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明清

  •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

    作者:邹振环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讲述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现已成为学界的关注点,而《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致力于对以礼研究相对薄弱的“西史东渐”进行历史的寻绎和价值的重估,也因之凸显其原创性。作者认为晚清西方史学译著的传播对中国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巨大影响,使晚清史学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了使上述结论坚实有据,全书力图在资料上有新的开掘和突破,在方法上立足于实证研究,并借鉴了“ 阅读史”和“译介学”研究中的接受理论,在论述体裁上则采用符合论题意蕴的“专题史”样式。全书将对问题的解读建立在一定的量化的基础上,力求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也试图在传播与影响研究的层面上来回应和修正前人研究的不足。作为《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附录的《晚清(1822-1900)历史译著提要》收录所统计到的各种门类、体例的西方历史译著单行本多达89种,是一份珍贵的史学史资料;《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另附有比较完备的人名、书名索引
  •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

    作者:罗继祖主编

    罗振玉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是与王国维并提的重要学者。他对殷墟甲骨文字的整理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是甲骨学的奠基者。对《熹平石经》的整理,为考订甲部提供了重要资料。对金石刻辞倾意搜求,广为传布,以及对敦煌石室佚书和西陲石刻的搜集整理,对内阁大库档案之保存和整理,均为考史增添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正如郭沫若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说:“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又称许罗氏搜集金石器物、整理古籍佚书的“内容之丰富、甄别之谨严、成绩之浩瀚、方法之崭新”,并总结说:“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王(国维)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了。”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为罗著首次结集标点出版,系由其嫡孙罗继祖教授从其著述中选编而成,内容包括甲骨、金石、汉简、石经、字书、校勘、辑佚、目录、补史等诸多方面,另附传记、行述等数种,可谓其“一生论学之语,考证之文,多在其中”。全书分十二集,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诸专家承担整理标点工作,从开始整理至出版,前后历时近三十年。
  • 明清社会和礼仪

    作者:科大卫

    本书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祇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作者:刘志伟

  • 明清农村社会经济 / 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作者:傅衣凌

    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探索,更进一步引发了傅衣凌先生的深层思索,中国的封建社会虽然经过农民军的猛烈冲击,封建地主抛力却依然强大,封建土地所有制照样牢固存在着。对此,不能简单地从土地制度本身去寻求解答,还必须考察其他社会诸因素。这样他又把研究面从农村扩大到商业上面来。1946年前后他写成《明代微商考》发表。之反又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陕西商人,苏州洞庭商人、福建海商以及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等领域。在搜集史料中,他看到严如煜的《三省边防备览》一书,记载了清代中乾嘉时期四川、陕西、湖北三小边区手工业
  •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

    作者:[法] 杜赫德 编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中国回忆录》是西方汉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它收录了明清间西方入华耶稣会士发自中国的152封书信,这些书信以亲历者的视角向西方详尽介绍了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括传教士对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社会风俗、自然地理、天文仪象、工艺技术的观察和理解,从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文献。本书不仅是研究明清史、宗教史、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而且在思想史上进一步凸现了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会通的积极意义。 汉学著作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比西方一般学术著作的翻译还要困难,因为它不仅要求译者熟悉外文,还必然会通中西文化,兼修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学科,这套书历经八年之久才全部翻译出版,其间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 本书是西方汉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它收录了明清间西方入华耶稣会士发自中国的152封书信,这些书信以亲历者的视角向西方详尽介绍了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括传教士对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社会风俗、自然地理、天文仪象、工艺技术的观察和理解,从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文献。本书不仅是研究明清史、宗教史、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而且在思想史上进一步凸现了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会通的积极意义。
  • 官府、宗族与天主教

    作者:张先清

    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传播,对东西方社会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梁启超认为这是学术史上值得“大笔特书”的公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另辟蹊径,将天主教的传播问题置于明清以来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加以考察,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及历史学的文献分析,力图重建17—19世纪天主教在闽东福安的传播历史;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地方官府、宗族与乡村教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 明清士人与男旦

    作者:程宇昂

    本书通过士人与男旦交往史的考察,梳理明清男旦的发展史,揭示男旦存在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阐述士人与男旦交往对戏曲和文学的影响。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明代士人与男旦交往情况。古代向来娼优合一,受禁妓的牵连,女优减少,男旦渐多。明代士人同优童、小唱、男旦的交往,开辟了男性发现男性色艺之美的旅程。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清代士人与男旦演员的交往。他们既在家乐内部进行,也在外部进行。引起轰动的交往常是因家乐内部的男旦而起,出色的男旦也在缙绅豪族的家乐中氤氲而生。这一时期,士人品题男旦成风,男旦对士人有较大的依赖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士人与男旦交往对戏曲的影响。自明至清,男旦演员替代女伎,不仅接过了女伎身上以艺娱人的任务,同时实践着女伎身上以色示人和以色事人的功能。
  •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作者:余新忠

    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人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本书援人新视野,探讨新问题,在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致力于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实践与发展,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做出新的诠释。
  • 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

