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戏曲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全十卷)

    作者:傅谨 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套装共10卷)》为套装书,分别包括:《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专书(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专书(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清宫文献》、《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申报》、《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其他报纸(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其他报纸(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日记》、《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笔记及其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图录(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图录(下)》。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京剧是丰富而多元的中华文化的结晶,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近代以来中国广阔地域从王公贵胄、文人雅士到普通民众的文化娱乐追求,凝聚着从北到南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京剧是近代以来发育、发展最为迅速的艺术样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它走过了从萌生、发育、绚烂直到强势地对亿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全过程,留下许多令人探究与遐想的空间。京剧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最为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领域。京剧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且恰恰处于近代学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然而,京剧研究的成果,却与京剧如此重要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究其原因,固然可以找出许多,但有一个理由是人们经常提及的,那就是研究资料十分缺乏。中国近代以来涌现出无数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更令京剧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标识之一,然而京剧研究的成果,远远无法和京剧表演艺术的成就相媲美。中国戏曲学院从1950年成立至今六十年的历程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京剧表演人才,但是对京剧的研究,显然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这些现象,都与京剧研究资料缺少系统完整的搜集与整理有关联。2004年7月我作为北京市特聘教授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院对我或有许多期待,其核心就是开拓京剧学研究。资料之难以获取,立刻就成为我最切身的感受。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大到整个京剧研究学科,不难看到,其基础之薄弱令人惊讶,其中又尤以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的粗疏零落为最。
  • 优孟衣冠八十年

    作者:侯玉山 口述,刘东升 整理

    侯玉山是河北农村出生的一位著名昆弋腔净行演员,从十几岁登台,到九十多岁仍然在做戏曲教育工作,很是了不起。尤其难得的是,他从清朝末年到八十年代,所积累的戏曲知识和经验无人可比。从此书中可以了解到很多戏曲史的资料,比如昆弋腔这种很雅的艺术,何以曾在农村广受欢迎,昆曲又是怎样没落的,怎样挣扎的,北昆和南昆的区别与关系等等,也有许多著名昆腔弋腔演员的资料。虽然因他本人文化水平有限,加上口述的时候年近百岁,书中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 京师梨园世家(上下)

    作者:刘嵩崑

    自徽班进京,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在这200余年的沧桑变迁、时代更替中,梨园届的子弟承袭父业,代代相因,形成了很多数辈人植根梨园的大家族。本书收录了150个梨园世家,成员共2000余人,书中对其家族世系、生平事迹及艺术成就等等,进行了准确、翔实的记述,填补了梨园史上的一个空白。 作者刘嵩崑先生矢志京剧艺术,遂以20年的时间进行创作,以期传继民族经典文化。通过多年亲身探访,作者从健在的梨园名家处收集大量珍贵的图文资料,详述了200余年间梨园家族的变迁。读者可以从一系列的生动图景里寻找出中国京剧历史弥足珍贵的发展轨迹。
  • 古韵悠扬水磨腔

    作者:王丽梅

    20世纪下半期以来,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跨学科合作,田野考古与科学研究互动,探赜索隐与争鸣辩论并进,把我们对于国史的认识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演进,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到发展,以往历史教科书上的许多知识、定论和成说,都在以惊人的频率被改写、修正和刷新。特别是推翻了从司马迁时代就已经根深蒂固了的“中原中心论”历史观,证伪了从传统“夷、夏”观衍生而来的有关中华文明的种种成说和定论,于是有了长江文明和地域史研究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本书在中国戏曲史的背景下描述了昆曲诞生、繁盛、衰落的过程,对其发展流变中的重要现象诸如四大声腔、家班、妓女与昆曲的关系、昆曲衰落的原因以及昆曲的保护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昆曲中的经典剧本进行了阐述和解读,使人们能够从中了解到昆曲发展的全貌。
  • 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

