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大学堂

  • 简明逻辑学导论

    作者:(美)帕特里克·赫尔利(Patrick

    《简明逻辑学导论》是美国最受欢迎的逻辑学教科书,2008年已出至第10版,大有取代柯比的《逻辑导论》之势。第10版进行了实质性的修订:新增了“杰出的逻辑学家”简介,简述了历史上14位杰出逻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书末的“逻辑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也经过完全重写和扩充。 本书是逻辑导论型教材,完成了三个主要任务:一是给学生和读者传授关于逻辑学的一些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知识。包括了当代逻辑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它试图由此建构出逻辑学的某种整体形象,并由此传达关于逻辑学的一些重要观念。二是提高学生或读者处理日常思维中的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最后,还特别注重逻辑内容与历史内容和社会现实内容的链接。正如作者所言,这有助于使常人眼中有些冰冷和生硬的逻辑学更加人性化,也会因其与历史的链接而更为有趣,从而增加对逻辑学的亲切感。
  •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6版)

    作者:[美]乔治·瑞泽尔

    长销不衰的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 社会学专业必备参考书 中文版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畅销美国的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自1992年出版以来,已修订至第6版,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广泛采用。作者将其在社会学专业领域所拥有的多年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结合,摆脱了枯燥理论的简单叙 述。内容全面系统,通俗易懂且简明扼要。不仅涵盖古典社会学家和早期女性社会学家的理论,而且也将米德、舒茨和帕森斯等被认为与古典社会学理论有着深厚渊源关系的非古典社会学家们的理论纳入书中。本书特别增加社会学史中最重要思想家的小传,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些理论观点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推荐语 我感到该书突出的特点是把一些艰深晦涩的理论概念解释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反某些翻译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冗长的注释和杂多的旁征博引,使人读时有目不暇接、不胜其繁的感觉。瑞泽尔的这本书把理论阐发与思想史论述两条线索交织一起,然而却条理清晰、目的明确、行文简约,适合作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参考书和向一般读者普及社会学知识的读物。 ——苏国勋
  • 认识管理(第4版)

    作者:[美]安杰洛·基尼齐,布赖恩·威廉姆斯

    全球数百所大学选用 美国高校采用最多的管理导论用书 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知识,学习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最终成为生活和职场的卓越管理者。学习和实践管理的回报有很多,比如怎样与各种组织和人打交道、怎样与上级和同事相处、怎样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拓展自己的才能和技能、管理多样化的团队、从目标的实现中体验成就感,等等。但是,系统地掌握这门知识,远不是阅读几本畅销书的分散视角就能窥见全斑。而要将这门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不从其理论和实践中提炼菁华、融会贯通,则会事倍功半。 基尼齐教授的《认识管理》是一部被全球数百所大学选用的经典入门教科书,是美国高校采用量最多的管理导论课程用书。以读者为中心的易读风格、丰富的管理工具、大量有代表性的真实管理者和组织的例子、引人思考的前沿议题、强调根据真实数据而不是狂热和直觉作出管理决策,结合种种优点,能很好地实现作者的目的——“帮助你成为成功的、有能力的管理者”。你会发现,回归基本面,学习和应用管理思维,才能掌握管理的精髓,才是成为卓越管理者的正确方式。这一切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难。 ------------------------------------------------------------------------------------- 基尼齐教授的《认识管理》是一部基于研究且具有高度可读性、创新性、实用性的教材,被全球数百所高校所采用,是美国大学管理原理课程采用量最多的教材。第4版综合了众多教师、学生和其他读者的有效反馈,使其在结构、内容和技术运用上趋于尽善尽美,受到读者的热烈推崇。 全书分为6篇16章,将为什么要成为管理者、管理者的职责以及管理理论背景放在第一篇,将管理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管理动态放在第二篇,使读者在心理和认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在后面四篇分别介绍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书中也涵盖了当今读者需要有意识地去关注的一些问题,如以顾客为中心、国际化、多样性、道德规范、信息技术、企业家精神、团队、服务经济和小企业等,让读者认识真实的管理世界,而不仅仅是学习书面知识。 ------------------------------------------------------------------------------------- 基尼齐和威廉姆斯提供了一部不可思议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可理解度高的、注重实用的管理与组织行为教科书。书中介绍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管理者和组织的实际例子来展现管理的四项职能。比我们现有的书籍做得更多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导师和学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补充材料。 ——Kevin S. Groves,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这是一部非凡的管理原理教科书,卓有成效地向大学生展现了管理学和领导学的迷人之处。它吸引人且实用,还综合了一系列支持性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以增进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在采用基尼齐的书之前,我们比较了十几本教材,我们非常高兴选择了它。 ——Gary B. Roberts,肯尼索州立大学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兴奋起来可不容易,唯一的方式是融入最新的、关联的和有趣的例子。这本书恰好做到了。它让我的教学更容易,但更重要的是,有了更好的材料和指导,学生们获得了宝贵的教育。 ——Laura L. Alderson,孟菲斯大学 基尼齐和威廉姆斯的这部教科书非常漂亮且编排合理。它的写作吸引阅读的兴趣,而且与我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相比,有多得多的例子、应用、总结和案例。总的来说,这本书从导师和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都代表了学习管理的一种卓越方式。 ——Jeffrey Anderson,俄亥俄大学 基尼齐和威廉姆斯撰写的这部教科书十分注重以读者为中心……它以一种容易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向读者提供对关键管理概念的理解……作者在写作这本管理教科书时也考虑到了读者对阅读教科书的看法。 ——Erika E. Small,卡罗莱纳海岸大学 基尼齐和威廉姆斯的教科书是市场上最好的书。我的学生喜欢它,我也一样。其写作最好地迎合了当今学生的阅读风格,保持了良好的效果。 ——Stephen F. Hallam,阿克伦大学 基尼齐和威廉姆斯提供了精炼的、前沿的和易读的论述,涵盖了在全球市场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话题。它对管理基础的重要元素进行了充分描述,并且不会使阅读者不知所措。通过教材网站还能得到一些其他支持性材料。 ——Pamela A. Dobies,密苏里大学
  • 现代世界史