    作者:孟森

    孟森(1868-1937),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明清史学大师。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1905年,与郑公同发起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09年5月,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2年,被推为共和党干事。1913年1月,当选国会众议员,7月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翌年11月,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州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本书主要介绍了有关明清两代历史的论文集成,名为明清史论著集刊,收文章四十四篇。
  • 田祖有神

    作者:曹树基

    本书是一部以中国灾荒史为对象的研究专著,研究范围不仅包括水旱虫灾,而且还包括因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流行。在坚持历史学本位的基础上。本书作者将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农学、地理学、生态学、细菌学和流行病学的概念与方法,应用于灾荒史研究。研究的空间既有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域,也有以数十个村庄为范围的小河流域。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策略,跨学科的研究手段,以及作者对于中国灾害史理论的思考,构成了本书鲜明的特色。
  • 制度·言论·心态

    作者:赵园

    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萎、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本书是作者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关于“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研究的继续,以明清时期的儒家之徒(以及儒学影响下的士人)的著述作为主要的材料来源,试图尽可能接近当时的士大夫状况。书中分析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经世取向,以及士人在清初这一敏感时期所遭遇的伦理难题,阐述了士人在当时的常态与非常态的流动。作者所强调的是“明清易代”这一历史情境的特殊性,以及际此世变的人及其选择。
  •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

    作者:(日)滨岛敦俊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运用了上至十二、十三世纪反映南宋史实的文献资料,下至20世纪90年代社会调查所获资料等广泛的材料,对元朝后期至19世纪清末为止的中国江南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现象首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中文版序/陈支平 写在中文版刊行乏际/滨岛敦俊 日文版原序/森正夫 序章/(1) 第一节 主题和研究史 第二节 被捆绑的神灵 第一章 诸神的来历(一)——苏州府常熟县 小序 第一节 总管 第二节 李王 第三节 周神(周孝子) 第四节 猛将(刘猛将) 小结 第二章 诸神的来历(二)——常州府江阴县 小序 第一节 知县黄傅和正德《江阴县志》 第二节 江阴诸神 第三节 江阴陈总管(一)——显灵传说 第四节 江阴陈总管(二)——传说批判 小结 第三章 由鬼向神的转变——产生总管信仰的契机和结构 小序 第一节 “神”的要素——义行、灵异、封爵 第二节 巫孙——萨满和诸神 第三节 漕运和商船——总管信仰形成的社会基础 小结 第四章 明朝的祭祀政策与乡村社会 小序 第一节 祭祀体系的整备 第二节 州县一级——“城隍”的当为与实态 第三节 乡村一级——里社和土地庙 第四节 庙界——土地庙和聚落 小结 第五章 商业化和城市化——宗教结构的变动 小序 第一节 商业化和乡脚的形成 第二节 施米神——总管传说的变化 [附]关于明末江南白莲教之乱的意义 第三节 “解钱粮”——信仰社会组织的变迁 第四节 镇城隍庙的出现——作为宗教中心的市镇 小结 终章信仰和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史料篇 附录浙江省萧山县小城隍庙调查报告——城隍庙研究纪要(一) 自跋/滨岛敦俊 地图目次 地图1道光年间昭文县抗租暴动参考地图 地图2清末常熟、昭文县城图 地图3青浦县朱家角镇马家埭行政村简图 地图4青浦县练塘镇泖甸行政村简图 地图5湖州市双林镇兴隆桥行政村相关地名参考图 地图6清末常熟、昭文两县镇城隍庙分布图 地图7长洲县黄埭镇城隍庙全图
  •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作者:刘志伟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王朝时期户籍赋役制度在地方社会实施过程入手,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作者认为,户籍制度是中国王朝时期国家统治与社会整合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明清时期的里甲制由以人丁事产构成的家庭为核心衍变为以田地赋税为核心的户籍系统,建立在一条鞭法下财政白银化和赋税定额化基础上的这一深刻转变,同地方基层社会发生的变迁过程互动,从而确立起一种新的“国家—社会”体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与思路 第二节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变迁之概观 第二章 里甲赋役制度与明初社会 第一节 “划地为牢”的里甲体制 第二节 里甲体制下的赋役征派 第三节 社会动乱与里甲制的危机 第三章 一条鞭法前的改革 第一节 均徭法与均平法 第二节 赋役折银及其意义 第三节 赋役改革过程的矛盾 第四节 以定额化为中心的改革 第四章 从一条鞭法到摊丁人地 第一节 一条鞭法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里甲差役及改革 第三节 摊丁人地 第五章 清代的图甲制 第一节 图甲制的变质 第二节 图甲制中“户”的性质 第三节 “总户”、“子户”与赋税征收 .附录一 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 附录二 历史叙述与社会事实——珠江三角洲族谱的历史解读 附录三 边缘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湾社区 初版后记 再版跋 媒体评论 一些学者力图从旧有的社会史命题中翻出新意,在新的方法论框架里对其加以解释。例如刘志伟就通过重新审视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在基层的功能及其演变,突破原有经济史研究过于实证主义式的制度史分析架构,而把它置于“国家—社会”支配行为的互动状态中予以考察。……这种从经济史的训练出发而达致的对社会基层的认识,无疑为地方自治及其权力结构运行的研究提供了重新设问的基础,特别是对清初大一统皇权控制登峰造极的政治史假说予以了有力的修正。 ——杨念群,《中层理论》,2001 (刘志伟指出,)在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户”的登记内容由人变为田产数额,由社会实体变为纳税客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建立在对土地财产、民间社会的从属之上而非对国家的人身隶属之上,从而使民间社会与国家之间中介的作用更为重要,从而给赋役制度史的研究赋予了新的意义。 ——钞晓鸿、郑振满,《历史研究》,2003(3)
  • 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

