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理论

  • 论电影艺术

    作者:欧纳斯特·林格伦

    论电影艺术,ISBN:9787106000318,作者:(英)欧纳斯特·林格伦(Ernest Lindgren)著;何力等译
  • 后理论

    作者:大卫.鲍德韦(美)

    本书遵循主编的思想:讨论大理论的终结,以及大理论终结之后可能和应该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本书探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理论的发展嬗变,共分四编:1 、电影艺术的状况;2 、电影理论与美学;3 、电影心理学;4 、历史与分析。
  • 鏡頭之後

    作者:古斯塔夫‧莫卡杜 Gustavo Mer

    大導演的眼睛無異於凡人之眼 對構圖的思考才是他們成就卓越影像的關鍵 如果你還不了解影像的語言,要怎麼用電影說故事?! 假設你就站在拍攝現場,手上拿著導筒、滿腦子是你徹夜未眠構思的腳本;往觀景窗裡望去,演員、佈景、道具填滿你的景框和思緒,攝影師、燈光師都在等你下指令……你要怎麼在每個畫面中說出你的故事?你的劇中人物充滿了複雜糾葛的情感,故事中處處埋藏伏筆、好不精緻,但究竟要如何呈現? 國際大導馬丁.史柯西斯、希區考克、史派克.李、文.溫德斯、大衛.林區、阿莫多瓦、安東尼奧尼、补贊旭、王家衛、蔡明亮……這些大師都很擅長用光影說故事,讓影像自行傳遞演員情緒、場景氛圍,甚至是象徵與暗示。本書就是要教你如何使用電影大師的影像語言,掌握動人的光影呈現、完美構圖,為自己的劇情服務。 構圖、大特寫、遠景、主觀鏡頭、長景深……關鍵拍攝技法一次披露! 深度分析《教父》、《巴黎德州》、《黑色追緝令》、《四百擊》等經典電影的影像敘事技巧 燈光配置、拍攝規格與鏡頭選用,超務實技術指引 本書內容 一、關鍵場景解說 每部電影中總有幾個極具功能性的重要場景,它們或許不是最美的鏡頭,卻是協助你流暢地說完整個故事最重要的關鍵。本書列舉超過一百部經典電影,呈現最多訊息、擔負最重要敘事角色的關鍵鏡頭。告訴你大師在拍攝絕美攝人的場景之間,都下了些怎樣的苦工,維持敘事的一致與流暢。 二、深度技巧剖析 構成關鍵鏡頭的元素有許多,光線、顏色、焦點、景深……扮演統整角色的則是構圖。本書完整剖析電影大師的構圖方式,從拍攝位置、角度、打光、走位、攝影機運動等角度一一說明,重現拍片現場所下的每一個決定;協助你深刻理解大師級的影像思維。 三、拍攝實務指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你的器材性能與局限,充分發揮你所擁有的硬體實力。作者針對各種常見的拍攝規格提供建議,包括如何選擇鏡頭、安排現場光源,讓知識化為行動力,精準拍攝完美的影像不再是紙上談兵。 四、如何打破規則 大部分的拍攝技巧都有它的功能與適用時機,好好善用才能讓影像與敘事完美交融;但許多名導偏偏喜歡和這些「規則」對著幹!不平衡的構圖、看不見演員表情的背面特寫、對焦模糊的主觀鏡頭……然而這些悖反常識的創意之舉往往能帶來驚喜,這才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原因。作者為本書教授的每一種技巧都找到了高明的反例,就是要告訴你,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讓作品駕馭影像敘事,而不是影像敘事駕馭作品,才是拍出驚艷影像作品的不二法門!
  • 看得见的世界

