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非虚构

  • 过度的医疗

    作者:【德】尤格·布莱克

    很多情况下,

    个人能为自己健康所做的贡献,

    比现代医疗更多。

    人获知的信息越少,接受治疗的频率就越高——这是从医生那里注意到的现象。从谈话、信件再到亲切提示,他们向我揭示了许多过度治疗的情况。受体系影响,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无效的医疗流程。

    必须承认,现代医疗有很多好处。但是,在我们把健康交给现代医学的同时,保持对过度医疗的谨慎和客观的态度,会远比盲从更加有益。

    --------------------------------------------------------------------------------------------------------------------

    ★ 普及医疗知识、提升就医品质、规避看病误区、节省医药开支

    ★ 在德国,本书相当于医疗界的“吹哨人”,“过度医疗”的概念第一次被大众认识和了解。

    ★ 德国最佳医药记者代表作,德国非文学类图书排行榜前十

    ★ 人获知的信息越少,接受治疗的频率就越高;人获知的信息越多,就越不需要依赖医疗!我们将不会也不愿意为过度的医疗买单!也不会再去争着吃药、抢着看医生!

    ★ 候诊室最佳读物。——《Brigitte》(德国女性杂志)

    ★ 知识就是最好的医疗。读完这本书,可以更全面地考虑是否要接受手术。——《健康生活》(Stern Gesund Leben,《明星周刊》旗下杂志)

  • 梅里雪山

    作者:[日]小林尚礼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热爱自然的灵魂。

  • 忘记我

    作者:徐风

    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钱秀玲,一个出身江南望族的女子,在二战期间于纳粹枪口下挽救了110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比利时国王授予她“国家英雄”勋章。

    她出身名门为何远赴欧洲求学,鲁汶大学双博士毕业为何隐居村落行医救人,钱氏兄妹如何联袂德国将军谱写一桩让世界惊叹的英雄壮举,当荣誉纷至沓来,她留给世间的遗言为什么是“忘记我”?

    著名作家徐风,历时十六年追寻这段尘封往事,曾赴比利时、台湾地区,遍访当事人后代、故旧和唯一存世的获救人质,独家获取大量未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抢救挖掘被时光湮没的珍贵史料,以非虚构的笔法重返历史现场,还原一个时代的波诡云谲和一位女性传奇人生背后的中国精神。

  • 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加拿大] 杰里米·格里马尔迪

    一个犯了罪的普通孩子的真实故事

    珍妮弗·潘自小是一个聪明、勤奋、顺从的女儿,一个出色的学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她是钢琴老师眼中极有天分的琴童,冬奥会花样滑冰参赛者的实力人选,学校里全A成绩的保持者。十几岁的她从伪造第一张中学成绩单开始,一路炮制中学毕业证、大学录取通知、奖学金、课堂笔记、校园生活、大学毕业证……她用谎言织就了一段“美好人生”,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当谎言渐渐被戳穿,“理想国”开始一点一点坍塌,24岁的她冷血策划了一场弑亲谋杀,一幕家庭伦理的悲剧正在上演。

  • 迷人怪物

    作者:[阿根廷]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小红帽与朝圣者但丁带领我们穿越人生路上的黑暗森林;我们听见浮士德在追问,在人人都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的时代,灵魂价值几何;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引发了一场讨论——用理性面对疯狂,同时在疯狂中寻找理性……

    ▼文学、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如独角兽,他们是来自永恒的虚构之境的原型形象,带领我们驰骋在奇想幻象的国度,体验多样人生,成为无数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我们随着时间之流长大,经历生老病死,而书中人物始终是我们第一次阅读故事时的样子,但也会随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而变化,给予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新启示,教会我们爱、失去与世界本身的复杂之处。

    ▼本书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比如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鲁滨逊、卡西莫多、约伯等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他人生的影响。作者一生以书为伴,他将书中人物当作良师益友,与他们一同成长、经历,共同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关涉的是永恒的人生议题,书中所谓的“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全书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充满新奇有趣的思考,并配有作者所作黑白插图,图文并茂。作者也借此书鼓励读者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友谊,以阅读丰富自己。

