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主

  • 民主的经济理论

    作者:安东尼·唐斯

    《民主的经济理论》开创性地将经济学理论思想引入政治学研究,被学术界誉为“政治科学的一部奠基性的著作”。安东尼·唐斯从政府,政党,选民的理性行为入手,分析了西方民主制度背后的经济实质,在“理性人”和“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解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分析西方民主制度的暂新视角,从而阐明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内在动因及其局限性。
  • 被误解的民主

    作者:包刚升

    本书书名题目取自包刚升在《东方早报》的知名系列“民主三论”。本书为其就民主与民主转型、国家治理、中国改革等相关问题的的思想评论合集。书中作者主要从政治学的角度,讨论民主转型、国家治理、政治转型以及中国改革。
  • 民主新论

    作者:[美] 乔万尼·萨托利

    我们生活在民主观混乱的时代,错误的民主观将导致民主的错误 当代最清澈犀利的民主理论著作,开启政治反思旅程的权威首选 ~~~~~~~~~~~~~~~~~~~~~~~~~~~~~~~~~~~~~~~~~~~~~~~~~~~~~~~~~~ 每个真正对民主理论感兴趣的人都会欢迎《民主新论》一书的问世。它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对读者保持清新与活力。 ——罗伯特•A. 达尔 萨托利重新检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民主理论,并对其中的突出议题进行了机敏且细致的考察。他那尖锐犀利且抽丝剥茧的论证,巧妙地出入于各种竞争性的思想派别之间。这部博学多识的著作以其清晰性和惊人的力量足可成为大学本科生的入门佳作。 ——威廉•T. 布卢姆 这是一部对政治学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杰作,可以说是“二战”以来关于民主最为重要的理论分析。作者以尖锐的妙语和讽刺感出色地营造出一种写作风格,清晰的洞察不时闪现。就学术书准而言,这样一位对政治科学的实证结果与政治哲学的经典文献同样熟稔的作者实属罕见,他将哲学分析与历史视角完美地结合起来。 ——塞缪尔•S. 芬纳 ~~~~~~~~~~~~~~~~~~~~~~~~~~~~~~~~~~~~~~~~~~~~~~~~~~~~~~~~~~~~~ 《民主新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权威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 在下卷“古典问题”中,萨托利对经典的民主议题作了全面概览,阐明了西方古代民主同近现代民主的区别。他不惜笔墨,对民主、自由、平等等术语及其相关联系进行细致入微的概念分析和历史分析。他的结论是: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其核心始终是政治权力问题;在复杂庞大的现代社会,以公民亲自参与政治决策为基础的直接民主只能导致效率低下、权威贬值的政治后果;现代民主只能是“被统治的民主”,其关键在于有效制约统治的少数。
  •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作者:包刚升

    民主政体的崩溃是影响重大的政治事件。民主政体为什么会崩溃?本项研究试图系统地解释民主崩溃的原因和因果机制。现有文献从阶级斗争和不平等、经济落后及不稳定、结构性社会分裂、政治制度缺陷、政治精英行为与选择,以及国际因素等几种理论路径来解释民主崩溃。但是,现有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存在不足,适用的时空范围也比较有限。作者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民主崩溃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解释:如果一个民主国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选民政治分裂程度高,二是离心型政治制度安排,那么该国民主政体就倾向于崩溃。 民主政体的崩溃通常都起源于国内社会的某种政治紧张关系,如果这种政治紧张关系愈演愈烈,就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当这种政治危机无法在现有的民主政体框架内解决时,就会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因此,理解政治危机的形成和激化,是解释民主崩溃的关键。政治危机的形成和激化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国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政治冲突,而这种政治冲突是不同选民集团存在严重政治分裂的反映。第二个条件是民主国家没有能力去解决这种严重的政治冲突。因此,国家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民主政体的稳定性。固然,国家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民主政体下的政治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国家能力的高低。从制度主义的视角讲,离心型民主政体会显著地削弱国家能力,从而使其无法应付剧烈的政治冲突。作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而离心型制度安排无法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两者的结合倾向于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 这项研究采用比较历史分析方法,在重点横向比较德国(1919-1933年)、尼日利亚(1960-1966年)、智利(1964-1973年)三个民主崩溃案例和印度(1947年至今)一个民主存续案例的同时,还对四国不同时期的民主经历进行了纵向比较,以揭示选民政治分裂程度和政治制度安排对民主崩溃或维系的影响。作者希望这项研究能对如何避免新兴民主政体的失败提供富有价值的启示。
  • 自由的未来

    作者:[美] 扎卡里亚 (Zakaria,F.

