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歷史

  • 火鳳燎原 1

    作者:陳某

    著名香港漫畫家陳某,繼《不是人》之後,再度呈現一個縱橫幻想與史實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董卓控制漢都,獨斷朝政,從此天下大亂!在這紛亂的大時代,兩個天縱之材──司馬懿和燎原火,一個智冠天下的梟雄,一個勇蓋當世的戰將。憑他倆的智謀與勇武,竟把天下大劫從此改寫!中國的著名歷史故事,由中國人去重新演繹,無論畫功及故事方面都屬一級之作,對故事氣氛及節奏亦掌握得很好,必然捧場之作!
  • 世紀末的維也納

    作者:卡爾.休斯克

    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空氣中瀰漫著對於社會與政治將形解體的震顫,時下的思想創新者——表現在音樂與哲學上、經濟學與建築上,當然還包括了精神分析——都想與那些曾培育他們成長的十九世紀自由主義文化劃清界線。 本書作者卡爾•休斯克運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來析論十九世紀末維也納的文學家、建築師、畫家、音樂家從童年到成年的成長經驗,研究他們的作品(詩、小說、建築、畫作、音樂)中所透露的感傷與期望。休斯克發現,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知識分子呈現出一種驚人的同質性,他們都在「反叛父親」。反映在政治上,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秩序;在文化上,則是反對資產階級庸俗的文化。他們從政治界退縮,轉而投入於藝術面來寄託自己的靈魂。 休斯克就是想從這些人轉變時所呈現出的「共同特質」,來看出一個「歷史趨勢」,那就是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整個奧匈帝國的政治氣候與文化氣氛。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作者:Jacob Burckhardt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是歐洲文藝復興研究真正的奠基之作,也是開啟現代文化史研究寬闊視野最重要的史學名著。雖然本書出版至今已近一百五十年,仍是進入歐洲文化史與文藝復興史堂奧最經典的鉅作。 布氏從人之所以為人的角度,以及亂世中人性欲求無端氾濫的真實面,重新思考「權力」、「文化」與「信仰行為」的本質,相當鮮明地點出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不是政治黃金時代的產物,而是在無止盡政治動盪裡,由具有高度創造力的文化菁英,與深切了解文化藝術重要性的有識之士合作打造出來的文化高峰。 過去華文世界雖已有本書譯本,但都是從其他外文轉譯而來,本譯注是第一本真正從原文(德文)翻譯過來的中譯本。本中譯本不僅譯文流暢,對原書文意掌握相當精確,譯注者也付出許多心力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容易掌握布克哈特思想的精髓。譯注者所寫的導讀〈寫給故鄉的書〉文筆、內容均引人入勝,又深具學術價值,特別值得推薦。
  • 中世纪的旅人

    作者:诺伯特•欧勒

    中世紀的旅行多以貿易、政治與宗教為最終目的,不像今日多半奠基於單純的遊興上。當時的道路建築粗陋,交通工具原始,沿途地形崎嶇且多盜匪。然而,不論是旅行各地傳遞福音、前往聖地虔誠朝拜的教士與朝聖者,或是至兩國邊境參加政治高峰會的各國君王;不論是受到冒險慾望驅使、張帆西行而促成地理大發現的哥倫布,還是純粹為了貿易不惜長程奔波的商人,他們篳路藍縷累積下來的旅行經驗不僅成為同時代旅人珍貴的參考依據,世界的版圖更隨著他們的腳步逐漸勾勒出今日的樣貌。本書呈現西元500年至1500年人類空間移動的方式與各色條件,分析促發人們離鄉背井的動機、當時的天候條件、交通、食宿、治安、語言溝通,以及旅途可能遭遇的困難。最後並列舉馬可波羅等各領域之歷史名人的實際旅行為例,探討歐洲人看待外地人及外地習俗的觀點、陌生事物對旅人的影響,以及旅人的反應等等。中世紀的旅行活動不但凝聚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內在同質性,更在經濟、交通、文化、學術與物資交流等方面對日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意義。因此,《中世紀的旅人》是一座了解自古以來旅行活動發展脈絡的寶庫,也是研究現代社會變遷的重要著作。
  • 知道了

    作者:馮明珠

    知道了,是皇帝批閱大臣奏摺的常用語,意思是說,所奏之事「朕」知道了。本展覽手冊,是以康熙皇帝御筆書寫滿、漢文「知道了」為標題,目的在介紹清朝皇帝是如何利用「奏摺」知曉天下訊息,又如何利用「硃批」運籌帷幄,治理天下。
  • 掙扎的帝國

    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

    卜正民主編哈佛大學《帝制中國歷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叢書 由他本人執筆的《掙扎的帝國》可說是他最重要的元明研究著作 從氣候的觀點出發,看元明帝國的發展與興衰 蒙古人在一二七○年代席捲中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個一千五百多年來長期造就出的儒家帝國,如今在突然之間進入了異族統治階段。中國未來的模樣,在元朝於一二七九年一統天下之後,不再是從前的面貌。四個世紀之後,另一波來自塞外草原的入侵者取代了明朝,展開另外一段外族統治。《掙扎的帝國》探索中國在這兩次戲劇性的外族入侵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以此為背景,呈現出中國第一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卜正民探討中國專制、社會複雜性和商業化,並特別關注中國朝代的成立和南海經濟。是繼《維梅爾的帽子》之後,另一扛鼎之作。
  • 拉丁文帝國