    作者:黎萌

    《看得见的世界:电影中的哲学问题》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写法,可谓别开生面,同时又凸显着作者一贯的问题意识。借用电影作品来操练某种理论方法的“文本读解”是很常见的,例如用精神分析学、女权主义方法从影片中“阐释”出种种晦涩的深层意义。《看得见的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旨趣。它不是时髦的理论方法的演练,而是借助《大话西游》等有趣的电影作品,来讨论六个传统的、重要的哲学问题。因此,这本书不是把电影作品阐释得更加晦涩难懂,而是使知识论、伦理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概念通过电影而变得亲切可感。就像该书的标题那样,
  • 世界著名电影导演研究

    作者:乌兰 主编

    《世界著名电影导演研究》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乌兰教授和她的四名研究生关于“世界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导演大师科波拉、费穆、基耶斯洛夫斯基、斯科西斯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围绕每位大师的不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世界著名电影导演研究》还收入一篇呼唤儿童电影大师的论文。这5篇文章为读者展现了不同风格的导演艺术世界;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及影片创作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明星

    作者:【英】理查德·戴尔

    电影的魅力总是离不开明星表演与明星形象。英国著名电影学者理查·戴尔出版于1979年的专著《明星》为明星研究领域设立了新的批评与理论标准。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考察电影、杂志、广告以及批评文本,精辟地分析了明星的历史的、心理的以及审美的重要性,着重论述了马龙·白兰度、简·方达、葛里泰·嘉宝、玛丽莲·梦露等盛极一时的好莱坞明星。戴尔的著作改变了人们思考银幕偶像的方式,该书自1979年首印之后已经六次重版(最近一次为1998年),成为西方最经典的明星研究著作与影视学科的必读教材。
  • 阅读李安

    作者:墨娃,付会敏

    李安是一道风景,无论电影内外。作为华人导演最出色的代表,李安站在世界电影的风口浪尖摘下一个又一个桂冠,其电影奠定了“象征意义”的结构和范式。 本书是国内研究李安及其电影的首部专著。通过解读李安的十部电影,本书全面分析了李安的导演艺术、电影影像风格、电影中深厚的东方文化意蕴及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书中穿插有导演的传奇故事和鲜为人知的拍摄花絮,还配有大量精美图片,是研究李安电影和喜爱李安电影者的首选之作。 前言 历史选择了李安 一、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的电影之路 二、中学为体:李安电影的东方文化因素及其表达 三、西学为用:李安电影中的好莱坞元素 “家”的当代寓言之一——父亲,在鸿沟和代沟间《推手》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 二、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父亲 三、《推手》——父性的影像表达 “家”的当代寓言之二——和而不同成《喜宴》 一、讲述一个关于家的“传奇” 二、以“浪子”身份讲述 三、戏剧性的叙事结构 “家”的当代寓言之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影像呈现 一、客观的叙事 二、隐喻的手法 三、仪式化 四、空间的封闭和戏剧的张力 五、游走在东西方之间 《理智与情感》——对立中的和谐 一、理性的喜剧、感性的悲剧——简•奥斯汀的现代性 二、重构与超越——现代女性的理智与情感 三、消解和缺席——对立和谐的视觉表达 《冰风暴》——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与交流 一、李安——西方文化的他者 二:东方视野下的西方家庭伦理 三、东方伦理在影片中的体现 四、东方审美之下的影像 《与魔鬼共骑》——在战争中成长 一、美国战争影片——人性、娱乐、爱国主义一样都不能少 二、李安视角下的美国内战 三、在战争中成长 四、影像、细节及其他 《卧虎藏龙》——中国武侠电影的新起点 一、类型、武侠、民族心理模式——从鸳鸯蝴蝶派到人文武侠电影 二、自由、个性、成长——西方文化语境中武侠文化的解构 三、武舞、虚实、飞翔——东方意象之美 四、空间、民俗、历史——民族个性语言表达的缺失 《绿巨人》——无法承受之重 一、漫画电影:掀起银幕新风暴 二、《绿巨人》:一部人文性漫画电影 三、商业离人文到底有多远 《断臂山》——西部同性恋史诗 一、爱,与性别无关 二、情爱交织的断臂山 三、细节建构的具有东方意蕴的史诗 《色•戒》——百年尘埃之上的幻灭与隔离 一、从张爱玲到李安:尘埃中开出的花 二、色与戒:人性的压抑与勇气 三、填充、再现与超越:李安对张爱玲的表达和突破 四、色动还是心动:《色•戒》搅动的百年尘埃 参考文献 后记
  • 波兰当代电影

