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戏曲

  • 京剧丛谈百年录

    作者:王元化顾问,翁思再主编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通过选编百年来有关京剧的具有代表性、经典性的文章论述,对20世纪京剧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完整的归纳和总结。“增订本”共分为“五四时代的京剧观”、“学人对京剧的散论”、“探索与争鸣”、“艺术家自述”、“菊坛札记漫录”五编及“海外对京剧的反应”、“样板戏资料及其他”两部分附录。为了忠实记录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京剧发展的各种反应与思考,也为了更全面地呈现出京剧在不同时期的真实面貌,除了极具代表性的著名篇章外,《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还收录了一些较有个人想法的和较有时代特色的文章,其中不免有些观点失之偏颇,或是有些文字颇具争议,但基于史料性、真实性的原则,编者依然将之收编书中,并且除了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或是改正错字以外,并不做其他改动。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收录有部分民国时期的文章,其中一些用字和标点符号出现错误,我们作了统一规范。需指出的是,因为收录的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文章,对同一事物、同一人有时会有不同的称呼(有时即使同一时期,对同一事物、同一人也会有不同称呼),如“二黄”“二簧”、“程继仙”“程继先”、“小翠花”“筱翠花”、“《挑滑车》”“《挑华车》”、“《骆马湖》”“《落马湖》”等,再如一些早期的外文译名也与当代的标准译名并不一致,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译法,对此,我们只力求本篇统一,而不进行全书的统一。此外,书中页下注释统一标明了译注或编者注,未作标注的则均为原文注;编者对所收文章做了节选或改动的,也均在文末括注说明。
  • 戏曲源流新论

    作者:曾永义

    《戏曲源流新论》是是台湾著名的戏曲学、民俗学学者曾永义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曾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以简体字出版。原书收文五篇:《也谈戏曲的渊源、形成与发展》、《也谈“南戏”的名称、渊源、形成与流播》、《也谈“北剧”的名称、渊源、形成与流播》、《梨园戏之渊源形成及其所蕴含之古乐古剧成份》、《台闽歌仔戏关系之探讨》。现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增订本,除对原有文章略作修订并对篇章名亦有所调整外,还增加了《参军戏及其演化之探讨》、《宋元南戏体制规律的渊源与形成》、《元杂剧体制规律的渊源与形成》、《戏文和传奇的分野及其质变过程》、《明代杂剧演进的情势及其特色》、《中国地方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径略》等六篇,全书现有文章总计十一篇,约38万字。
  •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作者:[日]田仲一成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为笔者1981年出版的《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的中文译本。原书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祭祀戏剧的产生”,第二篇“祭祀戏剧的发展”,第三篇“祭祀戏剧的传播”。全书原为一千余页的大部头著述,在翻译成中文时根据需要只把原书的第一篇翻译出版,割舍了其余两篇。《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内容包括:社祭礼仪的文艺化,迎神赛会,杂技文艺的产生,喜庆戏剧的产生,镇魂戏剧的产生等。
  • 才子牡丹亭

    作者:湯顯祖

    《才子牡丹亭》是清康熙、雍正間,吳震生、程瓊夫婦為湯顯祖的戲劇名作《牡丹亭還魂記》所作的一部箋釋、詮講和評點的專著。 是一部帶著強烈的個性色彩來解釋《牡丹亭》的用詞用語,評點人物思想的戲劇評論。批者淹通書史,廣徵博引,舉凡子史百家、佛道文獻、詩詞曲集、稗官小說,無不為我所用,是一部具有豐富的知識內涵和鮮明的以史料文獻論曲為特點的文學評點之作。 批者在理論上張揚人性,肯定人的情色慾望,無情地批判「昔氏賢文」,尤其是宋明理學的禁慾主義,對男女性意識的自覺提出了許多重要和超前的觀點,是一部以情色論為基礎來闡述《牡丹亭》的創作思想的大膽奇異之作。 在《牡丹亭》的評點史上絕無僅有,獨一無二。此書海內外罕見,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 南音