    民主也有其黑暗一面。可是我们却很少去面对它。正视民主黑暗面立即就会惹来讥评,被认为与时代脱节。但这意指我们没有真正的停下来认真反省。为了怕被贴上反民主的标签,我们怯于了解生活各层面中日益民主化可能带来的麻烦困扰。我们假定民主不可能制造任何问题。因此当我们看到政治,经济,社会的颓唐不振之时,我们推卸责任,逃避问题,不去寻找真正的答案。更不愿讨论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核心的民主化大转型之影响。本书写作目的在呼吁自我节制,恢复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平衡。它并不反对民主,但它的确认为可能会有过分民主的情况。自由民主政治的精意在于建立起一套丰富、复杂又机巧的社会秩序,不受任何单一的理念主控一切。
  • 生死民主

    作者:[澳] 约翰·基恩

    ◆百年来对民主的首次全面考察,一部适合所有读者阅读的民主通史 ◆约翰·基恩——“英国顶尖的政治思想家”、世界上第一个民主研究中心创立者 ◆挑战传统的民主起源观点,追踪当今世界民主发展脉络,讲述民主制度的兴衰生死 ------------------------------------------------------------------------------------------------------------------ 【内容简介】 民主真的诞生在雅典城邦? 议会制度真的是英国送给文明世界的礼物? 为什么妇女在远离现代欧洲权力心脏的地方更早地赢得了投票权? 如果在不久的未来,民主这个东西在世界上枯萎了、消失了,那会怎么样? ··· 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基恩在本书中向关于民主的起源、含义和当代意义的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他描述了民主诞生时千差万别的历史背景,追溯了民主不断变化、备受争议的含义,解释了现代民主为何以及如何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传播。 克里斯提尼、弥尔顿、甘地、罗莎·帕克斯以及那些几乎被人遗忘的民主捍卫者——开创政党政治的美国总统马丁·范布伦,主张废除奴隶制、呼吁妇女投票权的安吉丽娜·格里姆克等——在书中轮番上场,公民大会、代议政府、菩提民主、强人政治、陪审团、出版自由等概念见证民主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全球发展。民主的脆弱性和偶然性通过众多历史事件呈现出来,基恩强调,当今世界的监督式民主来之不易,而民主在未来仍有可能滑向深渊。 ------------------------------------------------------------------------------------------------------------------ 【编辑推荐】 ◆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民主通史,一次对人类民主制度变迁的全面回顾,对民主未来发展态势的权威预测。 ◆最早的民主社会诞生在哪里?是谁在宣讲女性投票权时将自己的双手拷在座位上以免被警察带走?最早争取黑人政治社会权利的人到底是谁?除了甘地,印度的哪些政治家影响了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在《生死民主》中,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基恩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时刻,讲述了民主发展的前世今生。 ◆欧美国家是民主发展中最主要的力量?本书告诉你,答案并非如此。本书将揭晓在非洲最深处、太平洋上最偏远的小岛、不隶属于任何国家的国际组织之中到底存在怎样的民主真相。 ◆尽管民主发展过程历经曲折,民主时常展现脆弱一面,但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将感受到这一古老的制度仍然值得我们热爱和推动。 ◆作者约翰·基恩是著名政治哲学家,在民主研究领域享誉盛名,他曾创办世界上第一个民主研究中心。基恩在欧洲生活多年,英国《泰晤士报》将他誉为“英国顶尖的政治思想家,著作具有世界性重要影响的作家”,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描述其为“澳大利亚重要知识输出者之一”。 ------------------------------------------------------------------------------------------------------------------ 【媒体及名人推荐】 《生死民主》是一部非同寻常的杰作,它不仅追溯了民主理念的起源,还追溯了民主制度的起源。它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涵盖内容之广泛,约翰·基恩的著述生动地展现了从雅典到西敏寺再到华盛顿的有关民主决策、代议制度和监督权力的故事。本书是对民主这一当代争论热点的一项贡献,必将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拉尔夫·达伦多夫(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前欧盟委员会委员) ··· 这部书是一个非凡的成就,是作者毕生工作的结晶。在未来许多年内,对所有关注民主的历史、当前的困境和未来可能性的人来说,它都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标准读物。 ——安东尼·吉登斯(著名社会学家) ··· 在专制年代,为了捍卫我们这些反对派,约翰·基恩曾经用“艾丽卡·布莱尔”的笔名写作。以乔治·奥维尔的精神,他表现了大无畏的勇气和团结,本书也具有同样的品质。