    作者:瓦克

    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官方語言拉丁文,為何至今它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拉丁文對西方世界有什麼深厚的影響?拉丁文漸漸沒落,在西方宗教界、學術界仍處處出現拉丁文,這又是為什麼?拉丁文為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幅怎樣的想像願景? 隨著羅馬帝國打遍天下的拉丁文,曾是西方文明和知識的重要源頭。雖然羅馬帝國瓦解於五世紀,拉丁文深厚的文化和知識寶庫依然讓這種語文流傳近兩千年的歷史。拉丁文曾經孕育了許多文明的種子,它的文字深深影響了西方世界各種語文,至今,所有生物物種的學名以拉丁文命名。 文藝復興運動後,拉丁文在十六世紀獲得史無前例的重視。天主教教會決定以拉丁文作為禮儀語言,學校也以教育拉丁文為主,西方世界沉浸在拉丁文的世界中。雖然當時各地方言日益抬頭,拉丁文仍以其優異的文化傳統屹立不搖。拉丁文是各種方言詞彙之母,是學習語言所無法規避的必經之路。 然而隨著講求效益、實用的近代社會出現,西方世界正面臨了一場語文的大革命。拉丁文面臨了經濟效益和實用性的大考驗。雖然各界領袖極力擁護拉丁文,聲稱拉丁文是人文主義教育的根源,仍然不敵實用性的挑戰。《拉丁文帝國》作者瓦克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和文化史專家,精彩且詳細描繪了西方世界這一段的語文陣痛期,並分析了為何在教會、教育界和貴族的支持下,為何最終還是走向衰弱一途。 二十世紀,拉丁文不再獨占教會禮儀,學校也不再強制學習拉丁文,但仍有些許學生投入拉丁文的懷抱,緬懷那份文明源頭的歷史。想要理解拉丁文的命運,以及它之所以曾為西方世界文明的搖籃,這本歷史資料豐富、分析透澈的《拉丁文帝國》將你走一回拉丁文及西方文化的近代史。 【名家推薦】 ◎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李若庸 專文推薦 ◎輔大歷史系教授 王芝芝 ◎中研院歐美所所長 李有成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周惠民 ◎政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林美香 ◎成大歷史系教授 翁嘉聲 ◎台大外文系教授 張淑英 ◎輔大歷史系教授 張淑勤 ◎台大歷史系教授 楊肅獻
  •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 1931-1945

    作者:鶴見俊輔

    一九九九年,大江健三郎發表《空翻》一書,描述日本兩位重要宗教領袖,突然推翻自己所傳佈的所有信仰。這個讓信眾譁然的宣言,如同原地翻筋斗,所以稱之為「空翻」。 一個人的想法,為何會產生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或者說用另外一種說法:在怎樣的狀況下,人會「轉向」? 這樣的問題對大江健三郎來說,可能是個哲學或心理學問題;但對本書作者鶴見俊輔來說,這是一個得以認識日本這個國家的切入點:因為人民的「轉向」,牽涉到國家的設計、國家行使的強制力。 一九三一到一九四五年間,日本政府由軍國主義者把持,陸續對其他國家發動各種挑釁行動。面對這樣的狀況,不同意見、不同來源的知識分子,如何接受這個國家的種種作為? 當時最具反對力量的日本共產黨委員長佐野學,在獄中突然發表「轉向」聲明,撤回自己以前所有的激進主張(例如殖民地自主),轉而支持天皇制,引起大量知識分子的「轉向」潮。 這個極端的例子,代表了日本人在戰爭期間的思想轉變:明治維新之後所進入的西方理性邏輯,在這段期間全被擊倒。 在這個思想的撕裂點上,鶴見俊輔追溯「鎖國」、「國體」、「大亞細亞」各種概念,讓我們窺見日本知識分子面對國家時的思想弱點,也藉此反省日本走上軍國主義路線的歷史。 台灣讀者對於本書內容將會有強烈的親近感,一方面因為同是島國、曾經受日本殖民,更容易理解本書所討論的內容,同時也因為書中提到台北出生的尾崎秀樹、新竹出生的埴谷雄高等人,作者相信,這些殖民地出生的知識分子,在「精神深處顯然都烙印著殖民地﹝台灣﹞的記憶」(台灣版序言)。本書作者鶴見俊輔是日本現今少數可稱得上「思想家」的學者,除了曾經寫下無數重要的思想作品,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 六○年代他參與日本國內反越戰運動;九○年代,他參加從軍慰安婦之求償運動;而二○○四年六月,他與大江健三郎等人組成「九條會」,反對日本右派團體修改憲法第九條的企圖。 本書為鶴見俊輔於加拿大授課時的講稿,原本以英文撰寫,之後再譯回日文發表。於一九八二年後,至今在日本仍再版不輟,並曾獲得朝日新聞社第九屆大佛次郎獎。 邱振瑞,資深譯者,大學講師。譯著有:宮本輝《流轉之海》、《地上之星》、《血脈之火》、《天河夜曲》,山崎豐子《女系家族》、《女人的勳章》(以上均為麥田出版),松本清張《砂之器》、《點與線》、《眼之壁》(獨步出版)等書。著有小說集《菩薩有難》(商周出版)。
  • 婦人王氏之死