    作者:[波兰]马特乌什·维尔纳(Mateusz

    波兰、波兰,到底是怎样的波兰? 唯一一部波兰电影专著。 透过电影管窥波兰25年变迁与新貌。 在这个国际合作渐渐成为规则而非例外的时代里,该如何保持电影的民族身份? 一个异见分子,就意味着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只要记得我们不得不等待了20年才拍摄了第一部关于卡廷惨案的电影 就够了。 不再同时对同一个主题趋之若鹜,而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创作出丰富多彩的高质量作品,充分说明了波兰电影更趋成熟。 1.唯一一部波兰电影专述图书。11位波兰电影研究专家&资深影评人,11篇长文专题介绍,70余幅经典电影剧照 2.波兰使馆支持,配合2015北京国际电影节波兰特别展映单元同步出版 3.适读人群: 中国电影人与评论家,艺术、电影类院校学生☞案头必备资料 电影发烧友☞有料有趣不妨收藏的精美图文手册
  • 光影之痕

    作者:戴锦华 主编

    由戴锦华主编,其作者群中既有戴锦华、索萨、李杨、毛尖、滕威、张慧瑜等中国大陆文化批评家、电影研究专家,也有李政亮、开寅等港台和海外电影研究学者;他们不但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生活、穿行在世界各地,可谓代表了华语世界电影研究与批评的重要一支。《光影之痕:电影工作坊2012》将以对电影事实和影片事实颇具发轫性意义的"2012年度电影访谈"开篇,更有戴锦华教授对2012年度中国及世界电影的全面总结、冷静观察与深邃思考,让人在领略到精彩纷呈的2012年度电影文化的同时,轻松地完成一次不可多得的理论旅行,学会阅读未曾说出已然说出的电影事实。 《光影之痕:电影工作坊2012》的主部由六部分组成,分别讨论以《白鹿原》为代表的中国大陆影片、以《凯撒必须死》为代表的欧洲影片、以《逃离德黑兰》代表的好莱坞影片、以《桃姐》为代表的港台及其它亚洲国家影片,以及点评精粹、理论武库,其间不乏对这些影片的文本细读,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对这些影片的症候式阅读,一方面展示本书作者基于揭示文化与权力之间关系的介入立场,另一方面帮助读者形塑不可或缺的批评意识。
  • 建筑物与像

    作者:赵和生

    《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是国内第一部针对建筑与电影以及新媒体影像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的论著。书中集中讨论了在当代符号消费的环境下,建筑的存在方式如何从直接在场转化为远程在场,建筑的重心如何从“物”转化为“像”,以及相应的影像逻辑如何作用于建筑创作和建筑观念的问题。《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全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通过分析影像渗透当代建筑领域的各种现象,提出建筑在光电子时代的“透镜传播模式”。并深入分析了玻璃与影像在“透明性”上的同构关系,从而对应于几何光学下的“近程在场”,引人大光学下的“远程在场”,为建筑影像确立了“远程在场的建筑”的身份。下编通过精选的电影和现当代艺术作品,结合可比照的建筑案例,分别从虚拟与实体、镜头与视点、运镜与路径以及空间序列上的蒙太奇与超链接等角度,具体分析由远程在场建筑带人建筑学的影像思维逻辑。 《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是建筑学与电影学、传播学之间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建筑影像资料·在向读者展示影像逻辑如何逐层深入地影响建筑学的同时,发展了有关空间的动态图像分析方法。 《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可供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学生学习和认识影像语言在建筑学中的应用·为职业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工作者在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对电影学和传播学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也有研究上的参考价值。
  • 电影哲学概说

