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方哲学

  • 后楼梯

    作者:(德)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

    内容提要 : 本书在34篇短文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绍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及巨著的核心,其中包括:《泰靳斯》、《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等文章。
  • 文明及其不满

    作者:弗洛伊德

    《文明及其不满》英语规范、标准,行文流畅,适合文理各科大学生、研究生及广大英语自学者学习之用。“大学生英语文库”是一套面向中国大学生的英语系列读物,各本均为注释性读本,有助于通过研读文化经典,提高人文素养。《文明及其不满》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晚年的作品之一。于1929年首次出版。作者在书中指出,人的本性是攻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断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社会的发展则要求对个体的这种本能加以约束和控制。因而文明正是在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和社会对遵从的要求这一永恒的对立和冲突中得以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
  • 利科的反思诠释学

    作者:高宣扬

    保尔·利科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著作等身,思想渊博,不仅对当人法国哲学,而且也对整个西方哲学影响极大。本书作者与保尔·利科本人多次直接对话,并长期系统研究利科著作,试图对利科的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利科本人很重视与中国读者的对话,因此特地为本书写序,对其本人的思想发展进程进行深刻的概括,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全书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文字流畅,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本全面论述利科反思诠释学的著作。
  • 哲學讀本. 1

    作者:侯貝(Blanche Robert)等

    本書帶領你發現問題,提出政治哲學的各種命題;從一般看法開始,陪伴讀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由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時事、文學、戲劇、電影、藝術等),進一步反思政治帶給人民的正反效益。 從「社會」的定義和功能、從人類社會中「交換」的本質和優劣、從「國家」的目的和運作、從「正義與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質。 我們需要這本書,將這塊土地上簡化、情緒化、挑起對立的政治意見,導入具備思辨和對話能力的政治素養。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你全面了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政治必然涉及權力鬥爭嗎?若然,權力的競爭是否應有更高目的? 馬基維利認為,作為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盧梭認為,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柏拉圖認為,政治必須經權力分配,才有辦法為公共利益服務。 ◆政治作為眾人之事,該用什麼方式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最適合管理眾人? 西塞羅認為,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龔斯德認為,需由公民委託來制定法律的權力;托克維爾更提醒,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麼? 傅柯認為,公開懲罰,是為了展現王權的戲劇性安排;漢娜.鄂蘭認為,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使人記住;德布雷則提醒,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的運作。 【哲學教育QA】 ◆哲學教育的目的為何? 培養出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的人。 ◆培養出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 避免國家透過教育進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規訓,以免教育淪為馴化人民的意識型態灌輸工具。 ◆台灣的義務教育沒有這樣的功能嗎? 台灣一直以來都只有道德教育,沒有哲學教育。近十年來雖逐漸有哲學教育,卻仍是零散的選修科目,沒有系統性的必修科目。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特點在哪裡? 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 ◆其範圍是? 系統性探討主體、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這五大主題,並且由古希臘、中世紀、現代以及當代哲學家的作品來回應這些主題。 ◆這本哲學教材的特色是? 納入時事、電影、小說、藝術作品提出的哲學意見,提供生動切身的思考素材。
  • 胡塞尔传

    作者:谢劲松

    胡塞尔是二十世 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作为现代现象学之父,他开创了一个半分天下、影响深广的哲学运 动。本书作者用严谨的治学写作态度为我们认识胡塞尔及其思想提供了一把钥匙,在对其思想的充分领悟的基础上,本书展示了胡塞尔丰富而纯粹的一生
  • 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

    作者:宋继杰

    《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本书包括:《巴曼尼得斯篇》序、关于“存在”和“是”、读《关于“存在和“是”》一文的几点意见等内容。
  • 裸体

