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研究

  • 电影叙事学

    作者:李显杰

    本书从当代叙事学的理论角度,考察和阐释了电影叙事的基本规律和个性特征。对电影叙事的概念和要素,时间和空间,人称与视点及其基本模式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探讨。作者将理论阐述与影片本文分析紧密结合,融细读式的实例分析和理论的建构与阐释为一体,显示出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学术特色。 全书立论谨严,观点鲜明,具有理论创新性。 作者对电影叙事的三种时间形态的阐释,对影片话语的“空间性”与叙事性的背反与融合的描述,对电影叙事中四种叙述人系列的划分和对五种基本叙事结构模式的读解,都是富有个性见解的理论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 电影的斜坡

    作者:陆绍阳

    30年前,一个男孩被白布上出现的影像吸引,踏入电影的河流;30年后他对电影的爱历久弥坚,只是早年那懵懂的崇拜化作了现今理性的文字和深切的期待。他以亲身经历和对电影的独特感受,阐发了对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发展之思考,殷殷之情触手可及。正像作者所说:“这闪动的光线什么也不是,同时它又是一切。”
  • 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

    作者:托玛斯·沙兹,Thomas Schatz

    Thomas Schatz - Old Hollywood/New Hollywood: Ritual, Art and Society 本书分析了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起源、商业文化、产品现象及成为美国艺术形式的过程与实质,并分析了各种类型特征和文化意义。
  • 日本新浪潮电影

    作者:[美]大卫•德泽

    1960年代完成了一批“新浪潮”电影,这些电影制作人是反叛者,挑战电影传统和整个文化。日本的新浪潮电影直到现在基本上被忽视。《日本新浪潮电影》是第一部致力于审视和解析日本新浪潮电影的重要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从研究“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们出发,围绕“新浪潮”最典型的主题,组织 起这本著作,书中章节全面考察了诸如青春、身份、性别、女人等,这些在1960年代日本电影中所揭示出的主题。德泽将对日本重要电影档案的研究与重要人物的访谈,及对日本文化敏锐的洞察力结合在一起,为大岛渚、筱田正浩、今村昌平、吉田喜重、铃木清顺等人的电影,提供了一份可靠而公正的解析。 大卫•德泽教授的研究,从方法论和视野方面来看,无疑是出众的……《日本新浪潮电影》充满了令人着迷的观点……这是一份精心的研究,且简洁明快,引人深思。 ——美国匹兹堡大学 惠子•麦克唐纳德
  • 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

    作者:Matt Zoller Seitz (A

    Wes Anderson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from the past two decades of American cinema. A true auteur, Anderson is known for the visual artistry, inimitable tone, and idiosyncratic characterizations that make each of his films—Bottle Rocket, Rushmore, The Royal Tenenbaums, 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 The Darjeeling Limited, Fantastic Mr. Fox, and Moonrise Kingdom—instantly recognizable as “Andersonian.” 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 is the first in-depth overview of Anderson’s filmography, guiding readers through his life and career. Previously unpublished photos, artwork, and ephemera complement a book-length conversation between Anderson and award-winning critic Matt Zoller Seitz. The interview and images are woven together in a meticulously designed book that captures the spirit of his films: melancholy and playful, wise and childish—and thoroughly original.
  • 刺客聂隐娘

    作者:黄文英,谢淳清,吴孟芸

    记录一部电影的诞生 拍摄笔记•美术图稿•高清剧照•绘本电影 记忆属于《刺客聂隐娘》独有的最好时光 欣赏属于终极独特的侯孝贤影像美学意境 ~~~~~~~~~~~~~~~~~~~~~~~~~~~~~~~~~~~~~~~~ 隐娘成为刺客,是一则传奇…… 聪慧却又安静的女孩隐娘,自幼被道姑带走, 历经不同层次的剑术磨练, 终于成为一个武艺绝伦的刺客。 藩镇崛起,朝廷联姻议和, 隐娘奉师命,斩情缘,杀藩镇,取其命。 因杀一独夫可救千百人。 然而,眼前混沌局势, 却让武功绝伦的刺客,无法下手…… 《唐 风尚》:《刺客聂隐娘》电影美术设定集 以电影《刺客聂隐娘》中人物造型与场景道具为主轴, 用细腻的角度及文字, 举凡行礼、谈话、宴饮、沐浴净身等生活举止;服饰、配饰等造型元素; 到因不同阶级门第、宅邸、御院、阁道而构筑出的建筑样貌。 打造一个不曾去过亦无法再度到达的盛况, 恰如其分地落在电影情节上演的空间、器物和服装配饰之中。 支微末节, 步步引领观众进入剧情,仿若置身唐风。 《拜访刺客 唐传奇》:在绘本中“观看”《刺客聂隐娘》 在原本电影氛围图的基础上, 形成叧类独特的视觉风格,呈现幻逸诡谲的刺客世界。 一幕幕的绘本插画,犹如一场场电影情景的“氛围图”, 呈现电影场景的空间景观、家具器物陈设与人物造型等视觉元素。 进入《刺客聂隐娘》传奇诡谲的刺客世界, 探寻高手对决的秘境,看他们武艺启发、神秘性格、各式绝招、弱点与内心纠结。
  • 电影摄影画面创作

