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國

  • 月的另一面

    作者:Claude Lévi-Strauss

    李維-史陀:「沒有什麼比日本文明對於我的智識與價值觀養成所造成的影響更早了。」 . 李維-史陀,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大師,小時候是個著迷於日本文化的孩子。他曾經在《憂鬱的熱帶》日文版序言中提及童年時期對日本的愛戀:他的畫家父親曾經送他一幅安藤廣重的畫作,讓他被初次體驗到的美感深深撼動。自此開始一直到十七、八歲間,他將所有的儲蓄都花在蒐集日本版畫、繪本、刀劍及刀鍔上。他說:「就心緒和思想而言,我全部的童年以及一部分的青少年時光,在日本度過的時間若沒有比在法國的時間更多,也與在法國的時間一樣多。」 .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見到前所未見的人類學大師:一位愛慕日本的李維-史陀。 . 這本書首度集結了他寫於1970 ~ 2001年間的多樣化書寫,有的是出版在期刊中的演講稿,也有一些曾在學術刊物中發表,其中還有的從未出版過以及只曾在日本出版的文章。 . 廣博的主題內容,也可以看出李維-史陀對日本文化的深究。他從日本神話開始追溯,形塑出日本文化的根源,接著細說日本的陶器文化、繪畫、文學、音樂與料理,甚或從繩文精神講至源氏物語;他也談京都、大阪與東京,亦從糕餅、清酒說到鑄劍師。李維-史陀秉除了艱澀的學術語言,以源自內心對日本的熱愛,以自然而簡明的方法向人們談論日本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 如同月球有二面,可見的一面,與隱蔽的一面,李維-史陀認為,世界歷史就如同月球,可見的一面是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代世界的觀點來考量的歷史;月球的隱蔽面,則是從日本學與美洲學來考量的歷史。 . 如果我們從月亮隱蔽的一面來看世界,那麼日本歷史的重要性。將會與古代世界與遠古時期的歐洲歷史一樣,具有關鍵性的地位。
  • 憂鬱的熱帶

    作者:李維 • 史特勞斯,Claude Lév

    本書作於1955年,是結構人類學宗師李維.史特勞斯的思想自傳與成名作。青壯時代,他展開行腳,親訪亞馬遜河流域與蓊鬱的巴西高地森林,在叢莽深處找到還原於最基本形貌的人類社會。《憂鬱的熱帶》記述他在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最原始部落裡情趣盎然、寓意深遠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李維.史特勞斯以全新的取徑、開放的眼光,根據每備銳詳切的洞識觀察,副以生動豐富的想探索,將這些部落放在世界脈絡之中,提出引人入勝的比較印證,境界遠邁他本行的專門領域與科學研究,成為一部對促進人類自我了解且有罕見貢獻的人類學、文學、人類思想傑作。
  • 茫茫黑夜漫游

    作者:(法) 塞利納

  • 第四扇門

    作者:保羅·霍特,Paul Halter

    隱身在這扇門後,是你我都無法破解的…… 故事發生在1940年代末的英國,位於市郊的一座村莊?有一棟二十年前發生過慘案的大古宅,當時古宅的閣樓上發現一個被亂刃砍死的女人——閣樓呈密室狀態。自此以後,那個閣樓?時常發出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以至於沒有哪個房客敢留宿於此。直到一對降靈師夫婦的到來,他們宣稱能夠與陰間的死者對話。 於是其中一人決定在這間惡名昭彰的閣樓裡住一個晚上,意圖破解桀驁的遊魂真面貌。門用蠟封上,然後用一枚剛剛選出的古幣在蠟上作了標記。當門被打開後,竟然出現一具陌生人背後中刀的屍體。窗戶是從內部上鎖的。不久之後,出現了第二具被潔淨白雪包圍的屍體。兇手一次又一次上演了奇蹟般的消失表演…… 不看到本書的最後一頁,別以為你已經猜出兇手的真實身分…… 本書作者霍特對於正統偵探小說的熱衷,讀過實際上可算是他處女作的本書之後,相信讀者一定能夠充分感受。密室、鬼屋、招魂儀式、分身……一個接著一個,謎團之中又有謎團,這樣的故事發展到底該怎麼結尾,連讀者閱讀時都忍不住擔心起來,不過,最後不但全部都有合理的解釋,接著還準備了第二層、第三層的驚奇。霍特在自己特殊的興趣下,在作品中摻進了絕代魔術大師——鼎鼎大名的胡迪尼,這個創意顯示了霍特的典型風格,也不難理解為何他常被稱作是「法國的約翰·狄克森·卡爾」。此外,書中以柯南.道爾為藍本塑造出來的推理小說作家約翰.卡特,他的出現也讓推理小說迷忍不住會心一笑。 [本書特色] 法國干邑偵探小說獎得獎作品 日本2002年「本格推理小說大獎」海外排行榜第一名 日本2003年「這本推理了不起」海外排行榜第四名 密室推理與不可能犯罪書單(Locked Room Library)選書 【推理小說作家】既晴◎專文導讀 [名人推薦] 「保羅·霍特的小說融合了特殊的藝術氛圍和高超的經典情節,這些特質讓他的小說魅力令人難以抗拒。」 ──珍妮特.赫金斯,《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編輯 「霍特終究是現代作家,縱使架構仍然維持黃金時期的風範,但在佈局技巧、節奏感、謎團的設計概念,都比舊時的作品更豐富、更上層樓。例如在本書裡,向鼎鼎大名的胡迪尼魔術大師致敬,處理手法可謂一大絕技,個人認為是全書最令人激賞之處。他堅持卡爾的創作傳統,如同身為美國人的卡爾,創作時依然盡力保有英國解謎推理的傳統那樣,並不強加法國推理的地方特色要素,這使得霍特的推理小説就像是保有遠古基因的腔棘魚,讓令人懷念的黃金時期的解謎推理光澤,得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再度重現。 」 ──既晴 「繼卡爾之後專注於不可能犯罪的作家之中,霍特是最出色的。無論長篇還是短篇作品,質量、數量都數一數二。《第四扇門》這部作品每隔三章就出現一次不可能犯罪,不可能犯罪的數量直逼傳奇之作《地獄之緣》(Rim of the Pit)……黃金時代,這面推理小說的旗幟,這多年歷經風吹雨打,卻始終能夠屹立不倒,除了那些可愛的死忠讀者之外,全是因為有保羅.霍特這樣堅守陣地的掌旗手,年復一年地對抗寂寞。霍特的不可能犯罪謎團,結合了邏輯與自然科學上雙重的不可能性,也因此能夠完美地糅合現實與幻想兩種迥異元素。」 ──John Pugmire on “Mystery Life”
  • 波德莱尔诗歌精选

