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李欧梵

  • 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李欧梵

    这本论文集收集的是李欧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部分论文。其中对现代性的追问,对边缘意识的思考,至今依然令人警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很高的理论立足点;对郁达夫、张爱玲的重新阐释,显示了扎实的文本细读的功力;最后两篇纪念夏济安和史华慈教授的文章,则充满着对老师无比的敬意与深刻的怀念。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论文,记录了李欧梵学术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时光,彰显着李欧梵宏阔的学术视野,更体现了李欧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处境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 《李欧梵论现代中国文学》目录 编辑缘起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 自序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的现代性及其问题 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边缘文化意义的个人思考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继承与变革 后现代时期的经典(重)读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通俗文学研究断想 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重读《寻求富强》:史华慈思想史研究风格与方法断想
  • 墨痕深處

    作者:王德威,李歐梵

    我們現在處於一片後現代全球化浪潮影響之下,人們早已失去了歷史和記憶,甚至有人認為歷史已經終結,記憶更是毫無意義。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領域中,歷史和記憶是一個大題目,用目前時髦的理論說:如果歷史都是「大敍述」,那麼文學則應該屬於反對或顛覆這種「大敍述」的反抗形式,它最關心的應是「記憶」。 ── 李歐梵 歷史與記憶是人文及社會科學界深感興趣的課題,從文學角度討論歷史和記憶,最順理成章當是窺探文本裏的歷史、虛構、記憶、遺忘等問題,本書的論文既遠溯民國肇祚以前,也逼視社會主義體制和全球資本主義浪潮相遇的當下,以至特定的地域,而結穴於現代文學史的新面目。百年來中國文學的途程,甚至整個民族國家的步跡,都可以納入現代化進展的框架裏討論,但通過文本所表現的認同焦慮、身份探索等,檢驗個體在進程裏承受的歷史創傷,卻未嘗不可揭示現代化的另一重意蘊。此外,研究文學的歷史和記憶,固可取材於公認的文學作品,以及自傳、回憶錄等,一些邊緣性的資料,如畫報、通俗小報、消閒雜誌,以往研究者不多,卻可以提供嶄新的視野,這在本書的論文中也有所反映。 本書的論文研究範圍上起晚清,下至當代,對象文本也不必局限於狹義的中國文學,希望對近百年來中文文學裏的歷史與記憶書寫,以及種種相關現象與論述,兼包並蓄,不同切入點的討論可以互相激發。
  •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分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
  • 西潮的彼岸

    作者:李欧梵

    《西潮的彼岸》为作者在海外求学和任教将近四十年里谈中西文学之文章集合,既是一本“我那时真年轻”的感情记录,也不难看出作者对现代南美和东欧、特别是捷克文学的浓厚兴趣,显示了一种“直面后看”的个人化的历史记忆。 他拿了美国大学的“旅行奖学金”去欧洲闲逛,但去康桥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徐志摩。在欧洲的各大城市,他处处感受到历史的幽魂,反而在东方的香港和大陆,似乎真的觉得历史“终结”了,而他处处在学本雅明笔下的天使,逆着“进步”的时代之风前行。 这既是一本“我那时真年轻”的感情记录,更浸透了一股浪漫的情怀。但浪漫主义的英雄时代早已逝去。现实、世故和小心早已筑就许多感情的提防,以前的纯情浪漫主义者也因此变成了老小姐、怪人和愤世嫉俗者,失去了天真……然而,仍不随俗地、绝望地追求所谓的爱情。
  •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作者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鲁迅并非一位有体系的,甚至也不是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发展’也并非顺着一条从社会进化论到革命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路线。在我看来,他是一位高度‘思想化’(intellectualized)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内心的鬼)转化为艺术的意义结构(structuresofmeaning),这种意义结构是决不能肤浅地仅仅理解为抽象的‘革命意图’的。鲁迅最终完成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使命,经历了许多的考验和错误,“他的心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的以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一次又一次灵魂探索为标志的心理危机的过程”。书名中所使用的“铁屋”隐喻,是一个双重隐喻,既指中国社会和文化,是鲁迅所反抗的古老社会与传统的象征,也指鲁迅本人复杂的精神状态,那存在于其心底深处的绝望与期待。 这种充满矛盾与悖论的鲁迅形象,建立于作者细腻入微的文本分析。作者把鲁迅作品置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之中来审视其作为艺术家的独创性,说明在前人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文学传统中进行创新的努力,才是鲁迅的“现代”和“伟大”之处,也才是鲁迅的现代性之所在。李欧梵认为鲁迅的文学创新及其深刻的“现代性”与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不可分割,甚至对西方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也由此而触发。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与其说体现于象征、反讽、叙事等形式层面,不如说体现于这些形式层面所表达的主观的内心的精神活动。因此,李欧梵对鲁迅作品的文本分析、对鲁迅复杂精神世界的探寻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即以《野草》而论,以往论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中的抑郁情绪,而李欧梵却认为《野草》是一次形式试验与心理剖析的完美结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对《野草》各篇相类形象的细读,李欧梵寻绎出文本背后的意蕴,以求重建作者叙述的寓意:诗人的内心自我正处于矛盾绝望之中,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但他又意识到,在其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没有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亡与坟。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诗人的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当他到达最黑暗的底层时,他在每一极找到的都是虚空;就在这最虚无的时刻,他决定依靠着从身内看向身外,依靠着确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走出这绝境。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中的形象,也就是鲁迅在小说散文中一直着力描写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鲁迅自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这个清醒者面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意义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悲剧性的情境。对于孤独者来说,空虚与充实、沉默与言说、生长与腐朽、生与死、明与暗、过去与未来、希望与失望,永远处于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和对照的永恒链环中:腐朽促进了生长,但生长又造成腐朽;死肯定了生,但生也走向了死;充实让位于空虚,但空虚也会变成充实。这种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正隐喻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心理的绝境。李欧梵所揭示的鲁迅的矛盾与悖论,已越来越为后来汪晖、钱理群等人的鲁迅研究所印证,这一切都是由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所决定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出鲁迅一种深刻的内省精神或自我意识,意味着鲁迅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悲剧命运的洞察,标志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绝望、反抗、悲剧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达到的充分自觉。中间物意识更是一种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自我要求,就是鲁迅所说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人把自身投入了必然的历史进程,既然是“必然”或无可选择,那么即使是“绝望”也无碍于人坦然地走向未来(汪晖语)。《铁屋中的呐喊》及其后来者所重塑的鲁迅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而深刻的鲁迅,怀疑、否定、探索、创造、自我牺牲、矛盾痛苦,这一切才共同构成了鲁迅基本的历史文化品格和实践性品格的精神现象。
  • 上海摩登