    作者:张会军

    《电影摄影画面创作》是关于电影制作和电影摄影艺术创作的论著。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电影专业教学及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总结,对电影摄影艺术创作中有关景别、镜头、光线、构图、角度、色彩、视觉元素和运动等有关创作方面的基础理论、创作技巧、方法、手段、技术与艺术的处理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了全面的理论论述和系统的分析。以该书章节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图面》课程,成为学院学习制作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程。
  • 序列编剧法

    作者:[美]保罗•约瑟夫•古林诺

    本书讲述了序列的概念,阐述了将电影划分为八序列式的工作方法。提供了4条最基本的编剧技巧:预告、制造悬念、戏剧反讽和戏剧张力;10个最常用剧作手法的名词解析。作者选取了1949到2001年的11部电影,对它们的剧本进行了序列结构的分析。
  • 目光的伦理

    作者:李洋

    Fredric Jameson认为,我们可以把(欧洲)六十年代想像为资本和强权国家在全球退败的一个时期,也可以把这个年代构想成资本借助崭新的生产技术和全副武装的生产方式,开足马力扩张的时期。从福柯的角度看,所谓新的生产技术就是权力话语。六十年代谢幕,留下的是一块巨大的空白话语舞台。七十年代开启,站在麦克风前的不再是进步学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而是大众传媒和明星,是非理性的符号消费。如果六十年代是话语中心模式的最后演习,那么七十年代是娱乐工业趁火打劫偷袭大众话语的时代。六十年代结束了,共同话题消失了,战壕解散了,文化代言人面临着话语重构和反思,这个过程带来短暂的话语真空,布满嘈杂的个人主义低语。这就是奇妙的七十年代,精英话语的重构性缄默与娱乐话语的逐步登台,从文化英雄到娱乐明星,话语舞台的交接期间是一个政治压抑、经济低迷的年代。这种失望、颓废和压抑构成了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基本氛围。本书就是作者论及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一个合集。
  • 镜头在说话

    作者:梁明,李力

    第五代导演、金鸡奖最佳摄影获得者 带你认识视觉语言的规律、把握影像创作的窍门 ............................................................ 镜头在说话。镜头在唱歌。镜头在抒情。镜头在表意。事实上,光线、色彩、运动、构图、环境等摄影造型元素……它们是电影的词根,是电影的音符和乐句,它们分段、分部合作,最终形成了有语法逻辑和优美旋律的电影交响曲。 ............................................................ 作者同时自由徜徉在电影艺术创作与大学影视教育两个领域,是既有丰富电影创作实践经验,又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的摄影师。这部专著的出版,对于中国电影摄影的创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对学生学习电影摄影和电影创作有非常多的帮助。 ——张会军,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书特点: ★从摄影师角度出发的专业分析 作者身兼教师与导演、摄影师,并获得金鸡奖最佳摄影、华表奖等众多权威奖项,在教学与创作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此,在分析影片的电影造型语言时,作者能够从创作的角度剖析得准确、到位,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目前,国内从事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技术实践的专业人员,很少就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体会进行理论总结和著述,也很少有具有创作经验的摄影师和具有实际创作经验的教师出版有关电影摄影创作分析方面的理论书籍。本书是从技术到艺术,从实践到理论的电影摄影专著。 ★集案例分析与理论总结于一身 电影摄影创作及理论研究一般分为基础性理论与应用技巧型理论两种类型,本书在论述上没有截然分开,而是考虑了电影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的普及性,将两者进行综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影片片例的选择也非常有代表性,涉及不同国家、年代、风格、流派,还提供了作者本人的摄影阐述,以及其他著名摄影师的经验总结。 ★包含大量影片插图,文字优美 者根据所讨论的画面内容,截取了大量原始影片的影像资料,几近于拉片子一般详细解剖每一帧画面的光线、色彩、景别等等电影造型元素,即使是非专业的普通读者也可迅速理解、体会影像创作的特性、规律。同时,本书结构清晰、文字优美、亲切,值得细细品读。 ........................................................................ 内容简介: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电影专业教学的经验以及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总结,以二十余部国内外优秀影片以及重要导演、摄影师为案例,从电影造型元素与视觉效果、电影摄影的创作技巧和方法等角度深入研究,详细剖析色彩、运动摄影、光线、空间、环境、景别、风格等影像语言的各个要素,帮助读者认识视觉语言的规律和解读影像的方法。同时,本书还是对摄影创作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结构清晰,文字优美,配有大量影片插图,帮助读者把握影像创作的窍门,无论对电影专业的学生,还是对正在电影创作一线工作的创作者,都是一本需要仔细精读的教材和实用的参考书。
  • 电影的形式与文化

