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代文学

  • 弟子规

    作者:【清】李毓秀 编,张志萍 注评

    《弟子规》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一种,相对于更为著名的“三百干”(《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它的生成年代晚了很多。《弟子规》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清朝的李毓秀,这是一个生活在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山西秀才,没有功名,在学术上也没有特别的著述成就,所以关于他并没有很丰富的资料以资考证,根据臆测,大约可以估计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教书,为此自编了这样一种教材。 在当时,蒙学是民间自发的活动,来自官方的约束很少,学校、师资、教材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情形至少导致了关于蒙学教育的两个结果:一是民间的蒙学各行其是,二是能够流行不衰的教材教法可以说是真正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第一个结果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如《弟子规》这样的书一方面因为辗转抄录而大体相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统一的修订而漫无标准;一方面在浩渺的古籍中被视为村俗鄙俚、无关紧要的杂书,同时又不断有好事的塾师在实践中根据己意加以修订补充。而这一切嬗变的过程又都因为所发生的时空分散和参与者地位的卑微而变得无从考究。现存的《弟子规》一般题名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这个贾存仁何许人也就更不得而知,甚至其名字也有写作“贾有仁”的。还有的版本后面附有“命自我作,福自我求”的十六句五言韵语,内容和形式都很像佛家的偈子,与正文极不般配。这样的书如果依照正规目录学的要求去考证其作者和版本流传,不是完全不能做到,而是没有很大的意义,故而学者也少有介入其事的。
  • 汉唐文学的嬗变

    作者:葛晓音

  • 河岳英灵集注

    作者:王克让

    一、本书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选唐诗》之《河岳英灵集》(是集采用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并过录毛斧季、何义门两校本之校)为底本作注。 二、本书随注出校,先注从校(注文与校语以空格相间);无注则单列条目出校。不可卒读者,先列異文说明,再作注释。校文除过录底本外,亦含底本与《文苑英华》《唐诗纪事》《全唐诗》比勘之结果。为保持该集明本原貌,原文一律不动。
  • 小窗幽记/国文珍品文库

    作者:陈继儒,黄 浩

    《小窗幽记》是陈继儒读史论经之余,摘句节段编成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世、养生的格言小品集。书中文字多出于古代的经史杂著,以及民间的俗谚。语者则或自儒、释、道之教,或为达贵官贾、寒清隐上下九流。
  •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套装上下册)

    作者:北京大学文学史教研室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繁体版)》为套装书,分为上下两册。第一本包括古代神话、卜辞、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国策、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苟子、韩非子、楚辞等类,第二本包括两漠辞赋、史记、汉书、两汉乐府及五、七言诗等类。为了使读者多接触原著,所选各类作品的篇目较课堂上实际讲授的数量为多。由于这些作品时代较古,语言较艰深,除卜辞、金文外,每篇都附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各类作品之末更附录一部分典研究作品有关的原始材料,作为读者进一步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的参考。
  • 高適詩集編年箋注

    作者:高适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以明活字本为底本,并据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文苑英华》、《全唐诗》等补遗校勘。书前有作者编撰的《高适年谱》。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是“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高适的诗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和政治面貌。他较为关怀人民的生活,是一位出色的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以编年体的方式对高适的诗赋进行准确、详尽的注释,且繁体字体,竖式排版,让您重温古诗的古雅韵致。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作者:张伯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乃作者10余年潜心研究之成果。全书分内、外两篇。内篇探讨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内在精神,归纳为3种最能体现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精神的方法,即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意逆志”法,受学术传统影响的“推源溯流”法,受庄禅思想影响的“意象批评”法,并以此为支柱,构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独特结构。外篇探讨古代文学批评的外在形式,选择了6种最具民族特色的批评形式加以探讨。
  • 李白集

    作者:李白

  • 吳梅村全集(全三冊)

    作者:吴伟业

    诗至宋末,已见式微,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多若繁星的诗人群,开展三百年诗坛的盛局。其中最重要的诗人,便是吴伟业。他身历亡国之痛,却又不得不屈节出仕异族,所以他的诗感慨兴亡,音节浏亮,尤以叙事歌行,足以继美长庆,风格遒上,自成“梅村体”。他在艺术是多面手,诗、词、文、曲以及书法绘画,无一不工,过去刊行者,多限于诗集,本书则于诗之外,其他作品,无不搜罗,以乾隆注家所未寓目的董氏刊本《梅村家藏稿》为底本,校以康熙朝所刊诸本,并广辑各家评语,末附年谱及佚文,是吴集最完善的版本。
  • 诗经

    作者:陈振寰

    《诗经》本称《诗》,列为儒家经典后称《诗经》。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首。相传周王室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是为“采诗”,因而辑集成诗集。据《史记》等书记载,认为《诗经》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而否其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产生地域为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其中《国风》大都是民歌,《雅》多为宴会乐歌,《颂》多为祀神祭祖之诗。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优秀诗篇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极富艺术感染力,因而为历代所推崇。汉代传《诗经》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后逐渐衰亡。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魏晋后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此后对《诗经》的传习研究代不乏人,很多学者倾注精力,为《诗经》这门学问做出了贡献,更使《诗经》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笔者深爱民族文化,也深爱这真金美玉的《诗经》,结合多年对《诗经》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既汲取古今研究者的成果,又独立思考,联系古今民俗、语言等,注意挖掘诗中较含隐又给人以启示的东西,以有新见,这样写成了此书。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上)

    作者:朱东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简编本)》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主要选录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五代时期的诗词、散文、辞赋、小说、传奇等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每篇有解题,作者简介,并附有简明的注释。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

