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经济学

  • 自由的界限

    作者:詹姆斯‧布坎南

    布坎南的這本《自由的界限》發表於1975年,是他少有的幾部獨立發表的專著。該書篇幅雖不大,卻系統總結了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理念﹑思路和核心觀點,讀者不僅可以從中看到當代這一著名的經濟理論的概貌,而且還可領略其中深刻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哲學意蘊。 布坎南以精辟的分析和闡述提出了自由的界限問題,即絕對個人權利的基礎上的自願交換並不能解決公共物品的提供問題,而政府權力的無窮擴大更離公共選擇相去甚遠。他儘管沒有像政治學家那樣提出詳盡的改革方案,但在原則上闡述了其基本思路,即真正的憲章改革,拋棄立足于小敲小打的實用主義的傳統思維,從根本憲法制度上進行改革,實現真正公正的公共選擇。這一理論儘管是在數十年前提出的,其時代背景肯定發生了變化,但其基本思路對於今人的啟發作用毋庸置疑。人們仍然在市場與政府萬能的兩極之間波動,卻並未能真正找到並踐行可起釜底抽薪之效的社會改革道路,實現真正的社會民主。
  • 交易费用政治学

    作者:(美)道格拉斯·C·诺斯|主编:任剑涛|

    《交易费用政治学》精选了国外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关于交易费用政治学的代表性文章十五篇,这些文章都是此领域的奠基之作。交易费用政治学是指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研究政治问题,是政治学与经济学进一步结合的产物,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交易费用政治学》作者大多为西方著名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公共行政学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家温加斯特等。
  • 比较政治经济学

    作者:朱天飚

    《比较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经济学的介绍紧扣住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在分析层次上兼顾国际层面,在分析视角上认真对待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微观基础以及历史制度的影响。《比较政治经济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历史部分介绍现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并深入体系内部探讨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范式部分从国家与社会、个体与组织、社会联盟以及制度等不同分析视角解读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关系;专题部分则具体探讨国家、社会和经济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互动。
  • 统治与岁入

    作者:[美] 玛格利特·利瓦伊

    《统治与岁入》通过考察西方主要国家的统治权力与国家岁入生产的历史,论证了如下假定:统治者使岁入增长最大化的目标受到如下因素的约束:相对议价能力、交易费用和贴现率。《统治与岁入》在大量丰富的历史统计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对上述假定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并将本研究的发现与其他理论和研究如理性选择学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
  • 政府与市场

    作者:[美]维托·坦茨

    本书是第一部从历史变迁过程和全球经济视角来考察政府经济职能的文献。它回答了政府应当做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说明了政府在过去和近期的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本书还对政府未来的经济职能进行了构想。最近一个时期,也有其他经济学著作考察了规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福利国家理论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著作能够如此广泛而深入地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本书作者通晓几国语言,这使他可以综合借鉴前人的诸多研究成果。本书包含了大量统计信息,可以对那些致力于探讨政府最优经济职能的学者提供帮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体如何操作,本书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作者:周飞舟,谭明智

    本书主要考察中央地方关系在当代中国的变迁过程及其与城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联系。在大量经验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财政包干制和九十年代的分税制是理解中央地方关系变迁的关键要素。财政包干制为地方政府“大办企业”和快速的地方工业化提供了激励,而分税制则促使地方政府发生了由“经营企业”到“经营土地”和“经营城市”的转向。本书从土地指标获取和城镇化模式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央地方关系的变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深刻影响,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较有洞察力的视角。
  • 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

    作者:白苏珊(Susan H.Whiting)

    《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了在全球化时代新一代政治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最优秀的著作,必将在关于中国转型的为数不多的重要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自1978年以来,制度变迁成为中国快速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作为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正同时从农业向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本研究考察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层面之一——乡村工业的制度变迁。通过探讨个体,地方政府及其所处宏观政策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互动,《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比其他任何著作都更好地澄清了中国城镇和乡村工业的制度背景以及最近产权改革的私有化趋势。
  • 高思在雲

