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史

  • 俄国文史采微

    作者:蒋路

    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俄罗斯文学研究家蒋路同志的遗著,分上下两篇。上篇的二十七篇文章曾在1997年以《俄国文史漫笔》书名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下篇诸文则是后来写的,就内容和性质而论,可以说是前者的姊妹篇。
  • 东方文学史

    作者:郁龙余

    《东方文学史》在编写时注意以下几点:(1)继承前辈。我国有以季羡林为首的一批研究东方文学老专家。他们学识宏富,治学严谨,在东方文学研究领域内辛勤耕耘几十年,著作等身,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突出重点。东方国家众多、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要介绍的内容与《东方文学史》的容量发生矛盾。怎么办,我们的办法是在重视完整系列的同时突出重点,不搞平均主义,着重介绍具仍世界意义的东方作家和作品。 (3)努力创新,我们力求运用新材料、新观点、新角度、新思路,争取有新开凿、新突破。如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是世界三大文艺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以前很少涉及,《东方文学史》则辟专切介绍,及时反映我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4)注重关联与比较。注重文学与其他文化类别之间的关联。注重东方文学同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以及东方文学相互之间的关联。同时,还注意相互比较,注意它们之间的异与同。这样,有利于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坐标中定位,有利于认识东方文学的本质特征。
  • 20世纪美国文学史

    作者:杨仁敬

    《20世纪:美国文学史》是一部美国名作家和名作品的历史。按照惯例,它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论四个方面,时间跨度从1890年至1995年100多年。它展示着美国百年来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作家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他们的作品与时代的思潮、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兴衰息息相关。
  • 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作者:张钟 编

    本书采用的“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是指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至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0年代末剧烈的政治/军事行动使中国划分为两个部分:大陆与台湾。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两个地区的文学呈现了不同的演变态势。本书对其情况分别加以概要的描述。 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段,其分水岭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第一个时段的总体趋势是文学一体化的确立和不断强化,第二时段的总体趋势是文学一体化的逐步解体和多元化的初步形成。
  • 中国文学简史

    作者:林庚

  • 泰国文学史

    作者:栾文华

  • 1962:夹缝中的生存

    作者:陈顺馨

    1962夹缝中的生存,ISBN:9787532834846,作者:陈顺馨著
  • 宋代文学史(上下)

    作者:本社

    《宋代文学史(上下)》为"中国文学通史系列"的其中一册,阐述了我国宋代文学的基本面貌,材料比较丰富翔实,叙述比较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文学史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建国以来,由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集体编写和专家个人编写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各有特色,其中有些著作还发生过较大影响。但目前尚缺少一部论述较为详尽的多卷本文学史著作。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安排,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组织有关单位和有关专家编写十四册的《中国文学通史》,以期作为文学研究工作、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以及其他文化工作中的参考用书。 按照长期以来文学史研究的实际情况,为了有利于编写者发挥专长,同时考虑到读者的方便,按时代分为十种十四册,计为《先秦文学史》、《秦汉文学史》、《魏晋文学史》、《南北朝文学史入》《唐代文学史》(上、下)、《宋代文学史》(上、下)、《元代文学史》、《明代文学史》(上、下).《清代文学史》(上、下)、《近代文学史》。各册自成起迄而互作适当照应,合则为文学通史,分则为断代文学史. 本书编写的总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述我国古近代文学的基本面貌,要求材料比较丰富翔实,叙述比较准确充分,力因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限于主客观的种种条件,实际的工作必然和上述要求有所距离,书中的不当以至错误必然不可避免,敬希海内外的学者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下面是对编写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说明。 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负责总纂,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协作编纂。 二、各册的编写方式不取一致,采用主编或编著者负责制。 三、设立编纂委员会,负责协调各册的编写工作及组织质量审定的工作。编纂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委员,负责处理有关工作。 四、编纂委员会聘请各协作单位的著名专家三人担任全书的顾问。 五、各册的编写服从于统一的全书编写方针,但各册的内容、体例均相对独立。各册之间的分工、衔接以及内容中必要的互见都经过讨论、协商。 六、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各种原因,中仅对少量用汉语写成的少数民族古典文学作家、作品作了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目前正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出版后互参互补。待将来条件成熟又有机会作较大的修订,自当酌增这方面的内容。
  • 文学的故事

