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现代性

  •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

    作者:尼格尔·多德

  • 经典社会理论与现代性

    作者:王小章

    以托克维尔、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韦伯这五位经典社会理论家为中心,本书从理论所由产生的语境、方法论之辩、经验性的现代性诊断学、规范性的现代性治疗学诸方面对经典社会理论的现代性话语做了系统清理,揭示了理论家们共通的主题及各自的关怀,也展示了现代性问题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个体心性诸层面上的体现。
  • 现代性社会学

    作者:[法国]达尼洛•马尔图切利

    现代人经历了社会分化、经济合理化、生存变化的三个巨大调整。《现代性社会学》反映了随之而来的人的意识变化的过程,阐明了人在此调整过程中的直接体验。本书对马克斯•韦伯、埃米尔•杜尔凯姆直到安东尼•吉登斯等重要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的批判性描述,对二十世纪的社会进程做了全新的阐述。
  • 流动的时代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齐格蒙特·鲍曼这部关于流动的现代性的杰作已经改变了我们思考当今世界的方式。在《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中,他探究了为当代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的不确定性,并为读者理解其阐发于此前作品中的流动的现代生活的观点,提供了简短的导言。 《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深入考察了后现代生活,揭示了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重要社会变化与哲学变化……《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的观点引人入胜。
  • 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及教育

    作者:渠敬东

    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1.“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2.“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假若单从字面去理解,我们大体上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1.教育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并区别于其他的根本要素——教育即是人性,是人的自然;或者按照康德在同一段话中的说法,“除了教育从人身上所造就出的一切外,人什么也不是”,所以,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规定性。2.任何教育都是人的教育,都由人来执行,教育是依靠“人”来塑造“人”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秘密,在于“已完成的人”与“将完成的人”之间所发生的联系,这意味着,教育不仅是在“教”与“学”之间所结成的一种人际纽带,而且,教育必是当前发生的,属于实践的范畴。总之,康德的这个说法,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人的自然和人的社会构成……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作者:[美] 丹尼尔·贝尔

    本书论述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它在稍广的意义上涉及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商人和制造业主创建了这一新世界。十六世纪后,中产或资产阶级又对社会加以现代化革命,他们扭转了人们对军事或宗教的关切,把经济活动变成了社会的中心任务。 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它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挂钩,依靠资本的持续积累来扩大再投资。然而,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characterstructure]。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照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构造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delayedgratification〕,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而分解这一结合体及其内在意义,正是贯穿本书的主题线索。
  • 寻找政治

    作者:(英)齐格蒙·鲍曼

    本书是一本政治社会学著作。作者齐格蒙·鲍曼是当代最具原创力的思想家之一。《寻找政治》是鲍曼199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鲍曼着重探讨了政治领域中的“后现代”现象及其动因。他认为作为政治之传统承载者的民族国家,已无力将自由的必然后果——不确定、不可靠与不安全——囊括于自身秩序之中,自由与安全(可靠、确定)之间的悖论,到了后现代时期,几乎悉数要由个体自身来承担。民族国家及其公民以及知识分子,成为地方性的,论为资本帝国的权利附庸。通过对个体问题与公共问题间关系的讨论,鲍曼试图探索当今人类所处世界与人类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指出将个人问题纳入公共领域这一转换将是政治学获得重要的紧迫任务。
  • 审美现代性批判

    作者:周宪

  • 论瓦尔特·本雅明

    作者:(法)德里达等

    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ISBN:9787206043468,作者:郭军,曹雷雨编
  • 帝国、都市与现代性

    作者:许纪霖

    帝国、都市与现代性,ISBN:9787214041906,作者:许纪霖 主编
  • 现代中国与现代性

    作者:刘小枫

  •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作者:戴维·莫利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理解“现代性”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科技对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文化意义;汇集了多年以来在媒体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有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论争;论述涉及众多学科和理论,包括文化地理学、人类学和人种学、设计研究,文学理论、艺术史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地区研究等。内容颇具创见性、辩证智慧与思考厚度,学术价值极高。
  • 现代性与抽象

    作者:高名潞,赵璕 主编

    在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随着全球艺术市场和流行文化对当代艺术宰制力的增强,中国艺术已日渐陷入到一种脸谱化的“本地性”窘境之中。如何在与西方艺术史的联系中重建中国艺术的“自主性”,已成为当务之急。近三十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把西方艺术史和理论名著译介给中文读者,他们的努力令人尊敬,遗憾的是其系统性却仍相当欠缺,对其在当代学术中的进展更是鲜有着手。因而,我们希望本刊在系统编译这些经典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西方学界对它们的诠释,以增进我们对西方艺术传统形成的理解深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将对中国当代艺术问题的思考导入到“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之中。事实上,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现代化”与“现代主义”的辩证综合中,重审现代艺术的历史经验并焕发现代艺术的活力,已蔚成今日人文社会学科和艺术研究的潮流。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艺术在创造中国现代文化中的珍贵努力并未获得应有的总结和重视。这不仅使我们在“全球现代性”结构中有处于附庸的危险,也使中国艺术的自觉失掉了必要的根基。因而,如何以严肃的态度,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现代性”进行研究,成为我们极大的期待。
  • 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

    作者:卡尔・博格斯,李俊,蔡海榕

    本书考察了知识分子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这些多重而又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变化已经持续了虿少两个世纪,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围绕着知识分子在为意识形态的霸权而不断斗争的知识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层面,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知识分子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知识分子的政治作用是什么,是霸权的还是反霸权的,是起支配作用还是颠覆作用?这些作用又是怎样随着现代性危机的不断加深而变化的?知识分子是否已成为一个利益和价值观与众不同的阶层?哪些条件会促使一个有助于创造历史的批判性或对抗的知识阶层的形成? 一个真正激进的民主政治要有机会的话,它必须在较大的范围内,经过批判性知识分子的活力和大众赋予权力的结合才能到来一这是现代性危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
  • 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