我极力向读者推荐此书。 ——亚当·米齐尼克 (波兰《选举日报》主编,世界二十名顶尖记者之一) ··· 哦,这世界充满了悲伤!恐怖主义、金融灾难、报复性的天气,更别谈失败的战争,达摩克利斯之剑正挂在我们头顶,如同豪猪长满了刺。民主能够帮助我们躲避这些灾祸吗?基恩这本恢弘的著作简直就是一本民主的传记档案,里面充满了各种惊喜,或许能够帮助民主,也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幸存下来。 ——菲利普·亚当斯(澳大利亚主持人、电影制片人、讽刺作家和未来委员会主席) ··· 阿克顿勋爵未能做到的,约翰·基恩在这本书中做到了:提供给我们一种全球视角来观察民主,并审视自古代到21世纪初权力的破坏性力量。……一位世界公民所写就的关于民主挑战的分析、批评和预言,而这一切都可作为研究这一主题的入门知识。 ——蒙达·查波(Máté Szabó),匈牙利议会人权委员会委员 ··· 基恩成功地扩大了我们对民主起源的了解,他熟练地追踪民主的全球发展脉络,并对各个时期的民主团体、人物,以及民主的发迹与改革有着公正的执着。 ——《金融时报》 ··· 在这本书中,基恩不仅概述了民主的整个历史,还花费了不少笔墨推测民主的未来,这需要作者对历史背景的精确捕捉,也足以证明其成就之伟大。基恩自己说,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首次尝试以专史的方式讲述民主的历史。对此,我们只能身怀感激,因为是约翰·基恩——这位澳大利亚出生的学者与作家、托马斯·潘恩传记的写作者——填补了这个巨大的空缺。 ——《泰晤士报》 ··· 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书,它将民主脆弱的一面展示给我们看,并提醒我们,尽管民主现在表现出了不足之处,但仍然值得我们热爱和推动。 ——《欧洲社会学杂志》 ··· 将民主的根源追溯至苏美尔,并跟随它的触角一直到皮特凯恩岛、巴布亚新几内亚……让人关注那些鲜为人知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作者的研究视野开阔,有丰富的细节知识,敏锐的洞见和流畅生动的语句令这本书列入学者和普通读者都必须一读的好书行列。 ——《出版人周刊》 ··· 约翰·基恩的新历史观展现了民主并非是西方的发明,这是对政治史的一次重要修订。 ——《国家报》 ··· 基恩的写作目的很明显,在这项引人注目的工作开始之时就已体现……基恩在书中用了多种呈现方式,从辩论式的到分析式的,从讽刺性的超然态度到介入式的、情感丰富的叙述。书里还有玩笑,在某一章节中,他甚至虚构一位未来的女历史学家,用她的写作视角讲述21世纪头十年的民主进程。基恩的目的是让读者经历一次漫长、有时甚至复杂的历史旅程。 ——《文学评论》 ···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英文版将近一千页,而读者可以从其中的任何一页中学到东西。为了写作民主的历史这个主题,基恩在世界各地游览取材,并深入思考。 ——《观察者》 ···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研究,它描绘了一种政治体系的崛起,并深思了它的未来。这是一个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和写作而得到的成果,具有持久的重要性。 ——《悉尼先驱晨报》 ··· 这本书将近一千页,它不是写给那些丧失斗志的人,也不是给那些将它束之高阁、等有闲工夫后才阅读的人。读这本书,不像是散步,而像是跋涉,其间还有不时的跳跃、升高,甚至清零。 ——《堪培拉时报》 ··· 一位卓越的政治科学家用一种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民主,推测了这一备受珍视的政治原则的历史脉络与远大前景。 ——《柯克斯评论》 ··· 约翰·基恩写下了一部令人震惊、大胆创新的书。的确,这或许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民主进行全面调查的首次尝试。说“全面”并非没有根据,这本书的英文版之所以有近一千页,就是因为它论述了自古代近东和雅典以来的时间和空间中变化的社会状况。作者一个很重要的论题是我们高估了“民主的发明”源自雅典,而忽略了一些来自近东地区的民主证据——这一地区远早于古希腊就产生了“集会”。此外,他还探究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主的当代发展,还有对欧洲和北美民主发展态势的预测。 ——历史书俱乐部(The History Book Club) ··· 悉尼大学的历史学家约翰·基恩写就了这本野心勃勃的民主历史巨著《生死民主》,正如基恩在这本书中所说,很少人在这之前进行过这一尝试,他所做的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挑战。 ——英国知名文学类网络杂志《象限在线》 ··· 这本著作的意图在于从理论上解释民主在亚洲的存在逻辑,尽管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发表了与之相反的声明。我们必须通过社会和政治学界最新的理论来考察这本书中的观点。 ——战略研究分析中心(CESRAN) ··· 基恩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在于他调查民主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民主方法论。他的论述远远超出了将民主起源同雅典和西方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假设。 ——阿拉伯文报纸Alquds Alarabi ··· 今年对民主而言是五味杂陈的一年……对于那些想通过找到一些指导读物来理解如今世道的人而言,约翰·基恩的《生死民主》正是及时雨。 ——澳大利亚政治、社会与文化杂志《月刊》
  • 自由的未來

