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晚清

  • 晚清的基点

    作者:王瑞成

    1840年发生的中英战争,激活了自明代开始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之间的历史积怨,而鸦片走私更具有内外勾结的特征。于是,战争开始后,从朝廷到疆吏不断渲染汉奸勾引导致天朝战败,从而造成大范围的汉奸恐慌。防范汉奸成为战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汉奸恐慌之下,战时民众动员陷入困境,战后中外条约谈判也围绕沿海边缘社会建构展开角力。而随着沿海边缘社会兴起,其身份澄清和身份认同也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鸦片战争时期汉奸恐慌背后反映出自明清开始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之间结构性缺陷,这一问题在晚清新的历史条件下被显现和放大,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关系的重建成为晚清时期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
  • 德语文献中晚清的北京

    作者:[德国] 艾林波,巴兰德

    本书辑译了19世纪下半叶德语外交官、记者、医生、商人、公使夫人等的十三篇北京游记,从中展现晚清时期中国北京的社会世相。他们对北京的观感,尽管感性但却真实,北京城市建设的变迁、北京市民和外国侨民的面貌、北京官员的面相和思想等都在其中有生动详实的记录。书稿为充分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有助于拓宽研究的视野,加深对近代北京的理解。
  • 昆仑旅行日记

    作者:温世霖

    《旅行日记》中有不少突出的“专题调研”,例如敦煌石窟的发现,可能属最早的详述。作者常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各地事务,例如他在演说中力劝新疆商界建立商会,振兴实业以抵御俄国的经济侵略;他在建议哈密民族自治当局选派青年到天津培训技艺时,还具体到托付家乡的回族友人要照顾少数民族的习俗。 作者的旅行又像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考察”,书中记载了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风异俗和令人震撼的西北百姓极度贫困的生活状况。 作者以教育救国为职志,旅行考察的焦点是学堂。本书按其线装形式及著作年代1910均属古籍,原书铅字排印,无标点,不分行。民国三十年1941由家人印行,无“版权页”。
  • 清宫二年记

    作者:(美)德龄

    《德龄公主文集(套装共8册)》是德龄在清官生活的再现。作者凭借惊人的记忆,给我们细致描述了她在清宫侍奉慈禧太后的生活细节。在与慈禧朝夕相伴达两年之久的日子里,她对慈禧的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进行了仔细观察,写出了皇室宫廷生活的艳丽和奢华,同时刻画了慈禧鲜为人知的人性中的另一面。书中还描绘了作者眼中的光绪皇帝和皇后: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光绪难酬壮志的遗憾和其难以克服的软弱性格;皇后的温文尔雅和知书达理;另外作者还描写了宫廷节日的庆祝仪式,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陈宝箴和湖南新政

    作者:刘梦溪

    陈宝箴和同光胜流及其所扮演之角色、陈宝箴抚湘之胆魄与改革思路、湖南新政的喉舌《湘学报》和《湘报》、蜚声中外的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之成立与兴民权、仿西而有中国特色的保卫局、湖南新政在戊戌之年的机遇与挫折等。
  • 近代中日关系源流

    作者:李廷江

    《近代中日关系源流:晚清中国名人致近卫笃麿书简》披露整理了包括有康有为、梁启超、王照、汪康年、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那桐、恭亲王、肃亲王、庆亲王、荣禄、王文昭等几十位晚清中国要人给近卫的近百封信札。这些信主和近卫之间的交往多数鲜为人知,但是这些信札却涉及了无数关系两国命运的大事小情,可以使我们发现晚清中日关系史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侧面。《近代中日关系源流:晚清中国名人致近卫笃麿书简》将是解读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著作。
  • 翁心存日记(全五册)

    作者:【清】翁心存

    翁心存是清代道光、咸丰两朝名臣,历官工、刑、兵、吏、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道、咸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科举、礼仪、吏治、民俗风情等,皆在他留存的二十七册日记手稿中有所反映,只有尽量"全息"式地予以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不同层面的历史文化价值。翁心存日记,可以与其子翁同龢的日记相互媲美。
  •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下)

    作者:【澳】乔.厄.莫里循 著,【澳】骆惠敏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选辑了1895~1912年莫理循任《泰晤士报》记者期间,先后从暹罗、缅甸和中国发出和收到的来往信件530封。下卷为1912~1920年任袁世凯政府顾问时的往来信件。
  •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

    作者:方平

    本书是关于1895-1911年晚清时期对上海公共领域的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维新运动与公共领域的兴起、民办报刊与公共领域的舆论表达、民间社团与公共领域的组织建构、自律性交往场所与公共领域的空间拓展、公共领域的整合与市民阶级的兴起、公共领域的社会动员与民族主义风潮等。
  •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

