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歷史

  •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作者:陳柔縉

    時代不專屬於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記憶不能只靠幾座古蹟和英雄書上的幾個人,故事不計大小,都值得流傳。誰又能預料哪個故事會在哪個心靈發光與發熱呢? 陳柔縉雖然得了許多獎,但還是勤跑圖書館,從報紙、史料和訪談中搜集資料,並以通達平實的筆調爬梳日治時期的台灣史,跳脫索然無味又僵化的思考框架,讓人讀來興味盎然。 這本新書不同於以往;以前寫物質文明,講物,這次講「人事地」。作者維持記者本性,新聞要跑獨家,歷史也要獨家,不炒冷飯,發人所未發,這些文章都是台灣歷史新發現,繼續擴展台灣人對自身歷史的新視界。
  • 近代中国的出路

    作者:黄仁宇

    從鴉片戰爭以來,歷經自強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康梁百日維新、民國肇建、五四運動、軍閥混戰、北伐、抗日與國共分治,在這一連串長久遠大的過程中,就體制已經瓦解,新體制還未建立。過去的農業體制往往成為改革的障礙,所以需要全部加以改造。因此作者提出一個「立」字,以「立」自底下的一長橫,代表社會低層結構,立字上端的一點和一橫,代表創建的國家與社會的高層結構,眼前的工作即加入當中的兩點,此即執行商業往來時,在法律面前釐定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作者強調認識這個大改變的過程,應該注重歷史何以如是的展開,以利是替代意識型態,才能使我們領悟到將來之去向。我們先要瞭解舊社會的沿革,及它不能適用於新時代的原因;才能確切看清當前的道路。 本書是作者歷次精彩演講精華的結集,其中包括從來為發表過的「中國近代的出路」。全書是作者對他的博士論文,以及所有的著作中的觀點提出補充,並且對讀者有疑慮的地方,也加以解說清楚;也是作者所有著作的精華提要。
  • 老广州

    作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老广州》原名《羊城寻旧》,内容包括街市景观、名胜古迹、经济掠影、教育概况、社会生活和民生习俗六个部分,以图文对照方式,介绍旧时广州的社会文化风貌。《老广州》自200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各大书店常销书。
  • 陳寅恪與傅斯年

    作者:岳南

    在20世紀初葉成群而來的學術大師中,有些是單打獨鬥、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對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而為後人所懷念,有的除個人輝煌的學術造詣外,還留下了制度性的遺業,在學術界維持著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前者當以陳寅恪為代表,後者則非傅斯年莫屬。 陳寅恪先後留洋16載,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傅斯年乃五四運動健將,負笈海外7年,與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共同度過了4年時光。二人學成歸國,陳氏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為聞名天下的「四大導師」之一;傅氏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開南國一代學術新風。北伐成功後,被譽為「人間最希有的一個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三百年來僅此一人」、「教授的教授」陳寅恪出任史語所歷史組主任。傅、陳二人這一歷史性的聚合,開創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學術流派。令人扼腕的是,由於國共分裂,這對同學加姻親關係的曠代天才,被無情地阻隔在海峽兩岸遙天對望而不能相聚,最後的結局是:一個無聲地倒斃在台灣省議會大廳,一個默默死於大陸嶺南病榻。並世成雙的奇葩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間大地。 本書敘述了陳寅恪與傅斯年成長、留學以及在動蕩歲月中顛沛流離,執著學術事業的艱難過程,生動卓然地展現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與事業追求的通俗作品,讀來感人淚下,悵然歎息。
  • 無敵