    作者:周宪

    现代性这个概念始终是和美学或艺术实践紧密关联的,尽管这个概念的内涵后来远远超出了美学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层面,但是,其美学的意义是一以贯之的。本书的研究方法颇类似于雷蒙德·威廉斯倡导的关键词的研究方法,在彰显美学、现代性、社会理论三者相关性的前提下,氛出一些表征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概念,诸如怀旧、合理化、艺术界、先锋派、艺术终结等,以概念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其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蕴涵。灾也是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本书不仅在方法论上为当前的美学研究提示了一种新的进路,而且,在微观层面上推进了现代性问题讨论的深入。   现代性问题研究有不同的进路,本书循着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经典界定,以文化现代性作为理解现代性问题的重要契机,并逐步聚焦于同审美和艺术相关的审美现代性问题。本书突破了传统“经院美学”的研究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返观审美和艺术问题,而不是仅仅对美学概念作逻辑层面的解析。将美学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本书为我们贡献了对与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相关的重要概念的深度阐述,有效地显豁了当代社会文化复杂的美学图景和现代人纠结的心灵景况。因此,本书不单纯是美学领域的突破,也是当前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一个有益构成。
  • 哈哈镜

    作者:彭丽君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
  • 消失的現代性

    作者:阿君.阿帕度萊Appadurai, Ar

    餐桌上擺了一罐九百多元的高檔椰子油,冰冷的標籤說,原產地菲律賓,進口地卻是德國,也許它沒說的還有: 罐子是保加利亞做的,標籤是台灣印的等等。全球化現象濃縮成一罐椰子油,出現在眼前,背後的故事卻仍然隱蔽著。真實與虛擬就這樣混種起來……。商品如此,文化更肆無忌憚地跨界了。 《消失的現代性》為全球化的文化研究提出一全新框架,它指出想像在今日世界的作用具有現實的社會力量:想像不但為身分認同提供了新的資源,也為民族—國家(某些人認為其時代行將終結)的替代方案創造了新的動能。阿帕度萊審視了當今全球化時代——其特色是大眾遷移與電子媒介的孿生力量——還為大眾消費模式、多元文化主義論爭與族群暴力提出了嶄新的觀點。他也思索影像——生活風格的、大眾文化的或自我代表的——如何透過媒體而流通國際,且經常以(在影像原作者眼中)驚奇和有創意的方式為人所挪用。
  • 觀察者的技術

    作者:強納森 . 柯拉瑞,Jonathan C

    〔眼球考古學〕 我們置身數位的時代,視覺經驗也在這個數位化的行列中,脫離了類比的掌控、進行徹底重組。於是,舊的眼球如同痂一般自然脫落,新的眼球由電腦、電視、監視器等數位影像共同催生茁壯。解析度、像素、虛擬實境、photoshop,我們今天擁有的不只是各種全新的詞彙,更有一雙新的眼睛,一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觀看與聚焦方式。 面對新的視覺,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觀看方式有何「新穎」之處? 本書作者強納森.柯拉瑞(Johnathan Crary)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但他不是去動手撬開液晶螢幕,或者分析街頭監視器如何密不透風;也不是如布紐爾(Bunuel)直接切開人們的眼球,血淋淋地給觀眾震撼教育。他選擇了逆向操作,從地下拾起被人們拋棄、遺忘的眼球,開始進行視覺的考古學。他認為,只有弄清楚我們「過去」如何觀看,才能知道新的視覺經驗有哪些只是承接前者,哪些是這個時代的真正特徵。 因此,作者開著推土機,撥開人類眼球千年史的地層遺跡、向我們展示了「暗室」與「立體視鏡」這兩層對當代最有影響的視覺典範。前者統治了十七十八世紀人類眼球運作方式,後者則形塑了作者所謂的「十九世紀觀察者」。 乍看之下,「暗室」只不過是光線從小洞進入黑箱時,會在內部出現顛倒室外影像的光學現象,而所謂「立體視鏡」,則是僅僅在某種條件下才會產生「立體」效果。但在作者極有說服力的挖掘與陳述當中,這兩個如同玩具般的儀器,成為當代視覺研究的基礎,也成為所有眼球養分的來源。柯拉瑞的眼球考古學,讓我們弄清楚,在液晶螢幕華麗色彩的背面,隱藏了什麼秘密。 本書內容橫跨視覺研究、藝術理論與科學史等領域,引發了視覺再現理論的典範轉移,被譽為「具有毋庸置疑的原創性與重要性」,無論身處藝術理論、科學史或是視覺研究領域的專業研究者,或是對視覺觀看與應用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都可在本書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本書特色 本書討論的問題並不限於學院題材,是一部打破類型、融合多項主題領域的作品,將畫家與哲學家彼此連結,又將這兩者與新興的視覺技術聯繫,並且展現了原創散文所具備的那種開拓性洞見,從中更可見到作者的淵博學識,少有著作能夠企及。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作者: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内容简介:过去30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的大部分普遍观点都受到了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强调.加尔文主义和新教伦理——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追逐财富的合法化——作为一种教义,促使了理性生产和交易这个极具特色的西方制度的产生。但是,资本主义的起源有两方面。如果其一是韦伯强调的禁欲的话,那么另一个就是贪欲,这是桑巴特著作的中心论题,但他的著作在那个时期几乎完全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