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画册

  • 布拉塞

    作者:布拉塞,西尔薇·欧本纳斯,康丁

    本书是第一部针对布拉塞的奇特视角、并将其放入时代背景中深入分析的作品:布拉塞的摄影介于新闻报道、社会纪实与诗化创作之间,其描绘的两战之间的巴黎夜景使他在二十世纪摄影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这是第一部完全以布拉塞夜景照片作为主体的影集,包罗了其长达6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夜间摄影作品。法国伽利玛出版社自2008年起,依照布拉塞本人的设想,启动了本书的出版计划,以重新审视这位摄影家的创作动机以及他穷其一生在作品中追寻的认真态度。其中包含了布拉塞生前嘱托向蓬皮杜中心、毕加索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捐赠的毕生所藏:布拉塞与亨利·米勒的来往书信,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未公开的,并且详细地记述了多年间两人结成友人、相互联系的细节;布拉塞珍藏的书籍打样,尤其是《三十年代的秘密巴黎》的打样、《巴黎的快感》未经审查的版本以及一本未完成的有关巴黎的1937年的书稿,同时通过这三篇文章,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当中对其加以研究。 布拉塞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巴黎的夜里拍摄了什么?虽然布拉塞不是第一个拍摄此类照片的人,但是为什么后世特别将他的照片保留了下来?那么他拍摄这些照片的动机是什么?他是如何受到米勒、毕加索以及那个时代的电影和文学的启发甚至是影响的?这些照片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处于什么地位?后世将如何看待这些图像?他是如何生发出拍摄这些“报道”的想法的,并且它们是如何成书的?今天,我们将通过这些问题的详细解答,努力去理解这部作品,它悄悄地从那个时代精神和艺术的蓬勃发展中汲取养分,捕捉到了最鲜活的生活。
  • 老烟画中的风景

    作者:李德生

    《老烟画中的风景》,本书重点选用日本村井兄弟商会社在1904年出版的《古塔》,英美烟草公司在1920年、1925年出版的《古桥》《中国名胜》《泰山风光》等影响较大的烟画作品。此外,李德生先生还精选了启东烟草公司在1934年出版的特大张彩色烟画《中国风景名胜》总编入书。
  • 比亚兹莱插画集

    作者:比亚兹莱,韦君琳(编),张宏宇(校补)

    本书是一本比亚兹莱插画集。收录了《亚瑟王之死》、《莎乐美》、《黄面志》、《萨沃伊》等。
  • The Art of Mu Xin

    作者:Mu Xin,Alexandra Mon

    Mu Xin (b. 1927)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ist-intellectual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Now living in New York City, he is known for his complex writings and paintings. A formidable figure in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ism, Mu Xin is admired for his unique synthe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and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Thi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catalogue focuses on a group of thirty-three landscape paintings that Mu Xin painted between 1977 and 1979,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ny of these works have never been exhibited or published in the West. In addition, the book features Mu Xin's Prison Notes, sixty-six sheets that were written when the artist was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in China in 1971-72. This catalogue will accompany an exhibition on view at th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from October 2 to December 9, 2001. The exhibition will then travel to the David and Alfred Smart Museum of Ar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rom January 24 through March 31, 2002, at the Honolulu Academy of Art from October 2 to December 1, 2002 and at the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 City. Other venues to be announced.
  • City of Darkness

    作者:Ian Lambot,Greg Gira

  • 与米罗调制鸡尾酒

    作者:吴梅东

    本书精选52幅米罗作品,对米罗生平简介与艺术风格进行了介绍,由米罗的作品与的产生联想,介绍各式鸡尾酒与调制方法,鸡尾酒的发展史和文化,让你认识调酒师的专业领域,用鸡尾酒增添生活情韵。
  • 漫天星斗

    作者:(英)杰弗里・科尼利厄斯

    ★星空的神话――巴比伦到古希腊 ★“全天”星图――紧紧追寻四季星座的轨迹 ★专业的坐标图――助你轻松神游太空 ★80多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彩色照片 ★全部88个星座的彩绘星图 ★依字母顺序排列,简明实用
  • 奇异的服装和职业 万有图库系列