    作者:桃莉絲.基恩斯.古德溫

    除了聖經,美國總統歐巴馬最想帶進白宮的書 如何讓敵人變戰友 普立茲獎得主Doris Kearns Goodwin經典巨著 林肯獎 美國歷史圖書獎 美國全國圖書評論獎決選 《紐約時報》暢銷書 林肯的成功絕非僥倖,而是個性使然,他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了解其他人的動機與欲望。入主白宮後,他延攬才華洋溢的競爭對手入閣,他解釋道:「我們需要黨內最有能力的人出任閣員,這幾位就是最強而有力的人選,所以我沒有權利阻止他們為國家服務。」他的智慧並不僅止於以氣度、幽默和政治直覺,組織最好的人才,更在每個重要的時刻,都能讓他們牢記他的目標、觀念和決心。對時機和輿論脈動有過人的敏銳度,讓他能使分裂的群眾共同支持「自由的新生」。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像林肯這樣同時具備高尚人格和領導天才的人,屈指可數,他不僅是政治人物的典範,更令我們神往。 解放黑奴,贏得南北戰爭、維護國家完整,並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治國願景,林肯之所以能成就這些偉大的事蹟,乃因他(一)選用頂尖人才,組成政敵團隊;(二)分享成就、承擔責任;(三)高EQ;(四)懂得反省,並從錯誤中學習;(五)擁抱危機中的契機。而根本則在於他具備仁慈、感性、愛心、誠實、同理心等特質。其中,林肯不與任何人為敵,因而能創造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在政治冷感的台灣,人民心底其實更盼望能出現「林肯型領導者」──他同時具備高尚人品和領導才能,為正義和真理而奮鬥。對領導人而言,閱讀本書,猶如親炙偉大政治家與領導者的信念和做法,是自我超越的最佳指引。對大眾讀者來說,林肯化敵為友的智慧與突破逆境的故事,更激勵人心! 封面圖片為一八六二年時,林肯於內閣成員前首次宣讀解放宣言(The first reading of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before the cabinet),由法蘭西斯.卡本特(Francis Carpenter)所繪。人物由左至右為:戰爭部長史坦頓(Edwin McMasters Stanton)、財政部長蔡斯(Salmon Portland Chase)、總統林肯、海軍部長威爾斯(Gideon Welles)、內政部長史密斯(Caleb Blood Smith,站立者)、國務卿蘇爾德(William Henry Seward,坐者)、郵政部長布萊爾(Montgomery Blair)與司法部長貝茲(Edward Bates)。
  • 滿洲 安寧飯店

    作者:岡田和裕

    作者冈田和裕 1937 年出生于中国东北的丹东,职业是新闻记者和杂志编辑,专门研究近现代史。日本战败那年,冈田先生 8 岁,假如当时他没有移居日本,就会在出生地中国迎来日本投降的消息了。 冈田的作品有 “满洲边境纪行”(光人社 2003 年出版)、“满洲安宁饭店――昭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光人社 1995 年出版)、“囚犯部队――英帕尔日本陆军囚犯的生与死”( 光人社 1998 年出版)。作品内容均以满洲和满洲国为主线,以出生地发生事件为素材取材。 引用來源:http://article.yeeyan.org/compare/115976
  • 太平天國(下)

    作者:史景遷

  • 中東現場

    作者:張翠容

    多年來,堅持追縱新聞真相的張翠容從未停歇過採訪的腳步。 2006年的傾力新作《中東現場》,即是她多次深入向來有“火藥庫”之稱的中東地區,透過與當地百姓對話、實際訪談生活於現場的具影響力的民運組織領導人,抽絲剝繭地從歷史、宗教、文化、地理等因素,一一剖析埃及、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阿拉伯等國相互衝突,彼此糾葛的來龍去脈。 一開始,她在《中東現場》前言,便對「恐怖主義」該如何界定提出質疑,並且呼籲世人能更客觀持平地去省思中東地區的問題,而非跟著西方社會的聲音起舞。 緊接著,她將焦距轉至埃及,從社會、政治生態探討穆斯林兄弟會如何在埃及興起,以及與親西方的世俗民族主義者如何拉扯對峙:一個是世俗民族主義者,主張政教分離,推行現代化政策;另一個是基本教義派,主張伊斯蘭神權政治,堅持一切以伊斯蘭為本的復古政策。兩方各據立場,互不妥協。 豈料,埃及擺脫了殖民,卻在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之間展開一場大鬥爭,不知不覺提供了英、美勢力介入的空間。 介乎以色列與敘利亞之間的黎巴嫩,處境更是尷尬,不論是地理位置或政治氛圍。作者先把鏡頭調至貝魯特:「站在貝魯特市中心,我似乎仍然看到內戰時期那一條『綠線』,這條綠線把貝魯特分成東西兩邊,基督徒聚居的東貝魯特和穆斯林聚居的西貝魯特。兩邊居民實際往來不多,從有形的綠線到無形的綠線,就好像柏林圍牆,倒下了,但心牆卻豎起……」這樣的景象活脫是黎巴嫩政治縮影,其宗教派系複雜,政治體制也形同多派系,大家各懷鬼胎…… 置身紛爭不斷、政治利益糾葛難解的烽火線上,張翠容試圖透過庶民百姓的生活,他們的觀感,忠實地反映出埃及、以色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世界,多少年來恩怨情愁。
  • 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