    作者:[美] 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

    自1950 年初版以来,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誉为是一部殿堂级的历史学术教科书,并被广泛采用作教材。在近60 年的时间里,本书作者不断修订,如今已出至第10 版,其销量在同类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 本书内容丰富、领域宽广,以洋洋百余万文字阐述了现代欧洲的崛起这一世界性的事件。在作者笔下,曾经默默无闻的欧洲(或曰西方),在从16 世纪初至今的五百多年里,逐渐创造出了一个辐射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 作为一部将传统叙事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的同时,对于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诸方面也作了简洁而生动的阐释。全书贯穿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情怀,思想的火花与睿智的表达时时可见,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次美妙的思想之旅。 ----------------------------------------------------------------------------------- 现代化”的概念来取代“西化”概念,这绝不仅是一个修辞上的问题,而是对观察现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修正和突破,这在本世纪70 年代以来的西方近现代史著作中,有明显的转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R.R.Palmer)与科尔顿(Joel Colton)合著的《现代世界史》。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现代世界”的形成为主线,从“现代化”的新视角来观察近期世界历史的进程。 ——罗荣渠(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先驱 不断的创新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为读者提供各种不同的参照系。这里的这部书为读者所提供的,便是当今美国历史学界一部分相当流行的见解。其中的优劣得失,正可为我国有关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识提供一份参照系,而并非仅只是向一般读者提供某些有关的知识而已。 ——何兆武,著名翻译家,思想文化史学者 《现代世界史》不是现代化理论的图解,而是一部出色的历史叙事。历史总是比理论更丰富生动。现在一些宏大叙事往往抛弃历史学讲故事的传统,而《现代世界史》把历时性叙事与重大论题较好地结合起来,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所说的事件、局势和结构三个层面比较合理地结合起来。读者不难发现,该书既长于联系和比较,铺张了宏大视野,又洞幽烛微,揭示历史细节中的奥妙。 ——刘北成,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毫无疑问,帕尔默三人所著的最新版本依然是市场上最好的世界史入门教材之一。 ——乔治·J·马可波罗和戴维·J·普罗克特,塔夫茨大学 他们的著作的一个显著特色便在于写作风格,清晰,美妙。 ——纳撒内尔·格林,卫斯理大学 能够作为推荐给历史专业学生求学生涯的第一本和最后一本著作,这样的作品,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不可多得的。而《现代世界史》便是这样的一部杰作。 ——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评论
  •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于21世纪初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这些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 新闻报道与写作(插图第11版)

