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南大

  • 建筑文化研究(第1辑)

    作者:丁沃沃,胡恒 主编

    《建筑文化研究》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联合编辑,面向所有人文学科。出版形式为年刊。 第一辑主题为“建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51552/ 第二辑主题为“威尼斯学派与城市”。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35937/ 第三辑主题为“波利菲里之梦”。2011年底发行。尽请期待。 《建筑文化研究》(第一辑):肯尼斯·弗兰普顿 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一“结构、肌理和地形学”开幕词,米切尔·席沃扎 建筑学的建构哲学,曼纽尔·索拉·莫拉莱斯 地形学的渗透,一种项目策略,拉普尼亚尼 宽容的秩序之城,赵辰 “建构热”后话建筑,戈特弗里德·森佩尔 建筑艺术四要素 (选段) ,朱涛 细读亨瑞奇·胡布希的论著一(《我们应该建造什么风格?》,史永高 表皮:在生产与再现之间,戴维·莱瑟巴罗 评《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 建构专题,建筑,城市,艺术,批评。
  • 理论无声

    作者:周凌

    《理论无声》是一套很小的丛书。“小”,既是指尺寸,更是指目标。近年来,建筑,以及关于建筑的讨论,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我们身边,建筑体现出来的都是“大”的味道——看看“鸟巢”、央视大楼,还有那些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大东西就知道了。
  • 不分类的建筑

    作者:胡恒

    《不分类的建筑》是我一篇拖延许久还未完成的文章的标题,内容相关于意大利老人埃托·索特萨斯——他一年多前才去世(将近百岁)。他是一位漂泊的建筑师,在中国留下了两个小房子。其生活、工作、写作都是游牧气息十足。他的建筑观也颇为特殊,我称之为“不分类的建筑”。这个“不分类”,不是指他的作品的风格统一连贯,而是指其建筑的普世性。这个普世性建立在印度哲学的基础上。它认为建筑应该发端于儿童般的游戏和冒险,并以构成对生活的保护为终点一建筑无须进人历史的价值评价体系(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不必埋藏在历史的寒武纪),它随时准备“上升,穿过棕榈叶,消失在空气之中。”这种带有几分虚无色彩的建筑观和以分类(等级、类型、风格)为基础的、理性化的西方建筑学传统完全不一样。在我看来,“不分类”和先锋派已经成为一对共生的概念(索特萨斯是标准的先锋派)。
  • 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

    作者:傅筱,胡恒

    《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通过对建筑师建筑实践过程中“黑暗经验”的搜寻,对建筑本体,即场地、空间、行为、能源和构造等进行了内观式的自我剖析,暗含了建筑师对传统、当代、本土和建构的反思。
  • 文学理论研究导引

    作者:汪正龙

    《文学理论研究导引》选择了中西文论中常常涉及的、对于文学活动具有共通性的14个基本问题为章节结构全书。每章的导论力求将该问题纳入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尽可能充分地展示前人和他人的观点。每章导论后选入从不同视角论述该问题的研究论文若干篇,每篇选文前配有简短的导读文字,以求对文学活动中的诸多因素做多角度、多侧面的透视,从而架构一个中西对话、古今对话和师生对话的平台。
  • 蒋公的面子

    作者:温方伊

    温方伊编著的《蒋公的面子》是一部喜剧,但准确地说,是一部“吕剧”,所谓“吕尉”是我们文学院的同仁、师生们对吕效平教授编导的戏的“戏称”,更是“昵称”。和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相关的还有这出戏的题材,戏中的故事是否发生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对南大历史精神永远的释读,也是南大师生精神传统的真实反映。像一切成功的叙事艺术一样,《蒋公的面子》中的情节比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更具有“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