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现代性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作者:[美] 马泰·卡林内斯库

    这本书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 死火重温

    作者:汪晖

    本书收入了汪晖近年来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思想史研究、文化批评、当代中国思想状况的评析等重要的学术成果,显示出人文知识分子深刻、犀利的文化批判立场,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广阔的学术视野。猫头鹰学术文丛之一。
  • 情迷現代主義

    作者:李歐梵

    維基百科說,現代主義是二十年代興起的新藝術與文學風格,是藝術家為了反抗19 世紀末期的陳規舊矩,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的感受與想法。有些人將20 世紀區分為現代時期與後現代時期。 李歐梵這本散文集《情迷現代主義》,來自於活地亞倫《情迷午夜巴黎》,表面上說的是懷舊,其實文化品味的表現。托爾斯泰、杜斯陀也夫斯基、馬勒、李斯特、也斯、王文興、北島的《今天》、韓素音、伊力盧馬,作者以他自己的方式向他心目中的大師致敬。 二十年代也是一個失落的年代,妙的是這種失落感卻由一群自願流落在巴黎的美國文人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海明威的《流動的饗宴》、費滋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作者說:記得我在台灣上大學的時代生活苦困,一眼讀到費滋傑羅的文字就覺得迷人之至,內容猶如天方夜譚,特別是他的短篇小說,英文不難,浪漫之至。
  • 去政治化的政治

    作者:汪晖

    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来,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 流行的波希米亚

    作者:玛丽·格拉克

    流行的波希米亚,ISBN:9787533651916,作者:玛丽·格拉克 著,罗靓 译
  • 论现代兴奋剂

    作者:(法)巴尔扎克

    怎样使咖啡的效果加倍?为什么伟大的天才总嗜酒?吸烟可以使部下更服从指令?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其食物和进食量?…… 如果人类学得乖,为何总摆脱不掉这些让人上瘾、兴奋的玩意儿? 大文豪玩赏生活之作, 十九世纪法国私人生活志。从酒、糖、茶、咖啡和烟草中窥见作家私生活,体味另类生存智慧。 在本书中,大文豪巴尔扎克化身社会学家,论述近三百年间所发明的五种人类难以抗拒的兴奋剂,分别是:酒、糖、茶、咖啡及烟草,并就其各兴奋剂的来源、特色、经济效益及对人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加以陈述。由于巴尔扎克有长期饮用黑咖啡的习惯,在谈到咖啡时,特别感同身受,除了提供例子印证说明咖啡的负作用外,也不忘附上几则行家手法,由淡咖啡至浓咖啡,分享如何冲泡才能将咖啡中的尼古丁发挥到最强的效益。从书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景象,体味另类的生活智慧。书中语言具有哲理性,案例生动,展现了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和习俗。
  •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作者:李杨著

    本书运用近年比较新兴的批判理论探讨文学史写作以及文学研究的一 系列相关问题,通过把“文学史”放置在一条“问题史”的脉络里,探究 不同类别的文学史框架如何在不同时代的知识和制度语境的支配下累积起 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表述问题的方式,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察文学研究的 境遇、问题和方法。对于文学研究者了解文学研究现状,形成新的问题意 识,本书可视为是反思层面上提出的研究导引。
  •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作者:杨春时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探讨了现代性的内涵以及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现代性与文学和文学思潮的关系。作者以文学现代性理论为标准,厘正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内涵,并以文学思潮为基本单位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从而颠覆了将作家作品按年代排列的传统文学编史方法。《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还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重新定位,提出了诸如五四文学是启蒙主义而非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是革命古典主义等论断;并指出中国文学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
  • 文学与现代性

    作者:伊夫·瓦岱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作者:[美] 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 人.历史.家园

    作者:孟悦

    《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里的文字,收入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到近期,作者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在国内外期刊书报上发表过的一些作品,既有偏向历史和过去的题材,比如从晚清甚至十八世纪到文革乃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主题,又有冷战后或全球化以来的文化现象。全书各篇文章的风格不一,既有枯燥堆积材料的学术研究,摆“争论脸”的文化和历史批评,又有缺少注脚任意发挥的文学电影评论和随感式的小文。 不过,全书有一个主题思想要阐述,那就是对于“家园”的寻求和渴望。作者所说的这个“家园”有点像是对人类世界一切理想和梦想的组合,比如是“好社会”、欢乐、“自由世界”、“大同世界”、“博爱”,乃至“净土”和“涅槃”的组合。虽然说起来虚虚的,还有点酸,但作者相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文化的家园,人和他人以及所有生命和谐共处的家园,也是个人的家园。 由于命运和经历,作者这一代人可以说生活在比个体生命长得多的历史时段、来往于比故乡宽广得多的不同地域。从十八世纪的世界景观、帝国主义的临门、晚清的现代、“五四”的新、社会主义改造、后“文革”,到如今的全球化,都是他们的当前时代;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洋彼岸到此岸,都既是又不是他们的近邻。于是,若一定要为“家园”划个范围,那将是整个世界,若一定要为“家园”找个源头,那么她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正因了“家”的广大,作为文化研究者,作者认为,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中国文本中那些热爱大同、执著生命的理想本可以完善一个关于“家”的想象;然而,中国语境进行的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资源的耗损却造成了对于”家园”的威胁。更有几人愿意承认,这遭受威胁的“家园”不仅是欧洲人、美国人、拉美人、非洲人或东欧人、印度人的财产,也是自己的和子孙后代的过去与未来? 此书便体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探索。
  •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作者:[美] 詹明信,张旭东 编