    作者: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诗歌精选》内容包括:《恶之花》序、致读者、忧郁与理想、祝福、信天翁、飞天、通感、灯塔、患病的诗神、唯利是图的诗神、坏修士、大敌、恶运、前生、漫游四方的波希米亚人、人与海、地狱里的堂璜……
  • 脂肪球:莫泊桑短篇故事集

    作者: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

    五則荒謬而寫實的人生,令人啼笑皆非。 孵蛋的男人 杜瓦仰倘著,瞪著天花板,他把自己的雙臂像是鳥的翅膀一樣輕輕舉起來,暖和著蛋殼裡的小雞胚胎,連說話的聲音也壓得好低。他開始關心起在另外一端的雞舍裡和自己坐著同樣工作的那隻黃母雞。他覺得世界上,恐怕只要這隻母雞是和他站在同一陣線的,他們應該是了解彼此的苦痛和辛酸的吧。 醫生的額外服務 女僕拿來夫人的梳子和髮刷開始替死人梳頭。可是,她的手實在抖得太嚴重了,反而不小心就把那人的亂髮給扯了下來。魯列維爾夫人看得好心疼,一把搶過梳子,像對待什麼珍貴的寶貝似的,仔細地梳理。過了一會兒,她忽然停住了動作,抱住情人的頭,忘情地親吻起來。 一個老人的堅持 每當代隆先生一說到「我的命」這三個字時,語氣總是高昂堅定,並且神聖,似乎要將全世界人們的生命,和自己做明顯的區分。除了「我的命」之外,代隆先生說到身體其他部位時,也總是帶著相同的口吻,充滿驕傲。像是無人能及的一樣寶物。 貝兒朵姑娘 她拒絕睡覺,就坐在椅子上,動也不動看著掛鐘,只有當馬蹄聲從遠方傳來,那腳步聲再度踏上樓梯,才能喚醒她的知覺,她會一躍而起,像幽魂般小心的走到丈夫身旁,輕輕指著掛鐘,彷彿是說:「你怎麼這麼久才回來。」她的哀怨與指責般的動作,讓克斯頓感到不安與害怕,因為他從沒想到,一個智能不足的白痴,也會有那樣的表情。 脂肪球 她想到自己是個犧牲品,為眾人犧牲之後,又被丟棄在一旁。她想到她那個裝滿食物的藍子是如何地滿足了眾人的胃口,如今眾人又如何惡意不看她的饑餓。她想著想著,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滴落在她渾圓的胸上。
  • 嫉妒所未知的空白

    作者:安妮.艾諾張穎綺譯

    她主動結束與W的六年戀情,但和他仍互通電話,偶爾還會見個面。一晚W來電,說要與另一個女子同居, 從那一刻起,另一個女人的存在侵佔了她的存在。 一場似已煙消霧散的愛情,成了那化不開又捨不去的依戀。她苦苦尋覓著有關取代她原有位置的另一個女人的任何訊息,用以勾勒出某種嫉妒下被全然佔據的自我。最強烈的傷痛,最巨大的幸福,無疑都由他人所左右。為了不再讓另一個人佔據心頭,破除數個月以來形同蠱毒般的魔咒,書寫成了救贖,最終,作者所未知的空白——那女人的模樣、姓名……全用文字給填補了。 作者簡介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 1940年出生於法國諾曼地,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品幾乎來自她個人的親身體驗,因而帶有濃厚自傳色彩及私小說意味,不僅廣受好評,而且獲獎無數。其中《位置》(La Place)一書獲得法國文學界最崇高獎項之一的荷諾多獎(Prix Renaudot),該書英文版(A Man’s Place)以及《一個女人》(A Woman's Story,原文Une Femme)均榮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選書;Shame (原文 La Honte)更被《出版人週刊》評選為一九九八年最佳書獎。艾諾的作品銷售超過百萬,且被視為法國當代文學經典,在全國各級學校裡廣泛教授。
  • 第二性

