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文学

  • 局外人 鼠疫

    作者:[法国] 阿尔贝·加缪

    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医生面对着同样荒谬的世界时,态度完全不同:《局外人》的莫尔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连对母亲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着局外人的态度;《鼠疫》中的里厄医生在力搏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瘟疫时,虽然有时感到孤单绝望,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而且在艰苦的搏斗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里厄医生不是孤军作战,他最后认识到只有通过一些道德高尚、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无忌惮的瘟神,人类社会才有一线希望。 本书收录了法国现代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的两部作品:《鼠疫》与《局外人》。这两部作品同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缪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已;《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的荒唐的生存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在艰苦搏斗中感受着人生的幸福。
  • 最后一场雪

    作者:[法] 于贝尔·曼加莱利

    ★「在他生命的寒冬,我学会如何安静地哭泣」 ★ 一本安静的小书,一段隐忍温柔的成长历险 ★ 一次短暂的阅读,勾出与父辈间难以言说的爱与安慰 ★ 法国梅迪西文学大奖得主 · 震撼心灵的父子情感之作 曼加莱利,堪称欧洲版“青山七惠”,他的作品正如《一个人的好天气》那样静谧温和。 不志在赚取泪水,说这样一个处处留白的简单故事,只愿在你的回忆里晕开一个小小的缺口。 ※※※※※※※ 父亲卧病在床,只能领取微薄的救济金;“我”在养老院陪老人散步,赚一些小费贴补家用;母亲形迹可疑每夜外出,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我”计划给父亲买一只鸢,精心设计了一个完美的捕鸢的故事,反复地讲述给父亲听。为了凑够买鸢的钱,“我”承接了三个单子:溺杀了两窝猫仔,处理了一条老犬。“我”因此饱受心理煎熬,甚至无法面对养老院的老人,只有父亲能理解“我”。最后“我”虽然攒足钱买到了鸢,但父亲也病逝了。 ※※※※※※※ 雨贝.曼葛利的文字是如此干净、优美,字字句句精准地划进我们的心扉,这部关于父子情感的小说,毫不煽情,却绝对感人,读后必然令你难忘。 ——法国《电视周刊》杂志 不用一句思念话语,却道尽所有思念。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却以更具象的画面与触觉,展现出来:如作者带着你,在黑暗中,不启动自动照明灯,引导你,扶着楼梯木质扶手,一阶一阶,踩过无光的所在,一层一层,踩往心底的最深处。而彼处,微微有光。 ——《父后七日》作者 刘梓洁
  • 流浪的星星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流浪的星星》是勒克莱齐奥最杰出的代表作,表现出一种笔酣墨饱的成熟,以美轮美奂的文字书写隐隐的忧患、伤痕、无奈和绝望,让人无从拒绝。 一九四三年夏,法国尼斯后方的一个小村庄成了意大利人管辖下的犹太人聚居区,艾斯苔尔宁静的少年时代被打破了,接下来便是恐惧,耻辱,逃亡,还有父亲的离去。 战争结束后,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出发去寻找传说中的家园:刚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圣地。在风雨飘摇的旅途中,她发现了祈祷和宗教的力量,学会了等待。在到达那个梦想中到处是橄榄树、和平鸽、教堂和清真寺的穹顶尖顶在闪闪发光的圣地时,她遇到了前往难民营的萘玛。一个犹太女孩和一个阿拉伯女孩,交换的只是彼此的眼神和姓名,自此再未相遇……。
  • 一生

    作者:莫泊桑

    《一生(插图本)》内容简介:约娜收拾好行装以后,走到窗子跟前,但雨还是下个不停。一整夜,暴雨哗啦哗啦地打在玻璃窗和屋顶上。低沉的、蓄着雨的天空信佛裂了缝,把水倾泻到大地上,使泥土变成稠浆,糖一般地溶化了。吹过一陈陈闷热的暴风。行人绝迹的街道上,阴沟像泛滥竽充数的小溪,发出潺潺的水流声。街道两旁的房屋海锦似的吸收着水分,湿气渗入内部,从底层到顶楼,墙上全是那么湿漉漉的。
  • 包法利夫人