  • 海洋与权力

    作者:[英] 安德鲁·兰伯特

    这是荣获了2018年吉尔德·勒曼军事历史奖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全球海洋史领域知名学者、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兰伯特的核心著作。

    这本有着“大思考”意义的作品,讲述了海权国家曾经的辉煌时代与未来的方向,探索古往今来中等国家如何有意识地打造以海洋为核心的特色,深度剖析海陆文明的根本冲突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这书中,作者着眼于五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海权国家: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英国,探讨其与生俱来的独特的海权文化如何使得它们获得了超越自身疆域规模的成功,成为盛极一时的“海洋霸主”。但当陆权与海权的冲突日益鲜明,全球格局因之发生剧变之时,“海洋”的地位开始被重新思考和定义,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 重走

    作者:杨潇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 银、剑、石

    作者:[美] 玛丽· 阿拉纳

    ★201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榜中榜非虚构获奖作品

    ★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小说与非小说奖入围作品

    ★理解拉丁美洲的钥匙,就藏在银、剑、石三股力量交织的历史之中

    .

    【内容简介】

    莱昂诺尔·冈萨雷斯生活的小社区位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5 500米的高处,那里是海拔最高的人类居住地之一。与已故的丈夫一样,她在金矿上工作,其工作方式与西班牙征服后的印第安人被迫从事的几无二致。在当地,文盲、营养不良和疾病与五百年前一样盛行,而时至今日,一个矿工的生存状况依然受制于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卡洛斯·布埃尔戈斯是古巴人,年轻时曾在安哥拉内战中浴血奋战,现居住于美国新奥尔良郊外的一个安静社区。他是1980年古巴驱逐到美国的数百名罪犯中的一员。他的故事呼应了贯穿拉丁美洲历史的暴力行为,从前哥伦布时代的征战到西班牙殖民的暴行,从19世纪和20世纪的战争与革命到今日的街头动乱和军事镇压。

    哈维尔·阿尔沃是一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耶稣会神父,他移民到玻利维亚,数十年如一日在原住民中工作。他自认在思想和情感上都是一名印第安人,因而在自己的“第二祖国”广为人知。尽管他的目标更多是学习而非传教,但他的经历实际上与一段充满变数的过去一脉相承。那时,神父与征服者并肩前进,为了争夺新世界而强制原住民皈依基督教。从那时起,天主教会就在拉丁美洲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而这种作用显然具有两面性。

    在《银、剑、石》一书中,秘鲁裔作家玛丽·阿拉纳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扎实的纪实写作将三位当代拉美人的故事与拉丁美洲过去千年的历史无缝编织在一起,从而阐释了自前哥伦布时代至今,定义拉丁美洲的三个恒久主题:来自外部的对资源的无尽索取(银)、挥之不去的暴力阴影(剑),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石)。串联历史与现实,抛开“胜利者视角”,阿拉纳尝试挖掘拉丁美洲的独特经历奠定的“本性”,勾勒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身份、心态与命运。

    .

    【编辑推荐】

    1、揭开朦胧面纱,用一本书感知拉丁美洲

    怎样全面把握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怎样的特征?无论是神秘的古代文明、鲜明的文学风格,还是动荡的政局、不平衡的发展,拉丁美洲究竟为何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此不同?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有答案。

    2、银—剑—石:把握拉美灵魂的三元素

    作者阿拉纳独到而大胆地提出了千年来定义拉丁美洲这片土地的三个恒久主题:银——来自外部的对矿藏资源的无尽索取,剑——根深蒂固的暴力手段,石——宗教信仰的持久力量。它们的影响自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已存在,也根植于今日拉美人的思维之中,是理解拉美的重要切入点。

    3、秘鲁裔美国作家真诚思考拉美身份,尝试挖掘拉美的“本性”

    阿拉纳出生于秘鲁利马,9岁移居美国(父亲是秘鲁人,母亲是美国人)。她童年经历了两国生活的转换和适应,对拉美文化身份有多年的思考和洞察,既有丰富的切身经验,又能具备他者视角,既有批判,又有反思,堪称写作本主题的不二人选。