    作者:[美] 李欧梵

    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学者李欧梵的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的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另外,它还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书中洋溢着战前上海的独特风味,对于上海这个悲情传奇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在研究上海的著作中,本书具有无可比拟的成就。 目 录: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1章 重绘上海 外滩建筑 百货大楼 咖啡馆 舞厅 公园和跑马场 “亭子间”生活 城市和都市漫游者 第2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现代性问题 《东方杂志》:一份中层刊物 启蒙事业:教科书 启蒙事业:文库 作为《良友》的一份画报 女性和儿童 广而告知 月份牌 第3章 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 电影院 电影杂志和电影指南 电影谈 流行口味:电影和观众 中国电影叙述:好莱坞影响与本土美学 《马路天使》、《桃李劫》和《十字街头》三剧研究 观众的角色 电影与城市 第4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 从书刊进入“美丽的新世界” 《现代杂志》 面向一个“现代”文学 中国人的接受:翻译作为文化斡旋 一个政治化的跋 第二部分 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5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 现实之外 历史小说 内心独白和阿瑟·显尼支勒 “善”女人肖像 色,幻,奇 都市的怪诞 第6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摩登女,穆杭,异域风 欲望、诡计和城市 女性身体肖像 舞厅和都市 作为丑角的作家 第7章 颓废和浮纨:邵洵美和叶灵凤 翻译波德莱尔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肖像 《花一般的罪恶》 《莎乐美》和比亚斯莱 一个浮纨的肖像 浮纨和时代姑娘 第8章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张看上海 电影和电影宫 “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谈自己的文章 一种通俗小说技巧 “荒凉的哲学” 写普通人的传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9章 上海世界主义 殖民情形 一种中国世界主义 横光利一的上海 一个世界主义时代的终结 第10章 双城记(后记) 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 怀乡:上海,作为香港的“她者” 关于老上海的香港电影 上海复兴 附录 一 《上海摩登》韩文版序 二 漫谈(上海)怀旧 三 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景观:李欧梵访谈录 修订版附言
  •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作者:李欧梵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
  • 上海摩登

    作者:李欧梵

    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的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 一张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将上海这座城市在大时代中悲情传奇的命运细细勾画出来。在研究上海的著作中,本书具有无可比拟的成就。
  • 苍凉与世故

    作者:李欧梵

    苍凉是一种参差的对照,世故是一场刻骨的悲凉。张爱玲——从小人物世界创造的新传奇。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认为,具有启示性的“苍凉”的显现能揭示素朴的真理。她以一种卡桑德拉式的姿态和当时弥漫的民族气质和革命进程唱反调,却从日常生活的小人物世界创造了另一种“新传奇”。 真正的爱只有在世界末日才有可能,在那个时间终端,时间本身便不再重要。正是在那样的时刻,张爱玲的“苍凉”美学才是可以想象的,她的世故也从刻骨的悲凉中酿出。 《苍凉与世故》收入了著名学者李欧梵为张迷们写的关于张爱玲的文章,并且在原版本的基础上新增了他为《色戒》写的所有电影评论。
  • 看电影