    作者:(法)尼古拉・德・拉米西

    《奇异的服装和职业》:万有图库系列。
  • 邮票中的艺术史

    作者:林良明

    《邮票中的艺术史》精选了作者藏品中一千多枚西洋名画邮票,邮票的主题画分别为文艺复兴时代、巴洛克时代、洛可可时代、近现代的作品。囊诺127位西洋绘画名家的杰作,并对每位艺术家背景及风格加以简介。《邮票中的艺术史》除了满足赏心悦目的邮票欣赏之外,也是一本西洋名画美术史的小缩影。
  • 与凡・高共品葡萄酒

    作者:吴梅东编

    ●33幅凡・高重要作品赏析� ●凡・高生平及艺术风格介绍� ●世界重要葡萄酒产地介绍� ●与葡萄酒相关的各种知识� ●葡萄酒专题论述与散文记事
  • 内心的寂静

    作者:

    本书首次出版,重现了在巴黎举办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的展览。97幅人像作品贯穿了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生涯中的70年,书中不仅收录了卡蒂埃-布列松一生的经典之作,同时还有大量从未公开出版过的珍贵名人影像:埃兹拉·庞德、安德烈·布勒东、马丁·路德·金、马塞尔·杜尚、塞缪尔·贝克特、杜鲁门·卡波特、苏珊·桑塔格、卡尔·荣格、威廉·福克纳、玛丽莲·梦露以及亨利·马蒂斯等。 书中的97幅照片每一幅都充分体现了卡蒂埃-布列松在拍摄瞬间试图表达的想法: “我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寂静,我试图去展示人物的个性而非外在。” 他的影像再次浮现于此——朴实而平静自然——也正因如此,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美学观念再次在书中得到印证。
  • 与德加共享花草茶

    作者:吴梅东编

    本书含有53幅德加重要作品赏析,德加生平与艺术风格介绍,德加与花草茶之遐想,以及18种花草茶的典故与冲泡法和与花草茶相关的各种知识,药草制作的点心与手工艺品介绍和花草茶专题报道与散文记事。
  • 与莫奈赏花

    作者:吴梅东 主

  • 弗洛伊德工作室

    作者:[英]布鲁斯•伯纳德,戴维•道森,卢西安

    本书是首次以照片的形式走进当代最伟大的写实主义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私人领地,窥探画家晚年的重要作品《阳光灿烂的早晨——八条腿》、《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等从模特的姿势摆放和在白帆布上落下第一笔,到画作最终完成的过程。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记录和描述了画家的工作状态、画作的创作过程、模特,以及对弗洛伊德本人的研究。 卷首的“围炉夜话”第一次披露了弗洛伊德与弗朗西斯•培根的友谊,他与几位模特的相识合作,以及他对同时代艺术家及其作品,如贾科梅蒂、亨利•摩尔、蒙德里安等的评价。弗洛伊德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是“情感”,而其创作中却处处透露着“反情感”的因素。
  • 高更

    作者:屈海燕

    1903年5月8日,一位毕生致力于歌颂大洋雨林地区自然与人类的原始的和谐之美的艺术家离开了人世。在离去之前,他与当地殖民官员进行了徒劳而且令人精疲力竭的战斗,但他失败了。他要面对的,是所谓煽动土著居民叛乱和诽谤当局的罪名,并由此要遭受巨额罚款和监禁。要与世隔绝的孤寂中,他忍受了长达一周的肉体的剧烈疼痛,终于离世。这位艺术家就是高更。他曾将其在阿图奥纳的住所命名为欢乐之屋,在小屋木刻浮雕上,刻有这样的话:沉浸在爱中,你将是幸福而神秘的。而他的死,与之构成的对比令人心酸。
  • 凡·高

