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学

  • 艺术与错觉

    作者:[英] E.H.贡布里希

    被肯尼思•克拉克描述为“我所读过的最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这个问题也许简单,却很难回答。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以他深厚的学识和与生俱来的清晰的表达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学精神的论辩。再现是艺术史最基本的问题,而《艺术与错觉》是任何对理解艺术有兴趣的人的必读书。《艺术与错觉》第六版包括最新增加的序言,作者在其中讨论了图像与符号的关键差别。
  •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5),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青年时代曾追随苏格拉底求学。后回到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在讲学进程中写出了四十篇左右的对话集,内容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哲学和文艺理论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本书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斐德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构成“文艺对话集”。作品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般地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作者把对话体运用得十分灵活,他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而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活的思想进程,激发自己的思考。
  • 蒋勋说红楼梦(第五辑)

    作者:蒋勋

    蒋勋先生以其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青春的、人性的、悲悯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回到文本”,真正感受到《红楼梦》非凡的魅力。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阅读《红楼梦》,我们在阅读自己的一生:一本书,可以不断让你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 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

    作者:[日] 今道友信

    爱和美,是哲学中的两大课题,也是人类争论不休的两大难题,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免与之相遇。 今道友信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艺术家、美学教授,是国际著名美学家。他渊博多识,通晓古今,在品味咀嚼了前人智慧结晶之后,记录了他对爱和美的思想。 此书是由今道友信先生的两本书《关于爱》《关于美》合译而成。虽是哲学著作,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它对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而我们又熟视无睹的事物提出了种种疑问;它对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又未深入探究的事物进行了缜密的考考论证,引导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和爱,理解生活中的美和爱。
  • 会饮篇

    作者:柏拉图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 看见与被看

    作者:[法]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我们眼中所见之物的价值,甚至生命,依赖于与我们有观的东西。此话如果当真,那么我们对此命题下的审美、认识乃至伦理条件作何感想?这就是本书——一个关于视觉经验的哲学寓言,试图展开的主题。 在书中我们见到了两个象征性形象,其对立构成了一对不死不休的两难选题。一边是信仰视角的人,他多少把《圣经》中关于耶稣空墓的言语转化成自己的话语:“他看见了,就信了。”另一边是同语反复视角之人,自以为是地给自己的眼光作一个断然封闭的担保,似乎一切均一目了然,近乎自欺欺人:“你所看见的就是你见到的东西”,画家法兰克•斯特拉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说过此话,为了替一种名叫“极少主义”的审美态度辩护。 然而,这个始终徘徊在我们看待一般的可视世界和特殊的艺术世界的习惯方式中的两难选题,不过是一个假两难选题。它需要被超越,被辩证地扬弃。那么怎样才能看而不信呢?怎样才能一直看到里边而又不止步于对所见的确信? 借助乔伊斯和卡夫卡的两个文学寓言,对照一个雕塑品所提供的最简单的图像,以上问题的答案在摸索中形成。一个立方体,一个雕塑家托尼•史密斯的大黑立方体渐渐显示出它的魅力、它令人生忧的怪异性、它的张力。看着它,就是重新审视形式与在场,模拟人形与几何抽象的关系;就是更好地理解实体与空洞的辩证,更好地理解眼前这让我们对它保持尊重的悖反距离。 可是,为了达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更加精细的“辩证图像”观,重新审视光晕观念——此观念取自本雅明,才能更明白为什么我们见到的东西总在那里边看着我们。这一切的目的便是:建立一个形式的人类学和一个图像的元心理学。
  • 解释的有效性

