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冯骥才

  • 行间笔墨

    作者:冯骥才

    《行间笔墨》(插图珍藏本)是冯骥才的又一散文力作,书中囊括“中国的雪绒花”、“阿尔卑斯山的精灵”、“心的出路”几个散文创作单元,让你体味他不同一般的散文情怀。
  • 敦煌追问/冯骥才分类文集

    作者:冯骥才

    书摘 我把一九九六年称为自己的“沙漠年”。春天里我在尼罗河边的国王谷,踩着被毒日头烧红的沙砾,去寻找埋葬在那些热烘烘的大山深处的三千年以前的法老们的精灵。我汗流浃背地钻进那一个个画满古埃及人心中形象的阴冷的墓室,用我所熟悉的绘画语言去破译他们至高无上又神奇莫测的理想。然而,转过几个月后,完全没有料到我会来到中国的大西北,同样踩着烫脚的大漠,由那条废弃千年的丝绸古道,一直走进和太阳一样灿烂夺目的敦煌石窟。 尽管一年里,我有幸看到的这两个沙漠上的画库,一东一西;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面之上。但它们全是地球先人心中的色彩、理想天国的景象,以及人类初始时代那种蓬勃清朗的精神。从中,我识辨出这人类文明最早几步清晰有力的足迹,然而我也看出了其中的不同——古埃及人表现的仅仅是他们自己;敦煌石窟却叫我发现多元的人类文化缤纷的因子,并惊异于它们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的奇观。 使我获得这个美好感受的缘由是,我接受中央电视台和敦煌研究院等部门的邀请,为他们策划一部大型历史文化片的脚本而奔往敦煌。但当时我还没答应由我来执笔。此行更深的愿望,则是偿还自己远在少年就心怀不已的一个梦想。 我的邀请者之一——中央电视台的导演孙曾田,是一位富于才气、缄默内向、主意过剩的人。他没有安排我们从兰州飞往敦煌,而是乘坐一辆快报废的破车,沿着当年周穆王、张骞、法显、隋炀帝以及张大千、常书鸿等都走过的漫长艰辛的河西走廊,一点点去往敦煌。现在想起来,这辆破车真是选择得好。惟有在这种破车的颠簸摇晃中,才能寻觅到当年那种古道牛车的感觉。而这条没有任何现代生活痕迹的千里之途真好比一条时光隧道。在不知不觉中我被引入了历史。 在敦煌,受到莫高窟巨大的美与文化的震撼之后,我又给这位导演拉到敦煌四外的大漠上,去造访一处处倾圮千年的古域。他肯定知道,对于我,历史的生命就是这些至今犹存的遗址;生动的历史精神依然在这些世间仅存的历史空问里闪闪发光。当我在那条通往玉门关——也是玄奘走过的丝绸古道上,被激动得连喊带叫时,我发现这位导演的眼睛异样的明亮。当时,还以为他和我一样被眼前这博大而辉煌的历史景象所降服。过后才明白,其实那是一种猎人捕到猎物时的目光。我已经如醉如痴地中了他甑圈套。说服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是叫他深深感动。于是我主动伸出手接过这一写作的使命。敦煌已经把我对历史、文化、佛教帑艺术钓想像疯猛逝.燃烧起来。任何作家在创作激情到来时,都是妄自尊大。那时我甚至狂妄地认为,这件事非我莫属! 在返回天津后的两个月里,我把一切都思考成熟,写出提纲,这便是收在本书最后部分的“附录”。也许由于受到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的启发——他主张拍一部“空前绝后”的巨片。因而我从最初构想时就拒绝以往的电视片所采用的介绍性方式。史诗性是我写作的起点,也是竖着目标的终点。放眼敦煌,线索错综复杂,但有五条大的历史线索,犹如地图上走势清晰的山脉:即中西交流史(丝绸之路史)、佛教东渐史、北方史、中古史和敦煌石窟艺术史。其中任何一条线索都可以作为主线,但是任何一条线索也无法将敦煌博大恢弘的精神内涵包容起来。我决定将所有整块历史内容全部打碎,按照不同的特点和独自的思想命题,重新组合,构成一个个动人的形象的历史空间。