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昆曲

  • 兆琪曲谱

    作者:顾兆琪

  • 粟庐曲譜

    作者:俞振飞

    昆曲曲谱。俞振飞辑,1953年出版。全书两册,收录了昆曲《琵琶记》、《红梨记》、《玉簪记》、《邯郸梦》、《牡丹亭》、《紫钗记》、《疗妒羹》、《西厢记》、《铁冠图》、《金雀记》、《千钟禄》、《西楼记》、《长生殿》、《渔家乐》、《牧羊记》、《慈悲愿》、《雷峰塔》、《孽海记》等传统剧目29出,是根据俞粟庐生前口授唱法,由其子俞振飞加以校订,手写工尺谱影印。末附《度曲一隅》,则是粟庐75岁时灌录13面唱片手书的曲谱。《粟庐曲谱》准确而细致地体现了昆曲的俞派唱法,举凡啜、叠、擞、嚯、豁、断、撮、带、垫各腔,以及曲中换气所在,符号精审详备。卷首有俞振飞所著《习曲要解》一篇,对于昆曲15种腔格的谱式和运用方法,阐述详明。
  • 昆笛技巧与范例

    作者:蒋晓地

  • 粟庐曲谱

    作者:俞振飞,俞振飞 编

    工尺谱。俞振飞编印。收名剧十八种二十九出,曲白俱全。近代曲家俞粟庐得到清代著名清唱家叶堂子弟韩华卿亲授,继承并发展了“叶氏唱口”,被称为“俞氏唱法”。其子俞振飞得其精髓,抗战胜利后,与息影八年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再度登台,演出《游园惊梦》、《刺虎》、《思凡》、《断桥》等昆曲各折。当时即据俞振飞唱谱请书法家庞蘅裳精缮,于1945年10月影印了四个单册,由梅兰芳题签,徐凌云作跋,是为《粟庐曲谱》最早的抽印本。1953年,俞振飞对俞派代表剧目的“家传旧谱”进行了系统校订,正式用《粟庐曲谱》的书名在香港影印出版。卷首附载自撰的《习曲要解》一文,总结了“俞派唱法”的口法要领。书末附录了俞粟庐七十五岁时灌制的十三面唱片中的十三支工尺谱曲辞(系俞粟庐亲笔所书),题作《度曲一隅》。全书分上下二册,行世后深受曲界欢迎,流传颇广。1991年,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为庆祝昆曲大师俞振飞九秩荣寿,将二册合而为一,特地影印出版,由中央大学教授洪惟助题署书名。书出后抢购一空,乃于1996年应昆曲传习班之需,再度重印。 《粟庐曲谱》出目如下:【上册】《琵琶记》:《南浦》、《辞朝》、《赏荷》、《盘夫》。/《红梨记》:《亭会》。/《玉簪记》:《琴挑》。/《邯郸梦》:《扫花》、《三醉》。/《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拾画》。/《紫钗记》:《折柳》、《阳关》。/《疗妒羹》:《题曲》。/《西厢记》:《佳期》。【下册】《铁冠图》:《刺虎》。/《金雀记》:《乔醋》。/《千钟禄》:《惨睹》。/《西楼记》:《玩笺》。/《长生殿》:《定情》、《絮阁》、《惊变》、《闻铃》。/《渔家乐》:《藏舟》。/《牧羊记》:《望乡》。/《慈悲愿》(即《西游记》):《认子》。/《雷锋塔》:《断桥》。/《孽海记》:《思凡》。《度曲一隅》出目:《三醉》【粉蝶儿】、【醉春风】。《惨睹》【倾杯玉芙蓉】。《定情》【古轮台】。《拾画》【颜子乐】。《亭会》【桂枝香】。《秋江》【小桃红】。《仙缘》【油葫芦】。《赐金》【绵搭絮】。《哭像》【快活三】、【朝天子】。《辞朝》【啄木儿】。《书馆》【太师引】。《佳期》【临镜序】。 按:上海昆曲研习社陈宏亮曲友于1991年著有《粟庐曲谱发凡笺注》(内部印行),对俞谱颇多阐释。
  • 曲苑缀英

