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NGO

  • One Day, All Children...

    作者:Kopp, Wendy

    "A diary for a social entrrepreneur, an inspiring how-to guide for young people with big dreams, a thoughtful tale of the ups and downs of a decade at the stunningly successful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Times From her dorm room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twenty-one-year-old college senior Wendy Kopp decided to launch a movement to improve public education in America. In One Day, All Children... , she share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each For America,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at sends outstanding college graduates to teach for two years in the most under-resourced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chools in America. The astonishing success of the program has proven it possible for children in low-income areas to attain the same level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s children in more privileged areas and more privileged schools. One Day, All Children... is not just a personal memoir. It's a blueprint for the new civil rights movement--a movement that demands educational access and opportunity for all American children.
  • 公益之痒

    作者:张兵武

    《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内容简介:在经历了或远或近的灾难之后,公益变成了社会之痒。捐款吗?捐物吗?捐给谁?谁能保障它们能提供给最需要的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最有效?对于那些不是由大规模天灾造成的伤害和遗憾,又如何能让人以最合适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最少的中间环节提供帮助?当公司的捐赠本身已经被怀疑为一种老套而不得不为之的慈善秀,有没有更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公益方法,让公司的品牌、运营和独特价值观能与之相匹配,获得直接的回报? 过去习惯中的单纯以财物、人力的方式表达善意的方法已经过时,而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参与广泛、互动性更强的公益理念已经广泛呈现,只不过在今天的主流话语中,我们还很难听到它们所创造的奇迹。《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所呈现的,就是基于全球范围内调研基础上的商业社会中做公益的新方法、新思维和新模式,种种创新都致力于在善意、目的与能力、资源、投入之间建立良性循环,让公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公益与企业战略、品牌形象和日常生活原本就可以深度整合,达到三方面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现在公益还是一种被人审视的善,而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传达价值的方式,是人人皆可起而行的充满创意的普遍行为,是最为普通的生动而温暖的互助。人人皆可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才能参与公益,每个公司都能通过基于价值实现和能力、战略的公益行为找到更为深刻的存在价值。 张兵武所著的《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是一本面对普通大众、经营性公司的公益话题之作,在商业社会中,我们需要刷新对公益的看法,增长善的能量。 欢迎来到充满创意的公益之旅。
  • 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

    作者:韩铁

    《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介绍冷战期间中美敌对二十多年中福特基金会在促进美国和西方中国学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基金会对美国中国学的建设情况等内容。
  • 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

    作者: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 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方向的政府改革的推进,经济领域的宏观管理正在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型,行业协会的作用日渐突显出来。我国的行业协会是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中发展起来的,其功能实现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定位紧密关联。本书将行业协会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定位与其功能分析结合起来,从而认为:行业协会从功能本质上与企业一样,均是减少交易成本的产物;我国目前的行业协会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中,表现为“自上而下”、“市场内生”和“中间模式”三种形态,相应地体现了减少不同方面交易成本的功能,从而形成行业协会的不同功能定位。行业管理模式的实现,必须放诸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趋势之中。本书结合地方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的创新经验,在对中国未来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趋势的判断基础上,提出行业协会的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变革的战略选择。书中第二部分的七个案例更以详实的一手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功能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模式创新。
  • 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作者:王杰 编

    国际非政府组织是当今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本书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入手,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历史演变、影响和作用及活动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并从安全、经济、人权和环境等不同的领域具体分析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与活动方式。 本书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体例完整,资料丰富翔实,是国内最早对国际非政府组织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之一,可供高校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以及外事部门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 2012-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

    作者:康晓光

    由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编著,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于2012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报告聚焦公益组织治理这一领域关键议题,同时对强制性行政动员募捐、公益组织与商业合作、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管理动态、政府行为等热点议题进行了观察。
  • 公共服务中的伙伴

    作者:莱斯特·M.萨拉蒙

    《公共服务中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汇集了作者在过去12年中所写的主要论文,它们探讨了“第三方治理”的概念,以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范围和性质。这些论文集中于五个重要主题,并形成了《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的基本结构:首先,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的理论基础;其次,当前非营利部门的规模以及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的现实;第三,这种服务提供的合作模式对非营利部门及其服务对象的后果;第四,20世纪80年代的紧缩政策对这种伙伴关系的影响;第五,对本国及国际上发展态势的展望。
  • 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

    作者: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杰里・G・史蒂

    本书运用35个案例,全面介绍了非营利组织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要面对的管理现状和问题。作者以其丰富的实践与案例教学经验,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如何使用案例,如何进行深入的案例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案例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每个案例都附有练习题和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上前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难点。 骓能可贵的是,本书中的所有案例和应用都是从真实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汇集了该领域中众多人士的经验。而且,书中大多数案例着重考察的是某一类组织共性疸,而不是考察某些特殊的个体。作者除了从宏观角度划分了三类案例外,还从非营利组织字处理的侧重点和职能方面对案例进行了分类,并列出了详细的副目录,使得教师、学生或其他读者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
  • 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