    作者:彭明輝

    強調方法與方法論的優先性,是臺灣地區歷史學訓練的普遍現象。本書作者從音樂與文學的角度,論析五四史學的方法與方法論意識,並探討五四史學方法與方法論的優先性,如何影響現代中國史學與當代臺灣史學。 國族建構是晚清學者的重要論題,後五四時代民族主義史學的興起,繼承了國族論述的脈絡,本書作者提出考據與經世雙主題變奏的觀點,論析後五四到抗戰時期民族主義史學興起的緣由及其影響。 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研究與歷史教育,是作者近年關切的主題;本書以計量方式客觀呈現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趨勢,並論析臺灣中、小學歷史教育的種種面向;對國民中學認識臺灣課程所引發的教科書風波與論戰,歷史教育的國家立場主體性,九年一貫課程面臨的挑戰等論題,均有深入分析。 本書論題環繞現代中國史學與當代臺灣史學,書中各篇所論,具有與時代同呼吸、共脈搏的特色,史料翔實,見解新穎,允為相關論著之佳構。
  • 三元凶全画传

    作者:张正育,张正育

    二战风云人物全画传。   《三元凶全画传》一书记录了嗜血恶魔希特勒、法西斯魔鬼的缔造者墨索里尼和杀人狂徒东条英机的残忍而暴虐的一生,详尽记述了他们曾经为满足一已私欲而对全人类犯下滔天罪行的全部经过。该书通过丰富的文字资料和宝贵的历史图片,全景式再现了他们在历史事件中最重要的时刻和最精彩的细节。与文字同样精彩的图片,记录了他们最具个性的瞬间,弥补了文字无法表达和描述的历史的细节。文字与图片的有机结合,会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当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的变换和人世的沧桑……
  • 中国方术续考

    作者:李零

    《中国方术续考》是讨论中国方术。中国以外,语言不灵,知识贫乏,作者不敢做比较研究。但作者研究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比较,那也不是。粗糙的想法还是有一点。早就应该告别方术。只是为了弥补《中国方术考》留下的各种遗憾,只是为了追论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在等待再版的同时,作者又写了这本《中国方术续考》。《中国方术续考》怀它的前身一样,也是以考古材料为主,也是讨论早期方术,但不同点是,结构比较松散,思路比较开阔。作者自己的感觉是,它比前书更接近作者想讨论的“绝地天通”(作者在《中国方术考》再版前言中计划要写的三个题目之一)。 在《中国方术续考》中,作者想贯穿作者对“现代化”的古代思考,一个可能会被视为荒诞的念头。首先,读者不难发现,在《中国方术续考》中,作者的“时间观念”很差,差到常常淆乱古今,竟把考古学家才关心的时段和我们正在要“走向富强”的时代相担并论。作者并不相信历史学家告诉他的基本常识:“现代”和“古代”绝不可同日而语。作者不但怀疑“现代化”的高贵出身,也怀疑“现代化”的绝对优势。
  • 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上下)