    本书辑选詹氏的九篇重要论文及三篇附录,反映了詹氏理论的框架和中心思想,在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似乎互相排斥的领域、詹氏进行了结合的尝试,并据此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在他看来,理论的深刻含义不在于其自成体系,而在于理论所揭示、所叙述的问题。他对资本主义的文化设置和逻辑进行了解构性的分析,并运用“辩证法”的叙事原则,重新审视人与环境及历史变化的无穷尽的搏斗。
  • 绝望与信心

    作者:(德) 古茨塔夫·勒内·豪克著

    本书作者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美学和文艺等方面,对“本世纪末的情结”所作的一次精采而独到的描述,分析了20世纪末人类精神领域中的综合趋势。
  • 什么是好生活

    作者:[法]吕克•费希

    在当今世界,一个宗教意义上的来世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寄予厚望,抑或诚如尼采所言,如今我们成了自我价值的创造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美好生活”这一古老的问题已销声匿迹,沦为技术世界的又一个牺牲品?费希在本书中指出,千百年来无数哲学论争所倚赖之基础——生命的意义这一问题,现在并没有烟消云散,而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了。 社会“成功”的幻影、围绕自我奋斗成功之人的神话和权力的假象所产生的狂想如此之强烈,它们几乎无所不在,以至遮住了我们的视线。在盛请我们自由行动和自我实现的名义下,我们的白日梦和当今世界的绩效崇拜对其寄予厚望、并为之付出如此沉重代价的“成功”理想,难道不是正在迅速形成一种新型暴政?! ——吕克•费希
  •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作者:〔美〕周蕾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 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该书也从电影影像、大众文化、主流文学及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并检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体的建立与反挫。作者进一步对“妇女”、“中国”、“现代性”等既定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 它并非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全书提供讨论的都是以现代中国在文本中的主体性为议题,并把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主体性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志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 王德威
  • 波德莱尔

    作者:(德)本雅明

    《汉译经典045: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通过分析19世纪法国著名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的诗作,并以法国首都巴黎为范本,深入研究了波德莱尔时代欧洲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过程,描绘了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欧洲日渐衰败的传统习俗、消失不见的清新自然以及一去不返的前工业社会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并在反衬中叙述了现代都市人的时间经验方式和精神生存状态。
  • 现代的诱惑

    作者:[美] 史书美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 跨语际实践

    作者:刘禾

    跨语际实践的研究重心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翻译的历史条件,以及由不同语言间最初的接触而引发的话语实践。总体而言,我所要考察的是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兴起、代谢,并在本国语言中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

    作者:[英]苏文瑜 Susan Daruval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将周作人的美学构建纳入整个中国现代性的话语版图中,基于详尽的文本分析以及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勾连,呈示出周作人的文学写作背后的美学建构,辨析其与“五四”话语的合作、冲突乃至断裂。在英语世界中,《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是迄今为止关于周作人的最完整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 现代性赋格

    作者:童明

    赋格是一种多声部对位的音乐结构。“现代性”(回答什么是现代价值、现代思维的哲学思想)并非只有启蒙形成的现代思想体系一种,而是多义、多声部的相互衍生,以复调式在历史上拓展,宛如音乐中的赋格。 《现代性赋格》融当代文论思辨于散文篇章,力求实现诗性的思辨与思辨的诗性,复现19世纪欧洲现代化的历史语境,重温经典文学作品的启示,进入“现代性”的复调式思考,以期唤醒与现代体系形成对位张力的人文美学现代性。对于仍在寻找现代意识的中国,欧洲现代化的历史(包括其中的文学史)所能提供的借鉴,不可忽视。 全书按四篇展开,其中的各章可作为独立散文,但能彼此呼应,呈现多声部赋格。“启蒙篇”以启蒙为线索,引出现代体系和后现代思辨策略的对位声部;“法兰西篇”与“俄罗斯篇”相互对照,呈现发达状况和不发达状况下对现代体系两种不尽相同的反应;“尼采篇”则是从整个西方思想史的大格局对现代体系的思辨和应答。 童明,是著名作家木心的英文作品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