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先秦史

  • 周代城邦

    作者:杜正勝

    本書著重各民族、各文化的特點和尊嚴的態度,究本溯源,根據史料,重新提出一種看法,以解釋西元前十一世紀至六世紀的六百年間,中原及山東半島一帶,社會性質的特點及其轉變,並闡明中國「封建」的本義,以呈現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結構之萌芽和演進的狀況。
  •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作者:顾颉刚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三十年代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一课时的讲稿。作者旁征博引,对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作了详细的考辨,把它们分为七个大类。他严密地考证了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发生背景,推翻了它们的史实地位而恢复其传说地位,澄清古史系统中的非历史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堪为信史的古史系统。本书深入浅出,文字生动活泼,趣味隽永,引人入胜。无论是对上古史研究,还是古文学研究,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中国上古史实揭秘

    作者:(美)班大为

    本书是“早期中国研究丛书”之一,该书收录了11篇课题论文,对天文考古学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从天象上推断商周建立之年》《月亮之灵魂的转生》《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中国早期分野星占学的特征》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序 前言 从天象上推断商周建立之年 《墨子》与夏商周年代:一份研究笔记 月亮之灵魂的转生 西周年代学中的月相 《竹书纪年》再研究:基于编年史研究西周早期年代学之方法的问题 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 中国王朝意识形态的星占学源头 周代的应用分野星占学:晋文公与城濮之战(前632) 中国早期分野星占学的特征 中国早期帝国时代的通俗星占学和边境事件:一项考古学的证实 北极简史:附帝字的起源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作者:郭静云

    该书运用不同的史料,从各种角度观察夏商周神话所隐藏及不予刊载的史实。作者着重于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将出土资料和传世史料相互对照,重新思考早期国家形成的历程。上编“多元文明与集权之滥觞”,由考古事实贪求中国集权政体的形成,包括殷商之前的中国记忆殷商建国的情形,并分析殷商王族的属性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中编“政权承前启后:殷周王室的关系”,从考古与传世文献探讨商周王室和两国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下编“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着重讨论古代历史观念的形成脉络。
  •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作者:徐旭生

    本书主要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两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民间传说,力图考证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当时的部落分布、彼此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着重对于学界聚讼纷纷的我国古族三集团、太古洪水、三皇五帝等问题进行独到的剖析。廓清了中国古史时代的迷雾,将古史传说时代的华夏民族的起源、发展、兴旺之路形诸纸上。
  • 孔子的周公

    作者:吴钢

    《孔子的周公-《尚书》中所见西周女王》,这本《孔子的周公(尚书中所见西周女王)》由吴钢所著,为了找到打开孔门的钥匙,我们不妨掀开孔学的内闱一探究竟,这是写作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希望这本书能对人们重新评价孔子之学有所帮助。希望作者的研究能够改变人们的一些常识,也许,最终什么也改变不了。
  • 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

    作者:黄怀信 张懋鎔 田旭东,编译者:黄怀信

    《逸周书彙校集注》(上下)(修订本)内容简介:《逸周書》之名,最早見於許慎《說文解宇》《漢書·藝文志》則稱做《周書》。如謝墉為抱經堂本作序所說,『周書』本以總名一代之書,猶之『商書』、『夏書』也气由於《尚書》中已有《周書》,把《漢志》著錄的《周書》七十一篇改稱《逸周書》,是比較方便的。今傳本《逸周書》未有序,列舉七十篇標題,加上序本身,恰合七十一篇之數。
  • 国语集解

    作者:徐元诰

    国语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所记内容以春秋史事为主,不少记叙与左傅相表裹,汉书苏文志将其与左傅亚列入“春秋家”,故自汉人以下,或径称之为“春秋外傅”,而称左傅为“春秋内傅”。唐刘知几作史通,始别左傅与语为两种不同的体裁,而以国语作为“六家”亦即诸种史学著述中的一家,即今所称“国别史”之首。清四库全书总目于史部下无“国别”一项,而将其列入“杂史类”。无论何说,国语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部基本的史学著作,是没有异义的。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国语实际并是一部史,它的目的并不在于纪事;以国分类,亦不是它的主要特色。国语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语”,“语”的本义是议论。说文云:“语,论也。”其解“言”字曰:“直言曰言,论难日语。”是国语本为一部议论总集。 本书为竖版繁体。
  • 史记会注考证