    作者:(美)赫施

  • 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 觀看的方式

    作者:John Berger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不過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意涵。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裸體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裸體是一種衣著形式。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全書雖以章次為名,但讀者可以隨自己喜好以任何順序閱讀。其中四章由文字和圖像構成,另外三章則只有圖像。由圖像構成的章節,主題分別為觀看女體的方式,以及油畫傳統中的各種矛盾面向,雖然沒有文字,但它們企圖提出的問題並不下於有文字的篇章。在這些圖像篇章裡,作者有時不提供任何相關資料,因為擔心這類資訊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干擾圖像正在傳述的意旨。 本書初版於1972年,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為基礎加以延伸,是所有談論藝術的書籍中,最發人深省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直到今日,其啟發讀者如何觀看藝術作品的入門地位依然不變。 約翰.伯格擊中了專業藝評家的神祕化要害……他是影像的解放者:一旦我們讓畫作直接影響我們,我們就能以更好的位置做出有意義的評斷。 --Peter Fuller, Art Review 這本書的影響力十分驚人,它開啟了我們的視野,帶我們進入如今已成為老生常談的文化研究的普遍關注領域。 --Geoff Dyer, Ways of Telling
  • 现代西方美学史

    作者:朱立元

  • 艺术哲学

    作者:丹纳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插图珍藏本分图本与文本两卷,图本共精选五百二十二幅,其中彩图四百八十四幅,全部由老一辈摄影家,八十高龄的陈渊先生精心翻拍而成。
  • 谈美

    作者:朱光潜

    《跟大师学国学:谈美》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书后收录朱先生的《近代实验美学》一文,供读者朋友参考。
  • 神思陌路

    作者:叶锦添

  • 视觉文化的转向

    作者:周宪

    视觉文化的来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视、网络、广告、图文书、身体……今天无数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参与到这一文化的建构中来。那么,视觉文化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书从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两个层面,广泛地讨论了视觉文化复杂的社会文化意味。作者在历史描述中聚焦于当下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在主体视线的文化分析基础上,饶有意趣地解析了视觉消费、虚拟现实、读图时代、时尚设计、奇观电影、老照片、身体审美化等问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视觉文化的转向 视觉文化的来临 文化的视觉化 何为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研究什么? 视觉文化如何研究? 第二章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 视觉文化的历史叙事 视觉范式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视线的文化意义 看与生存 视线的文化关系 投射的眼光 欲望的眼光 权力的眼光 反观的眼光 第四章 消费社会中的视觉消费 消费社会及其文化 视觉消费 炫耀性消费 消费偶像 景象的社会 商品的符号交换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五章 视觉技术与虚拟现实 视觉文化与视觉技术 镜子,相机,电脑 亚里士多德与模仿 本雅明与机械复制 波德里亚与虚拟现实 几点反思 第六章 “读图时代”的图像霸权 遭遇“读图时代” 文化“主因”与三种文化 词语与图像 图像霸权与图像拜物教 第七章 作为视觉符号的时尚 时尚的界定 时尚与现代性 时尚的矛盾结构 时尚的文化实践 时尚与先锋性 时尚与品味 从时尚到设计 设计的不同文化取向 现代与后现代设计 第八章 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 “叙事电影”及其范式 “奇观电影”及其范式 奇观作为电影主因 《英雄》的奇观分析 从叙事到奇观的文化转变 第九章 摄影与图像生产 摄影与图像志 “老照片”的怀旧话语 “封面女郎”的图像修辞 第十章 旅游景观与凝视 作为视觉体验的旅游 再现景观 “发明”景观 旅游者的凝视 照片中的凝视 第十一章 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审美化 身体问题 身体的张力 身体的塑造 身体的认同 第十二章 视觉文化及其超越 视觉文化与视觉自然 视觉文化的悖论 重归自然的视觉冲动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 影像的哲学

    作者:南野

    《影像的哲学:西方影视美学理论》对于西方影视美学理论做了整体、清晰而确切的提供,对所涉及的理论与重要论点的解读准确、客观,透彻。加强了对影视美学理论学术背景的阐述,尤其是结构主义之后的语境。而将有关电视的美学分析与社会文化及公共理论纳入梳理与解读,也使西方影视美学理论的阐述体系得以完整。《影像的哲学:西方影视美学理论》值得影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者、爱好者.影视从业者用心阅读,也适合用作“影视美学”或“西方影视美学理论”课程的教材。
  • 影视美学