这种写法,近于文学创作。敦煌的素材浩如烟海,打碎的素材庞杂无边。当我进入写作后,才知道我已经把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历史文化的大山压在自己的脊背上。将近一年的写作期间,我常常会听到自己的脊梁骨嘎嘎作响。 大概我为自己的创作想像迷惑过深,轻易答应来写,一旦动笔,便尝到陈寅恪先生所谓“敦煌学”的浩瀚与艰深。凡世上成为“学”之学问,必定是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内在价值无算。仅仅是自成体系,难以成“学”。国内外几代敦煌学者,都是在学术苦海中倾尽一生,最终不过磨出小珠一二而已。而言必有证,几乎又成了敦煌学苛刻的诀要。有多少空间,由得我来纵横捭阖,恣意挥洒?行笔之间,时时感到笔尖下是黑黑的学问的陷阱,何况单是内涵繁复深奥的壁画就有四万五千平方米之巨!即使今日脱稿罢笔,仍不敢说自己已经进入了“敦煌学”,却明白敦煌是我至今遇到的一个最大和最迷人的文化。它不仅是一切人文,无所不包;更由于它面对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所表现出的宽容、亲和、慷慨,以及主动——主动地吸取和主动地融合。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最积极、最有益于未来的主题也在其中。 正是由于它如此的庞大严谨,无不重要,疏漏不得,便常常压得我透不过气。这期间,我竟被逼得逃逸出来半个多月,几乎一挥而就地写了另一部全然不同、属于未来、天马行空式的小说《末日夏娃》。用一部小说的写作作为心灵的调节乃至喘息,是我前所未有的一次体验。其间奇异的感受只有另文表述。 以往电视片脚本,多是概说内容,勾勒紧要。然而对于敦煌,由于它本身高度的学术要求与内容的缜密性所决定,必须表达详尽精确,巨细无遗。同时,按照我本人的思想与艺术的追求,还要阐明思想发现,构筑独有的艺术空间。这样便给自己设置一道难题——写一种样式上全新的电视片脚本。即将复原性历史情节的画面刻画、实拍内容的确凿描述、闪光的思想提示,与文学性的解说词,构筑成为一个整体。脚本就是剧本,它是提供给导演工作时使用的。它的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导演的再创造。它的语言,首先是可以转变为镜头语言的。当然,它又可供阅读,这是由于我努力使脚本散文化。但读者阅读时需要有个前提,即运用自己丰富的镜头想像。而运用想像的阅读才是真正和幸福的阅读。 大约一个月前,我写完这脚本时,将手中的笔扔在桌上。人在书房中间的地上独坐许久。我感到自己空空如也。一年来塞满躯体的广博浩瀚的素材,此刻连同身上的血肉精神,全搬到那一大堆稿纸上。剩给自己的,不是满足,亦非失落,而是一种美好无比的空洞感……然后,过些天,渐渐才有一种很充实的感觉一点点回到身上。对于敦煌的写作,使我受益匪浅,甚至会终生受益。我陡然感到身上有一种文化上的强大。 你只要为它去做,得到的就一定比付出的多得多。这便是敦煌。还有,只有真正写过敦煌,才会最深刻地感受到敦煌。 这时,我才想到感谢邀请我来写敦煌的中央电视台和敦煌研究院,包括那个又有才气又有主意的本片导演孙曾田。如果世界还有什么像敦煌这样文化的圈套,我一定会再钻进去。 我也要感谢唐史专家黄新亚、敦煌学者刘玉权等同志给我有力的帮助,他们渊博的才识使我在一如大漠的敦煌中没有迷失,而是快捷又准确地抵达了我的目的地。 我还要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是他们独具的出版眼光,将我这部作品以完整的电视文学剧本的形式问世,并因之使我蕴藏其问的历史观和艺术史观奉献于社会。 是为序。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天津P14-17
  • 维也纳情感