    4、历史与纪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兼具全景与洞察

    阿拉纳以记者身份深度跟踪3位访谈对象,短则5年,长则25年,用特稿式的生动写作呈现了他们的经历。她又用扎实而严谨的文献研究铺陈出拉美的千年历史大背景,使我们看见这3位矿工、士兵和神父的生活轨迹如何与数百年前的祖先遥相呼应,拉美人民的命运如何与“银、剑、石”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

    【名人/媒体推荐】

    玛丽·阿拉纳的拉美史新著《银、剑、石》意义深远,令人惊叹。建议任何想了解这个半球和我们当前危机的人都去读一读这本书。

    茱莉娅·阿尔瓦雷斯Julia Alvarez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美国国家荣誉艺术奖章获得者,《蝴蝶飞舞时》作者

    正如阿拉纳本人所言,《银、剑、石》并非一部直截了当的拉丁美洲史。同样,它也不是一部新闻纪实作品。确切而言,它是个混血儿,将学术性的历史分析与深度报道和政治评论结合在一起……有理有据、掷地有声的表达,值得广泛关注。

    阿尔瓦罗·恩里克Álvaro Enrigue

    墨西哥作家、普林斯顿拉美研究项目研究员,《突然死亡》作者

    追寻一个大陆的灵魂是一项非凡壮举,玛丽·阿拉纳以精准的学术性、公允的道德立场和优雅的行文做到了这一点。任何想要了解——真正了解——拉丁美洲是什么以及从何而来的人,不妨从《银、剑、石》开始。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Juan Gabriel Vásquez

    哥伦比亚作家、《坠物之声》作者

    基于细致入微的研究,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史诗般的叙事、优美的文笔和丰满的人物刻画……阿拉纳的优势在于她讲故事时的激情与力量,她对过去五百年里是什么塑造了拉丁美洲的阐释触达了真相……上佳之作。

    《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通过对三重“烙印”的独到挖掘,阿拉纳将拉丁美洲的历史娓娓道来……在这部探索、联结与分析的杰作中,阿拉纳提供了一种扣人心弦、另辟蹊径的视角,重新看待一个被贪婪和暴政背叛的重要地区。

    《书单》(星级书评)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 电影的口音

    作者:[美] 白睿文 编

    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纪录,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故事;第一手访谈资料、10部重要电影作品、63幅珍贵照片,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尽录于此。

    【内容简介】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 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

    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

    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名家推荐】

    这本书由我在UCLA与白睿文先生在公开课上的对谈发展而来,跨越十余年的创作记忆。白睿文先生的专注和洞察力对我很有启发,这是回望,也是检省。

    ——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自20世纪末端逶迤铺陈,以一个连续的轨迹,穿行过21世纪最初的20年。自“独立电影”的倔强、青涩与才名到崛起的中国电影业巨无霸中的平行坐标原点。这也是一个在对话中显露出形态和内涵的故事: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创作与选择,关于生命之河的急缓、汇流、蜿蜒与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戴锦华

    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里,可以见证本文提到的中国电影史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写实时代、中国电影新浪潮、商业电影的时代。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时代的关怀。实验性(或称“新浪潮”或“艺术电影”)一直是贾樟柯偏爱的电影模式。

    ——白睿文

    【本书卖点】

    1.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

    2.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记录。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再现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

    3. 集中探讨了贾樟柯最重要的10部电影,以第一手访谈资料,63幅剧照及拍摄花絮,深度回顾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4.深度剖析贾氏电影美学,揭示“故乡三部曲”等剧情长片的创作秘密,其独特的文艺见解,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窗口。

    5.中外视野下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深度思考和碰撞。“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主义的关怀。”美国学者白睿文基于对中国文化与电影的研究,对贾导深入访谈,以对话的方式阐释两人看待电影与社会的态度。

