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王国维

  • 王国维年谱长编

    作者:袁英光

    王国维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191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本书中,前一时期主要涉及王国维的家世、学术渊源、师承关系,特别是青年时代至上海,进入《时务报》馆工作,随后又进入东文学社学习日文、英文,系统接受西方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后来他从事西方哲学和中国文学、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和著述情况。对后一时期,本书则主要反映他从事史学研究的过程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涉及音韵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   本书在资料方面,除了根据王国维本人的著述外,还收录一些王国维与师友互相往来的信札,以及海内外学者有关王国维治学的第一手资料。本书的问世,将有助于促进王国维学术研究的开展,从而更好地丰富社会主义祖国的文化宝库。
  • 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王氏一生治学,约分三期。早期(1897年以前,海宁)习举业、旧学;前期(1898—191l,上海、南通、苏州、北京)主要治哲学、诗学;晚期(1912—1927日本京都。上海、北京)主要治古史学。其中前期又分为第一时期(1898—1907,即从进上海《时务报》社工作到发表《(三十)自序》,宣称“疲于哲学”),治哲学兼及诗学;与第二时期(1908—1911,即从发表《人间词话》到辛亥东渡日本),治诗学浸及史学。 《人间词话》属于王氏前期第二时期的诗学代表作。它标志着王氏新的诗学体系的基本构成,在打通中西文学壁垒,架设古代诗说与现代诗论之间的桥梁方面,显出了自己的特色:《人间词话》虽仍继承诗话、词话的传统形式,实已突破了这种形式的局限。它输进了自己时代的新方法、新内容。它是一种中西“合璧”而又独具个性的新产物。 《人问词话》并不限于谈词,它已涉及诗、曲、戏剧以至整个文学。它成了王氏一家艺术论的主要部分。也正因此,本书在这一《词话》的基础上,又从王氏《遗书》及其他材料中,搜辑整编成《广》,作为原《词话》的一种重要的辅翼。 《人间词话》。就其作为新的诗学体系言,大抵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诗的本体论,2.诗的创作论,3.诗的鉴赏论,4.诗的发展论。就中第一项实为王氏诗论中轴,其余三项均簇绕、拱卫这一中轴。也正因此,本书《新订》部分与《广》部分,均依此四论编排条目。 这篇序言,作为对王氏诗论及其基本结构的一种探索,也就从这四论着手,分别加以考察。
  • 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 人间词话译注

    作者:施议对 译注

  • 王国维遗书

    作者:王国维

    本书为上海书店出版社据解放前版本影印。全书共十册,包括了当时所能找到的王国维的全部学术著作。几十年来,尽管新的材料时有发现,而对此书仅能起补遗作用,王国维一生学术精华全部已收录在本书内。对于文献、考古、边疆史地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来说,本书是无法绕过的学术高峰;对于从事近代以来学术史研究的史学工作者来说,本书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 王国维论学集

    作者:傅杰编校

  • 人间词话新注

    作者:王国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诗一般的人生境界展现,已作为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色垫在了人生追求的途中,寻求人生真谛,在这诗与画的画境描现之间。成就一切事,罔不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一段广为流传的人生三种境界,正是出自高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中。《人间词话新注》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人间词话",下卷为"人间词话附录"。上卷是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本整理而成的;下卷系辑录《人间词话》以外的王国卫维零星论词言论。全书有"校""注"两部分。"校"说明与其它版本(特别是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本作比较)文字重要不同之处,可见作者对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对文献的精审态度 。"注"是参照旧注加以补充修订而成。其引文亦能注明出处,使人一目了然。书前有周振甫《序》和滕咸惠自撰的论文《略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其中滕文于《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以及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论述较详,更是为读者对境界说的理解提供了方便之门。
  • 王国维词新释辑评

    作者:叶嘉莹,安易

    王国维词新释辑评,ISBN:9787806633595,作者:叶嘉莹,安易 编著
  • 陈寅恪与柳如是

    作者:徐迅

    本书以戏剧剧本为基本文本模式,穿插大量有关陈寅恪和柳如是的原始文献,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均有出处,并随文作注,创造出一种以学术为内容,以戏剧为形式的文学与学术相结合的独特话语形式。这种形式,还史料的本来面目于读者,让读者自己下判断,既忠于史料的本身,又在史料的甄选上体现出作者的独立判断和价值取向。   本书是一部以《柳如是别传》为依托,以剧本形式为载体的中国数百年文化史。该书主人公陈寅恪以中国文化托命之人自命,遐想瞑思之际,神驰于三百年前,与柳如是成为异代知己。   全书又以陈寅恪揭示王国维自杀之谜为主要线索,痛陈王氏以其一死殉中国文化而令千秋怅望。后世虽有“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辨”。作者目光如炬,视野开阔,上溯明末清初,下迄近现代思想文化之钜劫奇变,穿插古今,交错时空,跨越生死,纵横四百年间,使现实与梦境交融,古人与今人对话,堪称一部极具后现代意味的奇书。
  • 王国维全集

    作者:王国维 著,谢维扬、房鑫亮 主编

    王国维全集(全二十册),ISBN:9787533880514,作者:谢维扬,房鑫亮 主编,傅杰,邬国义 分卷主编
  • 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人间词话》发表至今,整整一百年。在这百年里,它引起读者极大的兴味,出现了各种注释、解说、评论的著作和文章,研究《人间词话》的专书不在一百种之下,读者对它的喜爱,要超过任何一部其他的诗话、词话。人们究竟为什么喜爱《人间词话》?《人间词话》的魅力何在?这个问题要从王国维其人和《人间词话》其书两个方面去探索。
  • 王国维诗词笺注