    作者:傅杰编

    目录 《永乐大典》考 缪荃孙 九旗古谊述 孙诒让 《论语》郑氏《子路篇》残卷跋 罗振玉 八卦释名 章炳麟 董小宛考 孟森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王国维 汉唐宋起居注考 朱希祖 火葬考 柳诒徵 元也里可温教考 陈垣 西汉石刻文字初探 徐森玉 从实验上窥见汉石经之一斑 马衡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义 吕思勉 古籍多虚数说 刘师培 杨家将故事考信录 余嘉锡 《汉书》所据史料考 杨树达 《春秋名字解诂》补谊 黄侃 “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 沈兼士 《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 岑仲勉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陈寅恪 《红楼梦》考证 胡適 释祖妣 郭沫若 甘石《星经》源流考 钱宝琮 “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 顾颉刚 王树民 读《太平经》书所见 汤用彤 《诗总》考 郭绍虞 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 洪业 论《列朝诗集》与《明诗综》 容庚 说阿保机时代的汉城 姚从吾 法家流变考 蒙文通 论吃菜事魔与墨家者流 庞俊 跪坐蹲居与箕踞——殷墟石刻研究之一 李济 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 释两 于省吾 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 朱东润 《大乘起信论》考证 吕溦 末耜考 徐中舒 九族制与《尔雅·释亲》 芮逸夫 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现在所见的杨东来评本 《西游记》杂剧不是吴昌龄作的 孙楷第 《明史》编纂考略 黄云眉 关于徐一夔《织工对》 郑天挺 《通志·七音略》研究——景印元至治本《通志·七音略》序 罗常培 说鱼 闻一多 驾头考 冯汉骥 火把节考 游国恩 两关杂考 向达 五言诗起源说评录 罗根泽 姜白石议大乐辨 夏承焘 《水浒传》与天地会 罗尔纲 清初东北流人考 谢国桢 太史公书名考 陈直 周王※钟考 唐兰 秦权使用及辨伪 商承祚 楚郢都考 姜亮夫 中国祖庙的起源 凌纯声 唐蕃会盟碑(821—822年)考释 李方桂 徐梦莘考 陈乐素 套版印刷法起源于徽州说 王重民 宋代制举考略 聂崇岐 爱薛之再探讨 韩儒林 北朝之鲜卑语 缪钺 花蕊夫人宫词考证 浦江清 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 吕叔湘 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 陈槃 火药的发现及其传播 冯家昇 两宋诸史监本存佚考 赵万里 斡脱杂考 翁独健 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 邓广铭 商鞅变法考 齐思和 《鲒崎亭集》谢三宾考 柴德赓 亭林诗文用南明唐王隆武纪年考 潘重规 陈衍《秋柳》诗解辨正 钱仲联 “何当”解 丁声树 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检讨 杨明照 成吉思汗生年问题 邵循正 胡惟庸党案考 吴晗 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 钱锺书 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 夏鼐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 杨向奎 读《周礼正义》 洪诚 “左徒”与“登徒” 汤炳正 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 胡厚宣 汉居延考 陈梦家 文学古训辨正 王利器 浮屠与佛 季羡林 所谓王维《江山霁雪图》原底、后摹本合考 徐邦达 唐修宪穆敬文四朝实录与牛李党争 唐长孺 秦郡界址考 谭其骧 新秦中考 史念海 山水画南北宗说辨 启功 “十又二公”及其相关的问题 张政娘 说宛 周一良 《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残卷考释 王仲荦 王摩诘《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跋 程千帆 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 王锺翰 “龙宿郊民”解 杨联陞 “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 杨宽 《新唐书·地理志》所载敕勒等羁縻州府与民族迁徙 王永兴 宋亡后仕元之儒学教授 周祖谟 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 杨志玖 《周南》《召南》释言 朱季海 “分茶”小记 蒋礼鸿 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 严耕望 《老子想尔注》考略 饶宗颐 王阳明与道教 柳存仁 关索考 周绍良 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 沈文倬 苏轼的文人画观论辨 阮璞 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 王元化 说“屯(纯)、镇、衠” 朱德熙 论“入”字的音 李荣 朱仙镇之役与岳飞班师考辨 徐规 北宋汴梁雕板印刷考略 宿白 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 田余庆 《瘗鹤铭》之谜 卞孝萱 张择端及其作品的时代 金维诺 《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 杨廷福 《长恨歌》新解 黄永年 吴声西曲杂考 王运熙 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 张永言 裴颇是否著有《贵无论》 汤一介 读贾岱宗《大狗赋》——兼论伪《古文尚书》流行北朝时间 曹道衡 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 蔡美彪 《唐语林》考 周勋初 百炼钢刀剑与相关之问题 孙机 魏晋南北朝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兼论左丞与御史中丞的分工 祝总斌 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 余英时 中古汉人由跪坐到垂脚高坐 朱大渭 碎叶城今地考 张广达 论韩国庆州发现的印本《陀罗尼经》 潘吉星 “五十以学《易》”问题考辨 李学勤 刘长卿事迹考辨 傅璇琮 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 陈得芝 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 章培恒 评久佚重见的施宿《东坡先生年谱》 王水照 《宋会要》食货类的复原 陈智超 洛、蜀、朔党争辨 王曾瑜 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 邹逸麟 茶传入欧洲及其欧文称谓 黄时鉴 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 裘锡圭 汉学与反汉学——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 和方东树的《汉学商兑》 朱维铮 平仄新考 丁邦新 《诗序》作者考辨 陈允吉 “隶书”辨 鲁国尧 顾炎武北上抗清说考辨 王春瑜 《元史》纂修考 陈高华 唐令舞考——兼论陈寅恪先生《元白诗证史》的文化阐释 姜伯勤 敦煌遗书中有关王梵志三条材料的校订与解说 项楚 汉郡再考 周振鹤 关于龚自珍生平事迹中的几个问题 樊克政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与中国古代的袄神崇拜 林悟殊 汉武帝时“户口减半”考实 葛剑雄 《梁书·西北诸戎传》与《梁职贡图》 余太山 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 李家浩 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 李零 “实学”考辨 姜广辉 关于元朝“东诸侯”的几个考释 姚大力 谢灵运《十四音训叙》辑考 王邦维 荷泽宗考 葛兆光 《全唐诗》误收诗考 陈尚君 南朝“太学”考 阎步克 “将无”考 朱庆之 《正续清经解》编纂考 虞万里 巨鹿之战地理新解 辛德勇 通颊考 荣新江 “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与景云政治 李锦绣
  • 極端的年代 1914-1991