    作者:朱家溍编著

    戏曲艺术雅俗共赏,凝集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清帝(后)将其作为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进而纳入了朝廷仪典,二百余年间,于内廷盛演不衰。清廷的倡导客观上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也为公认为国剧的京剧的形成提供了机遇,过去相关论述常对此刻意讳言,造成了戏曲史研究的误区。 本书以史求实,汇集了涉及清廷演剧的官书、档案及清人笔记等翔实资料,展现了宫廷演剧的嬗变过程,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清代不同朝年的时局、文化政策及社会生活,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 京剧谈往录四编

    作者: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本书一本关于京剧史料和探索京剧艺术发展规律的专书。书中共收入24篇文章,加上朱先生极有价值的序,25篇篇篇精彩。分别是高盛麟、刘曾复、孙盛云等人的回忆文章以及介绍唐韵笙、高庆奎、李世芳、周信芳、孙菊仙等京剧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和艺术特点。着重介绍了京剧艺术家们对待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各个流派形成的经过及其特色。
  • 中国戏班史

    作者:张发颖

  • 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 裘盛戎 侯宝林

    作者:赵致远

    读了赵致远先生写的《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裘盛戎、侯宝林》竟浮想联翩难以成寐。他以极普通的语言说了很深刻的事。我今年已70出头了,人上了岁数,往往会有很多的回忆,这本书更助长了我的回忆,为此要谢谢赵致远先生、蒋元荣先生和吴迎先生。 写序,不敢当,我是演员,写东西不是我的专业。回忆什么就写点什么,读者多包涵。1946年,抗战已胜利了,我父亲梅兰芳苦熬了8年,人心情好多了。当时,我在上海思南路87号我们家就近的法国人天主教百德路教堂 (今重庆南路南北高架)办的盘石小学一边读书,一边学戏。我是童子军的小队长,负责学校每天的升旗仪式。那时学校经济很困难,父亲知道了,就断然提议让我和葆王月姐义演为学校募捐,以解燃眉之急。当时,我才12岁,七姐16岁,父亲已将他人生之实践传递给我们了。剧码定为《二进宫》,这是王幼卿老师所授的。徐延昭请谁呢?父母亲几乎同时说:“请盛戎好!”就这样定了,裘盛戎先生当年相对固定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那天,裘先生来我家,大概30岁左右,很精神。父亲很客气地对裘先生说:“小七、小九还小,您在台上兜着点儿。”裘先生很风趣地说:“二老放心,我一定把二位小老板‘傍’严了。”可惜当年没有资料留下来。到我青年时期,与王泉奎先生、王琴生先生多次合作演出过《二进宫》。当前,李胜素、张晶的《二进宫》就是按我小时候学的路子演的。到1947年上海中国大戏院杜宅堂会,孟小冬的封山之作《搜孤救孤》,也是请了裘先生来傍她。建国以后,裘先生的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十净九裘”,人人皆知,这是他的造化。我们不在一个团,见面机会也不多。可每见到一次,他总是对我倍加关心,这是他敬重我父亲的缘故,我很看重这份情。 侯宝林先生是国宝,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我们家的老朋友了。接触最多的时期是“文革”后期,到打倒“四人帮”,几乎天天来陪我母亲说话,常客还有马连良夫人、名坤伶杜丽云等人。我们家的人都非常喜欢听他说话,在“语言文学”领域里,如果蔡元培先生在,一定会请他担任北大教授的。他对戏的各种行当、角色、流派信息的储存量,可以和当今Windows媲美。更值得回忆的是在1961年困难时期,他也常来我家聊天。当时,没什么吃的,听他说话,是一种精神食粮,使人学到东西,又使人轻松。最值得纪念的,也是在食物供应紧张的年代里,苦中取乐。在家中,我们合唱了一段《坐宫》,至今录音还在,侯先生的幽默是超然的,使人乐中进取。 侯喜瑞先生是令人敬重的老前辈了。前清光绪末年,我父亲在喜连成搭班,他是喜连成科班第一科的徒弟,宗黄(润甫)派。父亲说:“我和黄润甫先生合作过,他学黄派,已经从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地步。”1922年梅兰芳剧团的前身承华社成立,他是重要成员,和我父亲合作多年。他离开承华社后,每当我父亲演《穆柯寨》,必定特请侯喜瑞先生演焦赞、裘桂仙先生(裘盛戎之父)演孟良。父亲说:“我也觉得与他们合演使这出戏出色不少。”1 927年父亲第一次在中和园演《凤还巢》就特请侯喜瑞先生演周公公;演《西施》时,特请侯先生演吴王夫差,例子举不胜举。建国以后,父亲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曾组织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专家出版述说他一生表演艺术经验的专辑,使仰慕侯派艺术的演员和业余爱好者,对侯先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用现代艺术的语言来说,侯喜瑞先生的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功能是十分突出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很值得我们思考。 我希望我们票界的戏迷们,热爱京剧的“粉丝”(fans)们,看一看这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体味一下其中的甜、酸、苦、辣。
  • 插图本中国戏剧史

