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儒学

  • 论语辑释

    作者:陈大齐 著,周春健 校订

    《论语辑释》系陈大齐先生遣稿,由其友人整理手稿刊行于世。此次重刊,以台北商务印书馆二十年前的刊本为底奉。格式上,由繁体竖排改为繁体横排。作为原稿主体的辑释文字部分,未曾施加引号和书名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于文义的准确理解。此次校订,全面添加了现代引号和书名号。除此,还对原稿中明显的文字错讹及句读失当之处,悉数作了订正。
  • 孟子译注

    作者:金良年

    《十三经译注:孟子译注》正文按章节分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 进行综合阐述,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读懂并理解原著。撰者把握《孟子》成书的历史脉络与前人注疏的演变,并注重吸取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注释更为翔实,译文更有可据性。
  • 儒学五论

    作者:蒙文通

    本书辟为两编,“本论”部分阐发儒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及墨学源流,脉络清晰,曲折有致,深切精纯;“广论”部分旁及周秦汉宋明诸代之商业、社会、经济,大开大阖,看似游离,实则大有深意,令人叹为观止!两编合璧,则为一精深宏美之作。 本书对儒学核心价值之体认与诠释,有别于现代中国哲学家熊十力、冯友兰纯粹思辨之路数,而重思想与制度、经学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其实是接续中国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本身的脉络,而又能应对现代的问题,弥足珍贵。
  • 传习录全译

    作者:(明)王阳明,于民雄 注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 儒家哲学

    作者:梁启超

    《儒家哲学》内容简介:“哲学”二字,是日本人从欧文翻译出来的名词,我国人人沿用之,没有更改。原文为Philosophy,由希腊变出,既爱智之意。因为语原为爱智,所以西方人解释哲学,为求知识的学问,求的是最高的知识,统一的知识。西方哲学之出发点,完全由于爱智;所以西方学者,主张哲学的来历,起于人类的好奇心。古代人类,看见自然界形形色色,有种不同的状态,遂生惊讶的感想。始而怀疑,既而研究,于是成为哲学。
  • 东亚儒学九论

    作者:陈来

    中国学者往往缺少对“东亚”清晰的、有分辨的意识。 我们当意识到,“理学”不仅是中国的思想,也是韩国的思想,亦是日本的思想,韩国以及日本的新儒学都曾在理学思想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应当把这些贡献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把理学体系所有逻辑环节和思想发展的可能性尽可能地揭示出来,也可以把理学和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所形成的各种特色呈现出来。
  • 从理学到朴学

    作者:[美]艾尔曼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 荀子/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安小兰

    《荀子》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荀子》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 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

    作者:牟宗三

    本书记录牟宗三先生于1986年在香港新亚研究所的授课内容,由卢雪昆先生根据录音及听课笔记整理成初稿,后经牟先生亲自修订而成。
  • 仁与修身:儒家思想论集(杜维明作品系列)

    作者:杜维明

    作者的第一部英文论文集,以一种分析、描述的方式来检讨儒学思想模式的某些显著特征,集中反映了其60-70年代对儒家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探索。作者从古典儒学、宋明儒学和现代儒学三个维度来讨论儒家思想的核心关切:仁与修身。在古典儒学部分,作者要论证的是,儒学象征着一个精神不断的自我转化的过程;在宋明儒学部分,作者通过对宋明儒学家生活方式“内在情境”的进一步探索,来说明个人成长的中心地位在宋明儒学的思考模式中具有无所不包的意义。而通过对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儒家思想转化的诠释,来论证一种悠久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不断地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它新的象征和实质。
  • 明夷待访录译注

    作者: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是明清之际著名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计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共21篇。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明夷待访路译注》以清五桂楼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甘三年丁酉(1897)十月丰城余氏宝墨斋本为参校,于各篇之首撰导读性题解,正文之后作简要注释和白话翻译。《明夷待访路译注》列入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标准读本”系列。
  • 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一辑)