    作者:J·梅西

    人类的知识犹如一条河,自文明开始以来,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流过了漫漫的历史时空,流到现代并奔向未来。在奔流的过程中,随着“支流”的不断汇入,人类的知识“流域”变得如此广阔,当今人类的知识领域变得如此广袤,以至难以把握了。在各门科学中都诞生了十数个学科,并且在精确的程度上一个胜过一个。通过望远镜发现的星座和星系多得难以计数,更不要说为一一它们命名了。地质学动辄就是数百万年,而过去人们的概念还仅仅是几千年。物理学在原子中发现了一个小宇宙,而生物学则在细胞中看到了一个微观世界。生理学在每个睡梦中,都发现了无穷无尽的奥秘。人类学重现了人类的远古风貌。考古学是早已泯灭的城市和国家得以重见天日,历史学则证明了一切历史的虚无飘渺,并描绘了一幅只有施宾格勒或者爱德华·迈耶那样的人才能综观全景的画卷。神学和政治理论正在土崩瓦解,创造发明是生活和战争越来越复杂,经济政策则使得政府走马灯似的频频更换,使民怨更加沸腾。而曾经将一切科学召集到自己的麾下,而世界树立了一个井然有序的形象,并描绘了一幅至善至美的诱人的某些哲学,现在已失去了承担协调如此艰苦任务的勇气,而退出了为真理而战的沙场,躲进幽深、狭窄的角落里,胆战心惊地回避世间的问题和责任。知识成了人类不堪重负的负担,人类的心灵已经不能承受了。 在弗兰西斯·培根发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断言后的200到300年间,却因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知识的负担几乎超出了人类的承受能力。当专家们蒙上自己的双眼,以便对整个世界不闻不问,而把眼光仅仅盯在鼻子底下的那一小块地方时——整体消失了,“事实”取代了理解,而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互不惯联的知识已不再产生智慧和力量了。正是这种知识的“非人化”,使一般大众为逃避“非人的折磨”而对知识心生畏惧,敬而远之,使大量的人类知识陷入僵死状态。 面对这种状况,或许只有通过学习哲学并反思自己及理解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才能对我们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一切有更好的理解借以指导我们的行为,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某个明显的目的。 《文学的故事》出版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读者都为这一迷人的领域所做的平易近人和富有启发性的概括表示欢迎,一时“洛阳纸贵”。本书在浩翰无边的文学书海中为您指出一条有某种合理的航线,使您既能了解博大精深的鸿篇巨著,又不会漏掉那些在某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的真正的宝藏。
  • 台灣文學這一百年

    作者:藤井省三

    台灣從曲折輾轉的近代歷史經驗中萃鍊出豐饒的文學。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開始接受日本統治,並以「日本語」為國語。
  • 现代中国文学史

    作者:钱基博

    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本书作者将当时的文学分为二类:一为古文学,以王闿运、章太炎、刘师培、陈衍、王国维、吴梅村等为代表;一为新文学,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士钊、胡适等为代表。断代文学史以这一时期文学作为内容的,本书是唯一的一部名著。作者对于这些代表人物的时代背景、思想根源等有深层次的挖掘。
  • 不京不海集

    作者:章培恒

    《不京不海集》是作者章培恒数十年来研究中国文学的论文的结集。在内容上,起于先秦,下迄现代,而以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为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作家、作品的具体问题的考证;另一类是对若干文学现象的阐述和文学发展线索的勾勒。二者皆出自精思,富于创见。凡所论述,或为原创,或有力地发展、充实了前人之说,绝无摭拾陈言、可有可无之作。至其治学特点,则既秉持科学理论,解放思想,又以实证的研究为指归。是以见解新颖,论据坚实;书中论文很多都曾在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
  • 德语文学辞典

    作者:卫茂平 主编

    《德语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内容简介:正文共收词条485条,其中作家206条,作品279条,每一词条设为一页,除几部古代“无名氏”作品之外,目录按作家姓氏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序;作品词条随后,按出版年份排序,作家词条主要介绍作家生平和创作;评骘力求简明扼要,作品词条大体叙述故事梗概,兼顾与创作有关的信息,当代作家及作品跟踪到2009年,附录收有5种主要德语文学奖的介绍,包括至2009年的获奖人员名单,书后添附作家姓名和作品名称的汉语拼音索引和原文索引,便于查找。
  • 英國文學史(第一卷)