    作者:[法]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精装)是一幅道地的法国十九世纪的外省风俗画,其完美严谨的语言风格更是为后人传为美谈。美丽的主人公艾玛是富裕农民的独生女,因不甘与忠厚老实的丈夫过平庸的生活,两次发生婚外情,后均遭情人抛弃;又因过度消费,债台高筑,终于被迫自杀。著名作家左拉称《包法利夫人》(精装)为“同类小说准确无误的典范”。
  • 一个岛的可能性

    作者:[法] 米歇尔·维勒贝克

    《一个岛的可能性》是以荒诞的笔法细腻描绘了谐星达尼埃乐1与两个女人的复杂恋情:一个是知性的女性杂志总编辑伊莎蓓拉,另一个是性感的二流西班牙女演员,爱丝泰尔,伊莎蓓拉不喜欢性只喜欢爱,而爱丝泰尔只喜欢性不喜欢爱,性与爱始终困惑着达尼埃尔1,这两段恋情都在女主角离开后结束。达尼埃尔1绝望之余,加入了一个秘密教派,该教派借助克隆技术,让他的信徒永葆青春。不过这些克隆人没有欲望和情绪,无法感觉痛苦和快乐,失去自由和独立,他们唯一的乐趣更是揣测先辈人类的情感。小说的叙述就在克隆人达尼埃尔24和达尼埃尔25对达尼埃尔1的交替阐释中展开,最后,两个克隆人,玛丽23跟达尼埃尔25分别从纽约的废墟和西班牙南部的荒原出发,去寻找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堂,一座可能的岛屿……
  • 加缪文集

    作者:[法] 阿尔贝·加缪

    这部文集收录了加缪的小说《鼠疫》《局外人》《堕落》和《第一个人》,以及哲学作品《西绪福斯神话》。这四部小说和一篇哲学随笔是加缪最重要的作品,
  • 悲惨世界

    作者:雨果

    这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青少年的罗兰保存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苍苍白发罩着光环,他正抚弄着竖琴,为苦难的民众引吭高歌。《悲惨世界》的作者留下的这副形象,也许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里斯托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一八二八年起构思,到一八四五年动笔创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一八0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O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一八三二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一八四五年十一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一八四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一八四八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存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一八三0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及一八五二年他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 》。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一八六二年七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分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是“法国第一号煽动家 ”,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 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

    作者:(法)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

    骨髓移植手术失败后,小男孩奥斯卡的生命进入了残酷的倒计时。身边所有人都试着回避“死”这个字眼。 无人倾诉的奥斯卡郁郁寡欢,直到遇到了古怪的玫瑰奶奶。从玫瑰奶奶的口中,奥斯卡得知了“神奇十二天”的传说。于是,小奥斯卡开始仔细观察每一天,并把这一天当成是自己人生中的十年。他每天给上帝写一封信,每天对上帝许一个愿望。在这短短十二天里,小男孩重新体验了生命这份特殊的礼物⋯⋯
  • 暗店街

    作者:[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二战后的巴黎。一个得了健忘症的男人被好心的私家侦探于特收留,获得了新的身份:居依•罗朗。罗朗为于特当了八年助理侦探,在于特退休之际,决定揭开自己的经历与身世之谜。在采访各种人物、搜集线索之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曾经拥有多重身份。他真的是一张照片上的那个年轻人,被许多人指认的那个南美外交官?他的记忆也许是在逃离德占区时丧失的? 在这部独特、优雅的小说中,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塑造了一个寻找自己身份的男人。他神秘的过去被掩藏在德占时期的巴黎,那是法兰西记忆的黑洞……
  • 地下时光

