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晚清

  • 晚清人物与史事

    作者:马忠文

    百日维新过了近120年,戊戌变法史研究是否已经题无剩义? 康有为是如何从籍籍无名迅速赢得光绪皇帝的信任的? 晚清重臣张荫桓、翁同龢戊戌变法前后为啥一蹶不振? “戊戌六君子”被捕节点,政变后逃亡者王照是如何偷生又如何自首的? 晚清一脉,上承秦汉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绪,下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谓国史之关键转折。作者从爬梳档案、日记、函札、报刊入手,从关注张荫桓而介入戊戌变法史事考订,涉及康有为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铎、汪康年、“军机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动,进而对李鸿章、张荫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贿和康有为在政治谋划中的行贿策略等最为隐秘的部分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兼及慈禧与光绪之死,袁世凯、于右任诸人辛亥前后的行迹。文字灵动,考证精密,无疑会颠覆许多过去的成见,为戊戌变法史乃至晚清史辟一新境。
  •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作者:李刚

    晚清七十年,在清廷之外,既有底层贫穷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又有革命志士高呼打同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无论其理念是狭隘还是崇高,都希望运用自己的一套办法改变中国现状,把中华民族从西方列强的炮舰锁链和经济掠夺中解脱出来。在清廷内部,皇室家族和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在寻求帝国复兴、崛起之术。特别是在帝国最后十年(1910-1911年)的新政改革,兴学堂、废科举、遣留学、练新军、改官制、办实业,其变革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经济、法制、军事、政体等,其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超过此前的戊戍变法……本书试图客观冷静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现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要寻找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不能仅仅回溯到“五四”,晚清是一段更重要的“转型时代”。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掠夺,致使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的惨境;但是,西方势力的介入也为中国社会的再一次更新提供了契机,中国在危机之中开始了从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清帝国最后十年,清廷提出新政方案,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建立近代教育体系,确定“工商立国”方针、自开商埠、鼓励民族商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博览会;修改刑律,添补民法、诉讼法,建立各级审判机构,着手推行行政与司法国家准议会机构和地方准议会机构,筹建责任内阁,等等。这些经济和政治名词在今人看来是那么的熟悉,但相信这些诉求发生在晚清最后十年的国人却是凤毛麟角……
  • 辛亥前十年中国政治通览

    作者:杜亚泉等著

    本书由《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等人在1913年1月发表的文章整理而成,原名《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从辛亥革命当事人的角度,回顾辛亥前十年的经历,分析革命的前因后果。 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杜亚泉 当下记载有其特定的长处,即在其可能“捉住当前一境”的现场感,那是后人永不能有的。……本书的整理出版,不仅让我们看到很多重要的见解,还能让我们体会时人的“当前一境”,庶几可以捕捉已逝的“空中鸟迹”。——罗志田
  • 这些从秦国来

    作者:赫德

    本书所收录的几篇拙文,尝试性地对目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逐步探讨。这几篇文章以汇编的形式再次付梓,是为了方便那些认为它们有用或有趣味的人士。这些文章并非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其主要目的在于加深阅读者对上述问题的了解。 本书还收录了一份总理衙门致驻外公使的通函,和一份总税务司关于商务关系的备忘录。作为附录,意在解释和补充拙文所持的观点。 本书中的这6篇论文是赫德对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60年间中外关系的总结。义和团运动后,西方列强应如何面对“中国问题”,赫德全面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中国前途、发展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这6篇论文公开宣扬了“黄祸”论,即认为中国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对世界极大威胁的“黄祸”,鼓吹防止“黄祸”,应是西方对华政策的出发点。
  • 1900年:西方人的叙述

    作者:弗雷德里克•A•沙夫,彼德•哈林顿

    1900·西方人的叙述:义和团运动亲历者的书信、日记和照片,ISBN:9787201064772,作者:(美)沙夫,(英)哈林顿 编著,顾明 译
  • 晚清宫廷实纪