    作者:[美]梅尔文·门彻

    美国经典新闻学教材最新版简体中文版 本书是被美国300多所大学所采用,泽被30万新闻学学生,培养了整整一代美国新闻人员的新闻学经典教材。自1977年出版以来,本书之所以盛行不衰,除了随课堂与媒体变化时时增补修订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本书完备提供了新闻学学生成为职业新闻从业者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从事各种媒体工作必需的技术;从事正确而含有信息的报道与写作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指导新闻实践的价值观。在内容安排上,作者首先为学生描画了记者的工作状态,然后介绍了新闻报道的结构要素以及写作技巧,接着强调了写作优秀报道需要遵守的原则,最后描述了七个新闻条线的具体状况以及新闻报道会面临的社会层面问题,即新闻事业道德问题。 全书的写作风格也如新闻报道一般生动而信息丰富,书中大量运用真实的事迹、语录与照片,使学生仿佛受到了行业典范的言传身教,在与事例主人公一起思考的过程中培养了职业技能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 负责任的新闻记者不能在价值无涉的真空中从业,我在作品和教学中一直致力于表现的是:最好的新闻学、新闻记者的最高成就是由那些其热情在于向人民揭示他们生活其间的世界的基本真相的人达成的。 ——梅尔文·门彻(Melvin Mencher),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杰出教育家”奖得主,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荣誉教授 除了继续向学生传授新闻报道和写作的基本技能和专业伦理、审视那些指导和决定新闻实践的价值观之外,新版还关照了新闻报道所有领域的当下发展,探讨了记者对互联网消息来源的利用,增加了造势和选举报道、普利策奖得主们的报道诀窍以及新近的诽谤案例等内容。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双聘教授 门彻的教材的与众不同正是使他在新闻教育者中出类拔萃之处。他时刻谨记新闻的核心意义、重要性和真实目的,即无论使用什么媒介,好的报道将铁打的事实与虚构、想象和谎言区别开来,并尽可能准确、清楚并有道德地表述真相。这使得这本书及其练习册、网络资源成为学生理解和学习什么是好报道的最佳入门材料。 ——韦恩·伍斯特(Wayne Worcester),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新闻学教授
  • 哲学导论

    作者:[美]罗伯特·C·所罗门

    这无疑是一本最好的哲学教材之一。它的覆盖范围极其广阔,它将材料沿着历史顺序和议题发展天衣无缝地整合起来,它对每一位哲学家的选文的介绍和阐释,以及一种对比的视角完美无瑕地融合在一起。 ——Christian Coseru,查尔斯顿学院 罗伯特·所罗门在当代哲学中拥有最好的写作风格,阅读《哲学导论》的乐趣主要来源于他明晰、风趣、极富激发性的文体。 ——Jonathan Scott Lee,科罗拉多学院 这本书非常迷人,因为它既有深度,又能让一年级新生简明易懂。 ——Dale J. Pritchard, 杰斐逊学院 本书是罗伯特•所罗门编著的著名哲学教材,它以实在、宗教、知识、自我、心灵与身体、自由、伦理学、正义八个哲学核心议题为经,以历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纬,以作者自己对议题和文献背景的细致评注和解释为引导,使之成为一部以哲学经典文献为核心、以强调通过阅读原典学习哲学为特色 的优秀哲学导论。 书中选取的文献时间跨度约2500年,选取范围包括最古老的哲学残篇至最前沿的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认知科学领域的论著,囊括了从柏拉图、孔子、笛卡尔、康德至艾玛•高曼、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尔科姆•艾克斯等历史上最重要哲学家的作品,使读者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哲学既扎根于过去,又活跃于现在。 在每一个议题的展开中,随着不同时期的哲学家的作品的展现,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并包的视角——包括分析哲学、大陆哲学、女性主义和非西方的观点等,这种并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之中,对其进行仔细的评估,并通过回答作者给出的超过300个章节提问来检测自己的消化程度。每一章最后还提供了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材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
  • 戏剧的故事

    作者:[美] 埃德温·威尔森,[美] 阿尔文·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戏剧如何起源。在电影电视和各种娱乐休闲方式爆炸性增长的今天,戏剧——这种由表演者在台上扮演角色、面对观众现场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依然充满活力的延续着、发展着,并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的丰富内容和蓬勃生机。 本书主要呈现了作为表演艺术之一的戏剧,自古希腊到今天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王政复辟到浪漫主义时期戏剧,现当代戏剧和音乐剧等部分,不仅涉及戏剧表现内容和剧场格局等方面,还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有代表性的戏剧活跃时期。书中鲜活生动地呈现了众多里程碑式作品的缤纷场景和著名的剧场建筑场景。书后的附录部分为读者提供了13个著名剧目的介绍和剧作梗概。本书强调戏剧的多样性,激发读者成为终身的戏剧观众,适合于各类大学介绍戏剧的课程,以及各种对戏剧有兴趣的读者。
  • 电影艺术(影印第8版)