    作者:(法)德尔菲娜·德·维冈

    二〇〇九年龚古尔文学奖短名单作品 二〇〇九年龚古尔文学奖“波兰之选” 二〇一〇年再获法国科西嘉读者奖 玛蒂尔德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她是三个小男孩的母亲,十年前,她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了。她每天早上一成不变地坐地铁上班,中途要换地铁线,穿过整座巴黎城的地下。近几个星期以来,她总是疲倦又忧伤,一直重用她的上司雅克在工作中排挤她,而她不知如何是好。她从凌晨四点的梦里醒来,孤独而又无奈,想要大哭一场。 与此平行的是蒂博的生活,他是一位四十来岁的应急医生,每天接到应急中心的电话就驱车前往病人家里。他已经在巴黎这样工作了十多年,每天要探视打来电话的各种病人。他也在凌晨四点醒来,这时他的女友在床上熟睡,他觉得除了在床上,她根本不爱他,他又绝望又痛苦,他把自己关在浴室里,想要大哭一场。 但今天是五月二十日,这个日子对玛蒂尔德似乎非常重要:一个拿着牌的女人在梦里对她说,她的生活将在这一天发生改变…… 一个来去匆匆的都市,两个孤独悲伤的侧影,距离这么近,而又那么远。
  • 自杀

    作者:(法)爱德华•勒维,Édouard Le

    这本小说是作者爱德华•勒维的遗作,他在自杀前十天将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小说使用第二人称“你”叙事,讲述了二十年前,童年时期的朋友自杀的事件,并以此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展开对朋友的回忆。主人公“你”是一名沉默自闭的男子,因为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逐渐沉迷于策划自己的死亡,最后在某天准备与妻子出门打网球的时候,掉头回到家中地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淡淡的笔触,让读者领略一个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 巴黎圣母院

    作者:雨果

    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巴黎圣母院》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吉普赛少女爱斯美腊达在街头卖艺,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弗洛德欲占为己有。后发现她另有情人,又刺杀她的情人并嫁祸于她,致使她被判死刑。相貌奇丑、对她充满爱慕和谦卑之情的敲钟人卡席莫多把她救到圣母院避难。弗洛德把她劫出,威逼她屈从于他的兽欲。遭到拒绝后,弗洛德把她交给官兵,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她被绞死。卡席莫多在绝望中愤怒地把抚养他长大的弗洛德推下顶楼,活活摔死。自己则到鹰山地穴搂住爱斯美腊达的尸体,与她死在一起,完成了“婚礼”。
  • 诉讼笔录

    作者:[法] 让·马·居·勒克莱齐奥

    小说《诉讼笔录》讲述了亚当·波洛的流浪生活。在世人眼中,亚当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不关心社会、城市的种种消息与动静,也不思索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考虑自己的将来,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他始终保持一种直感的方式,并拒绝接受理性的思维方向。同时他力图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为宇宙中的一点物质。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医院。 《诉讼笔录》有着勒克莱奇奥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奇幻色彩,亚当因为说了实话被社会认为是“狂人”,但是他在与医疗小组针锋相对的交谈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力和惊人的思辨能力。这种充满讽刺与逆反的对比式写法,显示了勒克莱奇奥对人、对社会、对现代文明出自自身直觉的诘难。正如瑞典文学院对他的评语,他“是一个标志文学新开端的作家,其作品有诗意的创新、感官的狂喜,和对文明主宰下的、游离于文明之外的人性的上下求索”。 作为法国“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诉讼笔录》虽然没有完整严密的故事,情节松散,展现的形象也零星、分割,但作家对客观物件的形状、线条、色彩观察入微、描写细致,继承了“新小说”派的风格。字里行间常见超现实主义的隐晦联想,和明显受到象征主义影响的怪异比喻。这种糅杂各派的手法给小说带来了独特的风貌,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小说写作时正值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不久,作者坦言当时法国人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之下,人人自危,而他在咖啡馆中创作时将飘过耳边的谈话和报纸新闻的片断融合到文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人性的异化过程。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评价道:“《诉讼笔录》让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也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 羊脂球