    作者:冯骥才

    《维也纳情感(域外随笔插图本)》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时千万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作者把音符从地上一个个地拾真情为,忽然发现,竟全是芬芒的花朵。散漫的天性,浪漫的灵魂,艺术的圣徒,使维也纳成为一座惟美的城市。于是,作者情不自禁,把《维也纳情感(域外随笔插图本)》写成一部惟美的艺术散文。这是作家兼画家冯骥才式的独特的散文作品,也是中国作家笔下第一部关于维也纳的文学。
  • 冯骥才散文

    作者:冯骥才

    《冯冀才散文》作者冯骥才,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时光五载已过,我们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经再次遴选,本丛书不仅每册新增加五万余字,而且每册还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 散花

    作者:冯骥才

    《散花》所收篇目,乃是近三年中所写上百篇作品之自选。其中小说三篇,从2006到2008年,每年一篇。这样做并非作者刻意延长个人的“小说创作史”,而是短的小说尚可为之,长的小说不可为之。其余则是两大类,一是散文,无论写人写物,大都是有感而发,抒写一己情怀;另一是随笔,一概是对文化时弊真刀真枪的火拼。这两类截然不同的文字正符合作者的两种写作主张:一是心灵写作,一是思想写作。 还有一部分是与画相关的散文化的文字,这种另类的文体我随手写了不少。是思绪或情绪的片段,也是散文的片段。其实无论于人于文,片段才是精粹。作者作画总是缘自一种特别的心境,或把过多情思投入其中。可能出于作者的另一种身份——作家的习惯,每每画过,还会把作画的缘由和种种心理写出来。作家的天性是挖掘内在的精神与深在的心灵,于是这种写作已成作者专有的一种文本。
  • 俗世奇人(足本)

    作者:冯骥才

    《俗世奇人》(足本),是在旧版《俗世奇人》的基础上,增加冯骥才先生2015年新作的18篇小说,又精心编排39幅冯骥才先生手绘的插图最终集成的最新最全的版本。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新版《俗世奇人》有旧版所不具备的如下优势: 一、完整保留旧版篇目,并经由冯骥才先生亲自重新修订。 二、收录冯骥才先生全新创作的18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集成最完整版《俗世奇人》,更名为《俗世奇人》(足本)。 三、冯骥才先生亲自为足本手绘39幅生动插图,首次面向读者,《俗世奇人》(足本)拥有39幅插画的独家版权。 四、冯骥才先生亲自为足本作《自画小说插图记》,透露本次创作和作画缘由。
  • 珍珠鸟

    作者:冯骥才

  • 神鞭

    作者: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方刚,水咸土碱,风气强悍。近百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显耀上层或市井民间……
  • 俗世奇人·贰

    作者:冯骥才

    《俗世奇人 贰》是作家冯骥才继《俗世奇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天津卫清末民初奇人异士的力作,它与《俗世奇人》一样,也收录了十八篇短篇小说。但之前的十八个故事,只是作者众多故事里的一小部分,为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各色人物,市井生活,作者在百忙中挤时间写出了这部《俗世奇人 贰》。小说里的人物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活灵活现,读完小说掩卷之后,你会看到活脱脱一群立在书上的天津卫奇人异士。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人物性格、生动有趣的故事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精练,有画面感的语言,准确地为读者勾勒出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各色人物。 本书插图还是选用了《醒俗画报》的一些图画,它们虽然与小说故事不相干,但属于同一时代,能真切地反映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 神鞭

    作者:冯骥才

    《神鞭》讲述了: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 三寸金莲

    作者:冯骥才

    人说,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这话玄了!三寸大小脚丫子,比烟卷长点有限,成年论辈子,给裹却布裹得不透气,除去那股子味儿,里头还能有嘛?历史一段一段,一朝兴,一朝亡,亡中兴,兴中亡,兴兴亡亡,扰得小百姓不得安生,碍吃碍喝,碍穿碍戴,可就碍不着小脚的事儿。打李后主到宣统爷,女人裹却兴了一千年,中间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小脚不一直裹?历史干它嘛了?上起太后妃子,下至渔女村姑,文的李清照,武的梁红玉,谁不裹?猴不裹,我信,大清入关时,下一道令,旗人不准裹脚,还要汉人放足。那阵子大清正凶,可凶也凶不过小脚,再说凶不凶,不看一时,到头来,汉人照裹不误,旗人女子反倒瞒爹瞒妈拿布悄悄打起“瓜条儿”来,这一说,小脚里别有魔法吧!魔不魔,且不说。要论这东西的规矩,能耐,讲究,修行,花招,手段,绝招,隐秘,少说也得三两天。这也是整整一套学问,我可不想蒙哪位,这些东西,后边书里全有,您要是没研究过它,可千万别乱插嘴,您说小脚它裹得苦,它裹得也挺美呢?你骂小脚它丑,嘿,它还骂您丑呢!要不大清一亡,何止有器有笑要死要活,缠了放放了缠,再缠再放再放再缠,那时候人,真拿脚丫子比脑袋当事儿。您还别以为,如今小脚绝了,万事大吉,不裹脚还能裹手,裹眼,裹耳朵,裹脑袋,裹舌头,照样有哭有笑要死要活,缠缠放放放放缠缠,放放缠缠缠缠放放。这话要再说下去,可就扯远了。这儿,只说一个小脚的故事。故事原带着四句话,说假全是假,说真全是真,看到上劲时,真假两不。您自管酽酽沏一壶茉莉花茶,就着紫心萝卜芝麻糖,边吃边喝,翻一篇看一篇,当玩意儿,要是忽一拍脑门子,自以为悟到嘛,别胡乱说,说不定您脑袋走火,想岔了。
  •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作者:冯骥才