    作者:李欧梵

    《海上文库:看电影》作者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许多电影他都反复看了好几遍,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退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担任讲座教授。《海上文库:看电影》精选作者的影评作品,是作者近年观影历程的一次总结。
  • 我的观影自传

    作者:[美]李欧梵

    内容简介: 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写了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以饱含感情的笔锋,将一部部经典名片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陪伴作者一路成长的电影院、动人心弦的电影歌曲、当年倒背如流的电影海报、典雅精彩的电影台词,都让作者念念难忘,那曲终人散空荡荡的影院里留下的是如水般流逝的青春…… 目 录: 《我的观影自传》 我的观影自传 自序 辑一 旧影梦回 从《出水芙蓉》到《派对女郎》 这就是娱乐:漫淡歌舞片 《美人如玉剑如虹》 《乱世佳人》 约翰·福特的西部史诗 李昂尼的“通心粉”西部片 我的“卡萨布兰卡” 忆《罗马假日》 “曲线式”的喜剧片:《女友礼拜五》和《费城故事》 “黑色电影”三谈 惊魂又迷魂:希区柯克 大卫·连的文学经典 人生难以承受的轻——重看特吕弗电影杂忆 《广岛之恋》 小津的世界:《早春》、《晚春》、《麦秋》 维斯康堤的“总体艺术”结晶《浩气盖山河》 漫谈战争片《大红臂章》 《金刚》启示录 文学和电影:《断背山》观后感 银幕上的文化压抑——从《断背山》到《卧虎藏龙》 《侠女》中的经典场面:竹林大战 细看三场竹林大战 《从魂断蓝桥》到《倾城之恋》和《一曲难忘》 《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感情》——改编自奥斯汀 小说的影片 伍迪·艾伦和陀斯妥耶夫斯基 安慰李安 引人思考的新闻节目 永远的《倾城之恋》 张艺谋十面埋伏的危机 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 辑二 影评重拾 影评现况 诗的电影 电影的构思与造型 特吕弗和《蛇蝎夜合花》 附录 我心爱的十大欧洲和日本经典片 我心爱的十大好莱坞经典名片 老婆中意的老电影
  • 看电影

    作者:李欧梵

    本书精选李欧梵最新影评作品,包括其评论《倾城之恋》《卧虎藏龙》《费城故事》《魂断蓝桥》《断背山》等经典影片的篇章,尤对张爱玲在影界的表现作了深入探讨,是作者近年观影历程的一次总结。
  •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作者:李欧梵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内容简介:新文化运动还没有火热展开的时候,林纾、苏曼殊已经为中国现代文学播撒下浪漫的种子。做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还是做维特似的多愁善感的才子,这样的情感始终纠结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派身上,无论是郁达夫、徐志摩,还是郭沫若、蒋光慈、萧军都没有摆脱这种心结。李欧梵先生出文入史,复原了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化地图,树立了几个显著的地标,作家本人私生活之零珠碎玉也串缀其间,于杳然逝去的浪漫风声中泠泠作响。
  • 我的哈佛岁月

    作者:李欧梵

    六十年代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是怎样修炼成精的?李欧梵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种种古怪行径显示了一个貌似与哈佛大学格格不入、却到处占便宜的“自由灵魂(free spirit)”,教你如何在顶级学府中既离经叛道,又充分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即使在今日的大学,对今日的学子来说,四十年前老哈佛人的求学宝典依然管用,甚至可能比一些所谓的诀窍更有效。
  • 我的哈佛岁月

    作者:李欧梵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知识性的回忆录,从个人的经验来勾画出哈佛生活的面貌和情趣。对于这家知识名学府――它既是我曾任教十年的地方,又是我的母校――我当然心存感激,也不可能把它批评得体无完肤。然而我由于身在其中,自然不受其惑,多年下来,对母校早已没有什么神秘感。
  • 上海摩登

    作者:[美] 李欧梵

    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集起来,然后将之转换为艺术、上海遂正式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斡旋者,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
  • 人文六讲

    作者:李欧梵

    在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时代,功利、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笼罩社会,享乐和物质崇拜的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李欧梵教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毅然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让读者穿过纷繁的文化“产品”,重拾真正的智慧,重建性灵的生活。 作者全面论述了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继而以非凡的才情和广博的学识,逐一探讨了小说、电影、音乐和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关于艺术本身的美学思考,又有针对其当下社会意义的议论。作者更在每章末尾,为读者开列相关领域的书籍、音乐或影片,令人如坐哈佛、北大课堂,聆听大师教诲。
  •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作者:李欧梵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一书中用维特典范及普罗米修斯典范(维特代表“消极的、伤感主义的”,普罗米修斯代表“动力的、英雄式的”),确把五四文人的气质及形象勾划得非常清楚,给了我们相当完全的写照。但如能同时探讨传统文化美感领域如何在下意识中左右了他们所建立的形象及运思习惯,则更可深入当时文化衍生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