    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

    民主也有其黑暗一面。可是我們卻很少去面對它。正視民主黑暗面立即就會惹來譏評,被認為與時代脫節。但這意指我們沒有真正的停下來認真反省。為了怕被貼上反民主的標籤,我們怯於了解生活各層面中日益民主化可能帶來的麻煩困擾。我們假定民主不可能製造任何問題。因此當我們看到政治,經濟,社會的頹唐不振之時,我們推卸責任,逃避問題,不去尋找真正的答案。更不願討論社會,經濟,政治生活核心的民主化大轉型之影響。 本書寫作目的在呼籲自我節制,恢復自由和民主之間的平衡。它並不反對民主,但它的確認為可能會有過分民主的情況。自由民主政治的精意在於建立起一套豐富、複雜又機巧的社會秩序,不受任何單一的理念主控一切。 本書特色: 在一片民主化的歌頌聲中,本書勇敢地提出了民主的黑暗面,促使吾人看清自已面臨的民主化挑戰,從而追求更完善的民主制度。在以自由民主為絕對價值的論述中,提出多元論點,強調民主的成功更在於自我節制。 對台灣和大陸不同程度的民主發展具有啟發性,促使大家進一步思考民主和自由的關聯性及其真義。
  • Patterns of Democracy

    作者:Arend Lijphart

  • 法治与“民主迷信”

    作者:潘维

    谁会宣称自己不是民主制的支持者呢?民主全能。民主能让人民都作主,能治腐败,能让人人平等,能让政治清明,能让世界上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它高于家庭、高于民族、高于主权、高于人权,还高于一切非西方人的生命权。这就是目前弥漫于世人之间的民主迷信!笔者不反民主,甚至还有些喜欢民主,可也不信民主教,更不信那些虔诚的“启蒙”者能把中国人民都变成民主信徒。中国充满困境,但笔者不信民主能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困难。笔者希望回到政治文明的原点来讨论民主,讨论民主化,讨论今天的民主十字军。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醒国人,不要从一个陷阱跳入另一个陷阱。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论,适宜建立的不是虚妄的民主,而是法治导向、由六大支柱构成的所谓“咨询型法治”。这六大支柱包括中立的文官系统;自主的司法系统;独立的反贪机构;独立的审计系统;以全国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广泛的社会咨询系统;以及受法律充分保护的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这种法治有六大特点,即强调“法律”作主,拒绝“人民”做主;强调法的正义性,因而特别重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刻意增加立法难度;强调限制政府的职能和规模,造就有限政府,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由,从而鼓励民族的创造力;强调政府行为的透明;强调追求符合中华传统的秩序与自由。本书所收论文,从法治、现代化和秩序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上述问题。
  • 亲历民主

