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文化

  • 中国传统服饰图鉴

    作者:李薇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和演变,面料和色彩的选用与搭配,着装的特定场合和等级规定,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等,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本书通过回顾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及其发展过程,对中国服饰中常见的款式做了详细的解读,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进行解说,帮助读者更直观、便捷地了解中国传统服饰。
  •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作者:许倬云

    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十一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演讲集。作者从比较文化的宏观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形成、演化和转变,指出中国文化在发展之初有两个特色:一是透过天命观念去理解天人合一的奥秘;二是藉著亲缘观念来建立社会组织。在讨论近代文化的转变时,他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种种困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保守]抗拒[进步],[传统]抗衡[现代]。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演变是有来龙去脉的,我辈炎黄子孙的使命是使文化力求改进,以适应多国家、多文化竞争。
  •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作者:许嘉璐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并不是一本对古代典章制度进行考证的著作,作者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与交通作了介绍,而且其中也有些异于成说的一得之见,为现代社会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必读之书。
  • 古中国生活

    作者:纳撒尼尔·哈里斯

    《古中国生活》作者对中国历史内容的理解既独特又感性。与其他史书自然而然专注于朝代兴衰、政权更迭等“宏大叙事”不同,《古中国生活》的旨趣没有停留在中华帝国的重大事件上,而是更多地缠绕于玉器、陶瓷、丝绸、漆具、马蹬、药草、茶叶、筷子等带有强烈东方色彩的具体物象上,以及沉浸在缘此而延伸开来的长达数千年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应该承认,这是一部相当"片面"的中国简史;同时也可以肯定,一部由西方人所撰写的中国历史,更可能给中国读者带来新鲜的视角,以及完全不同寻常的史料再发现。
  • 缠足史话

    作者:(日) 冈本隆三

    今天,缠足是一种已经消亡了的奇俗,然而在旧中国,缠足确是女子成家的重要条件,在民众思想中根深蒂固。连能够铲除持续愈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康有为,都对这种陋习无能为力。本书试图探明缠足这种奇异风俗产生的社会因素。
  • 中国文化读本

    作者:叶朗,朱良志

    本书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读者面前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作者:彭林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内容简介: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情,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 中华文化史(上下)

    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中华文化史》(上下第2版)讲述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有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 宦官史话

    作者:[日]寺尾善雄

    宦官,一般称太监,是世界上古代所有帝国的一个特殊人群,以中国持续的时间最长。宦官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王朝的兴衰中演绎出一部神秘跌宕的宦官史。日本是一个没有宦官史的国度。该书作者日本学者寺尾善雄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审视中国宦官世界,将宦官的生活、宦官的历史、权势、清代宦官的终结、宦官中的名人、秘闻一一掘出,呈现于人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如作者所说的殷鉴意义。
  • 中国饮食文化史

    作者:王学泰

    作者认为: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兹举两例为证: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冨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作者:许倬云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作者主要谈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地位和出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等。
  • 老不死的传统

    作者:黎鸣

    《老不死的传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作者黎鸣秉承一贯的学术风格,以其犀利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阻碍现代化发展的种种方面进行了剖析。作者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试图在中西方近现代化发展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从而找出一条适合未来发展的道路。
  • 图解山海经

    作者:徐客

    《图解山海经(全译彩色图解版)》:《山海经》内容丰富、风貌奇特,堪称“天下第一书”。全书仅三万一千字,是一部讲述远古时期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医学等方面内容的上古佳作,展示了上古的山川河流、神祇神兽、奇花异草、金石矿物、异国部落、祭祀及神仙方术……为您呈现一幅瑰丽的千古画卷。 同时,《图解山海经(全译彩色图解版)》搜集了几乎所有今人可能收藏到的珍贵古版《山海经》插图,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最奇幻、最瑰丽的想象之作。《图解山海经(全译彩色图解版)》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诸多邦国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此书不仅会引起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对于所有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士,它提供的灵感也是无穷无尽,非常适合家庭收藏。
  • 中国文化的展望

    作者:殷海光

    殷海光是20世纪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写的大量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学术界称之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全书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的视野开阔,具有世界的眼光,在分析中国文化时总是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待,同时,殷海光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普世标准,作为不同文化的共同底线。这个普世标准就是而且应该只停留在制度层面,即民主自由的制度。
  • 东西南北人

    作者:余秋雨

    本书收录了漫话北京、北京城杂忆、北京的痴梦、一个王朝的背影、胡侃北京的土著艺术、胡同文化、说北京话、北京人喝酒、宝地天津卫等篇章。
  •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作者:钱穆

    《钱穆先生全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 话题2006

    作者:杨早,萨支山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与“学术超男”易中天中的蹿红,《无极》与《馒头》的PK,名人博客与网络口水大战,“王菲生女”引发的媒体道德争议,“八十年代”的回溯热潮,就业压力下的新“读书无用论”抬头……已经成为历史的2006,依然留下这些余波难平、挥之不去的记忆。一批年轻学人聚合起来的1217俱乐部,秉承《话题2006》展示出的独立个性、人文立场,将这些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精神生活的热点事件,转化成这册年度话题,力图为这个流动不居的时代留下文化见证,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一份年鉴式文本。
  • 茶经

    作者:陆羽

    《茶经》(图文版)把陆羽《茶经》进行了精译,并配以精选的图片,全书图文并茂,《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
  • 中国文化导读

    作者:叶朗,费振刚,王天有

    由香港城市大学组织两岸三地学术精英一同规划专题,按照专题的设计,邀请北京大学及港、台的专家学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分别撰写专章,论述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作为修习中国文化课程的基本读物。如此编排,打破了过去按朝代或年代堆砌资料的框架,对浩如烟海的材料做了抉择,有取有舍,有详有略,是一部可供广大青年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参考并自修的中国文化基础读本。 本书分两部分构成:《中国历史概要》主要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文化导读》则涉及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的文化现象与派别,涉及中国文化史上主要的经典之作。
  • 格古要论

    作者:【明】曹昭,杨春俏 编著

    《格古要论》全书只有一万二千余字,分三卷、十三论: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等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金铁等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等五论,共计201条。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一次序视为曹昭原书的安排,那么可以说,曹昭不仅已对“文物”这一概念形成较为清晰、完整的把握,而且已经具备了文物鉴藏史的意识。 一种物品能否进入收藏领域,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属性与价值,而且受经济水平、社会风尚、政治观念、历史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格古要论》反映了元末明初的文物收藏状况,自“古铜器论”至“古砚论”六门以及“异石论”,宋元人多所论及,本书借鉴前人成果较多,却也时见曹昭个人的精彩论述;自“珍奇论”至“异木论”六门,则前所未有,是曹昭的创新。这部分内容被公认为本书的亮点,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