    作者:罗伯特・考克尔

    《电影的形式与文化》将揭开电影魔术的神秘面纱。下面几种人将从《电影的形式与文化》得到教益:电影爱好者,你们一定想知道剪辑与镜头组接如何传达影片制片人想让观众看到的东西;学习电影和文化课程的学生,你们将会发现电影故事和文学故事一样重要和复杂;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学生,你们将学到丰富的关于大规模影像生产与消费的知识。
  • 中外电影名作心理案例集

    作者:徐光兴

    本书共分三辑:亚洲电影篇、欧美电影篇和奥斯卡奖电影篇。入选的影片都是经典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电影杰作,读者阅读时,既可以从中得到艺术的回味,又可以学到许多心理学科普知识。本书推荐给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人员作为培训和辅导的教材,特别是作为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核的参考依据;同时,本书对于从事电影艺术创作和评论专业人士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参考研究。 在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鉴定中,电影被用来作为考核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案例分析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笔者在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咨询专业理论与技术的理论讲授中,也经常运用电影作为精神分析和心理研究的案例。 图书目录 前言:电影分析与心理治疗 第一辑 亚洲电影篇 重拾生活的勇气 ——评《恋之风景》中曼儿精神创伤的修复历程 家庭,在冲突中成长 ——《童梦奇缘》中问题家庭的心理分析 错乱与迷恋的人生悲歌 ——《霸王别姬》中角色的人性和心理分析 “情”与“礼”的抗争 ——《小城之春》人物心理解读 一去难再的灿烂青春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心理分析 青春期心理:不平静的深邃大海 ——《孔雀》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分析 现代人的心理亚健康解析 ——评《洗澡》的文化背景和个人自尊 无味的水与香郁的茶 ——《绿茶》中人物角色的性格解析 在互助中成长 ——《异度空间》的心理学解读 成长的烦恼 ——评《大话西游》的心理艺术特征 诗语爱情 ——《假如爱有天意》的爱情悲剧心理分析 爱,还能回头吗 ——《外出》中主人公情感冲突剖析 倾斜的天平 ——解读《我的哥哥》中兄,弟俩的个性差异 第二辑 欧美电影篇 寓庄于谐,奇正相辅 ——评《我是老大我个白谁》中的心理治疗技术 从沉默到自由的心灵旅程 ——试析《本能反应》中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过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儿子的房间》中心理医生哀伤的精神世界分析 平凡的爱创造不平凡的感动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生命因真情而动听 ——《生命因你而动听》中的人性挚爱 绽放在心灵角落的木兰花 ——《心灵角落》的人物心理分析 良心无欺,真情自救 ——《火柴人》中罗伊的心理分析 凄美的陨落 ——《幽谷百合》中德莫尔索夫人的心理与情感分析 母子亲情能否被消除 ——《灵异边缘》中亲情力量的剖析 浪漫而伤感的海上传奇 ——《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接受过去,面对未来 ——《蝴蝶效应》中主人公埃文的心理分析 冰冷面具下的温情 ——析《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的心理历程 天使在人间被杀 ——《黑暗中的舞者》中主人公莎蔓的个性心理分析 自由的救赎 ——评《汉尼拔》主题的心理意义 敞开心扉,用心沟通 ——《灵异第六感》的人物情感分析 异变的情欲 ——《钢琴教师》女主人公艾丽卡的变态心理分析 童年的创伤 ——解读《浪潮王子》中的精神分析 爱与自由的存在意义 ——《黑客帝国Ⅲ》中人物的性格分析 第三辑 奥斯卡奖电影篇 感人至深的手足真情 ——《雨人》对自闭症的理解和接纳 保持平常心 ——《阿甘正传》中阿甘生活态度的心理分析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心理弹性赏析 中年人的玫瑰梦 ——《美国丽人》的人物精神世界解析 家庭不是桎梏 ——《克莱默夫妇》中的家庭婚姻心理分析 爱的力量 ——《美丽人生》中主人公的积极心理分析 金钱与生命:孰轻孰重 ——《辛德勒的名单》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解读魅影之谜 ——《歌剧魅影》中男主人公反社会人格的精神分析 羔羊的沉默 ——《沉默的羔羊》人物角色心理评析 春风化雨时 ——评《死亡诗社》的心理教畜意义 背负家族的救赎使命 ——《狮子王》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究 问世间情为何物 ——《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心理分析 揭示情结,祛除病症 ——评《爱德华大夫》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图解 欲望、死亡和疯癫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布兰奇的心理动力学分析 寻找内心的声音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解读 由分离到整合的治疗全记录 ——《三面夏娃》中一例分离性认同障碍分析 寻找自我的心灵探索旅程 ——《移魂女郎》主人公的成长心理分析 一部荒诞而精致的影片 ——《铁皮鼓》中的人物成长与人性揭示 制造真相的失忆者 ——评《记忆碎片》中遗忘症患者伦纳德的心理 “时代心灵”的自我追寻 ——《楚门的世界》中人物精神世界的分析
  • 早期香港电影史