    作者:龚小夏

    自从清代中美之间有接触以来,有志于社会政治变革的中国人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兴趣。多少年来,人们撰写、翻译的关于美国民主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作出详细的、能够为中国读者所理解的作品并不多。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经常使得人们得出两类相反的结论,或贬斥民主虚伪,或将民主过分理想化。 本书作者龚小夏用亲身参与美国民主竞选的经历,揭示了民主制度的细微末节。最后,她得出结论:“美国现行的民主政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这反映的无非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群体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人不是完美的,人创造的制度更不可能完美。历史上,当人们横下一条心、不惜代价地去追求完美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往往是吞噬人类生命的恶魔。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主制度正是人类发明的制衡自身追求完美的冲动的最重要的工具。”
  • 通往民主之路

    作者:詹姆斯•F•霍利菲尔德 (James F

    《通往民主之路:民主转型的政治经济学》讲述了,20世纪后期,人们比以往更能自由地主宰个人的命运,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共产主义已经衰退,专制体制也在垂死挣扎。虽有偶发极端事件,但世界仍处于和平状态。这种自由民主式的和平不是基于权力制衡,而更多的是基于在自由国家的相互依赖体系和多样化的国际组织支撑下所形成的市场与权利的双重驱动。 《通往民主之路:民主转型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了不同国家——包括拉丁美洲、亚洲、东欧、非洲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民主转型路径,以及稳定新的民主体制所需要的政治和经济方案。通过分析军管体制、专制体制的寡头政治集团,揭示了统治集团内的分歧怎样推动了民主转型,统治集团外的群体和利益集团怎样发出挑战,以及为什么结果往往是经济表现不佳。本书还就美国外交政策对民主化的推动和投入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在众多有关“向民主转型”的文集中,本书不仅是最新的、最权威的,也是最好的。本书对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中的成功、踌躇,以及超乎想象的一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睿智、坦诚。令人耳目一新。
  • 民主的价值

    作者:伊恩·夏皮罗

    民主是一位有缺陷的霸主。共产主义的挫折,使民主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失去了重要的体制性竞争对手。民主的灵活性,对代议制平等的内在承诺,对反对派政治活动合法性的认可等,所有这些政治机构的民主特征,都不应该被轻易地打折或减损。但是,民主有许多不足之处。它非常容易被强大的利益集团完全挟持,它往往不能保护弱势群体,或者相反不能促进社会公正;并且它也不能很好地应对许多政治图景的表征。强烈的感受是,政治认同,勾画和重新划定疆界,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是其中最为急迫的。简而言之,尽管民主是有宝贵价值的,但是它不容易与其他的政治价值相互适配,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达不到它所面临的需求。 在本卷中(和它的姊妹篇《民主的边界》一起),一些世界上最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社会科学家,针对这些日趋紧迫而又令人困扰的主题,提出了新颖的论述。《民主的价值》一书主要论及民主的性质和价值,尤其关注民主与公正、平等、效率和自由等善行之间的张力问题。
  • Democracy

    作者:Charles Tilly

  • 规模与民主

    作者:罗伯特·A.达尔,爱德华·R.塔夫特

    本书运用数理分析来阐释人口规模(地域规模和人口密度)和民主之间的关系,全书考察了政治思想史中有关规模和民主之间关系的观点、规模对于全面反映其公民集体偏好的体系能力的影响、两种基本标准之间的冲突问题以及体系能力问题、规模和国家生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了公
  • 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