    作者:西蒙波娃(SIMONEDEBEAUVOI

    本書主要分為二卷,在第一卷,主要是從宏觀面來討論婦女的處境、權力及地位的變化,以女性群體的角度去討論婦女問題。作者先討論生物學、精神分析學、以及歷史唯物主義對女人的看法,從而解釋所謂「真正的女性」這個概念如何形成。文中揭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還以斯湯達和D.H勞倫斯等五位作家為例,說明西方文學對婦女的態度。 在第二卷中,主要從微觀面的研究描述了各個年齡階段、各種類型女性的生理、心理以及處境的變化。 作者沿著從童年到老年這條生命的發展軌跡,以各類婦女(女性同性戀者、妓女、戀愛中的女人或情婦、修女、獨立的女人或職業婦女)為對象,大膽的探討了女性的個體發展史。 「女人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這是波娃在這本書中的一句名言;他告訴女人:原來女人是可以有選擇的;而選擇必須建立在深刻的自覺、足夠的勇氣、以及自信與努力之上。
  • 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

    作者:羅蘭巴特

  • 灰色的靈魂

    作者:菲立普.克婁代

    打破慣例的經典佳作! 2003年比龔固爾得獎小說《布萊希特的情人》還更賣的小說。銷售逾30萬本。 2003年法國荷諾多文學獎 2003年法國《閱讀》雜誌年度好書第一名(*每年評選不分類書籍20本,是最具公信力榜單)同時入圍法國龔固爾、費米娜文學獎 2004年法國《她》雜誌讀者票選獎(Prix des Lectrices de Elle 2004)戰爭,如此迫近又如此遙遠。人性,如此猙獰又如此原始,在這個世上沒有人是完全善或是惡……以一九一七年發生在德法邊界的小城命案為引,訴說生命和情境的灰色狀態。 天真可愛的小女孩被人發現陳屍在冰凍河面上──脖子上有一條勒痕。 1917年那個陰濕嚴寒的冬天,距離小鎮不遠的前線還在進行一場沒完沒了的戰爭,大砲不絕於耳,濃煙竄過天際,可幸的是,在這個法國北部小鎮你只會聽見戰爭的聲音而不必身歷其境。 到底是誰謀殺了十歲的「美人花」,這位餐館老闆的小女兒?無人知曉。這個問題──或者是這個「命案」──重要嗎?大戰進行猶如巨型殺戮機器開啟,凡人莫之能禦,天天都有人送命戰場,人死不足為奇,何況是一個普通百姓。但它卻為平靜小鎮帶來變化。 多年後,當年偵辦的警探在他的記事本重拾回憶、記錄經過:美人花、小學教師莉西亞、可憐的布列塔尼人、窮人醫生……到底是孤獨冷血的神祕檢察官狄亭納、是布列塔尼逃兵、還是竊盜農作物的賊,勒死了美人花?帶著他對生命的崇敬與戒慎恐懼,以其貌似困窘的文字書寫情感的詩篇──而他也藏有祕密。 「灰色的靈魂」代表小城中各式各樣的人物,既崇高偉大又如此卑微,他們在動盪不安的亂世裡各自承載著濃烈苦痛和心事的重量,面對謊言的集體沉默與懦弱,而覆於大地的真相兀自仍暗潮洶湧日夜拍應人物內心撇不掉的羞恥,他們是好人也是壞人。善與惡之間的分界──何其模糊──便是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所探討的中心主旨,若是你曾翻讀了第一頁就無法釋懷,直到小說終了。 故事中,一位婦女對帶著罪疚感的警官說:「壞蛋、聖人,我從沒見過。沒有什麼是完全的黑,也沒有什麼是完全的白,是灰色襲佔了所有。人和他們自己的靈魂也是這樣……你有一顆灰色的心靈,漂亮的灰色,就如我們一樣…」。「灰色的靈魂」就是你和我。 本書特色 如果你喜歡《未婚妻的漫長等待》的Japrisot或經典作家西默農的小說氛圍,或是敘事手法,你一定會喜歡這本小說。 本書雖以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卻不是一本討論戰爭的小說。作者要訴說的,是衝突情境如何使人瘋狂,並以此加劇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鴻溝。作者將故事發生時間定於一九一七年,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正是出生在飽受戰火的洛林區默爾特—摩澤爾省。 佳評如潮 在這本表現筆法和情感流露皆屬一流水準的小說中,時刻受到作者所安排的情節──『事件』──引發的那多少令人憤世的羞恥心所擒縛,這確實是一片灰色襲佔全書,但並非是書中呈裸隨處可見的「死亡的灰」,並非是「時間的灰色」,也不是代表「人性卑劣的灰色」,而是另外一種灰,這灰色既糾纏繚繞,又清朗白亮自發著光。這些灰色靈魂受到「惡」的追擾,但這個「惡」顯然已超乎其物質性,不再是囚困人物的有形「罪刑」,而轉入它更深沉的內在層面,產生對話。這些文字散發出一種晦暗、蠱惑人的美。這種美來自其歷史背景──1917年充滿反叛和逃兵的那場戰爭,也來自那些飽受情感撞擊人物的內心深處。……菲利普.克婁代寫下一本氣氛沉暗、文字素樸,卻震撼人心的小說。─《閱讀雜誌:2003年度小說首獎評語》(Lire)《灰色的靈魂》生動且恰當的調子,以及它本身富有的傳統敘事那黑而冷的幽默,都該讓本書作者獲得年度文學獎。它值得。──知名評論家Bernard Pivot 從未讀過的美麗小說,前所未有,未來亦不會再有。了不得的作家!─《新觀察家誌》(Le Nouvel Observateur) 如解剖刀神奇探入隱藏於肌膚下的靈魂,作者令人感動、內心翻攪,最後向你潮湧吞沒。─《快迅雜誌》(L’express) 一位貨真價實的藝術家,以傑出的《灰色的靈魂》取得公眾輿論信服。─《世界報》(Le Monde) 誰讓這篇形而上的偵探故事最終撥雲見霧了?─《費加洛雜誌》(Le Figaro Magazine) 設於大戰的這本小說,帶有西默農和Julien Gracq的小說氛圍。─《費加洛雜誌》(Le Figaro Magazine) 菲利普.克婁代是一位偉大的法文小說家。─《觀點雜誌》(Le Point) 菲利普.克婁代懂得描繪靈魂,為它們染以無限層次的灰,於將明未明的疑問中剖開事實真相,到小說終了我們都還未能真正明白,因為,誠如作家在另一本小說引巴斯卡之言『我們是那小小的機器,受到無窮無盡的未來所引而迷途。』─《閱讀雜誌》書評(Lire)
  • 空間詩學