    6.精致内外双封,严选烫黑工艺,精美双色内文印刷,图文混排,版式舒朗雅致,细腻还原精彩访谈内容,打造舒适阅读感受。

    【编辑推荐】

    贾樟柯电影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贾樟柯在电影中创作了小武、崔明亮、韩三明、沈涛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可被视为贾樟柯重新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大学拍《小山回家》痛苦而重要的经历

    和朋友21天拍完《小武》的故事

    拍摄《三峡好人》的临时起意

    城墙、火车、摩托车、流行歌曲等贾导电影符号

    ……

    这场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对话

    为你呈现一个多元的电影世界

  • 我,里维耶,杀害了我的母亲、妹妹和弟弟

    作者:[法]米歇尔 ·福柯(Michel Foucault)

    案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里维耶就是那中心、那沉默,被卷入医学和法学的机器中。人们把他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然后使他沉寂了。——米歇尔·福柯

    1835年,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村庄里,一位20岁的青年皮埃尔·里维耶冷酷地杀害了他的母亲、18岁的妹妹和7岁的弟弟。然后,在狱中,他写了一本回忆录,为整个可怕的故事辩护。

    米歇尔·福柯在研究19世纪精神病学与刑事司法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了这个案件。他收集案件的相关文件,包括医学和法律证词、警方记录和里维耶的回忆录,编辑出版并在书中做了精彩阐述。

    他指出,里维耶案发生时,正值法国许多行业争夺地位和权力之际,医学权威在挑战法律,政府各部门在明争暗斗。法学和精神病学话语都试图将里维耶自己对其行为的描述笼罩在各种权力关系中,将他的声音边缘化为弒亲者或疯子的声音。

    福柯对该案的重构,是一次对疯狂、正义和犯罪观点来源的精彩探索。

  • 负动产时代

    作者: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

    泡沫狂欢后的“天坑”该由谁买单?

    海量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第一手资料首度公开

    《朝日新闻》采访组直击日本国民热议话题,引发全民讨论

    编辑推荐

    ◎ 到了免费送也无人问津,惟愿早日摆脱税费梦魇的那一天,“不动产”就成了“负动产”。

    ◎ 截至2018年,日本房屋空置率达到13.6%,到2033年将会达到30%。

    ◎ 《朝日新闻》采访组直击国民热议话题,海量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第一手资料首度无死角公开,引发全民讨论。

    ◎ 深挖“土地神话”为什么成了“负动产深渊”?追问政策滞后和相关部门的疏忽,该由谁买单?

    内容简介

    年轻时拼力买下昂贵的房产,想着退休以后能和家人一起颐养天年;经营多处房产,期冀子女日后能靠长租公寓多一份收入和保障;未加深思便继承了故人遗产,以为房产再多一两处又何妨。但曾经的“土地神话”已化为泡影,截至2018年全日本的空房率达到13.6%,再次刷新历史峰值。

    当年高位接盘的人,后来都过得怎么样了?众人趋之若鹜的房产和土地为何会沦为避之唯恐不及的烫手山芋?人口剧减已成定势,日本多地却仍旧频现房地产热潮,背后交织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利益暗流?

    《朝日新闻》大型连载“负动产时代”在全日本引发巨大反响,本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增补和调整,通过海量一手资料和真实案例,深入分析日本“负动产”的成因、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向,全民买房时代究竟该不该上车?本书或已给出答案。

  • 全球真实故事集

    作者:吴琦

    本辑《单读》起源于5部来自第一个全球记者奖“真实故事奖”的作品,并最终以9部非虚构作品和1部纪实影像作品为主体,首次推出了非虚构作品合集。在一个“后真相”时代,继续叩问真实。

    这些故事来自洪都拉斯、波兰、刚果、塞内加尔、南非、古巴、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移民、养老、种族、性别等当下性、全球性的议题。由专业写作者深入现场调查,挖掘复杂事件的前因后果,呈现现实世界的光明与灰暗,直击全球社会的矛盾与不公——在真实故事里,世界是不平的。