    作者:叶长海,张福海著

    《插图本中国戏剧史》用图文合一的形式介绍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其内容有:戏剧的始源、早期戏剧、宋金戏剧、元杂剧、南戏的发展、明前期戏文、明清传奇、明清杂剧等。
  • 昆剧发展史

    作者:胡忌,刘致中

    胡忌、刘致中二位先生合著的《昆剧发展史》1989初版,此书一经问世即为经典,为治戏曲史者的必备之书,而此书自初版之后再未重印,后来之学者常叹一书难求。《昆剧发展史》以十分丰富的资料铺展其篇章,这里既有大量新开掘的资料,也有对人们所熟知的旧有资料的深耕细作。由此扩展了昆剧历史的视野,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新看法。有鉴于昆剧这个剧种在整个戏剧史中所占的比重之大,一部昆剧史几乎可相当于半部中国戏剧史,《昆剧发展史》一书在中国戏剧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地位不可小觑。
  •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作者:潘光旦

    本书以戏剧界人才入手,用生物遗传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中国的人才问题。
  • 中国戏剧史/蓬莱阁丛书

    作者:徐慕云

    《中国戏剧史》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戏剧史,叙述了起自周秦时代的优伶,迄于民国以来的“花部”和话剧。重视戏剧的演出实践,从表演着眼,以专章详述角色、唱腔、切面、后台等,又从横的方面,撰述了秦腔、昆曲、越剧、话剧等十一种各地各类的戏剧史。 除史之外,《中国戏剧史》同时又开展戏曲研究,是集研究、剧史于一体的著作。是书卷三至卷五,即属研究性质。卷三为《戏剧之组合》,卷四为《脸谱、服装在剧中之特殊功用》,卷五为《戏剧之评价与其艺术之研究》。这三卷搜罗之广博,论断之精审,即使后来的专著也无出其右。
  • 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

    作者:朱琳

    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例如:首次专门以传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戏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戏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理论,将我国第一项世界级非物质遗产导人社会史研究领域,对其历史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以江南昆曲受众为立足点,结合昆曲艺术特色,分析了他们喜好昆曲以及参与昆曲活动的原因和心理动机;阐述了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这些见解有不少是新人耳目的,对昆曲研究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不无裨益。 序 言 绪论 第一章 昆曲:江南社会生活的伴奏 第一节 昆曲与江南的信仰生活 第二节 昆曲与江南的喜庆活动 第三节 昆曲与江南的社交生活 第四节 昆曲与江南的冶游生活 第五节 昆曲与江南的“日常”生活 第二章 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流播的原因 第一节 江南庞大的消费群体 ——从消费能力角度的分析 第二节 昆曲多重满足享乐欲 ——从江南的享乐之风谈起 第三节 江南社会偏好于昆曲 ——以昆曲艺术特色为视角 第四节 江南民俗心理的促动 第五节 社会政治力量的迫使 第三章 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功能 第一节 丰富、调节社会生活 第二节 促进、融合人际关系 第三节 传播、扩散社会信息 第四章 昆曲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昆曲对江南文艺、手工艺的影响 第二节 昆曲流行与相关行业兴起、繁盛 第三节 教演昆曲:部分群体的谋生之路 第四节 昆曲对江南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近代江南昆曲演出的变化 ——江南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影 第一节 演出中心的转移 ——江浙移民与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第二节 昆曲表演的变化 第三节 演出的经营策略 第六章 近代江南社会生活变迁与昆曲的由盛而衰 第一节 昆曲在近代江南日趋衰落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近代社会环境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第三节 江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与昆曲的衰落 第四节 市民社会生活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第五节 知识群体生活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谈史说戏