    作者:郭双林

    北京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系统梳理了自道咸至光宣年间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嬗变、近代科学地理学的产生以及在晚清内外危机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地理学所发挥的社会文化功能。将晚清地理学的发展变化放在西学东渐和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并探寻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 大变局下的晚清政治

    作者:李志茗

    本书为李志茗博士所作。作者合冲击反应、新陈代谢、现代化诸解释体系于一炉,着重从制度变迁的层面来解读晚清政。既不因袭前说,也不是简单的翻案,而是就事析理,取材精审,述理有据,置评允当。作者主要从不同时段清政府及有关重臣时贤对变局的因应机制、因应方略、因应能力、因应效果等方面入手,予晚清君臣士夫以同情的理解,尽可能化“局外”视角为局内视角,变“事后”眼光为事中眼光,不武断,不苛刻,每每发前人所未发之新。
  • 官商:1883

    作者:曾钰钦

    这是一本描写洋务运动中官场斗争、中外商战、国营与民营之争的历史小说。 “同光中兴”时的大清国,洋务运动风起云涌。李鸿章领衔的北洋不仅开始打造坚船利炮,也开始造轮船、设商局、建电报、开铁矿……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刚刚而立之年的盛宣怀登上了历史舞台,与传统商贾胡雪岩、新兴买办唐廷枢等共同角逐官商大舞台。参办轮船招商局、湖北探矿、建设电报,这位后来被称为“中国商父”的晚清第一经济奇人,正式拉开了自己曲折人生的大幕,也见证了在政商搏斗中,如胡雪岩、左宗棠等人的黯然离场…… 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麦家联袂推荐。以小说的笔法,对晚清经济迷局有着极为深入的剖析,其描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上海房地产金融泡沫的兴起与破灭、民营资本与国营资本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逐利资本对股市的操纵、外商外资引发的经济安全问题等,时至如今依然具有很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 晚清社会思潮演进史

    作者:戚其章

    戚其章编著的《晚清社会思潮演进史》论述了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以前,在中国先后出现的四种近代思潮,即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所论颇有与众不同之处,于平实中有精思,在众说中有新意。
  • 晚清华洋录

    作者:(美)李士风

    本书是用家族传承的资料铸就而成。作者的祖上是晚清朝廷中人,本书用记事的形式,真实地写出了1838年到1842年间中英两国围绕鸦片贸易所发生的公开和秘密的故事;第一次全景式地介绍了广州十三行的情况,尤其是细致地描绘了美国传教士的有关活动;透露了第一个清朝官员李致祥和美国传教士之女苏珊的恋情与婚事的内幕;揭开了李致祥在美国了解到的华工在美遭受虐待,过着非人生活的情景;详细地讲述了李泉石经历和目睹的义和团事件、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日俄战争、清末成都大屠杀以及他悄悄地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并与黄兴、孙中山的交往的情况。书中每篇叙述一个或数个故事,均独立成篇,情节描写细致入微,全书文字平实轻松,读来回味有余。 书中百余幅精美的彩色、黑白插图是晚清社会、文化、政治的真实记录。它们基本上是首次公布,罕见而珍贵。
  • 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

    作者:李细珠

    作者将倭仁研究置于近代中国面对“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从学术史入手,以中西历史文化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全面剖析其生平思想发展及影响,填补了倭仁研究的一大空缺。本书立意新颖,视野开阔、史料翔实、考证精严、尊重前人,为中国近代史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项实证性科研成果。
  • 封疆大吏与晚清变局

    作者:房德邻

    至晚清,经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清王朝的中央权威大大衰落,权力重心逐渐向地方督抚倾斜,不仅增加了汉人督抚的数量,而且形成了督抚专制的新体制,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势力逐渐膨胀的督抚们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晚清政局。本书以晚清督抚这个社会阶层为视点,通过清督抚权力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政局的影响,勾勒出晚清从开关到中兴,再到覆亡的历史过程。在推进近代化的过程中,督抚们既无法超越纲常名教,也不能割舍既得利益,因而在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中,左支右绌,左顾右盼,尽管步履蹒跚地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因阶级的局限,他们终将无法成为称职的近代化领导者群体,而逆转时代潮流。
  • 端方与清末新政

    作者:张海林

    《端方与清末新政》是第一部关于清末渐进主义改革派代表人物端方的学术著作。与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不同,端方不仅清醒地看到清廷经济积贫、军事积弱,而且看到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他出洋考察宪政。主张“论制度则不分古今。不分中西,归于求是焉而已”:他督抚地方,筹办新政,倡导实学和实业,既反对“拘泥旧章以塞观听”。也反对“泛引远举好为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