    作者:许结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主要起介绍论文的作者,提摄近选论文之要旨的作用。选文后设“研究与思考”,旨在培养与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能力。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经典性。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肇始先秦,终于晚清,因历史的悠久而作家众多,因作品的丰富而体类完备。从历史的演讲来看,文学史又尝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文学时段,而从文体的划分来看,又有诗歌、散文、辞赋、词典、戏剧、小说等文学体类,于是又有学者试图绾合二者,提出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胜"的观点。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作者:袁世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为配合文学史课的教学,按照历史的顺序,选注自先秦至二十世纪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历代主要文化的优秀作品凡三百馀家千馀首(篇)。入选篇目以经过历史选择的传世之作为主,注意突出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的代表作。兼顾到不同流派,风格,以便与中国文学史的教材相呼应,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及其演变的风貌。然章回小说因限于篇幅,且一般较通俗易懂,故不作节录,只是第三、四册的“参考书目”中列入应读之章回小说书目。戏典作品,亦仅节录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剧作之佳折佳出。
  • 杜甫诗选

    作者:张忠纲

    《杜甫诗选》依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精选杜诗代表作193首,依创作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详加题解、注释,对了解、研究杜诗均甚有裨益。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杜甫的诗集前代之大成,内容上地负海涵,成一代诗史,艺术上沉郁顿挫,波澜老成,深受后世推崇。
  •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作者:郭绍虞,王文生

    尚书・尧典〔节录〕 帝①曰:夔(2)!命女典乐(3),教胄子(4)。直而温(5),宽而栗(6),刚而无虐(7),简而无傲(8).诗言志(9),歌永言(10),声依永(11),律和声(12)。八音克谐(13),无相夺伦(14),神人以和(15)。夔曰:於(16)!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7)。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注释】(1)帝:指舜。(2)夔:人名,相传是尧舜时掌管音乐的人。(3)女:汝,你。 典光:主管音乐。(4)教胄子:胄,长。这句谓教育子弟,使其成长。一说,胄子指嫡长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子》。(5)直而温:正直而温和。(6)宽而栗:宽弘而庄严。栗,坚貌。(7)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无,不,下句同。(8)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9)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史记・五帝本纪》作“诗言意”。(10)歌永言:永,长。这句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11)声依永:谓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声,五声,宫、商、角、徵、羽。(12)律和声:谓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律吕,六律六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13)八音:《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里金指铜钟,石指石磬,木指木制的祝(音祝,形如漆桶)、(音语,形如伏虎),大抵都属体鸣器;革指鼓,属皮乐器;竹指帘,匏(葫芦之属,古代制笙的材料)指笙,属气乐器;土指埙(音勋,陶哨),兼涉于体鸣乐器和气乐器。这是八音的原始分类法。后来因乐器所用的材料逐渐复杂,分类也好生变化。八类乐器不同,所发的音也不同,所以称为八音。 克谐??达到和谐。(14)无相夺伦:不要搅乱次序。 无,毋。(15)神人以和:原书以为神和人通过诗歌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而能协调和谐。(16)於:音乌,叹词。(17)击石拊石二句:石,磬。拊,小击。二句旧注谓击附石磬,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按:百兽率舞疑为原始社会的图腾舞。百兽指各种化装的动物图腾。 【说明】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里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影响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时,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作者: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1》为国家教委七五规划中的文科教材,与之配套并出者,尚有《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共有四卷,始于先秦,迄于清代中期。 本册为第一卷,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

    作者:袁行霈 主编

    关于此书的体例等等,在卷首的凡例中已经有所说明,这裹就不重复了。作者只想对本书的定位再强调以下两点:一、这既是一部高校的教材,也是一部供社会上广大读者阅读的书籍,二者并重;二、作者们追求一定的学术性,以严肃的学术态度编纂本书,希望在选目、注释、评析等各方面都能体现作者们自己的研究心得,并就作者们学力所及尽可能吸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注明出处,并不因为是一部作品选注而放松学术的要求。作者希望读者有此一书在手,便可对古代文学的精华大致上有所了解;倘能熟读这一千篇作品,便可在古代文学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各编的主编和担任注释工作的学者,都有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丰富经验。本书凝聚了他们的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这体现在资料的取舍与注释的详略之间,也体现在对一些疑点、难点的解释上,细心的读者不难窥其究竟。在编纂本书的过程中,参加工作的各位学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
  • 汉魏乐府风笺

    作者:黄节

    本书是黄节先生为汉魏乐府诗所作的笺注。裒集众说,而断以己意。是汉魏乐府诗研究著作中的名作。
  • 千字文

    作者:(南梁)周兴嗣

    一、千字文释义 二、续千字文 三、再续千字文 四、别本千字文 五、叙古千文
  • 嵇康集校注(全2册)

    作者:嵇康 著,戴明扬 校注

    戴明扬撰著的《嵇康集校注》,详校《嵇康集》众本,厘定文字,择录旧注,征引典故,广辑嵇康事迹及其人其作之评论,对研究嵇康生平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几十年来一直被奉为《嵇康集》注释中的经典之作。 由于戴明扬1953年病逝,本书首次发行时乃据其遗稿刊印。中华书局此次按现在通行的古籍整理规范,对本书详加修订,覆校底本,核对征引文献,正讹补缺,订正句读,划分段落,并对全书施以全式标点。同时将戴氏在校记中勘正之字,全部体现在正文中,用方圆括号以示区别,使《嵇康集》本文明白条畅,以便读者讽诵、研读。 嵇康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是魏晋玄学、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嵇康集》诗歌峻切,论说文新颖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戴明扬是黄侃弟子,本书为注释《嵇康集》的经典之作。中华书局修订再版。 叶嘉莹:戴明扬的《嵇康集校注》整理得这么好,收集的资料很全,而且对其中所收集的资料还附有自己的考证,还对《广陵散》这支曲子做了详细考证。有些人著书立说,在某一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是具有特殊的寓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