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史

  • 晚清小说史

    作者:阿英

    《晚清小说史》紧密地结合晚清社会政治背景,对重要作家、作品作了比较中肯的介绍和评论。特别著重论述了谴责小说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小说和一向不甚为文学史家谈及的清末翻译小说。清末由於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看重小说的社会功能,小说的地位空前提高,晚清小说空前繁荣。这部断代专史,对晚清小说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讨论。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册)

    作者:严家炎 编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册)》分上、中、下三册,为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主编,国内学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参加编写,可以说集国内近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之大成,是多方面协同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该书具有比较丰厚的学术原创性,提出了诸多富有开创性、启发性的论点,有些资料和见解在学术上属于首次发现,带来重要的突破。时间上,它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定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向前推进了多年。空间上,它将文学史的叙述面真正覆盖到了全中国,填补了此前留下的种种空白。书中的许多章节,都体现出内容厚重而富有深度的特点。结构上只设章节二级、类似于专题讲座的编写理念,也比较适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作者:胡国瑞

    通观祖国整个的文学发展情况,魏、晋、南北朝埋藏,是一个处于重大变革的阶段。这一时期,是文学本身自觉地地艺术道路上迈进的埋藏,堃上呈现出崭新的特异的面貌。如赋和骈文,在继承前代的成就或滥觞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成为卓越的典范,诗歌,更以其多方面的成就,为后代建立巍峨大厦打下广阔和基础,其他如文学理论批评及小说,都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组编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中国汉言文学基础课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套装全3册)》主要内容:世界各种文明历来把教育视为神圣事业,夫子所言“诲人不倦”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原则。用“披星戴月”、“废寝忘食”描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不是修辞手段,而是写实。我们的教师不倦于讲坛耕耘,不倦于教学改革,自觉地把人才培养当做第一要务,方式方法虽有不同,但尽心尽责却几乎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惯性。不倦的态度表现在教学上是韧性和耐性,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又不断地将自我的调整转化为教学实践。参与新编“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的教师,大多有长期的教学经验,某种方法、某套讲义已经经过几轮、几十轮的教学尝试,新编教材是我们的教师不倦努力的成果。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其实全国所有大学的学生)都是几经筛选的优秀学子,不倦地建设、完善教学各个环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始终坚守的原则。教材建设是整个教学事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必须要根据时代的演变、学术的演变、个人研读的精进而不断完善。
  • 文坛五十年

    作者:曹聚仁

    《文坛五十年》系我国现代已故著名记者和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回忆录性质的著述。此书最初于50年代中期由香港新文化出版社出版。由于当时的印数和发行范围有限,大陆广大读者很少有人读悉。此事距今已有40余年。今征得作者长女曹雷同意,并授权首次在大陆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曹聚仁先生写与20世纪中国文坛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有这交往,本书真实而生动记述当代文坛的一些重要的人和事,这些文坛轶事无疑是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价珍贵的资料。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出版此书的一个缘由。 整理这部著述时,我们发现原书存在不少疏漏,这次出版,我们作了认真的校勘,但有些地方,为保持原书面貌,只加注以示正误。此外,原书分“正”、“续”两集,为方便读者阅读,此次出版,将两集合并为一。兹此说明。
  • 中国纯文学史

    作者:刘经庵

    《刘经庵中国纯文学史》主要内容:有鉴于近今一般《中国文学史》的内容不是失于杂,便是失于简略。驳杂者将文学的范畴扩大,侵入了哲学、经和史学等的领域;简略者,对于文学的代表作品,不惟少有引证,即著名的文学家亦语焉不详。本编所注重的是中国的纯文学,除诗歌、词、曲及小说外,其他概付阙如。辞赋,除了汉朝及六朝的几篇,有文学价值者很少;至于散文…所谓古文一一有传统的载道的思想,多失去文学的真面目,故均略而不论。一一并注重历代文学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务期读者用较经济的时间,能明了中国纯文学的内幕,及其历代演进的线索。 除绪论、结论外,共分诗歌、词、曲及小说四章。每章均用纵的叙述法,如诗歌,自先秦的诗歌起,一直叙到清末季,是由上古一贯的说下去的。这样写法,在编者以为能帮助一般读者得到有系统的概念,可将各时代的诗歌,分别比较之,不致散漫无有头绪。 除叙述历代文学家的生平、批评其作品外,更选其可代表的东西,择优举例,以资参证。并且对于各时代的文学思潮的起伏,各种文学体裁的流变,和各种文学的背景及原因,亦皆注意及之。 四、所叙述的诗人,约计有一百五十余位,代表诗约计有二百八十余首;词人约计有六十余位,代表词约有一百十余首;戏曲家约有三十余位,代表戏曲约有二十余篇;小说家约有三十余位,代表小说约有二十余篇。
  • 中国小说史略