    作者:史景遷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62811
  • 衣冠天下

    作者:黄能馥,乔巧玲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服装发展简史,以中国服装文化的起源、形成、繁荣、发展、演变全过程的物质性特点和精神性特点为对象,记述各个历史时期服装文化的发展演变,其中涉及服装门类、穿着方式、服装制度、服装材料、服饰纹样、发式打扮等诸方面,配上400幅左右的精美图片,使读者从这部小书中领略到我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精华。
  • 故宫

    作者:章宏伟,赵微,周兵

    《故宫》讲述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不约而同地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来,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们说“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的地域政治文化再次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中國歷史,自秦漢以下,即摶成一廣土眾民的大一統國家,常有一大一統政府臨制其上。二千年來,日有擴張,為並世諸民族所無。此於治人治法,皆有關係。其在兩者間之畸輕畸重,亦遞有爭論。黃梨洲《明夷待訪錄》主張有治人,無治法。即針對當時有重法輕人之趨勢而發。
  • 幌馬車之歌

    作者:藍博洲

    〈幌馬車之歌〉是二二八政治受難人、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很喜歡的一首歌。他在一九五○年代的政治撲殺運動中,結束短暫而熾熱的生命。他與妻子蔣碧玉相識相戀、患難與共、尋訪原鄉、加入抗戰……,仿如一篇篇扣人心弦的動人樂章,至今傳唱令人動容。本書作者藍博洲集史料、記錄與文學於一體, 將冰冷的歷史還原重現,讓我們能以全新的視野,貼近這些即將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在悲情城市中反芻那段傷痛與遙遠的記憶。 〈幌馬車之歌〉1988年獲洪醒夫小說獎。《幌馬車之歌》一書在1991年初版,2004年增訂。本書1991年榮獲《聯合文學》作家票選十大好書第一名。 〈幌馬車之歌〉中的很多素材,出現在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之中。侯孝賢曾回憶:押房難友們唱的〈幌馬車之歌〉要有空間聲,所以特別開拔到金瓜石礦廢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
  •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

    作者:Greg Girard,Ian Lamb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 越绝书校释

    作者:李步嘉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昊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昊、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昊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因而向为学者所重视。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绝书》,来考察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民族史、汉语语言学史、中国历史地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这说明此书对于以上诸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

    作者:[意]利玛窦

    内容简介:本书为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一行来中国传教过程中所见、所闻的记录手稿翻译译著。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为西学东渐及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影响。 本书记录了利玛窦从准备进入中国直至其在中国去世前的所见所闻。此前中华书局曾以《中国札记》为名出版。本书相比《中国札记》的优越性在于使用底本为意大利文原版,经过译者和审校者的精心译制,力求以最接近利玛窦原著的方式将那段历史呈现给读者。
  • 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

    作者:宮布利希

    學歷史,可以使人睿智;學歷史,不僅是瞭解昨天,更重要的是把握今天,告誡未來。在浩瀚如煙的世界史學叢書中,一本融合知識性、趣味性與教育性的讀物,可說是少之又少。 而宮布利希的這本簡明扼要的世界史正能滿足上述需求,全書不到二十萬字,涵蓋了人類浩浩盪盪、風起雲湧的歷史長河,它以生動簡約的語言講述了昔日世界的故事,讓我們看到過往人物,以及文明發展的軌跡。相信每位讀者打開本書的第一頁,立即會被那句充滿魔力的「從前從前……」給深深吸引,隨著作者同行,進入千年的旅程。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作者:钱穆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历史研究法(新校本)》主要内容包括:如何研究通史、如何研究政治史、如何研究经济史、如何研究学术史、如何研究历史人物、如何研究历史地理等。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命令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
  • 論天人之際

    作者:余英時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漢學家余英時院士的最新學術論著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余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
  • 老上海地图

    作者:张伟

    《老上海地图》主要介绍的是清代至民国间的旧地图,书中收录了65幅各种类型的老上海地图,其中既有单幅,也有图集;有综合地图,也有交通、邮务、航运码头等专题地图;有英、美、法租界图,也有上海中心区及老城厢地图;有手绘彩色图,也有黑白石印图;有官方出版,也有民间绘制。地图的发行年代上至清代同治年间,下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地图略加分类说明,并配以相应的老照片,希望藉此能够反映近代上海一百年间城市发展的概貌。 这本《老上海地图》正是一部浓缩的上海近代史。解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城市新面貌的上海地图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推出新的版本。以收藏上海地方文献为己任的上海图书馆正以欣喜的心情关注着上海的变化,并尽最大可能收集各类版本的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