    作者: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

    「我們的家屋是我們在世間的小角落,誠如常有的說法,家屋是我們最初的宇宙,一個真實的宇宙,如果我們親密地看待自己的家屋,即使最破落簡陋的落腳處也有美妙之處。」 家屋的空間散發出一股吸引力,它蘊集了它所庇護範圍的內在的存有。家屋是一種幸福空間、抵抗強大力量的庇護空間、令人鍾愛的空間、充滿想像的空間…而詩是一種靈魂的投身,詩的意象,即心理上驀然浮現的立體感。家屋這種「幸福空間」如何與詩做一種迷人的結合。作者告訴我們,心中的私密房間如今雖已消失,卻為何縈繞不去,成為難忘的過去?歇腳處如何又從何找到特別容許它存在的地點? 藉著回憶起「家屋」和「房間」,我們學習「安居」在我們自己裡面…它們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在它們裡面。透過家屋,作者描述心理學、深度心理學、精神分析學… 本書為哲學與科學的完美結合,空間心理學的經典巨著。對於有文字癮頭的知識份子而言,屬於重度刺激。
  • 狄德罗哲学选集

    作者:狄德罗

    《狄德罗哲学选集》《狄德罗哲学选集》以清晰严谨的形式进行了学术分析,讨论了哲理学的主要问题。作者认为人所能犯的全部罪恶并不是全部可能的罪恶;而只有能犯全部可能的罪恶的人,才能够得上受一种永恒的惩罚。为了使上帝成为一个无限地爱报复的东西,你们就把一抔泥土变成为一个有无限能力的东西了。
  • 火的精神分析

    作者: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

    在这部诗学论著中,巴什拉明确用启发传统哲学和古典宇宙论的物质要素的符号标出想象的不同类型。在想象的王国中,可以规定一种四元素的规律,这个规律按照与火、空气、水和土的关系排列不同的物质想象。这论证的是建立在理性心理学基础上的想象理论。对火进行的精神分析是证明巴什拉的科学精神的具体应用。他通过对火的分析,希望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最高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中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火与敬重 普洛米修斯情结 第二章 火与遐想 恩培多克勒情结 第三章 精神分析和史前历史 诺瓦利斯情结 第四章 性化的火 第五章 火的化学:虚假问题的历史 第六章 酒精:能点燃的水 潘趣酒:霍夫曼情结 自燃 第七章 理想化的火:火与纯洁 结论 附:烛之火 前言 第一章 蜡烛的过去 第二章 烛火遐想者的孤独 第三章 火苗的垂直性 第四章 植物生命中烛火的诗意形象 第五章 灯之光 跋 我的灯和我的白纸
  • 世界的散文