    作者:仝志辉 等著

    农村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和核心。NGO在农村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回顾了历史上的农村民间组织,重点介绍了当前农村比较活跃的社会文化类民间组织、妇女发展类NGO、用水户协会、专业经济协会、民间基层金融组织、农民工民间组织等六类民间组织,阐述其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展示发展现状,解析存在问题,指明进一步发展的策略。本书是国内学术界对农村民间组织进行分类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对于正在从事农村民间组织实践的人士,NGO管理的教学人员和学生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观察者都是极佳的学习和参考读物。
  • 金字塔底层的财富

    作者:C.K.普拉哈拉德

    世界上最令人兴奋、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在哪里?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世界经济的金宇塔底层(BOP)。整体上看,在全世界40多亿穷人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能力和购买能力。你可以从本书中学到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并获取可观利润,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这样的事情正在全球许多地方发生着,并且已经获利,它们表明良好商业规则能以创新的方式对BOP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促进新的健康市场的形成。无论你是商界领袖,抑或是抗击贫困的活动家,商业大师普拉哈拉德都将告诉你为何不能忽视BOP市场。作为企业经营者,长期忽视BOP市场更意味着将犯致命的错误。   本书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普拉哈拉德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介入BOP的思想架构,这为实现双赢结果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收录了12个案例,涉及许多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这些案例中,BOP正发展为一个活跃的市场,并为置身其中的消费者带来了远远超出产品本身的利益。第三部分是随书赠送的视频光盘,光盘中录制了一些实地调查时拍摄的镜头和故事,以反映BOP消费者的观点和感受。
  • 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

    作者:朱莉·费希尔

    以往人们将社会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政府,一块是市场。然而,现代社会却被看成是“三足鼎立”的社会——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这本关于NGO的权威著作,资料极其丰富、翔实,为第三“足”即公民社会的构成和类型勾勒了一个完整的轮廊,详细地描述了这些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对政治体制的影响,并明确提出了NGO在消灭人类的三大灾难——人口巨增、环境恶化与贫困中的独特贡献。
  • 公益项目评估

    作者:邓国胜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政府、企业和非营利部门实施了越来越多的项目。随之引发的问题是,这些项目的绩效到底如何?如何对项目进行评估?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投资建设项目的评估。然而,近年来,随着非营利部门的崛起与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社会公益项目的评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书首先对公益项目评估的目的、评估的主体、评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介绍了“APG评估”和“综合绩效评估”等新的评估理论;随后,本书以“幸福工程”为案例,剖析了这一公益项目的绩效评估;最后,本书介绍了当前国外非营利组织研究的理论动态、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事业改革与民非的发展和公益事业评估的框架与评估指标。
  • 中国民间组织30年

    作者:王名

    作者试图从历史进程、公民权力、制度变迁、治理结构、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民间组织与社会的关系、民间组织与政治改革的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总体变迁等几个不同的视角来测度、把握和总结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变化,并得出结论改革开放30年来民间组织的发展正推动着中国走向公民社会。
  • 新的企业模式

    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

    本书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的新作,与另一部描述格莱珉银行的发展经历的著作《穷人的诚信》不同,本书主要阐述了作者多年来一直思考并付诸实施“社会企业”概念。所谓社会企业是指以承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利益为目标,不追求分红和利润,但能够盈利和自我维持的企业。自汶川大地震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在国内颇为盛行,连温家宝总理也大加提倡。如何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这样一种组织方式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社会责任,增进社会利益,本书将提供很多的启示。
  • 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研究

    作者:叶常林,许克祥,虞维华

    本书依据政府职能让渡和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的事实,研究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分为基础理论、改革发展、社团革命、社区治理、公共企业和权力监督六个部分,较为集中地研究了非政府组织失灵及其治理、社会化和民营化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以及数字化社区、社团监督、公共企业等新领域问题。详细论述了非政府组织自主性及其悖论的产生与化解策略、非政府组织的生存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了非政府组织介入公共权力监督的理论依据与实现方案等。
  • Dead Aid