    作者:王正来

    王正來先生遺著——《曲苑綴英》崑曲譜(工尺譜)出版消息。 我國著名崑曲研究學者、曲家王正來先生,於零三年年底仙逝,曲壇英才隕落,遺下不少曲學研究資料。先生曾以一人之力,費數年之功,完成【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註】,為我國古典文學音樂研究及實踐留下珍貴遺產,可惜至今仍未有機會出版面世,廣惠曲壇。先生生前除致力鑽研曲學外,亦以崑曲曲唱藝術承傳為己任,得他親炙的曲友遍及海外。先生為使曲友習曲時,能得曲譜之助,以臻崑曲正宗之境,曾整理及親自抄訂【曲苑綴英】*曲譜。書中除工尺譜外,又附習曲要旨,俾曲友習曲之餘,研探曲道。惟未及編校付梓,先生遽然而逝。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崑曲推廣及研究委員會曾受先生委託,斥資出版;先生去後,中心遵囑處理編印事宜,並負責輯校,以圓先生遺願。 曲譜收劇曲共一百二十二支、唐宋詞十四支、元散曲二支,分南北曲上、下兩冊。全部曲文標註陰陽四聲,大部份曲文後附唱法講解。凡例中詳解唱腔口法,習曲要旨中又闡論字韻、及演唱技巧,對曲友至為實用。 曲譜以宣紙精印線裝,每套訂價港幣一百元,已於二零零四年四月正式出版,歡迎曲社、曲友訂購。
  • 水磨传馨

    作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编

    《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主要内容简介:昆曲有着六百余年历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昆曲在上海地区的活动业已延绵了五百余年。在昆曲发展史上,上海地区为昆曲的流播与传承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贡献。为此,特编写《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 《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收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所藏文物文献,以二百余幅图片予以展示。分“云间流芳”、“红氍歌吹”、“昆乱相争”、“淞滨度曲”、“报章戏谭”、“雅声传继”、“兰苑粲英”、“艺林出岫”等八个部分,次第介绍昆曲在上海传播、与老上海文化的融合发展等历程。
  • 昆曲与明清乐伎

    作者:王宁,任孝温

    昆曲曾是“妓曲”,在明清时期的青楼妓馆中流转徜徉,昆曲又曾是“酒曲”,在文人酒客的金樽檀板间缭绕迷离。昆曲曾是“吴声”,与吴越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昆曲又堪称“坤曲”,她优美凄迷正如江南纤美小巧的吴妓。一部昆曲史,倘若假以妓女的视角,也许会平添几分清晰、几分生动……
  • 昆曲与文人文化

    作者:刘祯,谢雍君

    在中国文化结构里,戏曲艺术的本质应该属于民间文化。有意思的是,在民间文化摇篮里诞生的昆曲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却逐渐演变成为极富文人内涵的文人文化。虽然文人文化是相对于民间文化而存在,但从民间文化蜕变为文人文化,从某种程度来说仍然有着质的变化。
  • 姹紫嫣红

    作者:高马得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古老的艺术样式面临着许多发展上的难题。要知道,某种艺术样式的消失绝不仅仅意味着它本身的失传,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中都已具有了许多功能,实际上,它早已经成为文化的有效载体。所以,如何对待那些看上去处于边缘的传统艺术,实际上关系着我们文化的传承,比如昆曲。昆曲的诞生与发展至今历经几个世纪,它的成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特别典型地体现阵南方的社会特点、生活方式以及士大夫趣味,清淡、高雅、精致、唯美。同时,它又是吸纳了许多中国传统艺术的长处的,如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等。 马得先生积数十年心血,欣赏昆曲,研究昆曲,描画昆曲,创作了大量作品,许多读者通过他的作品,进一步认识了昆曲,增加了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感情。现在《姹紫嫣红——马得昆曲画集》编辑出版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马得先生的戏曲人物画,走近昆曲。
  • 崑曲清唱研究

    作者:朱昆槐

  • 无悔追梦:上昆名家从艺五十周年风采实录

    作者:李国强

    无悔追梦:上昆名家从艺五十周年风采实录,ISBN:9787806467282,作者:叶长海,蔡正仁主编
  • 词乐曲唱

    作者:洛地

    本书是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形成并至今尚存在于昆剧的“唱”中的“曲唱”,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上编,标名《曲唱》,横向剖析曲唱的构成;下编,标句《词乐》,纵向阐述从词唱到曲唱的衍进历程,纵横互补,自成体系,读后,深感其构思完整,脉络清晰,学风谨严,观点鲜明。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先述说“今”‘曲唱’即“昆”中的“曲唱”的状况和构成,为《上编》;   第二部分,试探索、论说“词乐”与“曲唱”的演化及其构成为《下编》。
  • 马得画戏

    作者:高马得

    《马得画戏镜片》把姹紫嫣红装入镜框,把水袖宫调挂上墙,曲罢人散余音绕梁,那些个生旦净丑,好生端详。高马得先生画昆曲,最初的愿望,就是把听戏、看戏的快乐能够延续,用传统书画的形式演绎传统的曲艺,让读者看了快活、愉悦,感受幽默诙谐。 我们以镜片的形式,是一种尝试,把高马得先生的戏画用更简便、直观的方法进行出版传承,去掉繁饰,仅留朴质,对于爱昆曲、爱画之人,行品阅之方便,满足票友画迷之雅好,挂墙头、置桌前,直接把镜片装入镜框,舞台上的光影角徵和抑扬顿挫,仿佛在身边鲜活起来,再加以马得先生独特的绘画诠释,戏画、画戏,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戏与画里,还有一个你。
  • 昆曲纪事