    作者:[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中译者前言 《世界的散文》或《世界的散文导论》是梅洛-庞蒂的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或许是出于有意放弃的缘故。在他死后由文稿执行人克劳德·勒福尔(Claude Lefort)整理,并于1969年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在他死后出版的作品主要是《世界的散文》和《可见者与不可见者》(1964)两部没有完成的书稿,另外还有诸如《论自然》(La Nature)等讲课稿。由于梅洛-庞蒂系英年早逝,《世界的散文》和《可见者与不可见者》这两部未竟之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们既是《知觉现象学》的延伸,又是其断裂。所以,它们既代表着其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又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转折或过渡。《世界的散文》主要涉及语言哲学问题,《可见者与不可见者》则旨在探讨本体论,两者共同构成为他后期对于“真理”与“真实”的探讨。 《世界的散文》尤其探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中的一般语言问题、表达问题、交流与对话问题、形式化问题,集中代表了他对于绘画、文学、科学的评论与思考。作为现象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代表作,《世界的散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可以为探讨现象学向结构-后结构主义转折的契机以及梅氏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重要文本。本书因此对于从事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与批评诸领域的同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或许由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之中,梅洛-庞蒂有意放弃了《世界的散文》的写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抛弃了其中的思想,实际的情形可能是,由于把该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纳入到了本体论框架之中,《世界的散文》因属多余而被置于一边。但是,《世界的散文》的独立地位不容否认,它着眼于从“文化与知觉”(或“社会与知觉”)的关系角度探讨真理与真实,《可见者与不可见者》则着眼于从“自然与知觉”的关系角度探讨。两者共同推进了关于“知觉”的现象学,但明显出现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张力关系。这也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要探讨的主题,梅洛-庞蒂与列维-斯特劳斯的共同理论兴趣也因此突显出来。某种卢梭式的田园美梦和神秘意识,使梅洛-庞蒂从文化回归自然(当然是灵化了的自然,是世界之肉,也因此融合了文化和意识)。这或许是《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显得更为重要的原因。仍然需要注意的是,从《知觉现象学》到《世界的散文》再到《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梅洛-庞蒂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他始终走在限定和还原科学、修正和超越纯粹意识哲学的途中。 我们可以由梅洛-庞蒂本人的一个说明来理解本书书名的源起和他的语言理论之倾向性:“在我们为《真理的起源》所做的准备性工作中,在指望完整地处理这一难题(关于形式思维和关于语言的难题)之前,我们在一本已写成一半的、探讨文学语言的书中已经不那么唐突地旁及这一问题。在文学领域更容易证明:语言并非是在完全清楚明白中自我拥有的思想的一件素朴的外衣。一本书的意义首先不是通过其思想,而是通过语式、叙述形式或现存文学形式的系统而非同寻常的变化被给出的。如果表达是成功的,言语的这种口音、这种特殊的韵律特征逐渐被读者所吸收,并使他能够进入到一种他有时漠视甚至最初抗拒的思想中。文学的交流并不是作家对于构成为人类心智的先验性之一部分的含义的简单求助,相反,这种交流通过训练或者通过一种间接的活动使这些含义在心智中产生。在作家那里,思想并不从外面主宰语言:作家自身就像一种新的习语,它自己形成,自己发明表达手段并且按照它特有的意义产生变化。我们称为诗歌的东西或许不过是炫耀地肯定了这种自主的那一部分文学。全部伟大的散文也是对意指工具的一种再创造,自此以后这种工具将按照一种新的句法被运用。平庸的散文局限于借助习惯性的符号来探讨已经置入到文化中的含义。伟大的散文乃是获取一种到现在为止尚未被客观化的意义、并使它能为说同一语言的所有的人理解的艺术。当一个作家不再能够构造一种新的普遍性并在危机中进行交流时,他就只是在苟延残喘。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评说其它的制度:当它们表现出不再能够提供一种人类关系诗学时,也就是说当个人的自由不能够召唤所有其他人的自由时,它们也就停止存在了。黑格尔说罗马国家是世界的散文。我们把我们的这一工作命名为《世界的散文导论》,通过改造散文范畴,这一工作打算在文学之外给予散文一种社会学含义。”(见随后的《法文版“致读者”》) 需要说明的是,这份译稿中的注释分为三种,一是梅洛-庞蒂原注,以①、②、③……数字系列表示;二是法文编者注,以*、**、***…符号系列表示;三是中译者注,以[1]、[2]、[3]…符号系列表示。如果在第一种形式的注释中出现第二种、第三种,或者在第二种中出现第三种时,则分别在注释文字前面标上符号*或符号[1]。 杨大春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出 版 说 明 法国思想文化对世界影响极大。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孟德斯鸠法的思想、卢梭的政治理论是建构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支柱;福科、德里达、德勒兹等人的学说为后现代思想、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其变古之道,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我馆引进西学,开启民智,向来重视移译法国思想文化著作。1906年出版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开风气之先,1918年编印《尚志学会丛书》多有辑录。其后新作迭出,百年所译,蔚为大观,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裨益良多。我馆过去所译法国著作以古典为重,多以单行本印行。为便于学术界全面了解法国思想文化,现编纂这套《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系统移译当代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著作。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但凡有助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著作,无论是现代性的,还是后现代性的,都予列选;学科领域,不限一门,诸如哲学、政治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兼收并蓄。希望学术界鼎力襄助,以使本套丛书日臻完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0年12月 法文版出版说明 正像我们已经指出过的,《世界的散文》这一文本的篇幅为170页,写在用于打字机的通常尺寸的活页纸上,大部分都是单面写的。某些页面上有大量的修改,几乎没有哪一页能够避免修改。著作的名称和时期都没有被提及。 手稿由在第1页,第8页,第53页和第127页上用罗马数字特意标明的四个部分构成。根据其组织的内在逻辑,我们区分出了另外两个部分。第五部分开始于第145页,依据的是该页的顶端有一不同寻常的大幅空白。第六部分开始于163页,是由一个符号(三角十字)和同样处于该页顶端的一个类似的空白所提示的。我们所采纳的这种排列符合1952年8月的清单的提示(标题为“手稿修订本”),它包含六大段,的确只有前面四段有编号。 我们相信为如此构成的六章加上标题是适当的,因为作者没有为它们提供任何标题。这些标题的唯一功能是最可能清晰地表明论证的基本主题。我们选择的标题用词完全出自该文本。 我们不可能连同文本一道发表我们找到的该计划的笔记或大纲,因为它们没有标明时期,有时含混或者过于简练,而且不一致。另外,不作解释地从中选择一些也是不可能的,这看起来理所当然地带有任意性。我们唯一能够说的是:它们提示了致力于探讨几个文学样本(最经常地与斯汤达、普鲁斯特、瓦莱里、布勒东和阿尔托联系在一起)的第二部分,以及一般性地探讨世界的散文问题的第三部分,不过这种探讨是和政治及宗教相比照着进行的。 作为补偿,我们打算再现在文本边缘或者页底发现的那些评注。它们或许会使许多读者感到失望,因为许多表述是浓缩的或者突兀的。但这些读者可以毫不困难地忽略它们,而别的一些读者则会从中受益。 在誊写时,我们把严格地限制我们的介入确定为一个规则。当被觉察到的错误是不重要的(不合语法规则的性或数的变化)时,我们予以改正,每当改正要求更换单词时,我们注明原文如此(sic)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有可能,我们每次都尽可能使附注准确或者完整。 最后要指出的是,我们引入的那些注释,不管它们反映的是文本特性还是充为作者的评论,都在前面加星号(*)。而梅洛-庞蒂自己打算列出的那些注释则在前面加上一个阿拉伯数字。为了避免任何混淆,他的文本用罗马字母,我们的用意大利字母。 我们用来表示某些词不能被阅读的约定如下:如果这些词是难辨认的,用[?]表示,如果它们可疑但却有可能,则用[理由?](sujet?)表示。 克劳德·勒福尔
  • 神話學