    作者: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中国第一部小说专史。《中国小说史略》将各种类型的小说及其发展,放到当时各种社会条件下进行考察,勾勒出一条脉络清晰的数千年中国小说“进行的线索”。为撰此书,作者辑录汉至隋之古小说36种,搜集宋至清末小说41种的史料,并参考明清人所撰著作70余种。《中国小说史略》以言简意赅之笔法,公允平当之态度,评判历代小说之思想、艺术,许多见解,至今仍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指导性意见。《中国小说史略》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研究中国小说史的最高水平。
  • 明代文学史

    作者:徐朔方

    明代文学史,ISBN:9787308047036,作者:徐朔方,孙秋克 著
  •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作者:董健、丁帆、王彬彬

    我们将50年来的当代文学分为五个阶段:1949—1962年为第一阶段;1962—1971年为第二阶段;1971—1978年为第三阶段;1978—1989年为第四阶段;90年代以后为第五阶段。这与习见的几种分期都有所不同。把1962年作为第一阶段的结束和第二阶段的开始,是因为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意味着此前的“调整时期”的结束,文艺上的极左思潮开始新一轮的泛滥,并一步步走向了“文革”。把1971年作为第二阶段的结束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因为这一年的“林彪事件”实际上将“文革”分为了两半。“林彪事件”后,不少人开始不同程度的觉醒,文艺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将1978年作为第三阶段的结束和第四阶段的开始,是因为这一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解放和文艺复苏上的意义,远远大于1976年“四人帮”的垮台。将1989年作为第四阶段的结束和第五阶段的开始,是因为进人90年代后,文艺面貌的确有了明显的变化。
  • 中国文学史纲要

    作者:李修生 编

    本书为中国文学史纲要(宋辽金元文学修订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北宋初期的文学、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 、柳永和其他词人、苏轼 、北宋后期的文学、南宋前期的文学。
  • 《中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作者:李杰

    《 学习辅导与习题集》编写方式,题量适中,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考点明晰,既节省了广大考生梳理教材的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又可以让考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文学史的多重面孔

    作者:程光炜 编,杨庆祥 等著

    在《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中,七位“新生代”研究者以80年代的文学热点,如“重写文学史”现象、《今天》杂志等为研究对象,以当下视角对它们进行重新分析,既揭示了自8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领域“知识沉积层”的生成过程,也显示了“新生代”研究者的敏锐和深度。 每篇文章都附有“事件回放”和“主编点评”。
  • 再造文学巴别塔

    作者:张柠

    《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为“共和国文学60年”第1卷,内容涉及1949-1966年间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简况。《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是作者在参与编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过程中积累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主观评价较少,以客观材料的陈述为主。《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特别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前17年的文学生产环境、作家队伍的形成、作家管理和培养模式、作品生产和传播方式、重大社会文化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在这种特殊的文学环境之中,文学叙事模式、抒情风格等文学形式和文体学的形成机制。从这一线索的梳理中,不仅可以看出一种“一体化”的文学格局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一体化”的文体风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作家想象方式的单一化过程。《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材料丰富,史论结合,并对当代文学的一些重要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上下册)

    作者:吴秀明 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全本)(套装上下册)》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与其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同,这是一本“活”的文学史,对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既有深入浅出的概括分析,又有充分细致的史料展示。所“写”之“真”,即在于论述分析的客观,和所收史料的丰富全面。此书在手,可免读者“海选”资料之累。
  • 插图本俄国文学史

    作者:刘文飞

    《插图本俄国文学史》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俄国文学的完整历史,上起“史事歌”和“编年史”,下至“后苏联”和“后现代”,并附有近百幅精美插画,以图说俄国文学进程中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事件,图文并茂,真切可感。
  • 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刘勇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是一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崭新教学理念编写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它清晰而详细地叙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从1917年前后到1949年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其间各种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成就,深入阐发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文化含蕴。《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阅读、鉴赏、分析和评价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及文艺现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服务于当代的文化事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的撰写者都长期从事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既有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长,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覆盖了现代文学所有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对作家作品、社团流派,还是文学论争,《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都进行了应有的评价。尤其是以往一般现代文学教材忽略的通俗文学创作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亦给予了客观详细的描述和评价,强调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并存及其实际影响,这也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保持了应有的沟通和衔接。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真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貌,其中包括对现代文学发生过程的描述以及上述提及的对通俗文学存在价值的关注等,同时又尽可能地对相关内容按照历史时段或文体的分类加以相对集中的介绍和论析。作为教材,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教学层面的实际操作。
  •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America