    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邦

    二十世紀,為人類興起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同時也摧毀了所有幻望和理想的極端年代。 出生於一次大戰期間的北非埃及,在戰後凋敝的德奧兩國度過青少年,因納粹興起而避居英倫,足跡遍及南歐、拉丁美洲,親見希特勒就職、卡斯楚講演,終身以猶太知識自居,以馬克思主義揭櫫的理想自期,以「人民的史家」享譽國際的世界史大師-霍布斯邦,以其專業史家的精闢洞見,和身為二十世紀積極參與者的熱情關懷,在二千年即將告終的今日,為我們記憶了這個我們所由來的世紀。從大災難的一九一四,到黃金的六0年代,乃至天崩地裂的一九九一。 極端的年代-一部短促二十世絕的歷史,一部宏觀史家走過的一生,一個你我都曾或長或短、或深或淺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故事。
  • 最後六任港督的聲音

    作者:

    ◎ 唯一紀錄港督現場演說和演詞的書,錄音由香港電台提供。 ◎ 第一本讓讀者從聽讀港督演詞學英語的書,附有演講錄音。 ◎ 由浸大新聞系首席講師馮強撰寫演說賞析,讓讀者從讀演詞學習演講和溝通技巧。
  • 中国史学史

    作者:李宗侗

    《中国史学史》初成于1953年,该书共计10多万字,分20章对中国史学的演变作了概述,叙述了上古至清代各史书修纂的经过,列举其著者、卷秩,明示其体例方法,而间或加以考证。内容也不出历史编纂学和文献学范围,在介绍史书情况时偏重于就史料的考证分析,对于史学方法的评论则有专章细论,几乎是各个大学《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等课程都会开列的参考书目。
  • 我者與他者