    作者:(意) 吉奥乔·阿甘本

  •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作者:(英) 道格拉斯·伯纳姆,(英) 马丁·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针对尼采最重要著作——19世纪哲学的关键文本——的导读性作品。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最具争议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他的第一部著作——是一个经典文本,它对那些试图理解和发展尼采思想的人而言仍是必读书目。本书对这一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简洁、易于进入的指引,它是特别为那些第一次接触尼采的学生而写就的。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不是概括或取代《悲剧的诞生》一书,而是帮助读者深入阅读原著。我们希望读者将原著与本书同步阅读。读者可以一边阅读尼采如迷宫一样的论证,一边参考本书的评论。本书对原著所有的章节,及其中大部分的段落都有评论。在不同章节之间,我们尽量采用交叉引用的方式,以便读者阅读。我们不仅对尼采的论证以及文本风格进行解析,同时也提供背景信息。我们不希望本书抹杀原文,理解原文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原文,体验原文的魅力。 如果要问,读者(包括一般读者以及对尼采有特殊兴趣的读者)在阅读尼采发表的第一本著作时,能够得到什么益处,最简短的答案将是: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它简明扼要地将19世纪思想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此书不仅为尼采其他的作品做了铺垫,也为19世纪后发生的文化及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第1章和第2章,我们将论述对尼采影响最大的几个事件,其他的影响会在本书主体章节(第3章)陆续提到。在第4章,我们会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发表后的反响,被读者接受的情况,以及它的长远影响。
  • 哲学进入城邦——柏拉图《理想国》研究

    作者:[美] 斯坦利•罗森(Stanley R

    编辑推荐: 1. 在英语世界,柏拉图研究曾为分析哲学出身的哲学家所占据,倾向于孤立地分析对话中单个的论证。而罗森(以及其他一些哲学家)致力于将柏拉图对话视为整体,现在哲学界已经就柏拉图的对话达成这样的共识,即:就对话文体的特殊性而言,论证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能脱离提出论证的戏剧背景以及文本的上下文进行研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柏拉图的对话的文学整体性。 2. 《理想国》剑桥版编者费拉里(G.R.F.Ferrari)评价此书时说:“罗森在柏拉图为他敞开的空间中,对《理想国》做出了权威的、全面的、根本而言原创性十足的解释,值得柏拉图的每一个深思熟虑的读者关注。 罗森将《理想国》视为为精心安排的整体,侧重于研究论点表述的戏剧形式。他的解读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与前人(如:施特劳斯和他的学生认为此对话是“反讽性”的)都不尽相同。罗森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柏拉图撰写对话的意图是什么?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否认为对话中构建的“理想城邦”真的是可欲的?最后罗森试图说明,显示哲学和政治实践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可能正是柏拉图的意图——富有吸引力的哲学前提,如若实践为现实将导致概念上的自我不一致和政治灾难。 哲学进入城邦,不是作为秘密入侵者,而是作为改造城邦的工具。在这种改造中,哲学将在改善人们生活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一桩危险事业,但在柏拉图看来,冒这个险值得。对此,我还要补充一点:我们不应错误地认为,《理想国》的革命信息就是柏拉图的全部政治教诲,或者甚至就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开放和进步的社会。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社会就是一个封闭社会,它要防止其公民染上心灵的疾病。柏拉图的革命意在保护我们免受自然的攻击,而不是支配自然。
  • 审美经验现象学(上、下)

    作者:[法]米·杜夫海纳

  • 单向度的人

    作者:[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

    作者:科林·布朗

    科林·布朗的《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1)被公认是讨论基督教与西方思想之间互动关系的经典之作,《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1)出版后成了基督教哲学课程的标准教科书。在《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1)中,科林·布朗考察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启蒙运动时期近两千年西方哲学家、思想以及思想运动的历史,生动地勾画了哲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爱狠交加的复杂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富勒神学院的系统神学教师、《新国际新约神学辞典》的主编科林• 布朗(Colin Brown)出版了《哲学与基督教信仰》。该书出版好,很快成为基督教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后来30年左右的时间里,布朗作为一位系统神学教授,却一直关注哲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30年后,布朗对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前书进行了重写。这部著作和《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相比,无疑更上一层楼。《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1)从基督教的角度概述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启蒙运动之间的西方哲学史。布朗以生动的笔触清晰地描述了哲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爱,是因为哲学曾经为基督教神学发的展注入过生机;恨,是因为哲学也曾试图抵挡和破坏基督教信仰。这位深深委身于基督信仰的学者以扎实的学术不动声色地为基督信仰做出了有力的辩护。
  • 皮尔士