    你家院里有棵小树,树干光溜溜,早瞧惯了,可是突然有一天,它忽然变得七扭八歪,愈看愈别扭。但日子久了,你就看顺眼了,仿佛它本来就是这样子,这是习惯吗?
  • 三寸金莲(图文本)

    作者:冯骥才

    《三寸金莲》中的一种意图,即用大量充分的历史细节――实物照片,复原那曾经活着的奇异的历史,再现三寸金莲那一方匪夷所思的天地,给这中国文化中最隐秘、最闭锁、最黑暗的死角以雪亮曝光。历史的幽灵总是躲在某种遮蔽之下不肯离去,暗暗作崇;所以,当历史的一幕过去,我们应该做的是把那沉重的大幕拉开。
  • 炮打双灯

    作者:冯骥才

    都说静海县西南那边,地里不是土,全是火药面子。在那干结在地皮上白花花的火碱刮下来,掺上硫磺木炭就是炸弹……
  •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冯骥才

    文革”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是什么?“文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文革”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百个人的十年》为我们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这本《一百个人的十年》将使“文革”的受难者们感受到某种东西以使内心获得宁静,使那些“文革”的制造者们从中受到人类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终生不安。

  •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冯骥才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这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这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却它,又无法忘却它。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本书作者试图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的真相。 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劫难的真相。 作家冯骥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披阅十载,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忆载入史册。
  •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冯骥才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著名作家冯骥才以100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新版增加了初版未能完成的敏感内容,并配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真相。
  •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冯骥才

    尽管我力图以一百个人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历经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实际上难以如愿;若要对这数亿人经验过的生活做出宏观的概括,任何个人都力不能及。我努力做的,只能在我所能接触到的人中间,进行心灵体验上所具独特性的选择。至于经历本身的独特,无需我去寻找。在无比强大的社会破坏力面前,各种命运的奇迹都会呈现,再大胆的想象也会相形见绌。
  • 俗世奇人

    作者:冯骥才

    《俗世奇人》共有19篇作品,是作者的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作者独具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的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 神鞭