    作者:羅蘭.巴特

    巴特寫作《神話學》的年代,是歐美大眾文化產品大量出現的時代。在這些作品裡,巴特表達出一種必須創出新理論來談論它們的迫切感,他想要解讀包含在事物及其媒介再現中的訊息。背後推動他的,是一股尋求意義的慾望。像是一個在沙灘上傾聽貝殼秘密的好奇小孩,巴特帶著他獨有的記號學嗅覺,為一個又一個流行符號作出詮釋,孕育著一個正在成長之中的新興學科——記號科學。
  • 異鄉人<新潮文庫265>

    作者:卡繆

    一九四零年六月,納粹軍鐵蹄蹂躝橫掃巴黎。卡繆潛入巴黎,在「戰鬥」組織內成為反抗極權的地下份子。「異鄉人」完成於此年,隔了兩年由迦里瑪爾書店出版,甫一問世,立即轟動。卡繆自此聲名大噪,與沙特同為法國文壇不朽的兩顆明星。 「異鄉人」記述一個僑居阿爾及爾的法國青年莫梭在灼熱的海灘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但由於出事前,他的母親死在養老院裡。莫梭在其母埋葬的翌日,即前往海濱,並與女友瑪莉發生關係。法院即根據他在亡母靈前的冷漠及後來遊蕩的行蹤,判斷他本性惡劣,宣判他的死刑,莫梭由於覺得人生苦悶乏味,無法肯定其生存的價值,所以,在法庭上並不熱心為自己辯護。莫梭在獄中等待上斷頭台的日子,為了減低寂寞的感覺,他甚至希望行刑的那一天,有一大群民眾來看熱鬧,共以咒罵的怒吼,歡送他歸去。
  • 帶一本書去巴黎

    作者:林達

    《帶一本書去巴黎》可以說是一本主角由中國改成巴黎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少有的城市歷史寫作,作者林達以其對建築美學的深厚學養,加上居住巴黎的冷眼觀察,寫出讓中文世界驚訝的行旅見聞,書內附有大量巴黎照片、繪畫以及歷史圖片,十分精美。 巴黎是一座城市,也是一段精采的歷史縮影。作者從自己帶著雨果描寫「革命」的文學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寫起,延伸出對法蘭西的城堡、廣場、宮殿、教堂、博物館種種變遷與文化觀察。作者擅長用精準的文學典故、歷史細節豐富對藝術、文化,對歷史、社會,以及對「革命」的理解。
  • 熱戀

    作者:莎岡,Francoise Sagan

    讓自己幸福,是她唯一的道德觀。 能夠如此痛快淋漓地享受人生、品嘗愛情的,唯有莎岡! 永恆的愛神、《日安憂鬱》作者莎岡 透析愛情的巔峰代表作 1968年改編電影,由法國著名女星凱瑟琳.丹妮芙主演,驚動全球。 請擁有我的歡笑,請擁有我的悲傷。 然而,請留給我離開愛情的權利。 愛的消逝,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只是因為我不再覺得幸福了。 因為我不能對自己的幸福撒謊...... 在「愛情」面前,我們能任性到什麼程度? 這是不羈的莎岡式幸福。 像一隻貓,她祕密地追求安適,但夏日激烈的歡愉嬉鬧是那麼引人,這隻貓不顧一切投入一場狂亂的愛戀,得到的是,終於理解了「愛」不可違抗的本質,以及自己的,他人的,不可改變的習性...... 三十歲的露西爾可說過著人人稱羨的美妙生活。她樂於愛人,樂於被愛,卻不願意受責任的束縛,於是她那年長的戀人查理只是寵愛她、給她安全感,讓她生活在舒適的愛裡。 隨著春風拂來,在出版社工作的青年安東卻吹皺了這一池寧靜的愛。在年輕的激情與熱烈追求下,露西爾毅然褪下華服,與安東棲居狹小的閣樓。然而無憂的幸福以及情愛的溫暖都需要生活的餘裕為養分。當熱情隨同夏日的炙熱逐漸淡緩,露西爾發覺自己竟站在人生的交岔口--那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疑問:幸福,是順應他人的幸福而得到幸福;還是保留自己的心之所向才是幸福?
  • 先生