    作者:来新夏,马铁汉

    内容简介: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因其固有的历史元素,它们在满足人们戏剧欣赏需求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然而,在合理的艺术加工之外,附会、误读、曲解历史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因此需要将史事记载和戏中情节加以阐释,以更益于戏剧的发展和历史知识的传播。
  • 昆剧演出史稿

    作者:陆萼庭

    修订自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章 一个新剧种的产生 一、十六世纪初叶的剧坛 二、昆腔的产生 三、魏良辅和昆腔流派 四、梁辰鱼和他的《浣纱记》 五、昆剧的萌芽时期 第二章 “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一、新声从江南到了北京 二、虎丘山曲会 三、新剧的创作和演出 四、舞台艺术述例 五、艺人、串客、清曲家 第三章 竞演新戏的时代 一、且看一张戏单 二、全本戏的演出特点 三、家乐的发展 四、民间职业戏班与艺人 五、关于女戏 1、女伶 2、娼兼优 3、女乐 六、玉熙宫与南府 第四章 折子戏的光芒 一、问题的提出 二、折子戏的形成 三、折子戏的艺术特点 四、苏州集秀班的影响 五、扬州剧坛和七大内班 六、清宫南府的扩建 七、北京的昆剧活动 八、女戏的演化 九、清曲家叶堂与钮树玉 十、全本戏的新貌 第五章 近代昆剧的馀势 一、进入近代的特点 二、从北京的集芳班谈起 三、升平署始末 四、昆剧活动的新基地---上海 1、戏园与建前的上海昆剧 2、三雅园的创建 3、上海昆剧的前期活动 4、前期活动的第一阶段 5、前期活动的第二阶段 6、前期活动的第三阶段 7、上海昆剧的后期活动 五、四大老班在苏州的活动 六、清唱与[清客串] 附录: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 第六章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文全福班的报散 二、从昆剧传习所到仙霓社 三、结束语 编校后记
  • 优伶

    作者:谭帆

    《优伶:古代演员悲欢录》主要内容:优伶以及他们的艺术活动是古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他们甜润的歌喉,优美的身姿和戏谑的表演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调融着社会的氛围。人们都依恋他们,亲昵他们。然而,当时优伶所遭受的苦难和摧残却与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文化极不相称,人们在观赏其艺术创造的同时又侮辱他们、作践他们。艺术的尊荣与艺术创造者的低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 明清士人与男旦

    作者:程宇昂

    本书通过士人与男旦交往史的考察,梳理明清男旦的发展史,揭示男旦存在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阐述士人与男旦交往对戏曲和文学的影响。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明代士人与男旦交往情况。古代向来娼优合一,受禁妓的牵连,女优减少,男旦渐多。明代士人同优童、小唱、男旦的交往,开辟了男性发现男性色艺之美的旅程。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清代士人与男旦演员的交往。他们既在家乐内部进行,也在外部进行。引起轰动的交往常是因家乐内部的男旦而起,出色的男旦也在缙绅豪族的家乐中氤氲而生。这一时期,士人品题男旦成风,男旦对士人有较大的依赖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士人与男旦交往对戏曲的影响。自明至清,男旦演员替代女伎,不仅接过了女伎身上以艺娱人的任务,同时实践着女伎身上以色示人和以色事人的功能。
  • 燕京伶人抄

    作者:皇名月

  • 昆曲格律研究

    作者:俞为民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南京大学学术文库》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 《昆曲格律研究》一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