    作者:[汉]司马迁 撰,[日]泷川资言 考

  • 春秋史

    作者:童书业

    《春秋史》是一部将正史体裁、纪年体、纪事体、政书及会要体、杂考体等体裁写作之长融会而创的一种分章综述的断代史新体裁。它又是一部将极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极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写出之作。文中甚而将古文古诗皆译作白话文。吕思勉先生在此书序言中说:“鄞童君丕绳,笃学好古,于乙部书尤邃。年来专治春秋史,最其所得,成此一编。其体例极谨严,而文字极通俗。征引古书,率多隐括其辞,出以己意,盖今世史家之例然也。”
  • 裘錫圭學術文集(全六卷)

    作者:裘錫圭

    《裘锡圭学术文集(套装共6卷)》是裘锡圭先生平生学术文章的一个总集,共六卷:第一卷《甲骨文卷》,第二卷《简牍帛书卷》,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四卷《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第五卷《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第六卷《杂著卷》。全书三百万字,繁体横排,其中多数文章有作者根据新材料及最新研究成果所加“编按”,为目前裘先生论著中收文最为完备而编校最为精审的文集。
  • 颜色与祭祀

    作者:汪涛

    《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探讨殷墟出土的晚商甲骨刻辞中的颜色词,由此重构商代潜在的颜色分类系统;分析颜色在商代祭祀中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它们在特定文化体系中的涵义;阐释商代颜色象征体系与后世“五行说”之间的关系。鉴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的复杂性,《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采用了多元研究法,不仅吸收了《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
  • 文史丛考

    作者:张政烺

    本书主要收录了张政烺先生文史领域的论文、随笔、信札等文章凡20余篇,主要考证历史掌故、文字器物、典籍文献等,如《汉代的铁官徒》、《讲史与咏史诗》、《<封神演义>漫谈》。这些文章无论长短,均就某一学术问题有感而发,考证谨严,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治学风范。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貳)

    作者:李学勤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总数量约为2500枚,多为战国时的经史类典籍,其中有与《尚书》相关的篇目,与《竹书纪年》相近的编年史书,与《礼记》相关的礼书,与《周易》相关的占书等。本卷收录讲述周初至战国初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系年》,该篇完整书写于138枚竹简上,简背并有编号,全篇共约4000字,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文献中最长的一篇。
  •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作者:范祥雍 编

    从古代典籍中汇辑《竹书纪年》原本佚文编校而成,吸收了清代学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近代学者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的学术成果,并加以校订增补。
  • 左氏会笺

    作者:竹添光鸿

    《左氏会笺(共5册)》是日人竹添光泓为《左传》做的注疏性质的一部鸿篇巨制,是研究左传的必读书。竹添光泓有名竹添进一郎,1842-1917,日本著名汉学家,著有多部汉学著作,其中以《左氏会笺(共5册)》最为重要,杨伯俊注《左传》多所引用。全书以中文行文,日文作为旁注,资料收罗完备,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真知灼见,时入眼帘。噫!日人之精通汉学如斯,使我辈汗矣! 《左氏会笺(共5册)》收入汉文大系,版权页上表明明治四十八年发行,昭和五十三年三版再发行。此书颇为难找,我有幸拜读,宝爱不已,现全部扫描,在兹发布,以飨读者!
  • 先秦卜法研究

    作者:朴载福

    本文是在以往甲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卜法的一次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文章运用考古学方法,对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各考古学文化出土卜用甲骨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卜用甲骨的出土背景、类别与时地、整治方式、钻凿形态、起源与衰落以及甲骨刻辞的行款走向等问题,并通过《仪礼》、《龟策列传》等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相互参验,就先秦时期的占卜程式进行了探讨。这项研究,除了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卜法之外,对卜用甲骨的断代、卜辞的通读以及运用卜用甲骨探讨考古学文化面貌等,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作者:苏秉琦

    本书是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为大众撰写的一部考古学著作。书中以其60余年的考古生涯为主线,回顾了他在实践中探索考古学科理论和方法所走过的艰辛道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过程和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方面的主要成就,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
  •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作者:王国维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三十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魏襄王二十年便滑再纪下去。《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这部史书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书》;由于它按年编次,又被称为《纪年》。有时还冠上出土的地点,被称为《汲冢竹书》或《汲冢纪年》。一般称为《竹书纪年
  • 头颅中国(最新修订本)

    作者:黄摩崖

    读史从头开始,五千年中华文明即肇始于先秦。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不仅仅是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更是传承于血脉中的DNA。 本书是一本视角新颖、观点独特的先秦文明史。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宝藏,作者以“头颅”为寓,重返先秦去寻找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作者打破了以往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分而论之的著史格局,全方位地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先秦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