    作者:周承人,李以庄

    电影何时传入香港?香港最早摄制的电影是哪一部?谁是真正的香港电影第一人?…… 本书重新梳理了香港电影诞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确认电影传入香港的时间,阐述美国人布拉斯基如何催生香港电影,厘清黎民伟、黎北海、罗明佑等人在中国/香港电影史中的地位,并对大时代背景下香港、广州、上海三地的电影交流及相互影响予以回顾。 周承人、李以庄夫妇,奔波穗港两地近30载,自力自费、锲而不舍地搜集文献,观摩影片,访问影人,考证史实,以“编年+专题”的研究方式,修撰香港电影史。 2005年,本书繁体字本于香港出版,书中根据史实考证出真正的香港电影第一人是黎北海,确证既往对黎民伟的评价有不实之处,以及对罗明佑重新评价等研究突破,获得港台两地电影界、学术界广泛认同。此次简体字本进行了全面增订,体现出作者最新的研究进展。 —————————————————— —————————————————— 一本对早期香港电影史中若干关键史实进行重新定义的学术佳作。 附录有重新考据的早期香港电影史大事记,研究中国/香港电影史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本书研究和探讨1897—1945年早期香港电影历史。根据史实在以下问题取得若干较大突破: 1.确定了电影传入香港的时间; 2.解读黎民伟的《自述》,确证华美公司是美国人布拉斯基独资开办,从而对一系列问题重新认识; 3.梳理史实,确认黎北海对早期香港电影作出的贡献,证明他才是“香港电影第一Take”; 4.深入研究了港/沪联华影业公司,重新确定罗明佑在中国电影/香港电影中的历史地位。

  • 昨日之岛

    作者:戴锦华

    发现电影的魅力,呈现文化的症候,戴锦华文章精选结集,坦言学术和人生思考的心路历程。 本书包括十篇戴锦华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来以电影为基点,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的断面。
  • 中国电影百年

    作者:(日)佐藤忠男

    本书的国际眼光把中国电影置于世界电影史的宏观背景下,与美国、日本电影进行比较,眼光独到、观点独特。本书既是一部电影史,更是一部超长的纸上电影。作者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无数个精彩镜头。本书也是一部写真集,其中既有大量影人照片,更有大量剧照,为你展开一部中国电影的百年图史。
  • 光影之忆