    作者:讓-菲利浦.圖森,Toussaint,

    《浴室》口碑發燒熱賣,持續再版! 《先生》、《照相機》及《浴室》之圖森三部曲,壯闊上市! 甘耀明、李傻傻、臥斧、、高翊峰、蔡逸君、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對先生來說,生活,只是一場兒戲罷了! 先生是唯一真正懂得品味沈默的人,他因此而感到滿足。 因為他懂得最經濟的微笑,不讓自己老是以對話者的形象出現。 被譽為曠世奇才的圖森,雖承襲霍格里耶的「新小說」,但他其實走得更遠,除了大量詩意且神祕的細節,引來迷人的閱讀享受外,他所營造的奇特生命氛圍,更以流沙般的吸引力魅惑年輕人。 一個躺在浴缸的男人,一個在生活裡,只需要一把椅子的男人,一個想拍出空無一物照片的男人,他們是圖森三部曲《浴室》、《先生》及《照相機》的主角。同樣擁有晃盪與沈思的靈魂,同樣在靜與動、開口與沈默、張揚與內斂之間,擁有看似完美的拿捏與計算,他們在日常裡,以細碎又寧靜的步伐緩緩挪移,但卻真實地揭示出現代人類的生存現況。 圖森在同輩作家創造出一種難以企及的高度,那樣的高度,不以情節取勝,不以感情眩目,就像是靜畫,就像是慢板樂章,只要我們一走進,就難以離步。 這絕對是再一次圖森式書寫的精采展現!繼《浴室》之後,圖森給了我們這個來自白領階級的「先生」,他永遠懂得讓自己不與人起衝突,並與別人保持一個恰當的分際,也隨時表現出一派優雅與安分,這些都是他的外相,然而他的內在真實面呢?……當大多數的小說作品都強調角色的衝突性與情節的張力時,讓-菲利浦.圖森的小說人物和情節的慵懶與安靜,反而有種獨樹一格而無可取代的魅力! ──《出版家週刊》 雖然是一本輕盈的小說,給予讀者的想像及引發的討論卻無比廣大;這是經由讓-菲利浦.圖森多次精修而出版的《先生》。沿襲圖森一貫的風格,這個主角仍然沒有名字,有趣的是,儘管他擁有很高的位階,他一心想做的卻是一個沒有聲音、不抵抗、不激進,最好讓人不當他存在的人物──多麼古怪又令人莞爾的形象!……然而,在圖森的小說世界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也沒有什麼事是奇怪的,生活裡的任何衝突及轉折,在他的淡描之下也可以隨時像雲霧一樣飄散無蹤。他的小說不以愁苦煽動人,令人讀了之後低落,而是讓我們看到面對生命苦悲的另一種釋然態度! ──《寇克斯評論》 圖森三部曲: 《浴室》 在27歲的年紀上,整天封閉在浴缸裡生活似乎是不太健康的。 但我得冒一種風險,一種破壞我平靜的抽象生活的風險。 《先生》 先生是唯一真正懂得品味沈默的人,他因此而感到滿足。 因為他懂得最經濟的微笑,不讓自己老是以對話者的形象出現。 《照相機》 我心裡想著現在,我想要再次把握住這短暫的恩賜── 如同人們想要拿一枚針,釘在一隻活著的蝴蝶身上。
  • 繁花聖母

