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学

  • 艺境

    作者:宗白华

    本书收录了宗先生在报刊、报告会、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作品。宗先生在这些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在该领域独特的见解。论文观点新颖,论据确凿,理论性强,独具见解,别具特色。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许多观点、论题值得广大读者、学者进一步探讨。
  • 文艺心理学

    作者: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 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

    作者:[奥] 马克思·德沃夏克,Max Dvo

    目录译者前言 第一章地下墓窟绘画——基督教美术的开端 第二章雄高尔与尼德兰美术 第三章丢勒的《启示录》 第四章论尼德兰罗马主义的历史前提 第五章老勃鲁盖尔 第六章论埃尔·格列柯与手法主义 索引
  • 心美情深境明(套装共3册)

    作者:林清玄

    心美,一切皆美,ISBN:9787512503205,作者:林清玄 著
  • 诗论

    作者:朱光潜

    在欧洲,从古希腊一直到文艺复兴,一般研究文学理论的著作都叫做诗学。“文学批评”这个名词出来很晚,它的范围较广,但诗学仍是一个主要部门。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的《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大概不外两种。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则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喜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 诗学的忽略总是一种不幸。从史实看,艺术创造与理论常互为因果。例如亚理斯多德的《诗学》是归纳希腊文学作品所得的结论,后来许多诗人都受了它的影响,这影响固然不全是好的,也不全是坏的。次说欣赏,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爱憎不应该是盲目的,只是觉得好或觉得不好还不够,必须进一步追究它何以好或何以不好。诗学的任务就在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由。
  • 小说美学经典三种

    作者:[英] 珀西・卢伯克,爱・摩・福斯特,埃

    包括:《小说技巧》、《小说面面观》、《小说结构》。
  • 叔本华美学随笔

    作者: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从《叔本华全集》的卷二、卷五中选取了12篇文章,这些文章独立成篇,讨论的话题有阅读、思考、写作、批评、语言学习、文体、音乐、大自然的美和死亡等。叔本华以准确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考、质朴无华的文笔、言之有物诚实自然的风格,阐述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 美典

    作者:高友工

    “美典”是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作者高友工创制的术语,即在文化史中形成的艺术典范,中国的唐诗、草书、宋元绘画等。本书是关于中国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作者近二十年来最重要论文的结集,包括论文九篇,附录三篇,涉及美学和“美典”两个核心论题。
  • 我与文学及其他

    作者:朱光潜

    全书各篇谈说的方面广泛,以诗或诗论为中心,穿插对王国维、柏拉图、阿诺德等中外美学家思想的精彩评述,对文艺理论进行细致地疏解。
  • 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组成,朱光潜就青年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适合初涉美学的读者参考。
  • 印度古典诗学

    作者:黄宝生

    《印度古典诗学》在本质上符合古印度和古希腊的“诗学”概念,兼容诗歌理论和戏剧理论。其次,印度文学史大致可以分成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古典梵语文学时期、中世纪文学时期和现代文学时期,而梵语诗学产生和贯穿于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冠这以“印度古典诗学”能比较准确地表明它的时限。
  • 明室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 表现主义论争

    作者:格奥尔格·卢卡契等

  •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作者: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共九章,约二十五、六万字。第一、二两章具有导论性质,主要对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予以界定或作扼要论述。第三章进入正题,详尽地论述了所谓精神的前意识的存在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第四章为全书的重点,作者首先以一节的篇幅论述智性、想象和感觉从灵魂中流泻出来的顺序,要点是区别精神的无意识与自动的无意识。继而以四节即本章的大部分篇幅来讨论诗性直觉的诗性认识,对诗性认识的产生、构成和实质等,一一作了详尽的论述。最后以一节的文字,论述诗中的那个精神性的创造性自我同尘世中的那个物质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之间的本质区别。第五、六两章分别探讨了诗与美、诗与现代绘画的关系。第五章的主旨在于论述美不是诗的对象,而是它的“目的之外的目的”。第六章以现代抽象艺术为例,强调诗性直觉在艺术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七章为全书又一重点章节。作者在区别巫术认识和诗性认识的基础上,论述了诗对于艺术的超越和诗性经验由产生到释放出来的全过程,最后以一节的篇幅对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概念“诗性意义”作了集中而详尽的阐发。第八章讨论的重心是所谓音乐的内在化。作者先推出“直觉推进的音乐”这一概念,接着剖析古典诗对于词语的音乐的依赖,末了论证音乐的内在化在现代诗中的实现。最后一章即第九章,以诗人但丁的创作为例,论述创造性直觉的三次顿悟在伟大艺术家的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及其作用。
  • 谈修养

    作者:朱光潜

    《谈修养》系其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著作,半个多世纪来却淹没在其美学著译之底下,光芒不显。本次新刊,正着眼于其关于人生诸般极精微又极精明的见解。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一一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人生趋往康庄与丰盈。
  • 驳圣伯夫

    作者:普鲁斯特

    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里面还有很多大家
  • 生命的热情何在

    作者:[法] 保罗·高更 (Paul Gaug

    《生命的热情何在》由法国“后印象派巨匠”保罗·高更所著。本书是他出走文明社会后在塔西提岛书写的散记。高更用充满诗意的文笔,勾勒出第二故乡塔西提的万种风情,层层拆解,屡屡绽放,使之成为艺术创作巅峰的记录,更是他晚年艺术创作的宣言。 本书记录了他在塔西提生活的十二年。高更以自传色彩绘出心中的美好,他要告诉文明社会,那些野蛮人教会他,关于生活与幸福的事。
  • 品味四讲

    作者:蒋勋

    庄子多从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发现美;蒋勋更是深谙其道,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从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在小吃里发现信仰; 感受服装的体温; 如何营造一个家; 怎样将急躁、焦虑和抑郁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 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首次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让读者在享受孤独与体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独特的品味,从美中获得情感与力量。
  • 美学珍玩

    作者:[法]夏尔·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的文学生涯是从绘画评论开始的,《一八四五年的沙龙》一炮打响,《一八四六年的沙龙》则确立了他权威艺术评论家的地位。这期间,他已经开始诗歌创作,但成名作《恶之花》的出版,却是在十二年之后。 《美学珍玩》收集了波德莱尔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评论。他极力推崇色彩和想象力,浪漫派大师德拉克洛瓦令他迷狂,漫画家伽瓦尔尼令他心醉神迷。他涉猎广泛,油画、素描、漫画、雕塑,无不娓娓道来,精辟又不乏热情,为读者展开了一副美妙的法国十九世纪艺术画卷。他认为:“对一幅画的评述不妨是一首十四行诗。”诗可以说画,画也可以说诗,“现代诗歌总是明显地带有取之于各种艺术的微妙之处。”
  •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作者: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精选波德莱尔的文艺批评论著27篇,内容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诸领域,基本囊括了其美学思想的方方面面。波德莱尔具有相当精细的鉴赏力,突出地反映了时代思潮的更迭,既上承浪漫主义传统,又蕴含现代主义新观念的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