    作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作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 世界史

    作者:海斯,穆恩,韦兰

    《世界史(插图修订版)》内容简介: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三位著名史学家联合写作了《世界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过去的历史,在美国风行一时,历经修订。我国于1946、1948年两次翻译此书,1975年又出版了冰心、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译本。此次我们采用1975年译本,并重新更换了大量精美而有趣的插图,撰写了丰富多样的图注,冀以展现原作的风采。虽是写于半个世纪前,今日读来却不无有益有趣之处。它将从人类文明产生到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漫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文明的开端、古典文明、基督教文明、近代文明加以介绍,尤其以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为重点,文字轻快,论述精当,常有让人耳 目一新之见。作者善于从细节来揭示历史大势,在不算长的篇幅内,却呈现出一幅有声有色、既有上层精英也有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文明发展图景。
  • 全球冷战

    作者:[挪威] 文安立

    《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内容简介:发生于21世纪的冷战如何为当前世界的种种冲突——包括反恐战争——奠定了基础?如何塑造了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美国、前苏联的第三世界政策如何激起了后者的牴触、最终将苏联拖垮并对美国造成了持续至今的压力?在研究干涉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反抗干涉的革命运动的演进过程当中,《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在衔接历史和当下这个方面比任何其他冷战相关著作都做得更好。 《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作者驾驭多边档案史料的功底。作者不但使用了公开出版的史料集、回忆录、博士论文,而且触及了大量为世人所不了解的多边档案,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史料梳理技艺。作者为我们详细地描述了美苏两国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全景史画,并着重展现了二者彼此相异的意识形态诉求和策略手段。而且,他将笔触一直延伸至21世纪初的当代世界,将冷战干涉史的影响与当代国际热点问题紧密、妥当地联结,显现出其炽热的现实关怀热情。
  • 美国、俄国和冷战

    作者:[美] 沃尔特·拉费伯尔

    本书初版于1967年,历经多次修订而畅销不衰,是冷战史的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末两国的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的动向,由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两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本书亮点◆—————————————————————— 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本书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学派主要代表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的第一版面世于1967年冷战正酣之际,40年间历经10次修订再版而畅行不衰,成为在历史学界内外备受推崇、广为阅读的权威性、经典性的冷战史叙事文本。本书第十版吸收补充了近年来冷战史研究中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并增写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历久弥新的风貌气象。 宏阔的历史视野 本书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了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中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间的深刻关联。 高超的叙事技巧 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冷战史成为一幕幕贯穿着清晰的线索的鲜活灵动的历史活剧。本书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美苏两国高层在冷战中的危机和“热战”、斗争和“缓和”中的决策活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双方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国内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方面,影响冷战决策的意识形态、民意波动、经济走势、领导人性格、官僚机构的冲突、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博弈等多种因素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揭示。 批判的锋芒 作为激进派史学家,拉费伯尔批判的锋芒在更大程度上指向了美国,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揭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自私的动机、固执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别国的错误认知和估算,以及所产生的对自身和别国所产生的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不仅对政策精英的虚妄谬误厉声直斥,也不避对美国民众的短视盲从予以讽言讥评。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他的祖国发出的“以负责和诚实的方式来使用美国的权力”的恳切而有力的呼吁。
  • 历史研究导论

    作者:(英)迈克尔·斯坦福

    在迈克尔·斯坦福的指引下,这趟历史之旅轻松活泼且富有教益。他的书令人愉快、平易近人、博学多识、机智幽默,并且具有坚实的哲学根基,他迷人地将历史阐释为曾经产生过的经验和对过去的批判性重建。无论是专业的历史学家还是历史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斯坦福那清醒明晰的常识中获益良多。 ——查尔斯·蒂利,美国著名历史社会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主要处理“历史是什么”这个主题,以及基于这个主题扩展出来的研究历史应遵守什么原则。全书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流畅,自出版以来广受学者和学生的好评,多年来不断再版。 作者在书中将历史区分为“作为事件的历史”和“作为记述的历史”,分别标记为历史(甲)和历史(乙),以此为横轴 ,以作为统一体、行动、观念、论述、知识、遗迹、事件、顺序、理论、形而上学的历史这十个透视角度为纵轴,内容涵盖了从古至今历史研究中所有可能面对的概念和问题。全书不仅澄清了历史的本质、作为记述的历史、作为事件的历史、历史理论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等等学理上的问题,也注重如何使用证据这种方法论层面的传授。另外,书中虽然涉及大量不同历史学派的历史观点,但是作者力图避免学术术语的使用,尽量以富含常识的日常语言论述,直触和直面问题的核心关键。 因此,本书虽然名为导论,所述却务求广博,行文晓白通畅,足以作为从事历史研究人员的首选入门指南。
  • 东亚史