    作者:[美]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 P

    在美国的总统选举和地区选举中,常常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操纵,让选举误入歧途。这就是在两方竞选中利用第三方的加入制造“搅局者效应”,以达到分散选票目的的伎俩。作者由此入手,分析美国现行的多数投票制存在的弊端,并对历史上曾经运用的、几百年间学者们提出的、乃至近些年互联网盛行的种种投票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些投票方式包括孔多塞投票制、博尔达评分法、认可投票制、单一可转移投票制、排序复选制和计分投票制等。究竟哪一种投票制更能保障选举的公正,提升人们对民主选举的信心?本书在最后给出了倾向性答案:计分投票制更能防止人为操纵,是时候让它走入现实,接受考验了。 此书出版以后好评蜂拥而至: 对于过去几个世纪竞争性投票的历史的极为有趣的探究。 ——迈克尔•梅凯尼克,《琼斯母亲》杂志 庞德斯通生动的文风和注重讲故事的偏好为本书增添了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书中许多理论分析的段落因此变得更容易理解了。 威廉•庞德斯通至今已创作了10部著作,其中包括《获取财富的秘方:能击败轮盘赌和华尔街的不为人知的科学下注方式》——希尔和王出版公司,2005年 《选举似舞弊》在专业理论和大众思维之间、在热烈的政治争论和冷静的数学逻辑之间架设了一道可供人们自由往来的桥梁••••••这本书为我们清晰、生动、详细地解释了各种数学上可能设计的投票方式。——简妮特•玛斯林,《纽约时报》
  • 灰村纪事

    作者:朱凌

    这是一部直面中国草根民主之“痒”的长篇纪实报告。真实、有趣、有力。一部用精彩的故事揭示新生的草根民主遭遇千年官场潜规则之后的种种不适的书。一部用鲜活的故事对草根民主提出法律建言的书。 这是一部关于我国当代农村基层民主——村民自治重要话题的图书。全书分“选举秀”、“夺印”、“官司”、“免职”、“故事还在继续”五章,作者以纪实的手法,同时辅以开阔的背景材料与相关的学术观点。对农村近十年来的民主化进程及其遭遇的阻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透视与描述,既有较丰富的社会启发意义,又有较强的可读性。书末所附有关资料,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暴力与民主

    作者:(英)约翰•基恩

    在这本富有挑战性的书中,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基恩呼吁重新认识民主与暴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基恩探讨了处于争议中的暴力概念,提出并回答了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为何说暴力是民主最大的敌人?为什么今天全球性的“暴力三角”正在诱使政治家动用不民主的紧急权力?暴力能否“民主化”以及如何“民主化”?自始至终,基恩优先考虑伦理问题,提出并阐述了清除过剩暴力的十条规则。
  • 论民主

    作者:[美] 罗伯特·A. 达尔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政治学系列:论民主》为人们全面理解民主提供了一个指南: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民主的起源;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理想民主的状态,包括什么是民主、为什么需要民主以及政治平等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着重介绍现实民主的状态,包括大型民主所需的政治制度以及不同规模的民主所需的宪法、政党和选举制度等;第四部分重点阐述了民主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政治学系列:论民主》是罗伯特·A·达尔对自己多年来民主理论研究总结的一部力作,也是试图以精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民主理论通俗化的尝试。要了解民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本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 不平等的民主

    作者:[美]拉里·巴特尔斯(Larry Bar

    《不平等的民主:新镀金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通过研究正在不断扩大的美国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鸿沟,揭示了美国民主体制的运转当中的一些被“神话”的现象的本质。作者认为,在美国日益增长的不平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结果,同时也是涉及面广泛的政策选择的产物,而这些政策选择是在由党派意识和财富利益所主导的政治制度中所产生的。
  • 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

    作者:吴晓黎

    《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印度喀拉拉邦社会政治的民族志》讲述了:“到民间去”,曾经是一个世纪前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生期所酝酿出来的口号。先有具备学术规范的社会调查,才有社会科学的出现。在少数人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一句凝结着共同体集体意识的“到民间去”成为1919年之后的知识界的运动,在中国促成书斋学问之外的社会调查之风蓬勃兴起。社会科学诸学科此前在中国主要是课堂传授的西方书本知识,“到民间去”的调查之风呼唤着以中国社会为对象的知识生产,这种知识生产逐渐造就了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