    作者:冯骥才

    清朝末年,一个海神娘娘“出巡散福”之日,津门各会热闹非凡。盐务展老爷新娶的小老婆飞来凤这一天大出风头,逢会必截,犒赏丰厚。突然,估衣街上的大混星子玻璃花跳出来横生事端,故意挑衅。众人劝说无效,僵持不下。人群里走出一个带点傻气的汉子,对玻璃花好言相劝。这大混星子不但不听,还张狂地要来揪他头上那根粗黑油亮招人眼目的大辫子。不料,那“傻巴”的辫子竟像皮鞭一样,把玻璃花抽了个鼻青脸肿。玻璃花在估衣街上栽了面子,他发誓一定要找到那“傻巴”一决雌雄。经多方打听,方知那人是城西挑担卖炸豆腐的“傻二”。混星子死崔为垄断估衣街,借机除掉玻璃花,便撺掇他去找津门“三大块儿”中能耐最大的戴奎一帮忙“拔撞”。戴打得一手好弹弓,可称天下奇绝。死崔怕戴奎一不答应,顺口瞎编说人称傻二那辫子叫“神鞭”,奎的弹弓子不过是小菜儿,用激将法煽风点火,烧起戴的嫉妒心,使他下决心会一会傻二。不料,傻二用辫子不仅轻轻巧巧就打掉了戴的泥弹丸,还抽掉了他的绝活“双珠争冠”,羞得戴奎一无地自容。从此,“神鞭”的名声便传开了。原来,傻二自小跟爹爹学辫子功,不曾与人交手,不知如此神速和厉害!而且使起来,随心所欲,意到辫子到,甚至意未到辫子已到。他爹临终前曾告诫他,这辫子功传子传孙,不传外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使出来,否则将招灾惹祸。果然,先是玻璃花,后是戴奎一,戴奎一引来在西市上的砸砖头的王砍天,王砍天又引来鸟市上拉硬弓的柳梆子……全叫他抽跑了。四门千总马老爷打发人拿来贴子请他去,想派给他一个小缺,在护城营当什长,教授武功。但他家世代不沾官场,推掉了这个差事。千总爷也不勉强他,只叫他耍耍辫子,当玩意儿看看。他只花里胡梢耍一通,还当场打落了几只蜻蜒。千总爷看呆了,当即把府、县、镇、署、前后左右各营中的几位老爷请来观看,个个开了眼,赏了他许多财物。“神鞭”的绰号也愈叫愈响。一天,号称津门武林的祖师爷索天响忽然找上门来,说要教教傻二如何做人,见面先是“盘道”,从“形意”到“少林王拳”到“三层”,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接着又表演了几招漂漂亮亮的拳腿。看得傻二心服口服。不料,这祖师爷待到与傻二交手时,没交几个回合,竟有些微喘。他见明打不成,便使出暗器,被傻二的辫子抽了个正着。最后灰溜溜地走了。傻二开始信服自己的本领,他愈发感到这辫子真是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刚猛又轻柔,灵巧又恢宏,似有一股扫荡天下、所向无敌之势。紫竹林里的东洋武士佐藤秀郎闻说此事,把玻璃花叫去询问了一番“神鞭”的能耐,并拜托他下战表给傻二,要和“神鞭”比试比试。傻二接到战表,正犹豫不决,武林高手鼻子李特意前来给他鼓气,指点迷津,要他一定打败洋人。比武这天,身材挫小的佐藤秀郎事先立了个桩,站在桩上,想居高临下,逮机会捉傻二的鞭子。傻二看破对方招数,想出对策,不让他抓住自己的辫子,拳掌辫并用,直把东洋武士晕头转向地扔到对面的戏台上。傻二鞭打东洋武士,不单威震津门,也落得美名四扬。有人送来两块横匾,一是“张我国威”,一是“神鞭”。许多好武少年求他开山收徒,被他一一拒绝。玻璃花见不能取胜,便伙同假洋鬼子收买剃头刮脸的王老六,要他趁给傻二剃头时把“神鞭”割下来。事虽不成,却使傻二吃惊不小。卖字画的金子仙劝导他该视这辫子为国宝,加倍爱惜。傻二想既然自己的功夫不能外传,就该赶紧娶妻生子,传衍神功。便托金子仙帮他找个媳妇。金家正好有个老闺女金菊花,就送过门来。金菊花人勤恳诚实,对他的辫子尽心尽力地爱惜。光绪二十六年,天下闹起义和拳。直隶省遍地义和拳纷纷竖旗立坛。附近各地团民潮水般地涌进天津卫,与紫竹林的毛子们交上火。傻二爹爹生前的朋友刘四叔受义和团总头领曹福田之命来请他,并告诉了他家辫子功的由来:傻二的老祖宗原先练的是问心拳,传自佛门,都是脑袋上的功夫。但必须仿效和尚剃光头,为了交手时不叫对方抓住头发。清军入关后,男人必须留辫子。这一变革绝了傻二家的武艺。逼得傻二的老祖宗把功夫改用在辫子上,才创出这独异奇绝的辫子功。刘四叔责问他身怀绝技,为何不上阵灭敌,光宗耀祖。傻二听了,这就跟刘四叔走。他来到吕祖堂,看了一番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表演,又受了曹福田写的一张咒符,便带一路团民与毛子们交手。开始,近距离的肉搏战使毛子们吃了大亏,他们便退到土岗子后边放枪,团民们纷纷中弹倒下,傻二也被炮弹震昏了过去。待他醒来一看,满地都是死人,刘四叔带的吹歌会已全部捐了性命。再一看辫子,竟叫洋枪子儿打断了,神鞭完了。傻二逃回金子仙家,藏了半年多。金子仙四下打听,才打听到估衣街瑞芝堂的冯掌柜有生发的秘方。按方一用,傻二日见细黄的头发渐渐变黑变粗,过年转春,一条光滑乌亮又粗又长的神鞭完全复元了。尽管如此,傻二心里很不是滋味。随着洋货涌进,金子仙的字画生意每况愈下,生活窘困,加之金菊花不能生育,不得已,傻二开馆收徒,靠徒弟的学艺钱和额外的孝顺糊口。几年之后,大清朝亡了,外边忽然闹起剪辫子。这时的玻璃花混进了“巡防营”的洋枪队,不但剪了傻二徒弟的辫子,还上门来要和傻二算旧帐。傻二一声不吭,闭门不出,不久就失踪了。一年过后,玻璃花到南门外小铁铺取锁栅门的大链子,正抽着烟,突然不知哪来连发三枪,一枪打灭他的烟头,一枪打断了烟卷,再一枪打飞了他的帽子。接着有一少年来下贴子,说有人要会他。玻璃花一去,见是剃了光头的傻二,如今竟成了双枪神射手,就像他当年的神鞭一样纯熟快捷,神鬼莫测。看得玻璃花真正心服。不久,传说北伐军中有一个神枪手,双手打枪,是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可谁也说不出这人的姓名。只有玻璃花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