    作者:吴相湘

    《晚清宫廷实纪》是吴相湘先生的成名作,1952年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晚清宫廷实纪》依据大量故宫档案和私家史料,通过对帝后生活起居的观察,发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例如有关辛酉政变、慈禧临朝、湘军勤王、同治早死的传闻,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捕风捉影,真相难辨,现在经过《晚清宫廷实纪》的揭示,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晚清宫廷实纪》在史料的运用上以小见大,寄寓深远,研究方法新颖独特,在史学界享誉甚久,被剑桥《中国历史》列为清史研究的必读书目。
  • 清季的革命团体

    作者:张玉法

    清季革命,始于甲午战争前后,由孙中山倡始。庚子以后,各派革命势力兴起,终汇成革命洪流。各派人士推动革命,无不以组织团体为进行之方法。孙中山于1894年在夏威夷组织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合各派势力组织同盟会,并在国内外各地成立分会,影响波及国内外。蔡元培、章炳麟在江浙组织光复会;黄兴在两湖联合学界组织华兴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派人士结为同盟会,革命由地方性发展为全国性。其后又有共进会和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各团体皆以反清为目标。在竞争发展的情形下,革命势力日盛,终有武昌革命的成功。
  •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第2部

    作者:黄治军

    十九世纪90年代的最后五年,丧权辱国的现状极大挫伤了底层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而外国传教士们种种与传统民俗相悖的活动让民众的屈辱转化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排外运动。义和团运动在1899年至1900年突然爆发,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整个华北大地。而慈禧则充分发挥其“政治智慧”,借着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旗号利用民间势力打压对其最具威胁的外国势力,却最终演变成“向十一国宣战”的疯狂,为大清招来了八国联军的滔天巨祸。 各怀鬼胎的八国杂牌军,从护卫使馆转为进军北京,奸掠焚杀,掀起一次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见浩劫。面对同仇敌忾的大清军民,为什么松散的八国联军两个月内就能轻松地攻入大清的都城,使大清险遭灭顶之灾?在列强利害关系极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八国联军侵华”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作者带您重返1899年至1900年的华北大地,以当时诡异而惨烈的动乱、战乱现场中的每一个细节。
  • 谣言与近代教案

    作者:苏萍

    本书共分五章,其内容为谣言:反教的手段、反教谣言的制造与传播者、个案研究等等。深刻、全面地探讨研究了谣言与近代教案。作者从反教方法入手,对我国晚清时期的教案作了自己独特的分析和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入手,以“谣言”为研究的契入点是本书的特点。书中不仅以大量的文字说明,同时穿插了多幅生动形象地漫画,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内容全面,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可供相关人士参鉴。
  • 危机中的变革

    作者:萧功秦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内容简介:清末变革以悲剧告终,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更大悲剧的起点。只有悲剧时代的人们,才能对人生与社会产生刻骨铭心的体验,这是那些幸福而质朴的小民族所不可能有的珍贵精神资源;只有民族的苦难,才能成为史家研究人性最好的原材料。
  • 能静居日记(全四册)

    作者:(清)赵烈文

  • 尘埃

    作者:(俄)马克戈万

    一些欧洲的中国问题专家在语言不通、相互陌生的中国旅行的同时,潜心观察民情、社情,并且日夜不停地做着手记与报道。为了使欧洲的读者进一步丰富有关中国的知识,这些专家们以极大的耐心与研究着中国的语言――它们游戏般的文字,甚至是艰涩难懂的专业称谓。《尘埃》就是一部由中国问题专家马克戈万先生编著的有关中国民生,民情的专著。该书里,读者不会再赘读到枯燥无味的有关政治、宗教方面的说教。书中图文并茂,不仅写有中国北方民众的生活状况,而且还有我们所陌生的那个时代中、西、南部平民百姓的生活真实写照。那时中国人的欢乐与痛苦是该书的主要内容。
  • 天子脚下

    作者:雪珥

    《天子脚下:1860——1890晚清经改始末》内容简介:澳大利亚华人雪珥结合多年政界、商场经验,借鉴海外珍贵史料,以生动活泼的笔触,再现了活色生香1860年至1890年的晚清经济改革场景。
  • 走出晚清