    作者:罗兹·墨菲

    《东亚史(插图第4版)》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以介绍东亚地区的共同基础与地区差异为开章,以占全书一半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西方人到达亚洲之前的的东亚历史,其中中国古代历史因其保留了大量文字记载与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而占据了主要篇幅。第二部分记述了西方人到达亚洲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东亚各国历史,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各国面对后来居上的西方以及后来的帝国主义所持的不同态度。第三部分以中日战争为主线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东亚。最后一部分对二战之后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主要地区的发展作了详细介绍。在整体上四部分又紧密相关,前后贯通,使东亚地区的历史以完整、鲜活之姿展现于我们眼前。
  • 明治维新的国度

    作者:宗泽亚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明治维新对日本及其邻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搜集整理日本所藏的数据文件,通过展示上千幅古写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明治维新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本书不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明治维新和近代日本,而且可与中国同时期的“洋务运动” 对比,使读者深刻认识和冷静反思中日在近代化历程中所存在诸多差异和巨大差距。
  • 认识艺术(全彩插图第8版)

    作者:[美]马克·盖特雷恩

    畅销全美30年,荣获多个奖项的艺术入门读物 系统讲解艺术基础知识,重点赏析中外名家名作 [ 编辑推荐 ] 基础全面 本分册侧重艺术的基础理论,讨论了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主题,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和设计原则,分门别类地讲解了所有二维和三维艺术形式,全面认识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通俗易懂 作者为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配以最适合作为例证的艺术品,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最浅显的文字娓娓道出每件艺术品的精妙之处,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快速理解抽象的概念。 视野开阔 作者始终以一种开阔包容的视野来阐释艺术的基础理论,选取的艺术品不只限于西方艺术,而是广泛地从全球各个文明的艺术传统精选作品,不限风格,不限年代。 图文并茂 本分册配有插图450余幅,结合书中讲解的知识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最便于理解的名家名作,全彩印制,帮助读者直观理解艺术中众多的基本概念,主题和技法。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侧重艺术的基础理论,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
  • 中国文学史(下)

    作者:龚鹏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陈平原,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主任 陈国球,台湾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蔡英俊 联合推荐 最具史才、史学、史识的《中国文学史》 文采 纵横恣肆、议论酣畅、叙事快利,一洗教科书呆板枯涩之气。 学问 取材既博又精于剪裁,鄙弃堆垛知识、铺排材料、抄来抄去。 见地 新见迭出、奇锐精敏、大破俗说,极力拓展文学史讨论空间。 性情 仿马迁班固,笔含性灵不掩才情,非编纂排比之文学史能及。 有关文学史的思考,朋辈中龚鹏程兄可说是先导者。我在阅读龚著文学史时,文学历史之鲜活生猛,如在目前。读文学史至此,夫复何求?——陈国球 我觉得这本书是让老师准备文学史更深更好的材料来源之一。上研究所文学史研讨课时,是很好的补充教材。——蔡英俊 本书接续上册,起于晚唐,迄于20世纪初,全景展现了中国近一千余年文学历史的发展变迁。 作者秉承自己独特的文学史观,通过剖析对文学历史的各种诠释之间共时性的互动与抗衡、历时性的累积与变奏,上推历史本身,下探对后世的影响。书中具体论述了晚唐的格法之学如何展开“宋诗的基本风貌 ”、唐宋文人阶层如何扩大、文人的性质如何衍变、文学如何成为社会文化的基调,兼论屈原、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等人如何成为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形塑后世的创作观点;文与道、骈与散、诗与词、经与文之间的辩证,以及说唱、音乐的文学化;明清之际精致的八股文写作、文学创作的通俗化,以及文学史写作的出现。 作者于两册文学史的写作中展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体系观,即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学世界逐渐扩大,文学自两汉文人阶层的形成发展到唐宋文学崇拜的社会,最终走向明清之际的通俗化,文人阶层的内部结构在历史中不断变动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