    作者:Li Yanru

    文森特·凡高的生活与其创作是如此密切相联系,以至于不了解他的生平便无法理解其作品。他的一生因人们经常讲述而成为传奇。凡·高作为生存环境的局外人而不被人理解,因而成为痛苦的现代艺术殉难的化身。   凡·高的生活很早就明显地在影响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篇有关他的文章刊登于1890年1月号的《法兰西信使》上,其作者阿尔贝·奥里耶曾与凡·高的朋友埃米尔·贝尔纳有过接触,了解到有关凡·高病情的细节。凡·高当时被收容于阿尔协附近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他在一年前把自己的右耳割掉了一块。在对凡·高作品的评论中,奥里耶使用了诸如执拗的激情和偏执的专注等措辞,从而透露出对于画家精神病状况的了解。在他看来,凡·高是一个常常表现卓越、时而荒诞、总是近乎病态的半疯狂的天才。他认为凡·高是弥赛亚,是真理的传播者,他将给我们的衰落的艺术,甚或给我们愚蠢的工业主义者社会带来新生。
  • 汤加丽人体艺术摄影

    作者:石松 摄影

    《汤加丽人体艺术摄影》国内裸体写真具名第一人汤加丽,自第一本全裸写真集火辣热销后乘胜追击,再一次彻底解放自己!裸露身体和裸露灵魂,都需要勇气,何况这是一条没有回头的路!汤加丽其实是最欣赏自己身体的女人。相对于那些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写真,汤加丽的写真是丢弃琵琶不遮面的真写真。相对于书店里那些林林总总,或精制,或粗糙,或追求艺术品味,或是在艺术与色情之间打擦边球的所有画册,《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也是最能够给人一种美感的东西。汤加丽的写真集,证实了“艺术叛徒”刘海粟早年的一句名言:“人体美是美中之至美!” 《汤加丽人体艺术摄影》以她为主角的人体全裸写真,首印只有10000册,按她的话说是:“原只想给业内人士看一下。”但没有想到自己却一夜成名了。包括美国、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的华人媒体新闻标题纷纷出现她的名字,“汤加丽”三个字和“英雄”、“短信”一样成为各大网站的热门搜索词。这样迅捷而轻易的成名方式对汤加丽来说,有苦涩的滋味,她甚至说:“如果上天需要在这件事上有一个牺牲品,那我就只能自认倒霉吧!”
  • 世界名画家全集--蒙克

    作者:何政广

    北欧表现主义先驱者--蒙克,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挪威籍著名大画家。他的童年生活几乎都笼罩在死亡与疾病的阴影之下,而这些可怕的经历,不仅在他的心灵上烙下深刻不灭的印象,也间接地变为创作绘画时的灵感素材,这使得蒙克在西方近代绘画史上与众不同。在蒙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主观意识。他以苛刻偏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意念,从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爱、热情、嫉妒与死亡的形象。透过对死的恐惧与生的承受,蒙克的绘画让我们发现生命的可贵与艺术的价值。本书共收录蒙克一生作品200余幅,包括油画、版画、水彩画及生平记录,而对其代表作《呐喊》、《病中的孩子》、《病房中的死亡》等作品更深刻的剖析,内容丰富,让您一览这位艺术奇才的心路历程。
  • 诗意的造型大师

    作者:何政广

  • Daido Moriyama

    作者:森山 大道

    A broad monograph devoted to one of the preeminent names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photography. Moriyama's photography is provocative, both for the form it takes (Moriyama's photographs may be dirty, blurry, overexposed or scratched) and for its content. The viewer's experience of the photo--whether it captures a place, a person, a situation or an atmosphere--is the central thrust in his work, which vividly and directly conveys the artist's emotions. The approximately 200 black-and-white images sketch out an original perspective on Japanese society, 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1950s to the '70s. During this time, he produced a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 Nippon gekijo shashincho -- which showed darker sides of urban life and relatively unknown parts of cities. In them, he attempted to show what was being left behind during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increased industrialization in much of Japanese society. His work was often stark and contrasting within itself--one image could convey an array of senses; all without using color. His work was jarring, yet symbiotic to his own fervent lifestyle. In addition, the artist has included a number of photos shot in the past decade to complete this vol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