    作者:Dambisa Moyo

    There is no doubt: we want to help. The well-documented horrors of extreme poverty around the world have created a moral imperative that people have responded to in their millions. Yet the poverty persists. At a time of unprecedented global prosperity, children are starving to death. Are we not being generous enough? Or is the problem somehow insoluble,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historical circumstance? In this provocative and compelling book, Dambisa Moyo argue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 we face today is to destroy the myth that Aid actually works. In the modern globalized economy, simply handing out more money, however well intentioned, will not help the poorest nations achieve sustainable long-term growth. Dead Aid analyses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shows how Aid crowds out financial and social capital and directly causes corruption; the countries that have ‘caught up’ did so despite rather than because of Aid. There is, however, an alternative. Extreme poverty is not inevitable. Dambisa Moyo also shows how, with improved access to capital and markets and with the right policies, even the poorest nations could be allowed to prosper. If we really do want to help, we have to do more than just appease our consciences, hoping for the best, expecting the worst. We need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 全球公民社会

    作者:Lester M.Salamon

    “近年来,全球出现了非常重要的浪潮,即市场和国家以外大范围的社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机构被冠以“非营利的”……但是非营利部门仍然是现代社会的风景中“不为人知的大陆”,不仅不为大多数决策者、商业精英和新闻界所认知,甚至也不为置身于非营利部门的很多人所认知。” 《全球公民社会》是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研究成果的部分内容,约35万字。这个项目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委托莱斯特·M.萨拉蒙博士等人,对全球分布在西欧、中欧、亚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2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组织(NGO)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完成了系统的资料收集,本书汇总了该项目第二阶段的初步成果。内容包括:这些组织的基本规模、结构、收入基础以及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国家的表现有何不同:什么因素促进或阻碍了这些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实体的特殊属性是什么。 这股力量包括数以千计的社区私人团体、医疗诊所、学校、日托中心、环境组织、民间结社、发展组织、文化机构、职业协会、消费团体以及其他类似实体,它们构成日益响亮的所谓私人非营利部门或“公民社会”部门。 在不同的国家中,这些实体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和普遍的差异性,然而它们都具有某些重要的共性,正是这些共性使它们被区分为一类社会“部门”,即:这些实体都是在国家机构体系之外运作的组织,它们不分配利润,公民自由地加入或者不是为了追求利益而加入。 前 言 第一编 概 述 第一章 公民社会的比较观 第二编 西 欧 第二章 比利时 第三章 芬 兰 第四章 法国、从雅各宾传统走向分权 第五章 德国、统一和变革 第六章 爱尔兰 第七章 荷兰非营利部门的主要特色 第八章 西班牙 第九章 英 国 第三编 其他发达国家 第十章 澳大利亚 第十一章 以色列:对其主要经济变量的综述 第十二章 日 本 第十三章 美 国 第四编 中欧和东欧 第十四章 捷克共和国 第十五章 匈牙利 第十六章 波 兰 第十七章 罗马尼亚 第十八章 斯洛伐克 第五编 拉丁美洲 第十九章 阿根廷 第二十章 巴 西 第二十一章 哥伦比亚 第二十二章 墨西哥 第二十三章 秘 鲁 附录A 附录A的补充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章后参考文献概译 译后记
  • 中国社团改革

    作者:王名

    《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

    作者:

    首部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于2010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2月26日下午,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曾志教授等业界人士、专家学者以及众多NGO代表出席了发布会,部分与会代表还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由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教授、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冯利博士主编。报告分总报告、分报告、典型案例、大事记四个部分。 康晓光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康教授指出,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大陆的第三部门及其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然而,时至今日,对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外部环境还缺乏系统的观察与评论,对来自本土的经验和教训也缺乏全面的总结,对基础性、杠杆性、先驱性的案例缺乏足够的重视,亦未建立起权威的部门规范和有效的内部整合机制。在此背景下,《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应运而生。报告立足中国,发掘本土经验,站在NGO的立场,以NGO的视角进行观察,以明确的价值立场,强调导向性;对现实进行系统客观的观察,强调实证性。报告系统地描述和分析了整个第三部门,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对历史进行了回顾,对重大事件给予记录和评价,树立典范,针砭弊端,奖善罚恶。报告的发布旨在逐步确立行业规范,推动组织发展,引导部门的发展方向,推动行业自律和外部问责。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的总报告对当前中国第三部门进行了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第三部门在整体上还非常弱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自主性,并且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失调,其命运掌握在环境力量手中,尚不具备主宰自己未来的能力。结论认为,中国的第三部门是“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 分报告探讨了五个主题:自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发布以来,中国的企业(家)基金会作为第三部门的新成员出现的背景、产生的意义、价值,和面临的挑战;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脉络、六个环节、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社会组织目前的能力无法对接政府的需求,同时社会组织的独立空间又受到政策挤压;近年来由政府、媒体、民间组织各方组织的公益类或慈善类评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公益评奖到底重在什么,专业性和权威性来自哪里,评奖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何在;随着公益领域的发展,媒体对公益领域的关注日益增加,媒体已成为公益领域的问责主体,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不过,媒体对公益领域的问责仍停留在法律、道德层面,还未触及绩效问责;志愿精神和志愿者是第三部门发展的基础,以大型事件中、日常情境下的志愿者的参与方式和志愿者追求的价值、传递的理念为观察点,可见“志愿”在中国不是一件舶来品,西方意义的志愿精神和中国的志愿精神虽然在表现和内涵方面相通,但对志愿者而言,其内在的支配逻辑却不相同。 典型案例包括了典型机构、典型项目、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此次报告共剖析了10个典型案例。例如,典型机构剖析了致力于解决低收入人群脱贫与就业问题的社会企业——富平家政学校,将其成功的运作模式总结为“政府支持+企业式经营+公益目”,同时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就典型项目,报告剖析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推动全民公益的项目——“爱心包裹”,该项目在启动两个月的时间内即创造了公众捐赠的奇迹。而与此同时不少公募基金会却缺乏创新,走“大捐方”筹款路线而忽略公众基础的建立。报告关注该项目并总结其成功的原因在于机构的创新机制、准确的项目定位、扎实的操作执行、出色的资源整合,和善于抓住契机并进行适时的调整。就典型人物,报告剖析了李连杰及其倡导“壹家人”的公益理念。李连杰打破富人慈善的怪圈,利用自己的智慧与人脉,借壳公募基金会推出“壹基金”,倡导公众参与,打破政府垄断公众募款、只给少数机构以公众募款权力的口子,凝聚媒体力量和公众力量,打造“壹基金”品牌,推行“壹家人”、“人人可公益”的现代公益理念。另一个典型人物是在大陆从事公益的香港人士陈庆芸,她的职业经历以及个人品德使中国公益组织特别是草根公益组织的创始人深思,应如何完善内部治理,如何理性地在个人权力与机构发展之间进行权衡。就典型事件,报告指出,劳资双方矛盾正逐渐凸显,媒体的介入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而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却往往形同虚设。在2010年由劳资纠纷引发的事件中,政府首次采取了中立态度。遗憾的是,来自第三部门民间组织声音却很微弱。报告还剖析了目前在网络上成功运作的网络组织“格桑花”,和包括南都公益基金会推动公益组织发展的战略性项目在内的3个典型项目,认为媒体正从“看客”变为公益传播的主角,他们以问责主体的身份联同公益界,推动了规则的建立,体现了社会责任。报告剖析了“多背一公斤”项目对年轻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大事记从法律法规、政府行动、行业建设、活动方式和资源、组织建设、学术界、公民行动和海外力量八个方面记录并评价了自2008年以来对中国第三部门有重大影响的26件大事。例如,2009年4月21日,民政部发布《关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不得提供公益捐赠回扣有关问题的通知》,报告认为这意味着专业筹款人的出现暂无可能;2010年7月7日,民政部会同五部委发布《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要求汇缴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这是政府继汶川地震之后又一次大包大揽;2010年5月4日,曹德旺曹晖父子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以现金方式向西南五省市受灾贫困家庭捐赠2亿善款,报告认为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捐赠行为,捐赠人对捐赠方式、捐赠途径、捐赠时间、捐赠结果非常关注;再如,针对比尔•盖茨与巴菲特来到中国游说中国富豪捐半数资产事件,报告认为他们的行动是对资本主义逻辑的彻底颠覆,他们告诉人们,成功地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的动力不是为了自利,而是为了利他。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得到了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的认可与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先生称“本书的观察角度与方式同蓝皮书和专业书籍相比更有特色,以生动的方式提供了大量有助于读者理解与思考的特殊信息。” 南都公益基金会徐永光理事长称“它抓住了第三部门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同时报告本着独立的价值立场,对好的事物不吝啬表扬,对不好的事物也不放弃批评,由此可见研究者对第三部门发展的责任意识。这是一本颇具分量的观察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称本报告为“中国第三部门建设系统中独立观察智库的开山之作”。 本报告的资助方、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对该报告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本报告是迄今我所看到结构最为严谨、行业观察角度犀利而深入、观察系统全面、收集材料详实、案例调研精深、对行业相关各方具有启迪指导作用的很好的一份行业观察报告”。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每年由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和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一次。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理论研究,特别是本土经验的总结与开发;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家独立的专业评估咨询机构,专注于公益咨询服务、前瞻性研究与开发;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中国公募基金会中创新不断,带头自律,支持和推动行业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该报告,是期望借此推进行业理论构建,加强社会对第三部门的关注与研究。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的持续推出将使我们见证中国第三部门的动态发展状况和趋势,也使我们不断地反思什么样的第三部门才是中国最需要的,第三部门将如何行动才能成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