  • 巨流

    作者:季艺

    血肉悲欢的个体命运,汹涌澎湃的时代声响

    -------------重新发现我们的时代-------------

    春晚/改革开放/亚运会/上海APEC峰会/WTO/港澳回归/SARS/神舟五号六号/青藏铁路/文化体制改革/三峡工程/高铁大提速/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全球金融 危机/上海世博/移动互联网/4G/诺贝尔奖……

    《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春天里》/《黄河之子》/《我的祖国》/格莱美/《走进新时代》/奥运礼服/中式嫁衣/《时尚芭莎》/BAZAAR明星慈善夜/芭莎娱乐/名利场/《云水谣》/《风声》 /好莱坞 / EXO / 小鲜肉 / 流量 / Idol / 嘻哈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IP剧 /《 甄嬛传》/《红高粱》/《芈月传》/亚洲当代艺术/《面具系列》/《最后的晚餐》/ 1.8亿港币……

    汪峰、郎朗、郭培、苏芒、李冰冰、吴亦凡、郑晓龙、曾梵志

    他们生于50、60、70、80、90年代

    他们是歌手、钢琴家、服装设计师、杂志主编、演员、偶像、导演、画家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开风气之先,

    他们准确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时代塑造他们,时代借他们发声!-------------

    《人物》特稿风格奠定者 季艺 首部作品

    卓越的人物记者 + 卓越的特稿代表作

    8段故事,21万字,100+人采访记录

    讲述浪潮之巅的名利与尊严

    ————————————

    在我心里,季艺是中国最优秀的人物记者。

    他对人物的理解和洞见,超越很多同代人。

    ——王石语音推荐

    读完季艺的文章,会明白这十年间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

    ——读者阿肉班长(摘自新浪微博)

    好文章什么样?好到值得打印出来花40分钟不断气地读给朋友听,且期间被她们热情地打断讨论个没完。一直在想,一个写作者得积累多少东西,才能一篇文章就够别人好好消化一阵子。

    ——读者Rocky(摘自新浪微博)

  • 朱鹮的遗言

    作者:[日]小林照幸

    一个物种在日本灭绝,

    “对生命的慈爱”如何从现代日本消失?

    获日本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

    ——————————

    这是一部通过濒临灭绝的鸟类朱鹮,向人们展现人类对自然所犯的罪,以及想要偿还罪行的人类如何苦战、挣扎的报告文学。

    ——柳田邦男(日本著名非虚构作家)

    ——————————

    Nipponia nippon,朱鹮的学名象征着日本。

    这种美丽的鸟,曾经遍布日本全境。

    到1930年代,只有新潟县的佐渡观测到了它们的踪迹。

    当地爱鸟人士为保 护最后的朱鹮不遗余力……

    据佐藤春雄的观察,日本的朱鹮每十年会迎来一次大的变化。昭和初年,日本政府将朱鹮指定为“天然纪念物”;昭和一十年代,朱鹮因战争而被人们淡忘;昭和二十年代,佐渡朱鹮爱护会为代表的保护组织成立,朱鹮重回人们视野。之后每十年,对朱鹮的保护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今年,平成七年,换算成昭和的话,应该正值昭和七十年。佐藤春雄坚信,今年将会出现新的变化,而春雄所期待的变化,则是朱鹮在日本国内的首次产卵和孵化的成功。

    小绿和凤凤于4月4日起开始交尾,并成功产卵。

    佐渡三家朱鹮保护组织欢欣鼓舞。五颗卵意味着五只小朱鹮,到访保护中心的游客也为之雀跃。

    然而,人们的喜悦与期待再次落空。4月30日,小绿突然死去。小绿留下的五颗卵承载了日本产朱鹮的血脉,是人们最后的希望。它们能否孵出,备受瞩目。

    5月20日,环境厅公布:“五颗卵没有孵化的可能性,人工增殖失败。”

    小绿之死加上孵化失败,日本产朱鹮的血脉就此断绝。唯一存世的日本产朱鹮小金,也已无生殖能力。凤凤于6月被送归中国。

    平成七年,昭和七十年(1995年)。春雄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所期待的日本产朱鹮将迎来的巨变,竟然是彻底的灭绝。

  • 美国底层

    作者:[美]克里斯·阿纳德(Chris Arnade)

    ☆《经济学人》年度好书!《乡下人的悲歌》作者J.D万斯感动推荐!