    作者:Marcus, Greil (EDT)/

    America is a nation making itself up as it goes along—a stor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unfolding in speeches and images, letters and poetry, unprecedented feats of scholarship and imagination. In these myriad, multiform, endlessly changing expressions of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the authors and editors of this volume find a new American history. In more than two hundred original essays,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America brings together the nation’s many voices. From the first conception of a New Worl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the latest re-envisioning of that world in cartoons, television, science fiction, and hip hop, the book gives us a new, kaleidoscopic view of what “Made in America” means. Literature, music, film, art, history, science, philosophy, political rhetoric—cultural creations of every kind appear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and to the time and place that give them shape. The meeting of minds is extraordinary as T. J. Clark writes on Jackson Pollock, Paul Muldoon on Carl Sandburg, Camille Paglia on Tennessee Williams, Sarah Vowell on Grant Wood’s American Gothic, Walter Mosley on hard-boiled detective fiction, Jonathan Lethem on Thomas Edison, Gerald Early on Tarzan, Bharati Mukherjee on The Scarlet Letter, Gish Jen on Catcher in the Rye, and Ishmael Reed on Huckleberry Finn. From Anne Bradstreet and John Winthrop to Philip Roth and Toni Morrison, from Alexander Graham Bell and Stephen Foster to Alcoholics Anonymous, Life, Chuck Berry, Alfred Hitchcock, and Ronald Reagan, this is America singing, celebrating itself, and becoming something altogether different, plural, singular, new. Please visit www.newliteraryhistory.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 中国当代新诗史

    作者:洪子诚,刘登翰

    《中国当代新诗史》所评述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①的状况。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称之为“当代文学”,以和前此30年(从“五四”前后到4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相区别。目前,尽管不少文学史研究者对诸如“现代”、“当代”的划分提出质疑,淡化这种时期划分,从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诗的设想,也肯定会成为文学史(新诗史)写作的前景。但是,作为一种“过渡”,也为着更深入彰显“当代”的文学、诗歌问题,把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文学(新诗)作为相对独立的时期来处理,仍有其合理之处。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之交,新诗同整个文学一样,发生了重大转折。“转折”的征象,广泛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主要表现则是,40年代新诗多种艺术构成的关系发生重要重组,出现了在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统一规范的强大要求,并由此出现了具有“当代特征”的诗体形态。70年代末“文革”结束之后(当代文学史通常称为“新时期”),诗界出现了反思、重新审视这些观念和规范性要求的潮流,在诗歌写作上出现多种诗歌向度的变革和实验。这种变革、实验的基点和走向,呈现与“当代”前30年诗歌的延伸、悖逆的复杂关系,因而仍与“当代”诗歌已形成的格局发生或隐或明的关联。
  • 英国文学史(第一册)

    作者:陈嘉

    This is an attempt to write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admittedly with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he traditional as well as the more modern views in the West on literary movements, schools, traditions and influence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on individual English authors and their major and minor works are here given due respect and serious consideration, but with the reservation sometimes to differ and occasionally to introduce new and totally contrary judgmen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e., the writers and their writings are to be given their proper places in each ca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oles, healthful or otherwise, that they play in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social and literary. Of course,whether or how far have I succeeded in these pages in living up to the theory advanced above awaits judgment from my readers.  This history is written primarily for Chinese readers, in particular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ith the aim to give them a historical surve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its earliest beginnings down to the 20th century. As many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today are being introduc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English literature in any systematic way,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major writers and rather detailed resumes of their major works are generally provided in this history, before I enter into any serious discussions on the authors and their writings.  A companion-book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selections from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representative English authors, arranged chronologically and accompanied with introductory remarks and notes, is expected to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as this history. It is hoped that the two books together, this history and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Literature”, will give the students a rudimentary knowledge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vastly different levels of proficien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mong English major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day, a shorter history than this, written in simpler language, seem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present. Such a book is now being prepa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