    作者:李扬帆

    晚清是许多国人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念、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留给后人的是复杂的情感和认识。本书从晚清风云变幻中这些著名的涉外人物谈起,重新梳理了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并由此对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外关系进行论述,对中国当代的外交观念进行审视,希望中国真正地“走出晚清,走向全球化”。全书史料翔实,论说犀利,无论是对这段历史有独特情怀的普通读者,抑或研究此领域的学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认识。
  •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

    作者:熊月之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ISBN:9787300129587,作者:熊月之 著
  • 首败

    作者:师永刚,张凡

    独家图片首度公布,解读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战争 一群试图挽回帝国末路的风云人物, 一场颠覆清王朝命运、重新制定亚洲格局的海战, 一声国运的丧钟,一响变革的号角,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展开。 百幅模拟海战图、日本绘制战争彩图首度公开; 开棺再论甲午前后五十年功过是非。 重读历史,追溯百年往事,最悲壮莫过于已经知晓他们日近西斜的命运。 1894,甲午年。 更多的人熟悉这个年份是因为一支庞大海军的覆灭。1894年的中国如一艘出海的巨轮,刚刚醒来就迎面撞上了冰山。这是致命的一击,比1840年来自西方白人的枪炮声更为沉重。这一战击碎的不仅是清王朝无法修补的体制,更撼动了封建统治下的人心。“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在1840年已不绝于耳,现在人们终于明白这个变局是什么——那是古老、僵化的帝国体系的结束,是新的文明以极其野蛮的方式侵入。 我们试图重新回到甲午年的现场,在日本人的照片、西洋人的明信片、中国人的旧图册中梳理和打捞那些残存的证物,追求并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 没有什么比重读历史更让人感慨,大戏开场,后来者已经窥见结局,却偏要捏着汗、流着泪、看那些正在舞台中央的人与无法逆转的命运相抗争。 我们正如此站在历史身后,解读这甲午前后五十年。
  • 北洋集团崛起研究

    作者:张华腾

    影响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北洋集团是如何兴起的,为什么在清末新政社会改革最为剧烈的时期兴起,北洋集团在清末改革中的作用如何,北洋集团在崛起时就是一个反动的集团,还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而进行多方面改革的进步势力?
  • 崩溃前的大清帝国

    作者:[英]约翰·戴维斯

    本书首版于1836年,四年后鸦片战争爆发的同一年,此书再版。这本书显然是英国读者在战前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甚至某种程度上是成为出征中国的中下层军官的行动指南。如今,借助这位后来的香港总督的记录,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再认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作者运用了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等科学方法,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系、风土人情、重要城市、释道儒三教、文学艺术、农业与商业做了重点介绍,并进行分析,正是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西方人揭开了神秘中国的面纱,看透了清朝“国富民强”的假象。 书中有几十幅珍贵图片辅以说明。
  •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

    作者:谭伯牛

    本书是一部翔实的晚清军政档案。 作者在充分了解正史的基础上,大量利用书信、奏折、笔记等史料,抱“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以史学与文学的笔法,鲜活再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晚清军政名人。本书文体融正史、史学论文、演义、评书、历史小说为一体,不仅富有故事性,而且言必有据、杜绝“戏说”,开历史论著之先河,堪称一本前所未有的晚清人物评著。
  • 大变局1911

    作者:叶曙明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本书 本书为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画上圆满句号 梁文道、蔡子强、十年砍柴鼎力推荐 如果你对其他的辛亥书不满意, 那么,请不要错过这一本! 本书原名《重返辛亥现场》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连续两天推介 本书详细叙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因后果。1911年的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朝廷、立宪派与革命党。变革的结果,亦不外乎这么几种:一、君主专制;二、君主立宪;三、共和立宪。 孙中山等人领导的革命党,在付出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之后,终于打倒了君主专制,中国从此再也容不得皇帝存在了。在这场十年的赛跑中,大清跑输了,立宪派跑输了,革命党跑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