辛所说的“画”包括造型艺术,例如雕塑等,而“诗”则泛指文学。第三个问题是论述诗与画的效果的比较。 1,维吉尔诗中所描述的“拉奥孔”与雕塑中的“拉奥孔”之间的区别。 莱辛的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个区别“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在雕塑中对于拉奥孔被巨蟒缠绕的时候,他的面部痛苦表情只是通过他轻轻的一声叹息来体现;而在维吉尔的史诗中对拉奥孔的的痛苦的描述是,拉奥孔发出惨痛的哀号,张开大口来哀号,“拉奥孔想用双手拉开它们(蟒蛇)的束缚/但他的头巾已浸透毒液和淤血/这是他向着天发出可怕的哀号/······/挣脱颈上的利斧,放声狂叫”。在造型雕塑中,拉奥孔的呼天抢地的痛苦的哀号变成了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些批评家就认为雕塑家的这个处理没有把拉奥孔在临死之前的那些痛苦给完整的表达出来,从而认为雕刻家没有诗人那么的优越。莱辛认为其实雕刻家的对拉奥孔的痛苦的“叹息”的处理,反而更体现出了雕刻家与诗人的区别,而且是雕刻家的优越之所在,更能体现出了雕塑家的天赋与才能。雕塑家所用的材质乃是立体的大理石,他们的创作是在石块上进行雕塑,他通过手中的雕刻刀在石块上制造出凹凸不平的线条来塑造形象。而诗人通过的是文字和声音,他们制造出的是节奏的起伏来塑造形象。很显然地是,假如在大理石上真实的按照维吉尔诗中所描述的那个张开大口进行哀号的拉奥孔来进行雕刻,那么我们可想而知雕刻家要在石块上凿出一个大大的黑洞来表示拉奥孔的那张哀号的大嘴巴,但是这个深深的黑洞在雕塑上是及其的难看的,甚至是令人恶心和厌恶的。而将拉奥孔的那嚎啕大哭变成了一丝无奈的叹息,正是避免了那个黑洞洞的大嘴。莱辛认为正是在这一点处理上,雕塑家表现出了他的天赋与创造性。 那么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是诗人摹仿了雕塑家的雕塑,还是雕塑家摹仿诗人。因为罗马人对于拉奥孔这个传说是耳熟能详的,不仅雕塑家把它创造成了一个雕塑群,而且诗人也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它进行过描述。关于拉奥孔的神话,在古罗马的文学与艺术中有许多的创作,其中最为著名文学上的创作的是维吉尔的对拉奥孔的描述,而且在古罗马的雕塑中也经常的出现关于拉奥孔的故事,所以在文学与雕塑上的谁模仿谁的问题上出现过巨大的差异.虽然这个争论可以通过史学上的考据可以断定.但是在由于雕塑的年代难以断定,所以这个问题也随着进入了艺术领域中.在艺术上这个问题的争论比史学上的争论复杂得多了,涉及到了造型艺术与文学的差异的问题。
  • 悲剧的诞生

    作者:[德] 尼采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希腊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 体验与诗

    作者:(德国)威廉·狄尔泰

    《体验与诗》是德意志哲学家威廉·狄尔泰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整体心理学文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狄尔泰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神学、哲学和史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莱奥波尔德·封·兰克等。书中主要内容有戈特霍尔德·埃夫赖姆·莱辛、成型岁月、美学理论和创造性的评论、莱辛的新戏剧、同神学作斗争、莱辛的世界观等。
  • 蒋勋细说红楼梦 有声书 卷贰

    作者:蒋勋

    《蒋勋细说红楼梦》有声书,将是中国第一部以主讲者原音呈现的“文学经典”,是一套值得典藏传家的有声书! 这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蒋老师完全超越了考据,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与你生命的对接。走进蒋勋老师的《红楼梦》私家讲堂,细细品味,会感觉正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老师曾获台湾广播界主持人最高奖——“金钟奖”,他的声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难怪曾有陌生人对他说:“你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会有很好的声音。”一度吸引林青霞每周一次飞到台北,只为了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 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蒋勋 蒋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老师还是我的半颗安眠药。因为听老师讲《红楼梦》的光盘,心里很安定,就容易入睡。 ——林青霞 无数红迷翘首期待 内地首次出版限量发售 附赠蒋勋名画笔记本 《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二卷 第二十一回至第四十回
  • 美学指南

    作者:彼得·基维 主编

    本书是一本研究美学原理和当代西方美学的论文集,也是一本指南性的美学教材,全书分两部分,共18章。上篇围绕现代美学的缘起、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艺术与审美、艺术本体论、评价艺术、美学中的解释、艺术中的情感、艺术与道德等问题分章节探讨;下篇则对文学哲学、视觉艺术哲学、电影哲学、音乐哲学、舞蹈哲学等其他问题作了阐述。本书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严格的美学问题,由这一领域内权威的作者所写,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现代美学星云图。
  • 谈美

    作者:朱光潜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

    作者:潘知常

    孙、刘、曹的独得之秘:“抢”才是硬道理;“帝蜀寇魏”:抢占道德高地的虚拟快感;《三国》鏖战:大型屠杀的团体操;诸葛亮:战乱首席策划师;鲁智深的真性情:做个下半世快活也好;武松的逻辑:有奶“ 想必”是我妈;师徒取经:不可思议的“暴力”为“爱心”开道;潘金莲的人格畸变:膨化的自尊背后蜷缩的自信……潘知常从美学的角度揭秘四大奇书,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作出了独到的解读。 美学家PK“说书人”,潘知常VS易中天。本书收录了南京大学美学教授潘知常的演讲与讲课书稿。在本书中,潘知常从美学的角度揭秘四大奇书,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作出了独到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