    作者:柯小刚 主编

    《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一辑)为当代学人关于儒学经典的解读与研究文章的合集,共分为“经子义疏”、“经史源流”、“义理发明”、“政教发微”、“家国天下”、“对话讨论”、“诗文笺注”、“文献考据”、“西学原本”九个部分,作者大多是国内知名学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既有扎实的儒学考证研究,也有学术史研究,更有西方古典学研究的论文,中西在古典学这个层面对话,从文明的源头出发,并暗含了与当今时代的对话,充分彰显出当代学人对文化、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
  •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

    作者:柯小刚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荟萃了文章、对话和札记,是柯小刚近年来在道里书院与诸位学人对话、切磋的研究成果,分为经史微言、古典文教育现代政治伦理、古典文教与现代教育、西方现代性反思、古典文教与哲学沉思、古典文教与现代技艺六个部分。“道学”,这里指“儒家之学”,可以看做《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的核心词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以大陆新儒家的立场,力图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蕃篱,打破“左右派”的对立,恢复儒家古典文教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的生命活力。在书中,他不仅以书画、中医、兵法、卦象、诗歌等为路径,探讨了儒家道德心性的修养;而且在对儒家古典文献的研究和形而上的论证之后,也对当今社会、政治、教育、伦理、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命运投入了关注的一瞥;另一方面,诚如柯小刚在《代前言》中所言“经史互参,中西兼顾,天道人事一贯”,“殊途同归”,他的道学“新命”同时也把“把西方哲学化裁为道学自我更新的必要步骤,把西方经典削删为经学自身扩展的一个部门”。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古典、现代哲学,探索了西方古典文教涉及的修辞、伦理和哲学教育问题以及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性反思。
  • 大学中庸译注

    作者:王文锦

    《四书》是中国儒家的著名经典,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其中《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前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两朝的科举以八股取士,而八股文的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因此《四书》便成为南宋以后士子的必修书,其影响达七百年之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阅读儒家经典的需求,《大学》、《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两部,当然在率先阅读的范围之内。本书以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为基础,精选了包括《大学》、《中庸》在内的十四篇文章,重新编排,采用横排简体,使广大读者在《大学》、《中庸》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些古代的礼乐制度和儒家的基本思想。
  • 春秋公羊传译注

    作者:王维堤,唐书文

    《春秋公羊传译注》以阐述《春秋》的义理为主,兼研讨《春秋》的文理和史实。《春秋公羊传译注》是“春秋三传”中最早得到承认的一部经传,一直受到后人的重视和研究。本书经传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经文凡三传有异同处出校,传文则参考阮元校勘记,注释采用何林、孔广森二家之说较多。每章冠以题解,介绍历史背景、文义中心和人物关系,注释精当,闻加考辨,颇见功力。译文通顺易懂。 温馨提示:本商品前部分至18页为前言,后从第1页开始至563页。
  • 孝经译注

    作者:汪受宽

    《孝经译注》:《孝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全文不过一千九百余字,但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却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 南怀瑾谈心兵难防

    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谈心兵难防》选编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等著作,分为“知止”、“临济偈语”、“淡泊宁静”、“心兵不动”等61题,阐述为人处世、安顿身心的生命智慧。南怀瑾先生认为,“心兵”是“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在我们的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
  • 论语集释(上下册)

    作者:程树德 撰

    《论语集释》是传统《论语》学研究集大成式的古籍整理著作,作者为著名学者程树德。该书综合历史上各家之说,对每章文字加以注释,内容分为考异、考证、集解、唐以前古注、集注、余论等,涉及音韵、训诂、释文等方方面面。该书的价值首先在于资料丰富,几乎囊括了之前所有的《论语》学典籍,如大家熟知的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等等,均被此书收纳,其他如四书类、秦汉诸子类、各朝诸子通论类、各种笔记等著作,亦多有征引;其次在于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考证谨严审慎,不妄断,不盲从,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家得失,从而在一些富有争议的问题上有所创见,使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原为繁体竖排,收入中华书局的《新编诸子集成》,深入人心,不断重印,为了方便更多读者的使用,现推出简体横排精装本,版式美观大方,既可研读,又能收藏。
  • 原本大学微言

    作者:南怀瑾

  • 论语集注

    作者:朱熹

    《论语集注》主要内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由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传世的《论语》、《孟子》二书,系孔子、孟子的言论辑录,是反映孔、孟思想的基本著作。到了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而由他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备受推崇,数百年中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教材,成为对所世有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