    作者:郑长铃,王珊

    本书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该套丛书共八种,分别是:《昆曲》、《古琴》、《木卡姆》、《年画》、《少林功夫》、《热贡艺术》、《藏戏》和《南音》。这套丛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各地专家学者编写,较具权威性,其中既包括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昆曲、古琴等项目,也包括更多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独特风貌、丰富内涵,尚有待申报的项目。丛书着重反映这些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 京剧知识手册

    作者:吴同宾

  • 昆曲与明清社会

    作者:周育德

    本书试图从明清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性文化思潮、社会心理、社会风尚以及文化市场状况等方面,阐释昆曲兴盛、繁荣和衰败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原因。
  • 中国昆剧大辞典

    作者:吴新雷

    中国昆剧大辞典,ISBN:9787305038181,作者:吴新雷主编
  • 长言雅音论昆曲

    作者:古兆申

  • 清代戏曲与昆剧

    作者:陸萼庭

    本書為已逝清代戲曲與崑劇演出史學者陸萼庭先生的遺著。書中收錄了陸先生曾發表及未發表的崑劇相關論文十六篇,涵蓋並析論了崑劇演出的多個面向與問題:或由演出觀點切入總論何謂「崑味」,或爬梳文獻列述「吊場」與下場式;細觀則針對單齣折子述其演出流變,綜論則詳析清代之全本戲演出情形;既有在文獻搜羅整理中觸發之輕鬆隨筆,也有推介罕見曲譜並還其本來面貌地位的嚴謹考證。而在析理過去史料,「承繼」過去遺產之餘,作者更亟思如何「啟後」,深刻檢討了當前崑劇所處的困境與遭遇的危機,更進一步思索跳脫困境進而展望未來的可能性與實踐之道,字裡行間在在透露出對崑劇的憂心與熱情。
  •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

    作者:王文章

    梅兰芳是一位杰出的京剧旦脚演员,是20世纪的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每次访问演出均载誉而归,在各地掀起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热潮,为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梅兰芳都被誉为美的的化身。在梅兰芳访美之前,欧洲的写实戏剧已经走到极致。西方人对东方戏剧,特别是对中国的戏曲文化知之甚少。梅兰芳访美第一次将神奇的东方戏剧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西方的戏剧家从梅兰芳充满诗情画意的表演中,领悟到中国戏曲的魅力,看到了未来世界戏剧的发展方向。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戏曲演员被称为“戏子”,戏曲被看作“把戏”。“新文化运动”中的革命派也把中国戏曲批得体无完肤。但使崇尚西方戏剧的人没有料想到的是,美国人不仅极其欣赏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而且波摩拿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
  • 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

    作者:张卫东

    本书是著名昆曲艺术家、昆曲教育家张卫东先生的文章、访谈、讲座合集。张卫东先生崇古法、好雅乐,为传统昆曲艺术和老北京文化的传承者。其致力于研究、传播昆曲、八角鼓、古诗词吟诵、老北京美食等传统文化,亦批判当代社会之怪现状,《正宗昆曲 大厦将倾》一文之微言大义曾引起很大反响。
  • 氍毹留痕

    作者:齐如山

    《氍毹留痕》选录了齐如山先生关于京剧行当、剧目、名角等相关文章四十余篇。希望能为喜爱京剧艺术和齐如山先生的读者提供一个入门读本,如果能以此为门径进入到齐先生的艺术世界,《氍毹留痕》的引荐作用就算达到了。
  • 齐如山文论(齐如山文集(14))

    作者:齐如山

    《齐如山文论》内容简介:戏馆子,是艺术史不会遗忘的角落。走进《戏馆子》,来感受不曾感受的感受;然后坐进煌煌当代大戏院.去悟知方曾悟知的悟知。戏班,却是社会学不可失落的记忆。参与《戏班》吧——中国戏非歌舞所能概括.更非一个“戏”字所能了得。国剧者,惟漫远求索不能“要略”,惟要义钻研不得“漫谈”。读一读本《文论》,或可访到成就这位戏曲理论大宗师之堂奥。
  • 粵劇六十年