    作者:陳永發,汪榮祖,黃一農,劉翠溶,范毅軍,

    何炳棣先生是中央研究院1966年的人文組院士,也是美國亞洲學會成立三十幾年後的首位華裔會長。他原本研究明清帝國的社會經濟史,因為選題為世界史所關注,而又屢屢提出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學界公認為史學泰斗。 一九七〇年代以來,何院士傾全力為中國文化尋根,力闢風行學界的外來說,強調本土根源。 一九九〇年代,美國亞洲學會的第一位日裔會長Evelyn Rawski(羅友枝)發表就職演說,意圖以「新清史」取代何院士關於滿族華化的「舊清史」。何院士接受挑戰,雄辯滔滔,證明「新清史」雖有新資料和新方法以為憑藉,但其「舊清史」的解釋觀點仍然屹立不搖,而其學術地位也仍然穩如泰山,難以超越。 本書只是幾位從事明清以來中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同仁,以何院士早年關懷的明清帝國和向現代中國的轉型為題,彙文成帙,聊表對何院士的感謝與敬意。
  • 明末清初的学风

    作者:谢国桢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知识分子有着形形色色的表现和变化。这些表现和变化,反映了当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的变动发展。谢国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对明清史研究自是独到和高明,作者往往从很冷僻的、不为人注意的资料中,寻找出这一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从而对明末清初的学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政治处境等进行刨根掘地式的研究。比如从万历四十八年的一张平价米票可以了解明末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从明末的农民起义组织“削鼻班”和“乌龙会”可以了解当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状况等等。能从分散零乱、互有异同的大量史料中清理史事,严谨的史料处理与强烈的历史人文关怀恰到好处地结合,是作者深厚的治史功力和传统的史学方法最好的见证。读本书可领略和体验此中的美丽。
  •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作者:赵园

    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作者:谢国桢

    谢国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明末东林党争,复社、几社等集会结社的活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至为密切。作者从明清之间大量的正史、野史笔记中披沙拣金,取精用宏,勾结出从明万历至清康熙间士大夫党争与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脉落。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认为“钩索文籍,用力甚勤”。   作为明清史研究大家,谢国桢先生的史识自是独到和高明。寓明清之际的社会、政治面貌于东林党争、复社、几社等集会结社活动的背景考察。对记载党争、结社文籍的钩索亦巧地妙呈现明清社会的状况和士大夫的风气,从而反映明清之际历史的一个侧面。从分散零乱、互有异同的大量史料中清理史事;严谨的史料处理与强烈的历史人文关怀恰到好处地结合,是史家深厚的治史功力和传统的史学方法最好的见证。读本书可领略和体验此中的美丽。
  • 鞑靼征服中国史 鞑靼中国史 鞑靼战纪

    作者:[西班牙]帕莱福等

    本书稿由《鞑靼征服中国史》、《鞑靼中国史》和《鞑靼战纪》三部分组成。 《鞑靼征服中国史》由西班牙多明我会教士帕莱福根据搜集到的大量资料撰写而成。该书讲述1644年崇祯之死,清兵入关,到1647年,即清顺治四年清兵攻占南方最后三省广东、福建、广西这段时间的历史。它所记述的史实,有不少可以和中国史料相互印证、补充。《鞑靼中国史》记述1665年北京教案的过程。作者系耶稣会教士鲁日满,当时他在浙江、江南传教。在这次教案中,鲁日满及其他外地传教士也被押往北京,在礼部受审,因此,对教案过程记录比较详细,是研究此次教案的第一手史料。《鞑靼战纪》由耶稣会士卫匡国所撰,记述的是卫匡国在中国所了解到的清军征服中国的过程,其中清军之征服江浙一带,因有作者之亲身经历为证,是比较有价值的。
  • 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作者:[英] 科大卫

    此书为中国经济史与商业史研究领域的一位杰出学者所著,也是中国商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私人契约、宗族、近代商号、工厂制的引进以及商业诉讼等在中国商业发展中的演变脉络、效用及影响。其中科大卫教授主要介绍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国商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传统阶段,中国商业依合同和礼仪而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近代化阶段,中国商业不得不因公司法和会计标准的引入而进行调整。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即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