    作者:彭吉象

    《影视美学》介绍了世界电影美学的主要流派,以及对于电视美学特性的探讨。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视文化特性与影视美学特性,尤其是运用西方现代心理学分析了影视艺术的视觉心理、深层心理和接受心理。《影视美学》作为高等院校影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可供影视学、传播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提高美学修养和影视文化水平的自学读物。
  • 光和时间的神话

    作者:威廉·维斯

    在目前这个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日益增大,人们不仅需要各种有用的知识作为求职谋生的手段,而且需要审美的智慧作为自我赎救的依托。此种智慧,在艺术表现领域,有助于实现从无到有的创构或打破陈规的立新;在精神生活方面,则有助于培养静观万物的鉴赏趣味或自娱自乐的审美自由。凭借这种智慧,人们有望恢复自我的本来真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而从风恬浪静中见人生真境,从味淡声稀中识心体本然,在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里聆听天地自然鸣佩,在草际烟光、水心云影中见出乾坤最妙文章,于环境设计、艺术装潢中品味华润雅丽意趣,从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等精品佳作中获取各种审美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爱智慧即为哲学,而智慧则分两翼。其一是注重凝照反思的理论,其二为采取具体行动的实践。这一本原意义,绵延两千余载,在克罗齐的精神哲学理学变为“两范畴四维度”体系。依此思路,追求智慧的人类认识活动,被分为理论与实践 两大范畴。
  • 好莱坞明星制

    作者:[英] 保罗·麦克唐纳

    好莱坞电影明星制是一种文化及商业现象。作为电影符号化内容的一部分,明星具有文化重要性,因为他们通过银幕上的表演再现了人类身份的意义。同时,明星是经济价值的符号,是电影市场所利用的资产,其目标是提高制作融资、获取收益及确保利润。因此,符号性与经济性在好莱坞明星体制中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本书将工业研究与明星研究结合到一起,配合具体实例,对好莱坞明星制进行细致研究,探讨了明星制的构成、运作方式,以及其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 繁花

    作者:叶锦添

    自1986年参与第一部电影《英雄本色》(吴宇森导演、周润发主演)以来,15年的时间内,叶锦添先生参与了多部电影的美术、服装制作,合作的导演更遍及两岸三地、美国等地知名导演,包括李安、蔡明亮、田壮壮、李少红、罗卓瑶、关锦鹏与王颖、陈国富等人。其中,不仅以电影《诱僧》荣获1993年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2001年更以《卧虎藏龙》一片,获得前所未见的“最佳美术设计”与“最佳服装设计”双项提名,此举不但一举刷新奥斯卡的历史记录,并荣获2001年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与“英国影艺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同时也将叶锦添先生的创作生涯推向全世界的舞台。 在舞台戏剧的领域里,叶锦添的作品,更以一贯对服装与美术的坚持,通过与云门舞集、汉唐乐府、当代传奇剧场与太古踏舞团等艺术团体的合作,创作足迹遍及奥地利、法国、英国与新加坡等地。在多出戏剧舞台的丰厚经验外,叶锦添更将创作触角延伸至电视精装古戏《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射雕英雄传》、时装设计“女红坊”系列、书籍《不确定时间》、《繁花——美学·散文·作品集》、《叶锦添小说》等的出版及展览等多重面向。
  •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作者:(法) 让•米特里 (Mitry, J.

    电影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不仅具有百科全书式的视野,而且汇集了经典电影理论时期的论述,形成一份总纲。作者让•米特里,是法国电影理论家,电影史学家,电影教育家,法国电影学院教授,实验电影导演,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办人。译者崔君衍,是国内电影理论的权威学者,巴黎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