    作者:叶·魏茨曼

    《电影哲学概说》是苏联已故著名哲学家和电影学家叶夫根尼·米哈依洛维奇·魏茨曼(1918-1977)以高屋建瓴的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探索当代电影艺术的出色尝试。作者从现代电影观念出发,对传统的艺术学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广泛涉及和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西方当代哲学流派和电影理论思潮、论证了辩证唯物论与电影的根本联系。《电影哲学概说》对于关注电影艺术本质问题的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电影学家、电影创作家和广大读者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 电影概论

    作者:杨远婴

    这是一本有关电影功能与传播的基础性教材。 依从表述主题,本书分为媒介特质、创作流程、生产机制、历史过程、批评框架等五个部分,透过时空的印迹,概说一百年来电影人认识影像创作影像的历史过程,试图给刚刚入门或想要入门的电影学习者一个全景式的轮廓。
  • 电影编剧学

    作者:汪流

    电影编剧学(修订版),ISBN:9787811272406,作者:汪流 著
  • 从文字到影像

    作者:贝格莱特

    《从文字到影像:分镜画面设计和电影制作流程(第2版)》电影故事的表现形式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过,成千上万的新电影人正在利用着那些几十年前甚至都还不存在的媒体技术。有了入门级的高清录制设备,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制作出低成本、高质量的影像作品。然而,拍摄和制作一部影片所必须的一些技巧,却是无法找到数字化的替代品的。《从文字到影像:分镜画面设计和电影制作流程(第2版)》将帮你掌握如何将一个故事转换成一系列动态影像的步骤,这是一本创作视觉化影片脚本的指南。
  • 成濑巳喜男的电影

    作者:[加]凯瑟琳·罗素

    凯瑟琳·罗素所著《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讲述了作为最多产、最受尊敬的日本导演之一,成濑巳喜男(1905—1969)在1930年至1967年间,拍出了89部电影。成濑是一位片厂导演,以不超支和按时完成电影拍摄而闻名。在他漫长的电影生涯里,他执导了风格各异的情节剧,在调子上秉持一种非凡的连贯性。他的电影,或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或根据原创的剧本拍摄,背景大都设定于当代的日本。成濑的许多电影属于“女性电影”。它们以女性为主角,描绘女性的激情、失望、乏味的生活和她们的生存境况。尽管成濑或他的电影观众都不认为她们是“女性主义者”,然而他的电影却一再地强调(如果不说是挑战的话)了日本社会的僵化的性别标准。考虑到围绕着成濑电影的复杂的历史和批评议题,对导演的全方位研究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和跨学科的方法。罗素通过追溯成濑在日本影评界的接受情况,并利用哈里·哈鲁图尼安、米莲姆·汉森以及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化理论,指出成濑的电影是日本现代性的关键文本,它们既描述了日本女性在公共领域中所扮演的不断变化的角色,又描绘出了一个都市的、工业化的、被大众媒体浸染的社会。凯瑟琳·罗素所著《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讲述了作为最多产、最受尊敬的日本导演之一,成濑巳喜男(1905—1969)在1930年至1967年间,拍出了89部电影。成濑是一位片厂导演,以不超支和按时完成电影拍摄而闻名。在他漫长的电影生涯里,他执导了风格各异的情节剧,在调子上秉持一种非凡的连贯性。他的电影,或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或根据原创的剧本拍摄,背景大都设定于当代的日本。成濑的许多电影属于“女性电影”。它们以女性为主角,描绘女性的激情、失望、乏味的生活和她们的生存境况。尽管成濑或他的电影观众都不认为她们是“女性主义者”,然而他的电影却一再地强调(如果不说是挑战的话)了日本社会的僵化的性别标准。考虑到围绕着成濑电影的复杂的历史和批评议题,对导演的全方位研究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和跨学科的方法。罗素通过追溯成濑在日本影评界的接受情况,并利用哈里·哈鲁图尼安、米莲姆·汉森以及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化理论,指出成濑的电影是日本现代性的关键文本,它们既描述了日本女性在公共领域中所扮演的不断变化的角色,又描绘出了一个都市的、工业化的、被大众媒体浸染的社会。
  • 影视美学