    作者:[清]王国维 著 陈永正 笺注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他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其代表作《人间词话》是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批评论著。作者一生的诗词创作实践,努力践行了其深厚的艺术思想。他的诗词无论在题材和风格上都颇具特色,成为近代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诗人。王国维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 989-1905年为问学江乡时期,第二期1911-1915年为访学日本时期,第三期1916-1923年为治学上海时期,第四期1923-1927年为讲学北京时期。最终,王国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终年50岁。王国维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与作者一生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一致的。王国维诗词向无全注本。本书诗部分以1940年商务印书馆版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为底本,词部分则以王国维手稿为底本。王国维先生诗词融文学、哲学、美学、史学以及金石书画等各方面内容于其中,知识繁博,索解非易,笺注者考证诗词本事史实、背景交游,引据翔实,评断公允。参校他本,注释详细。本书可资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 且听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原著,吴淡如 新说

    历来赏析词作和词人,总不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谛听词境,方知词心,六十四则词话经典可谓字字珠玑。吴淡如缀在其文后浅近易懂的白话文,娓娓出词人和词背后鲜为人知的种种故事,与读者分享自己独特的读词感受,中肯地勘正了王国维的一些笔误。这些温婉动人如行云流水般的精巧文字。读来趣味盎然。与大师对话,与经典词作相遇,等待读者的必将是一次提升生命气质的完美心灵体验。
  • 人间词话译注

    作者:

    《人间词话译注(增订本)》是《人间词话》译注增订本,供读者阅读参考。《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作者:叶嘉莹

    本书成书于1997年7月,于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专家和学者也赞誉有加,是此领域的重要书籍。本书主要是想以静安先生之性格及其所生之时代作为两条主要的线索,尝试着以静安先生之心为心,来做一种还原式的探索。
  •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

    作者:王国维,陈鸿祥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一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发江南,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居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以后除乾隆十七半(1752)曾赴陕西任职不到一年外,终生绝迹仕途。袁枚主持乾隆诗坛,为性灵派领袖。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尺牍》、《随园随笔》等十来种。传见《清史稿》卷四八五等。 本书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本书主要价值在于其所阐述的性灵说诗论。其涵义是从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性灵说的真情论主张:一、真情乃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赤子之心”即性灵、真情。二、真情是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所谓“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三、以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所谓“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卷十),此论乃针砭沈德潜的“诗教”说。性灵说的个性论主张:一、诗人须具个性,故称“作诗,不可以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卷十)“我”即独具的个性。二、艺术创作须有独创性,既不圊干古人,亦不盲从流俗,“要之,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卷六)三、反拟古、反格调:“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卷三),“专唱宫商大调,易生乙厌”(卷四),此说亦批判了明七子的后继者沈德潜。性灵说的诗才论主张:一、诗人创作须具备特殊才能。“性灵”的本义即指人灵智的本性,故亦称灵性。袁枚论诗则有“笔性灵”、“笔性笨”之分。(见《补遗》卷二)“笔性灵”则有诗才,乃针对翁方纲以考据为诗而发的:“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卷四)二、诗人创作时产生灵感现象。首先,灵感降临时诗人处于艺术思维的高潮,“兴会所至,容易成篇”(卷二)。其次,灵感持续时间甚短,不易把握,当“兴会已过”,化“千万力气”亦不易再得。(见卷三)最后,灵感的偶然性与必要性相统一。书中引唐诗喻之:“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卷二)三、艺术表现须自然天成,因此推重“天赖最妙”(《补遗》卷五);即使对素材提炼加工亦须不露斧凿痕迹。四、诗歌形象要生动、灵活、有趣。书申引证杨万里语“风趣专写性灵”(卷一),又一再标举“生气”、“生趣”(《补遗》卷三),旨在倡导以生动风趣的形象抒写性灵。本书的精华在于“话”,而基础却在于“诗”,故书中采录了大量印证诗论的作品,不拘时代、流派,不拘作者身份、性别,尤可称道者是闺秀之什颇多。本书亦有不少诗坛掌故,诗歌本事、诗人轶事的记载,虽不无庸俗之处,但可见乾隆文化状况的一个侧面。
  •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作者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整理出版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 为便于读者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王国维的这三种文学论著及其在文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成就,《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还选收了王国维的词作及一些相关的著述作为附录。
  • 人间词话

    作者:彭玉平

    《人间词话》内容简介:匆匆忙忙、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当白天的忙碌沉入夜晚的宁静,执著地关注心灵成长的现代人渴望阅读、欣赏这些疏导情绪情感、培养审美趣味、提升生活品位的作家、作品。这些富有灵魂的文字穿越中华文化千百年的时空隧道烛照着现代人的心灵。“怡情书吧”,现代人浸润古典情怀的精神憩园。
  • 人间词话讲评

    作者:苏缨

    《人间词话讲评》被列为中学语文课外读物了。是呀,全国有那么多学生、那么多家长,难怪《人间词话》的各种讲评本、导读本层出不穷。但是,这个答案又带出了一个新问题:《人间词话》不是小说,不是诗词,不是散文,而是一本文艺理论书,比较抽象,比较枯燥。更要紧的是,它是新旧时代之交、中西学术之交的一部特殊的理论著作,别说书里的细枝末节,单是最基本的那些概念就很难搞清楚是什么意思。专家们争论了快一百年。现在也远还没到胜负已分的时刻,不知道中小学生们该怎么去理解呢?
  • 校注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之一。《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先生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的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此书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而以发挥前者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生活费,是王先生在文学批评代表作,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徐调孚先生的校注引了了王氏文中提到的诗词原文,他的这本《校注人间词话》曾被认为是最为完备的《人间词话》版本,至今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普及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