    作者:瓦尔

    《皮尔士》内容简介: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 文明与缺憾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文明与缺憾(英汉双语)》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著,《文明与缺憾(英汉双语)》中他呈现的理论是,人类生来具有“死亡本能”,文明则歪曲了这种本能的攻击性,将可怕的负罪感强加于我们人类。弗洛伊德划时代的思想,构成了精神分析的基础,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认识。
  •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二卷

    作者:傅佩荣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共介绍了包括卢梭、席勒、柏格森、德日进、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马塞尔、海德格尔、加缪等十二位西方哲学大家。作者将哲学家归类融合,划为心灵的曙光、境界的向往、爱智的趣味三大部分,由大哲学家的思想、时代背景介绍起,兼有学术的细致品评及深入浅出的人物经历叙述。读起来犹如亲自聆听傅教授循循善诱的精彩讲解。
  • 心理学原理(共二册)

    作者:[美] 威廉·詹姆斯

    心理学原理(共2册 英汉对照),ISBN:9787801955692,作者:(美)威廉·詹姆斯
  • 当代英美哲学地图

    作者:欧阳康

    本书是当今英美哲学界一流学者应我国学者欧阳康邀请专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哲学力作。全书共20章,既有对世纪之交英美哲学的总体性回顾、反思与展望;也有对欧洲大陆哲学和中国哲学在英美哲学界的遭遇的述评;还有对于当代英美主要哲学分支如形而上学、认识论、哲学和哲学史、伦理学、美学、心灵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哲学、教哲学以及女性主义哲学等的研究现状、主要观点、争论焦点、发展态势、重要代表人物的概览式评介。作者在内容安排、撰写角度、资料选用、研究导读等方面均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当今英美哲学的全景式图画。
  • 尼采谈自由与偏见

    作者:尼采(Nietzsche,F.)

    《尼采谈自由与偏见》内容简介: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 善恶的彼岸

    作者:[德]尼采

    《善恶的彼岸》于1885年夏动笔,翌年冬完成。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做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最深层的原理。
  • 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

    作者:(美) 朗佩特

    柏拉图将其对话作品散布于苏格拉底一生的时间跨度之中,这样一幅时间地图也描绘了苏格拉底思想的时间进展,也即苏格拉底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苏格拉底与世纪之久的哲学传统决裂,转向自己的探询之路,并在历经岁月之后,步入对自然的最深刻理解,而此后又逐渐学会在哲学所面对的威胁面前(柏拉图重点展现了这种威胁),以恰当方式掩盖并传递这种理解。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和漩涡”——对于政治哲学史也同样如此,而政治哲学是哲学由以庇护并发展哲学的准哲学式的手段。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成为其自身的历时性记载具有一种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远远超越了哲学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的存在,因为它是对哲学转变为苏格拉底式哲学的持续记载,而这种记载采取的形式最终主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生活。本书所讨论的三篇对话——《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和《王制》——都涉及苏格拉底对哲学公共外观的关切。按照柏拉图设定的戏剧时间,《普罗塔戈拉》是时序上最早的一篇对话,苏格拉底正是在这篇对话中登上了公共舞台,苏格拉底在此前后的哲学政治有一种更加公开的政治意图。柏拉图将《卡尔米德》设定在苏格拉底从波提岱亚返回雅典的当天,此时的雅典城邦已经因为饱受战争和瘟疫而发生了改变,而苏格拉底也在离乡期间学到了某种非常重要的东西,他认识到,自己要采取全新的方式来传达哲学。《王制》设定在《卡尔米德》发生几周之后,《王制》同样是一篇苏格拉底在经历了长期的在外征战、重返家乡后的对话,在远离雅典期间,苏格拉底学会了某种重要的东西,并返回到一个已然变得不同的城邦。通过在《普罗塔戈拉》与《王制》之间设定一道鸿沟,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认识到,相比于自己在《普罗塔戈拉》中为哲学做的辩护,自己必须更为彻底地保护哲学。在《卡尔米德》与《王制》中,在返回雅典时已经发生改变的苏格拉底已经是这样一位苏格拉底——从此开始,他至少在公开场合将会始终保持不变,“总是在同样的东西上讲着同样的东西”(《高尔吉亚》49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