    作者:尚‧惹內,Jean Genet

    本書是《竊賊日記》作者尚.惹內另一本傑作,為其完成於牢房中的第一本小說。故事是以德凡(Divine)--惹內自身的投射、達琳(Darling)和聖母(Our Lady)三人為架構,藉由犯罪及性倒錯的內容將傳統道德觀完全顛覆,惹內以詩的文字,第一第三人稱交錯敘述,現實與夢幻更替,譜出這本極端疏離而優美的書。惹內創作此書,同時進行自身的療毒與轉化過程,從犯罪中超越。 導讀 不知何在的故鄉 1.惹內的一生——中世紀的鍊金術士 惹內最引人處是他的生命 而非作家惹內的創作 這是法國二十世紀小說及評論家Georges Bataille在他的文評集《文學與罪惡》(Literature and Evil)中所提到的話;他又說:「文學不是純真無邪的。它自覺的暗藏著邪惡。」而惹內是他在書中所引用作比喻的作家之一。惹內是這樣的嗎?我們也許當先看看他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 惹內在一九一0年以私生子的身分誕生於巴黎,旋被母親棄置,並由一農村家庭領養。他很早就知道自己是好閱讀與幻夢的孩子,而且一直抗拒著農村的勞務工作。他同齡的村童也早就注意到他從來有著巴黎人與紈 子的姿態,雖然他們成長的模式幾無差別。 青少年時他離開家鄉,幾次嘗試抗拒權威與管教,使他被當成不良少年,而被送往一個極嚴格的少年感化院,他細緻的體格與好閱讀的習性在那兒受到鄙視,他也從此沒有再受到任何正式的教育。 他在西班牙、東歐及北歐流浪了幾年,之後投身軍旅,服役於中東、摩洛哥及法國。惹內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七年不斷出入獄中期間,以極驚人的創作力寫下了五部小說,其中四部可歸類為所謂的「告白式自傳小說」。 在他的一生中,有一股幾度導他逼近死亡的深沉悲哀,一直追索著他。勤奮創作時,他可以將之忘卻,此外則陷跌入蒼白的自我仇視中,甚至會試著自殺。在小說完成後,他沉鬱靜默了七年,之後的兩年,他又寫下了三部撼人的舞台劇:《陽台》、《黑鬼》、《屏風》(The Balcony; The Blacks; The Screens),這些劇作是在愛神的祝福下完成的(他當時正處在一生中最幸福的愛情中,他愛戀著高空走索人阿布達拉哈[Abdallah]),但這段美好時光卻以死亡終了;阿布達拉哈以及惹內的朋友兼作品英譯者Bernard Frechtman先後自殺身亡,惹內也幾乎在這同時期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六0年代中期是他生命中一長段晦暗荒涼的時期。 而從一九七0年到他死時的一九八六年,他有如重生般的開始一連串為牢犯及外勞爭取合法人權,以及參與兩個無領地組織──美國黑豹黨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活動。這段期間,除了偶爾發表的零星短文及訪談外,他在文壇保持著近乎全然靜默的姿態。死後出版的《愛之囚》(Prisoner of Love),他拋除了以往小說中慣用的「優美文體」及幻夢架構,以及舞台劇中嘲弄詭論、雄辯滔滔的姿態,沉潛入一種安靜誠懇的嶄新語調;同時顯示出對周遭世界──包括歷史、建築、政治,甚至他小說中一直少見的女性──所有的新的關懷與興趣。 有如中世紀的鍊金術士,惹內在一生中不斷展現出驚人自我幻變的魔力。他的一生似乎是不斷藉由委身僕傭,以期能得到一個家的反覆過程;然而這期待中的家,卻也是他從來沒能真正見到也不知何在的故鄉。 2.惹內作品的風格──暗藏甦醒的夢 詩是讓你心甘情願去 吞食大便的藝術 這是惹內對詩的定義。毫無疑問的,惹內的作品是充滿詩意的;但是只要他一發覺你已陶醉入他的詩境中,立刻會跳到另一件不相干的事情上,或是轉換成嘲諷的姿態。他的確具有沙特所宣稱的那些殊異特質──曖昧、宿命、疏離、反溝通等……。他以詩引你入夢,你漸漸深入,也漸漸發覺到原來這夢是要你甦醒來的,你無法不醒來,但卻早已深陷入他的夢中,而且找不到夢的出口了。 他呈露內在的一切,坦然無懼的讓我們直視入他最隱晦卑賤的原形,這種毫不遮隱的坦露,令我們窘然不安,並心生崇敬;然後我們忽然會開始猜想著這真實的一切之後,是不是還隱藏著些什麼?似乎有某種更深層無法見到(只能憑直覺去感受)的神秘物件立在簾後盯望著你。這神秘性是如此的浩大與矇攏;竟然深深的吸引了我們(我們卻連其真實存在與否都不確知),而原先引人側目的背德污穢行為,似乎頓時無關緊要了。 惹內可被歸入法國傳統告白文學傳統中,但是事實上他十分反對所謂的傳記小說,他認為大部分的傳記作家都只是心理分析家,藉著行經的路徑來窺視人生,他寧可拋棄所謂的事實,以便自在的以藝術與詩意來描述人生。 他使用告白文學的型式,卻又在文中質疑事情的真實性,甚至堅持其為虛假的;整本書雖然不斷有這樣的反覆與無常,卻又展現出強大驚人的說服力;他深深了解這種造假,如果毫無鑿痕而且十分成功,那就是所謂的真實了;因為真實與否並不是他的重點,而且「人當說謊以維持真實」。因此他不厭其煩的用繁瑣的細節描述、不安的情節跳動、穿梭的人物交織,甚至誇大炫耀自己的惡行,來述說一個其實十分簡單的故事。不管身為作者或是凡人,惹內絕不重複自己。作為作者,他有著能以哲思來重塑這個世界的力量,他拒絕接受事物既定的價值與意義;而作為朋友或是愛人,他更是閃爍難解,他多次安排了他愛人的婚姻,安置他們住入他購置甚至親身設計的房子內,他通常會留一個角落給自己,但卻又絕少現身。 在閱讀惹內時,請不要完全忘記,我們在讀的其實是他的小說,而非他的傳記。 3.惹內作品的意圖──以咒語織網住自己的蜘蛛 「為何要偷竊?」 「因為別人認為我是賊。」 這是《繁花聖母》中的兩句對話,我們可看出惹內意圖抗拒命運的強悍態度。身為罪人——私生子、同性戀者、竊賊、妓男、告密者,使他得以與上帝對抗,因為耶穌永遠無法犯下同樣的罪。他有如一具剛被斬首,立刻在手中捧著自己頭顱走回來的軀幹,斬首地無法定他罪。《繁花聖母》中的德凡想藉犯罪來解脫掉道德的重擔,最後還是被道德捆綁凌遲了。 「比現在好一千倍,對我又有什麼好處?這樣深重的罪孽,怎樣才能彌補回來?不如就惡到底。」 惹內深諳讀者窺私的慾望,他以陽具勃起的過程來誘引讀者,卻以拒絕射精來表達他對讀者的蔑視。讀者是他自我崇拜的祭品。他也是自我宇宙的創造者,他不允許所創造的角色,有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力,更「不當被其他任何標準來檢驗」;他是被這個道德世界(中產階級)所拒絕的神,只好選擇成為負罪者的上帝。 然而成為自命的神,並沒有使他更快樂,他因此更清楚的明白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我們創造了這麼多,卻無力去執行一個真實的生命」,並產生了因無法確知自己是否真的是神,所造成的傷害性。他甚至說:「寧可身為王子所愛,而非王子;寧可身為神父,而非上帝,以蒙受光彩。」能散射光芒的太陽,永遠收受不到和煦的陽光。他同情那些「有著精緻品味,卻被迫去愛他們所憎恨事物」的人,這有如「被自己的品味所姦淫」,然而他又同時相信這種無法自免的克己過程,可以增添人的聖性。所以命運對人的摧殘,可以在他這樣的赦免下,得到寬慰與平衡。 這的確是本「自瀆的史詩」,他以手淫來抗拒性交,以手淫來譜出聖樂;惹內以禁慾者的姿態,藉著創作這本書,想尋獲破解命運之毒的方劑,並同時找出開啟夢幻閘門的魔語,以進入永恆的慾念中。 惹內是清晨醒來以咒語裹網住自己的蜘蛛,雖然終究無法脫離出自己的咒語,他卻因此成為人的贖罪者,背負著我們沉重的罪,一步一血的以肉身親自行過煉獄,不自覺中度化了我們虛假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