    作者:梁實秋

    本書共分三卷,第一卷內容如下: 第一章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第二章 盎格魯諾曼時代 第三章 巢塞時代 第四章 十五世紀 第五章 中古的戲劇與歌謠 第六章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七章 伊利沙白時代 第八章 伊利沙白時代的戲劇 第九章 十七世紀前期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册)

    作者:严家炎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上、中、下三册,为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主编,国内学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参加编写,可以说集国内近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之大成,是多方面协同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具有比较丰厚的学术原创性,提出了诸多富有开创性、启发性的论点,有些资料和见解在学术上属于首次发现,带来重要的突破。时间上,它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定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向前推进了多年。空间上,它将文学史的叙述面真正覆盖到了全中国,填补了此前留下的种种空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中的许多章节,都体现出内容厚重而富有深度的特点。结构上只设章节二级、类似于专题讲座的编写理念,也比较适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 中国大文学史

    作者:柳存仁,陈中凡,陈子展,杨荫深,何敦伯,

    上海书店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大文学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比较特殊的文学史著作,它是由民国时期出版的八部中国文学断代史旧著合成,包括柳存仁的《上古秦汉文学史》、陈中凡的《汉魏六朝文学》、陈子展的《唐代文学史》、杨荫深的《五代文学》、柯敦伯的《宋文学史》、吴梅的《辽金元文学史》、宋佩韦的《明文学史》和张宗祥的、《清代文学》。这些书原来均是独立写作、分别出版的,完成的年代亦各不相同。如今合为一体,要说理论主张前后如一,各部分的关联自然而顺畅,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很多益处:因为这八本断代文学史大抵都是民国年代的名家之作,在学术史上固然有一定的地位,作者们对各时期文学特点的认识与解析,也自具特色。从书中不仅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而且能够体会到各家所持理论与方法的差异,对愿意思考的人来说,这应是一种颇有趣味的阅读。
  • 欧洲文学史

    作者:周作人

    《欧洲文学史》内容简介:周作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21岁东渡日本求学。1917年4月,经鲁迅推荐,周作人进入北京大学国史馆工作。9月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开始撰写《近代文学史》与《希腊文学史》讲义,合而为《欧洲文学史》。全书约十万言,分希腊、罗马、中古与文艺复兴及十七十八世纪三卷,为“我国第一部欧洲文学史讲义”,被视为“代表着当时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文学史建构之典范”,“颇有见解的学术专著”。
  •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

    作者:陈平原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内容简介:理论思维的贫乏与理论框架的单调,是文学史研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我以前谈过,不赘。这里谈谈工作范式的建立与运用。因单是从哲学发展层次讨论文学史是什么,于实际研究作用不大。选择工作范式实际上也就选择了研究范围——承认有所不能,有所不为,破除那种“全面”、“稳妥”的教科书心态,根据自己的理论设计,长驱直入,变平面的罗列为纵深的开掘。 至于工作范式的建立,是作者的理论兴趣与研究对象特性之间的相互契合,有理论假设的成分,但并非纯粹先验的主观臆想。在“前研究”阶段,理论假设与对象把握不断对话,互相调整,很难再分辨什么“主观”、“客观”。这一点成熟的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都可能意识到,似乎没有必要为“正名”花费太多的心思。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套装上下册)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繁体版)》为套装书,分为上下两册。《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套装上下册)(繁体版)》对所选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注释,历代各家之说凡有可取者均酌情采录。附录部分包括作家本传、以及对作家作品暸解评价上较重要的有关资料,可供教学和研究参考。《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套装上下册)(繁体版)》还增加了作者小传(或作品介绍),简要地叙述了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对一般读者或许略有帮助。
  •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国皇朝末期的长篇小说

    作者:[德]顾彬 主编

    本书共十卷,是迄今为止卷帙最为浩繁的一部文学艺术巨著,它对3000余年的中国文学进行了描写、分析和阐述。对文学的每一概念都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其源流一直讲到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