    作者:朱雲漢

    美國單極體系式微、第三波民主退潮、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西方中心世界沒落――四重歷史趨勢的反轉,造成全球政治勢力大洗牌。 人類的未來,會不會因資本主義反噬而步向毀滅深淵? 失靈的「自由市場」與「民主政治」,會把人類文明發展帶向何處? 面對二十一世紀「巨變時代」的轉折,台灣必須重新定義自身價值,才能在未來全球舞台走自己的路。 我想透過這本書再度提醒台灣讀者,人類社會在跨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全球政治、經濟與意識型態格局正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秩序與結構重組。但是大多數台灣民眾對於這場歷史大變局的來臨仍渾然不覺;台灣社會裡大多數的意見領袖,還是緊緊擁抱著二十世紀後半葉形成的主流觀念與思維模式,沒有做好迎接二十一世紀變局的思想準備。這是今日台灣最大的危機所在。――摘自〈自序〉 在歷史洪流之中,台灣未來將何去何從?面對中、美兩大勢力的拉扯,台灣定位將如何界定?面對二十一世紀發展的種種疑問,《高思在雲》以獨特的「大歷史觀」概念,深入剖析全球三百年來的世局演變,試圖釐清人類未來的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面對「巨變時代」的來臨,作者朱雲漢不只希望讀者重視中國興起帶來的影響,更要思索人類該如何面對西方勢力衰落,在合作的基礎上重新建構一個「休戚與共」及「和而不同」的輝煌盛世。 名人推薦 : 西方國家所熟知的世界,已一去不返了。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以西方為中心的文明觀,不僅認為西方國家的爭奪霸權,追逐所謂的國家利益,原本就是歷史進展的必然過程,而所主張的自由主義的民主,則更是人類意識型態的終點與政府的終結型式。 在歷史的大浪潮激盪出四個大反轉的巨變後,今後人類的歷史又將如何發展呢?朱院士認為:一方面全球秩序可能進入一個較長的崩解與重組時期,而在這一時期中,難免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混亂與失序;另一面可能迎來一個無論在經濟、文化、宗教、族群等方面,皆更能符合對等、互惠,多元、尊重以及公正、發展等原則的新世界,也就是更能建構一個體現「休戚與共」及「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新秩序。 ――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佛
  • 特殊利益政治学

    作者:吉恩·M.格罗斯曼 (Gene M.Gr

    本书属于学术研究专著而不是教科书,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要纵览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而是集中讨论特殊利益集团在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对包括金融政治、公共债务、政治预算周期、经济改革、政府规模与比较制度分析等在内的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最好研读德雷泽(Drazen,2000)与佩尔森和塔贝里尼(Persson and Tabellini,2000)这两本优秀的教科书,前者详细分析和评论了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而后者讨论的范围则更广。两本教科书都值得认真仔细地阅读学习。 《特殊利益政治学》的学术特色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书讨论实际经济政策的内生决定过程,而不是将经济政策设想成外生的变量。其次,本书假设经济政策不是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的结果,而是反映社会最具影响能力的利益集团的政治机制的决策结果。最后,本书基本采用最简单的两个政党的霍特林(Hotelling)模型,考虑中位投票者的作用,具体讨论利益集团获取选民支持及政策决定者支持的各种可能方法。
  • 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

    作者:斯迪芬·海哥德,罗伯特·R.考夫曼

    在利用当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十二年拉丁美洲和亚洲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作者发展了一种研究民主化转型的新视角:从分析经济危机和威权退却的关系开始,继而分析了威权统治的经济和制度遗产如何影响新民主政府发动和保持经济政策改革的能力,最后分析了政治经济改革成果在长时段内巩固的问题。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经济环境、竞争性群体的利益和权力以及代表机构(尤其是政党)居间调节角色的关系。
  • 民主与再分配

    作者:[美]卡莱斯·鲍什

    《民主与再分配》主要探讨民主的起因及民主对公民财富的分配后果。该书通过博弈论模型论证了理论假说,考察了1850-1990年相关数据,以19世纪中叶之前的瑞士各邦和20世纪中叶之前的美国各州为案例,进行了比较历史分析,论述了可信承诺与民主、贸易与民主、社会流动与民主、宪法结构与民主的关系,以及政治体制对公共支出、税率及福利的影响。最后,回顾全书的主要观点,并对现实政治进行了评估。
  •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作者:黄亚生