    作者:北京昆曲研习社,欧阳启名 编

    《昆曲纪事》内容简介:北京昆曲研习社自1956年8月成立迄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其间从1964~1978年因众所周知的社会政治原因,不得不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1979年研习社恢复活动,至今亦已整整30年了。为了记录研习社的活动,交流社员们学习研究昆曲艺术的心得、体会,研习社创办了一本不定期内部刊物——《社讯》。“文革”前是手刻油印本,十分简陋,“文革”后改为铅印本,坚持至今。这些《社讯》积累至今却也有26期之多,其中“文革”前出了10期(篇幅较少,差不多每年一期),“文革”后出了16期(篇幅增大,差不多两年一期)。
  • 中国昆曲装扮艺术

    作者:刘月美

    《中国昆曲装扮艺术》系上海市教委(2006)科研项目,是我长期研究课题《中国戏曲的装扮艺术》系列之一,也是继《中国京剧衣箱》、《中国戏曲衣箱——角色穿戴》(京剧)出版后,又一本介绍中国昆曲传统重要剧目折子戏的装扮艺术专业工具书。作为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戏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中专院校容装、表演专业的教科书,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与操作性,对演员、戏曲工作者,乃至服饰研究者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序 一、昆剧十门脚色 二、开场戏 《跳魁星》 《跳加官》 《男加官》 《女加官》 《跳灵官》 《跳财神》 《报台》 《三星上寿》 《大赐福》 《天官赐福》 《八仙上寿》(《仙聚》) 《财源福臻》 三、传统折子戏 《单刀会》 《训子》 《刀会》 《马陵道·孙诈》 《不伏老·北诈》 《吴天塔·五台会兄》 《西游记》 《认子》 《胖姑》 《借扇》 《升平宝筏.北饯》 《安天会·偷桃盗丹。大战》 《四声猿·打鼓骂曹》 《吟风阁·罢宴》 《荆钗记》 《绣房》 《参相》 《见娘》 《开眼》 《上路》 《钗圆》 《白兔记》 《赛愿》 《养子》 《送子》 《出猎》 《回猎》 《琵琶记》 《南浦》 《辞朝》 《吃糠》 《赏荷》 《卖发》 《盘夫》 《廊会》 《书馆》 《描容》 《别坟》 《扫松下书》 《金印记》 《不第》 《投井》 《归家》 《荣归》 《金圆》 《牧羊记》 《小逼》 《望乡》 《寻亲记》 《出罪》 《府场》 《饭店》 《茶访》 《连环记》 《起布》 《议剑》、 《献剑》 《问探》 《小宴》 《大宴》 《梳妆》 《掷戟》 《绣襦记》 《乐驿》 《卖兴》 《当巾》 《打子》 《收留》 《教歌》 《莲花》 《剔目》 《古城记·古城》 《三国志·挡曹》 《西川图·三闯》 《西川图·负荆》 《草芦记·花荡》 《霄光剑》 《闹庄》、 《救青》 《功宴》 《幽闺记》 《踏伞》 《请医》 《拜月》 《千金记》 《起霸》 《鸿门》 《撇斗》 《追信》 《拜将》 《别姬》 《八义记》 《评话》 《闹朝》 《扑犬》 《南西厢记》 《游殿》 《惠明下书》 《寄柬》 《跳墙·着棋》 《佳期》 《拷红》 《长亭》 《宝剑记·夜奔》 《浣纱记》 《回营》 《打围》 《拜施》 …… 四、其他(时剧、武戏、新排本戏等) 后记
  • 幽兰飘香

    作者:刘静

    《幽兰飘香:昆曲之美》讲述了:昆曲,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代表。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全世界以神奇的目光注视着它,迅速广泛地兴起了一股“昆曲热”。随着这股“昆曲热”的发展,昆曲艺术的民族特征、昆曲的美学价值,将进一步为世界所认识,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地位,也将被世界戏剧史改写。作为这种“昆曲热”现象之一,各种介绍、论述、研究昆曲的出版物,也像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刘静女士撰写的《幽兰飘香——昆曲之美》一书,就是其中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一本。全书十余万字,广泛地涉及昆曲历史、昆曲文学、昆曲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并以演员的表演艺术相贯穿,成为这《幽兰飘香:昆曲之美》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不仅体现在结构上,更体现在目的上,即它的现实针对性上。
  • 昆曲与明清社会

    作者:周育德

    本书试图从明清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性文化思潮、社会心理、社会风尚以及文化市场状况等方面,阐释昆曲兴盛、繁荣和衰败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原因。
  • 中国昆剧大辞典

    作者:吴新雷

    中国昆剧大辞典,ISBN:9787305038181,作者:吴新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