    作者:Guy De Maupassant

    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举世闻名,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本书收集了他的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共38篇,其中《羊脂球》、《米隆老爹》、《我的叔叔于勒》等更是为我国许多读者熟悉的名篇佳作。本书是全新译本,又经老翻译家王振孙校订润色,因此不仅译文忠实原著,而且译笔流畅优美。《羊脂球》的故事始于被普鲁士军队占领的卢昂,一行十人订了辆四轮公共马车前往迪耶普,主人公羊脂球也在这群人之列。旅途中,马车被
  • 第二次呼吸

    作者:(法)博尔戈

    超越《天使爱美丽》成为最受欢迎的法国电影 全球45,000,000人看过的《碰不得的人》原著 感动整个地球的真实故事 “他让人受不了,虚荣、骄傲、粗鲁、无常,但很有人情味。没有他,我会腐烂而死。阿伯代尔不间断地照顾着我,仿佛我是个待哺的婴儿。他洞察纤毫,在我每一次神不附 体时他都会出现,当我在牢篱中他会将我解放,当我怯弱时他给予我保护。当我崩溃的时候他使我欢笑。他是我的护身魔鬼。” 一个 是四肢瘫痪的权富,一个是巴黎郊区的北非后裔青年,他们之间这一段近似不可能的缘分,由奥利维埃•纳卡什和埃里克•托勒达诺导演、弗朗索瓦•克鲁泽和奥马尔•西主演,这就是法国2011年票房最高的影片《碰不得的人》。截至2012年10月,45,000,000人看过(法国20,000,000人,法国以外25,000,000人),超越《天使爱美丽》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法国电影。
  • 异乡人

    作者:(法) 加缪

    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这是无情,该死。隔天就和女友厮混;这是不孝,该死。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这是不义,该死。我合该天地不容,人神共愤,但你们企图用来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我杀了人,只因夏日阳光太刺眼……世界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行为举止甚至思想应该如何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种种道德规范下的节度。但是,默尔索,一个居高临下的鸟瞰者,冷静自持,无动于衷,漠视七嘴八舌急于发表意见和批判的群众。他倦于给出令人满意的标准答案,他对合乎礼俗但不合于自己真实感受的事物,无法找到适当的对应方式和距离,于是,他被大家指责为无情、不孝、不义。默尔索不知道在与世界冲撞的窘境下,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鸟瞰自己,也鸟瞰他人,探索内在情感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他还没找到答案,如何给别人(何况是别人“想要的”)答案?在这种种荒谬的情境中,默尔索凸显了“独立的个人”的困窘。在他没找到答案之前(可能穷极一生都在摸索),他注定是:一个心灵上永远的异乡人,一个与既定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加缪形塑的“现代荒谬英雄”默尔索于是诞生,深深影响了后世无数孤独的灵魂,让我们得以正视自己混乱、无依的处境。
  •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

    作者:[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小说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然而在宏观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作者:[法] 弗朗索瓦丝·萨冈

    半老徐娘宝珥与浪荡男子罗捷之间,应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爱,即便宝珥希望在这同居生活中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也在罗捷不时与女人鬼混的欺骗和隐瞒面前连连碰壁。比宝珥年轻十多岁的西蒙进入了女主人公孤独的心灵,以一种“勃拉姆斯”式的经典方式,给了宝珥以同情、体贴、照顾、珍爱,但古典的爱毕竟没有完美的结,她最终没有接受西蒙这一宝贵的感情,而莫名其妙地回到了脚踏多只船的罗捷身边。
  • 莎拉的钥匙

    作者:[法] 塔季雅娜·德·罗斯奈

    1942年7月,巴黎,十岁的小姑娘莎拉同家人一起遭法国警察逮捕。在警察把他们抓走之前,莎拉把弟弟迈克尔锁进自家公寓里的一个壁橱里,把钥匙藏在自己身上,她以为过不了多久就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