    在30年举世瞩目的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模式”?通过“大政府+宏观调控”是否能够走出一条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新路”? 在本书中,黄亚生教授通过中印对比,通过中国与拉美经济的腾飞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比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观点: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脱离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成功经验和欠缺都可以在其它国家的经历中找到印证。而未来的持续经济发展,还是要依靠“市场”“法治”等要素。
  • 抗议与忍耐的政治经济分析

    作者:(匈)格雷什科维奇

    本书试图解释的是这样一个看似悖论的转型现象:东欧国家经济上的崩溃和政权的剧烈嬗变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失序以及国家治理的失败,而是同时完成了向自由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政治的转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东欧国家告别专制政治与计划经济的双重羁绊,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理均衡,也即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一种低水平的均衡。东欧国家转型出现这种结局的机理何在?本书作者从政治与经济互动的角度探讨东欧国家转型的动力机制和内在逻辑,并且与之前拉丁美洲国家的转型进行比较,从而令人信服地指出,东欧国家中的某些至关重要的结构、制度、文化因素一方面制约了各种导致混乱、失序乃至危机的问题的出现或者减缓了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它们也确实有利于转型比较平稳的运行和实现。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为匈牙利人,作为一个亲历东欧历史性变革的学者,他对东欧转型的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有一种活生生的现场感。这也是本书让人感兴趣的特色所在。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东欧人本身对其转型历史的看法和评价。
  • 民主的经济理论

    作者:安东尼·唐斯

    《民主的经济理论》开创性地将经济学理论思想引入政治学研究,被学术界誉为“政治科学的一部奠基性的著作”。安东尼·唐斯从政府,政党,选民的理性行为入手,分析了西方民主制度背后的经济实质,在“理性人”和“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解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分析西方民主制度的暂新视角,从而阐明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内在动因及其局限性。
  •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

    作者:[美]约翰·罗默

    本书作者约翰·罗默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美国20世纪80年代“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主张运用广泛存在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化的方法、微观基础主义与均衡分析的框架来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经典问题,因此这一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马克思主义”学派。本书正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更为完整的马克思均衡定义、马克思经济模型中引致利润率平均化的原因何在等方面的内容。
  • 微观经济学批判

    作者:余斌

    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彻底成为了神学,而且还不仅仅是市场神学,应当称为现代庸俗经济神学。在这样的学术体系中,一切都拘泥于神圣的基本教义,而不论这种教义是多么地违背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多么地不合逻辑,就像法轮功邪教的教义一样(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定法轮功为邪教是基于独立的思考)。
  • Building Local States

    作者:Elizabeth Remick

  • 瑞典与第三条道路

    作者:(英)菲利普·怀曼

    瑞典与“第三条道路”:一种宏观经济学的评价,ISBN:9787536690608,作者:(英)菲利普·怀曼 著;刘庸安、彭萍萍 等译
  • 发展型国家

    作者:禹贞恩

    《发展型国家》主要内容:国家与资本主义是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基本建构材料。这里有两种思考问题的.一些学者倾向于对政治结果的经济解释;运用供给或者需求等经济变量来解释选举或者对外贸易与政治相关的结果。
  • 拆散福利国家

    作者:保罗·皮尔逊

    《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所要阐明的核心主题是:紧缩是一项极具特色而又困难重重的政治事业。它决不是对福利国家扩张的简单映照,(按照相反理论的观点来看)在其中代理人把阶级的“权力资源”或者制度优势所形成的有利平衡转变成了政治成功。紧缩倡导者们必须在福利国家本身已经根本转变了的政治地形上运作。 福利国家创造了它们自己的支持者。假如公民不愿意纳税,那么他们就会依然强烈地支持公共社会保障。社会保障项目在施加分散的和常常是间接成本的同时,提供了集中性的和直接性的福利,这一点是它们拥有持续不断的政治生命力的重要根源。相对于等量的收益,选民们更倾向于对等量的损失做出更为激烈的反应,这也为这些项目添加了马力。 《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若干部分在别处业已发表,感谢这些出版社愿意授权再版他们的修订版本。第2章的各部分发表在《世界政治》上。第3章发表在《美国政治发展研究》(1992)上,内容与现在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