    ☆《美国周刊》《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机构力荐!

    ☆ 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愧疚,历经三年时间,24万公里,深入社会底层,用镜头和文字,力图展现一个真实又割裂的美国社会图景

    ☆一部写尽底层“绝望与坚韧”感受之书!不仅是美国,也是全世界底层的绝望与坚韧!

    提起美国,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曼哈顿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与硅谷引领潮流的前沿科技。这诚然是美国的写照,却并非全部。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对金融行业的愧疚,开始探索中心商务区以外的美国。在《美国底层》一书中,他用镜头和文字呈现出一个割裂而真实的美国社会图景,并对弥合阶层鸿沟做了有益的思考。

    他意识到,他对比他的社交圈子里穷得多的众多美国人知之甚少。因此,在布朗克斯,他开始和人们攀谈,给他们拍照。他说自己遇到的情况并不像别人告诉他的那样,那里其实友好、温暖又美丽,并不空洞、危险而丑陋。就这样,他开始了长达24万公里、历时三年的穿越美国落后地域之旅。从缅因州的刘易斯顿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克斯菲尔德,他走过城市和农村,黑人区和白人区,一路在许多地方停留。他将这段旅程写进了《美国底层》一书——一部深具同理心的作品。

    ★一本有深远影响的书,它会打碎你的心,但也会让你充满希望。

    —J.D.万斯, 《乡下人的悲歌》作者

    ★《美国底层》是我这辈子度过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马修·沃尔瑟(Matthew Walther),《美国周刊》

    ★像奥威尔一样,阿纳德先生用了很长时间与他会写的人一起,并且他把它们大幅渲染,着眼于展现细节。

    ——《华尔街日报》

    ★作者付出了持久的令人钦佩的努力,旨在了解并记叙贫困地区的人们的生活。

    ——《太平洋标准》(Pacific Standard)

    ★自2016年总统大选以来,专家一直在猜测美国底层阶级的状况。在数十个详细敏感的案例研究中,阿纳德坦率地讲述了底层的生活,他们迫切需要物质资源和机会,但对美国穷人和受苦人民的更大伤害可能是内在的,甚至是精神上的。

    ——《华盛顿邮报》

  • 偏见

    作者:【美】珍妮弗·埃伯哈特

    内容简介:

    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一向平等待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类的大脑在多年的进化中产生了把相似的事物归类的“分类”功能,这种原本为节省认知资源产生的功能却会让我们落入隐性偏见的陷阱。

    隐性偏见会塑造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记,甚至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这一切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偏见,但是隐性偏见却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对不同阶级和种族的区分对待,无论是教育、就业、医疗,司法还是执法领域都无一幸免。

    认识到身而为人的认知局限,我们才能前进一步,缔造更好的世界。

    ★纽约时报、福布斯、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崔娃倾力推荐。

    ★作者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两院院士。她在隐性偏见领域的研究成果让她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

    ★亚马逊数千人评分4.7星,获选编辑精选“最佳非虚构作品”。 英文版豆瓣Goodreads五千人评分高达8.7。

    ★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倾情推荐:“我们不可能有比珍妮弗·埃伯哈特这本书更好的指导,来理解偏见如何在我们自己的头脑和整个社会中产生影响。”

    ★知名脱口秀演员崔娃高呼:“一本迷人的新书,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是一个天才。”

    ★《福布斯》评论:无论是对第一次接触偏见领域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非常实用且充满力量。珍妮弗·埃伯哈特抛弃了掉书袋的大词,而是直接与读者的头脑、心灵和灵魂对话,让你以全新的角度思考新闻、你的邻居、你的工作场所和你自己。

    ★《纽约时报》评价:令人刺痛、重要而富有启发性。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畅销书《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徳韦克评价: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我相信这本书将改变这个社会对于种族的思考,甚至是改变社会本身。