    作者:陳非儂/口述

    《粵劇六十年》由著名粵劇演員陳非儂口述,余慕雲先生執筆,先在香港《大成》雜誌連期刊載,及後輯成單行本面世。此書現由伍榮仲教授及陳澤蕾博士重編,記錄陳氏的演藝生涯、教學心得、粵劇的歷史變遷及憶述他在粵劇界的所見所聞。此外,書中亦描述粵劇化妝、服裝、道具、例戲、傳統名劇、紅船歷史及常用術語等珍貴資料。
  • 中国京剧

    作者:徐城北

    京剧并非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而是由中国南方入京的徽班艺人和汉调艺人相互借鉴,并吸收了当时浒于北京多个剧种的优长而形成的新剧种,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京剧植根于东方文化这块丰厚的土壤,与西方戏剧有着根本的差异。第一次看到京剧的现代人,难免会对京剧产生某种距离感,听不懂也看不懂。但假如了解了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就会发觉一切是那么有兴味,说不定在某个早晨,耳边传来了咿呀弹唱,你忽然发觉自己已经爱上了京剧。 本书以中文、英文、日文、俄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七个版本同时推出。
  • 戏班

    作者:傅谨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详尽而细致地描述了台州戏班的历史与现状,戏班的内部构成,演职人员的生活方式,及戏班的经济运作方式。客观地剖析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揭示了民间戏班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
  • 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

    作者:[清]和碩親王允祿,周祥鈺,鄒金生,徐興

    清宮廷於乾隆六年(1742)建《律呂正義》後編館,後編館樂工在周祥鈺等人領導下,以工尺譜記錄了四千四百多首唐宋詞、宋元諸宮調、元明散曲、南戲及雜劇之旋律,乾隆十一年(1746)成書,是為八十二卷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實乃歷代聲樂總集、民間俗樂大全。然原著工尺譜所記,板眼只標頭板及中眼,留給每個唱者一定的演繹空間。這是崑曲全盛時期文人清唱的共識。若按譜照翻,其旋律僅得其框架,一般唱者,亦未能按譜演唱。王正來老師把原工尺譜譯成全國通行的簡譜,並依曲律,對潤腔及前奏作更細緻的處理,又於每一曲牌之後,加以注釋,實有助於今日曲唱的普及、承傳。 自乾隆初年至解放後八十年代,二百年有餘,王老師之譯譜,憑其專精之崑曲體驗,依字行腔,推敲演繹,自有某程度之重構及再創造,但絕非憑空或自由創作,而是以其熟悉的崑曲音樂語言風格為依歸的解讀,故名為《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以崑曲音樂語言及風格演繹《九宮大成》,從記錄二十世紀崑曲演唱之角度視之,當為王老師一家之言,甚具參考價值。
  • 苏州昆曲

    作者:周秦

    《苏州昆曲》主要内容:昆曲艺术是以文学为基业而发迹辉煌、领袖艺苑的,它曾经拥有无比广阔的舞台。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数千年间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民农夫、商贩徒卒,甚至僧尼道冠、神鬼妖魔,不论男女老少、忠奸智愚,纷纷被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扮作、演绎其生活故事,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在文学创作的推动下,其生命的根须迅速蔓延伸展到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声腔艺术,昆曲这个艺术载体似乎可以永无休止地随意装进任何文学内容。从16世纪中叶的梁辰鱼、张凤翼到17世纪末的洪异、孔尚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形也确实是这样。直到有一天,昆曲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上了社会大舞台,演员中心制逐渐取代了剧本中心制,利用名家名作的知名度,通过改编文本削弱言志功能,增强娱人色彩,从而吸引为数众多的文化层次较低的观众群,成为昆曲从业人员谋生立命的必然抉择。正是这一导致案头与场上关系破裂的抉择换取了清中叶昆曲艺术的一度繁荣。
  • 京剧的知性之旅

    作者:徐城北 著 丁聪 漫画

    《京剧的知性之旅》有别于京剧研究的学院派,是京城文化名人徐城北先生一生听戏之感悟,常年与艺人交往之积累。对老票友而言,京剧愉悦人生;对新戏迷来说,京剧点缀生活。无论对谁,只要是京剧爱好者,这《京剧的知性之旅》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感性到知性,它带领读者走入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历代京剧名家的后台世界。漫画大师丁聪的插图,形象生动传神、线条精细洗练,与《京剧的知性之旅》文字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