    作者:許倬雲

    「我是誰?誰是他?」今天對何謂「中國」及「中國人」,我們都已有一定的共識,但原來在歷史上,「中國」及「中國人」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變動不居,要不斷通過與邊陲族群及其他國族的互動、交往,「異端」思想的挑戰,以及西潮的衝擊,才能夠使這兩個概念日漸明晰。這個對「中國」及「中國人」定義的歷史考察,正是史學大師許倬雲教授繼《萬古江河》後,在這部新作中的核心主題。 在本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為「非我族類」,僻處邊陲。這種「我─他」關係除具身份問題的意義外,也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中國─其他國族、中原─其他族群、中央政權─地方社會、社會上層─平民、文化正統─新興信仰等。經過與「他者」的不斷衝擊和交往,中國這個「我者」日漸壯大起來,內涵也更形豐富。 展卷閱讀,我們既能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形成過程有更具深度的歷史反思,也能對我們處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採取一個更宏觀的視點,抱有更開放的態度,畢竟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經過與歷史上無數的「他者」的糾纏融合,推陳出新而形成的。
  • 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

    作者:金易,沈義羚

    慈禧原本只是咸豐皇帝的嬪,在生下了咸豐唯一的兒子後,才成為妃。咸豐皇帝死後,母以子貴,成了皇太后,加以同治年幼,遂與慈安皇太后兩宮垂簾聽政。沒想到同治年輕喪命,未留下任何子嗣,又立了年幼的光緒皇帝,繼續掌握國家大權。 慈禧太后親掌國家大權數十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史上對她的撻伐之聲,始終未歇;對她的批評,也是貶多於褒。然而,對於慈禧的生活,人們卻知道的少之又少。 本書是作者與老宮女何榮兒往來期間,所紀錄何榮兒口述之宮廷軼事,以慈禧晚年生活為主,舉凡她起居、燕遊,以至於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細節,都詳盡地加以敘述。何榮兒,十三歲進宮,在慈禧所住的儲秀宮內當宮女達八年之久,在慈禧身邊專司敬煙。並曾隨慈禧西逃。 內容皆是她記憶清晰所知的軼聞佚事,大要如下: 宮女生活 這個章節詳細描述如何進儲秀宮、拜見「姑姑」、睡臥姿勢等等食衣住行生活儀節、以及如何向慈禧敬煙。若非這些第一手資料,外人很難想像為了伺候慈禧一個人,宮女所需接受的嚴格訓練,也由此可見慈禧生活的排場。 慈禧起居 慈禧生活的奢靡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民間所流傳的免不了有加油添醋的杜撰情節。透過慈禧貼身宮女的親口描述,讓讀者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位權傾一時的女皇的生活起居,也駁斥了一些以訛傳訛的流言八卦。慈禧對生活的講究,書中有許多精彩片段,舉個例子可見一斑: 「…在太后的寢殿裡擺著五、六個空缸,…是為了窖藏新鮮水果用的。太后的寢殿裡不願用各類的香薰,要用香果子的香味來薰殿。… 慈禧的講究還不只這些,舉凡洗腳、洗澡和泡指甲,用膳,睡覺,審美觀,都有鉅細靡遺的情節。 慈禧西行 何榮兒有幸隨慈禧西奔,親身經歷大清帝國的衰敗,從珍妃之死,慈禧在庚子出逃前狠心下兩管長指甲,逃難途中的各種苦難窘境,不但可對慈禧此人的個性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人情事態的炎涼,從宮女的口中娓娓道來,更是歷歷在目。 宮廷軼事 包括光緒帝和隆裕、我所知道的李蓮英、光緒佚事等等,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本書並不在評論慈禧的歷史功過,只是透過一個在慈禧身邊生活了八年的宮女之口,得知慈禧的生活片斷,藉此稍稍了解末代王朝在政治與歷史背後的真實生活面貌,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留下一點紀錄。 本書不是歷史,也不是政論,無需任何學歷背景,閱讀本書,就像在聽一位老奶奶說故事,既典雅又悠閒,完全無需懷抱沈重的歷史氛圍和包袱。只需要泡一壼荼,調整個自己最舒服的姿勢,你就可以開始看故事了。
  • 歷史上的大暖化

    作者:布萊恩費根

    看一千年前的大暖化,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圖。
  • 两宋史研究汇编

    作者:刘子健

  • 臺灣人四百年史

    作者: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