    作者:戴锦华 主编

    对光影世界再现历史记忆的深度审视。 正如本书戴锦华所言:“再现的政治不仅联系着历史与记忆,但21世纪之初,它却的确成为再现政治中极为突出的命题。于今日中国,历史与记忆的命题不仅关乎过去,而且联系着当下,指涉着未来。” 接续上一年《光影之隙》的追求,年书仍深怀全球视野,既关注新新人类送别《哈利·波特》的“稚嫩的沧桑感”,更把目光锁定在“夹边沟”“光尘之忆”等历史记忆的表述及其对遗忘的抵抗之上;既关注小成本制作的突围之举,也关注新技术手段带来的冲击和无限可能性。
  • 杨德昌电影研究

    作者:黃建業

    楊德昌的電影研究 楊德昌從《光陰的故事》、《指望》,一直到《獨立時代》,雖一貫地掌握其理性分析和社會省察的風格,但在每部作品,都努力地打破其過往的創作空間與駕輕就熟的手法。對於一位電影創作者言,楊德昌這種險著中求突破的精神,真可謂勇氣可嘉。楊德昌在台灣新電影中他是相當重要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則是為由他開展出來充滿知性思辯的現代風格在中國電影脈絡中,仍是一個極有開發潛力的異數。 本書目的不在成一家言,或以楊德昌電影作為一理論試驗場印證當代各家各派的批評分析理論。只祈望以當前有關楊食作品的論述觀點,作一較有系統的陳述和研究開發及整理。也同時透過這些論述,彰顯出楊德昌在創作歷程與作品間的主題變異和風格突破。這無疑是較接近「作者批評」的基本態度。 電影研究雖在國內未成風氣,它應是一個亟待電影熱情愛好者參與的工作。本書或許只是這路徑上的一塊小磚塊,望未來繼者能寫下壯闊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黃建業,廣東東莞人,畢業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曾任金馬獎評審,國際影展策劃。現任教藝術學院。舞台劇編導作品有《凡人》、《早餐》、《尋找關漢卿的三個女人》、《天堂旅館》、《專程拜訪》、《大家一起來跳舞》等。著有《轉動中的電》、《人文電影的追尋》、《潮流與光影》等書。
  • 法国《电影手册》十年百部佳片

    作者:双城, 列狐编

    全球最知名、最权威的电影杂志年度推荐!“年度十佳电影”则是《电影手册》每年评选出来的当年度在法国公映的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分别由杂志的专栏编辑与杂志读者投票。上榜的影片有些是你不屑一顾的,有些是你顶礼膜拜的,有些则干脆是你闻所未闻的,可无论怎样,它的个性鲜明的评判标准始终是电影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ema),1950年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创办。创刊宗旨是倡导战后法国的年轻电影从业者,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原则,创作起码正朴实无华、能客观反映这个起码实世界的电影作品。并且,高度强调导演对电影的灵魂性作用。由此,从该尽可能志的编辑中诞生了数位大名鼎鼎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和让-吕克·戈达尔等等。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侯麦、里维特等人随后掀起了改编电影史进程的“新浪潮运动”。正因如此,他们的编辑部才会不断涌现出像阿塞亚斯晕样的年轻导演。 “年度十佳电影”则是《电影手册》每年评选出来的当年度在法国公映的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分别由杂志的专栏编辑与杂志读者投票。上榜的影片有些是你不屑一顾的,有些是你顶礼膜拜的,有些则干脆是你闻所未闻的,可无论怎样,它的个性鲜明的评判标准始终是电影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 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

    作者:山田洋一,宇田川幸,洋厲河 譯

    日本电影研究者山田宏一与宇田川幸洋从1992年东京国际电影节到1996年夕张国际“冒险·奇幻”电影节期间对导演胡金铨访谈数次,该访谈整理为书在胡金铨逝世后出版,而中文版原本定于香港国际电影节时出版,但是推延到1998年10月才正式出版,名为《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
  • 电影的故事

    作者:卡曾斯

    《电影的故事》是一本以故事体裁来探讨电影艺术的图书,内容论及电影的历史与演变:首先从电影媒介的发明谈起,谈到电影如何从初创时期的黑白默片,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数字式的、涉及数十亿美元的商业性大制作。 《电影的故事》中也谈到电影的制作费用、企业组织及其营销策略。虽然商业因素对电影的制作非常重要,但《电影的故事》探讨的重点,主要还是放在对电影媒介本身的介绍上,其他种种反而是次要的。读者在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陌生的作品,其中有些电影过去可能无缘目睹,或许以后也不会去观赏。我将主要重心放在介绍一些最深得我心、最具原创性的电影上,不管这些电影是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制作的。当然,书中也会论及一些商业性的主流电影,但对电影被市场扭曲的过程则避而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