    作者:彭吉象

    《影视美学》介绍了世界电影美学的主要流派,以及对于电视美学特性的探讨。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视文化特性与影视美学特性,尤其是运用西方现代心理学分析了影视艺术的视觉心理、深层心理和接受心理。《影视美学》作为高等院校影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可供影视学、传播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提高美学修养和影视文化水平的自学读物。
  • 大师镜头(第三卷)——导演视野:让电影脱颖而出的100个镜头调度

    作者:Christopher Kenworth

    《大师镜头(第三卷)》是《大师镜头》系列的最新力作,作者秉承了该系列深入浅出、图例明晰的写作特点,从摄影机运动、布景设计以及场景调度等方面为读者梳理了100个经典案例,以达到让电影脱颖而出的神奇效果。 《大师镜头》系列前两卷侧重于故事情景设计,而《大师镜头(第三卷)》作为前两卷的升级版,更多的是对片场工作的还原和提炼。每个章节基本上概括了拍摄过程中的某个重要环节,例如镜头的选择、纵深的调度、布景设计、取景与构图等。读者既可以选择通读全书,也可以选择将《大师镜头(第三卷)》本书带在身边,作为技术手册随时进行翻阅。 《大师镜头(第三卷)》《大师镜头 第三卷》不仅适合于《大师镜头》系列的忠实“粉丝”,同时对初次接触影视摄影的初学者来说,也是极佳的入门读物。
  • 纪录片创作六讲

    作者:王竞

    ★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从纪录片的功能、题材选择,一直介绍到拍摄手法、规律 ★ 作者是近来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的导演,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故事片拍摄经验 ★ 援引片例既有《北方的纳努克》等影 史名作,又有当下争议热门《科尼2012》 ★ 图文并茂,介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创作特点,以及不同视点的叙述策略 ★ 从创作角度切入,具有实用性,语言亲切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根据该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作者对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观念及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电影史中精选重要作品论述不同类型纪录片的选题思路、叙事策略、拍摄手法、制作技巧。全书由简入繁、以史带论、图文并茂、案例鲜活,从实用角度考察各种创作手法,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极具启发性,有助于解放观念、放手创作。
  • 影视美学

    作者:彭吉象

    本书是作者多年授课的讲稿,在2002年出版的《影视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补充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把影视艺术放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中,探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影视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及其发展流变;下编则把影视美学放在文化的整体构架中,同时结合影视艺术的实践探讨了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美学特征、审美心理等。 全书既有理论的深度和系统性,又深入浅出、通晓易懂,被全国多所院校作为影视专业的必修课教材,经修订后更为系统全面,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影视美学基础教材。
  • 好莱坞与情路难

    作者:朱利耶

    《好莱坞与情路难》作者洛朗·朱利子是法国巴黎三大电影美学教授。他通过对好莱坞黄金时期十多部浪漫爱情片的解读,探究影片情节的发展。从一见钟情,百般诱惑到情感的波折、社会的阻碍,从不经意的激情似火到残酷的绝望失落,他都娓娓道来,揭开微妙、幽怨的爱情中的隐藏"实用哲学"。这些梦工厂的影片不公编织故事,更描述爱情的艰辛。“好莱坞的浪漫爱情片能当真吗?如今的公众舆论推崇现实主义,而浪漫爱情故事只是心灵的香糖,属于快速消费品,只配放在超市“阿勒甘丛书”专柜,或是在午后电视节目里播放。在地球上一切富有的家里,人们不再相信伟大的爱。”世界进入了公元第三个千年,对于电影中不真实的圆通结局、浪漫的日落、哀婉的小提琴曲,观众只是报以一笑。但是,这些似乎媚俗的影片却有一种魅力。或许因为它们对激情的阐释并不像表面那样肤浅和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