  •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作者:[美国]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花了十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的支持下,他专注于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在本书中,比尔·盖茨从电力、制造业、农业、交通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分析了零排放面临的挑战,可使用的技术工具以及我们需要的技术突破,并提供了一套涵盖广泛但每一步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关于人类未来

    要想阻止全球变暖,要想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人类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关于技术创新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零排放都具备坚实的逻辑基础,但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要基于创新驱动。

    关于投资机会

    “零碳”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那些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的国家将是未来十几年引领全球经济的国家。

    诚如比尔·盖茨在书中一再强调的,实现零排放并非易事,但如果我们遵循他给出的计划,这个目标定会实现。无论你是政策决策者、企业家,还是忙于生计的普通民众,你都可以贡献力量,一起帮助这个世界避免气候灾难。

  • 向着少女与光

    作者:[法] 巴尔蒂斯 / [法] 阿兰·维尔龚德莱

    巴尔蒂斯,这个让毕加索羡慕嫉妒爱的的大画家,这个赞美少女却因为诽谤争议而无法在美国合法展出的绘画大师,无论是早年以贫穷艺术家的身份流落巴黎,还是晚年功成名就隐居古堡,却始终如一地画着——并终生热爱着——少女,光,镜子与猫。巴尔蒂斯生前反对别人八卦他的生平,但最后他自己讲起来却实在够慷慨。自己的创作,童年,对艺术的看法。从母亲的情人,自己的精神教父里尔克开始,毕加索,贾科梅蒂,圣埃克苏佩里,夏尔,阿尔托,加缪,巴特耶...... 二十世纪巴黎那些几乎所有文化名人都悉数登场,一场华丽的艺术盛宴,流动的盛宴。另外,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自己的创作心路,点评了当代艺术,谈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及其对自己创作的激励。文字简净优美,叙述节奏明快,形式强烈,短札(每个主题基本保持一页,不超过两页)。古典而又现代:明澈,让你明明白白的感到美,而又似乎总是有一种无法参透的东西盘桓心中。其迷人,一如其绘画所给予的。

  • 从马尔克斯到略萨

    作者:【西】A.埃斯特万 / 【西】A.G.奎尼亚斯

    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叙事文学领域的“文学爆炸”,将拉丁美洲文学推向了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吉列莫·卡布雷拉·因凡特、何塞·多诺索、胡里奥·科塔萨尔等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以及诸如卡洛斯·巴拉尔和卡门·巴塞尔斯这样的文学编辑和代理人在“文学爆炸”的舞台上一一登场。

    作者以其记者的敏锐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梳理了“文学爆炸”的起始、高潮和尾声的重要时刻,展示了“文学爆炸”与古巴革命之间的深刻渊源、文学与政治不可剪断的联系、拉美作家群彼此交往的生动日常、马尔克斯与略萨这两位“文学爆炸”主将从互相欣赏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始末等细节。

    本书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梳理那段历史,为此,作者既采访作家,也采访作家的朋友、与他们共同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书中引用的资料还包括出版物和作家之间的往来信件、个人陈词等文字资料。很多资料都是新挖掘出来的,或是之前从未发表过的。

  • 凶年(全2册)

    作者:[美]大卫·西蒙(David Simon)

    凶杀是这里的日常,街头是他们的战场

    多线叙事、全景描写,真实记录凶案组警探们的完整一年

    经典美剧《火线》原著 爱伦•坡最佳真实罪案奖

    他们直面死亡冷酷无情,对待尸体一视同仁。

    他们插科打诨脏话连篇,率真诚实嫉恶如仇。

    他们被街头百姓白眼嫌弃,遭警局高层出卖牺牲。

    他们与疑犯斗法、跟证人周旋、同律师角力,

    他们是践行正义的巴尔的摩警探,

    是一群不够坚定但足够可爱的理想主义者。

    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了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限制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他用纪实手法,根据自己1988年以实习警察身份深入警局一整年的调查报道写就《凶年》一书,对于美国的社会犯罪现象以及警察的执法行为做了真实披露。作品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凶案组:街头生活》等,并被誉为美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