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先秦史

  • 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

    作者:马卫东

    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发生了深刻变革:在霸政体制下,一些诸侯国突破五等爵制的约束,大肆扩张领土并分封卿大夫,从而引发了“国”与“家”的斗争;“国”与“家”的斗争,导致了大夫专政的局面,但各国的政治特色不尽相同;由公族分化而来“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逐渐成为“君统”的对立物,公族政治走向衰落;卿大夫家族内部。宗法制度和家臣制度也逐渐瓦解。春秋贵族政治历史变迁的总趋势是:从鼎盛走向衰落,由分权走向集权。
  • 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

    作者:张政烺

    本书收入张政烺先生研究甲骨文、金文与商周历史的文章30多篇,大部分已公布过,只有致裘锡圭讨论殷墟卜辞问题的信为首次发表。本书是治先秦史和古文字学者的必读书。
  • 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作者:白国红

    本书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探讨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赵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之国——晋国的显赫卿族,它以一异姓来投者的身份,在晋国经历了由大夫而卿而执政而分国为君的发展历程,正是春秋时期王纲解纽——霸权迭兴——政出家门——瓜分公室这一政治格局演变的具体而微的反映,其间,起伏跌宕,荣辱相掺,最终,联合同盟卿族,摈弃异己势力,离析晋国母体,成为自立干诸侯之林的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且开战国七雄争强之局,其影响绵远悠长,意义重大。
  • 战国会要(上下)

    作者:杨宽

    历代会要丛书之一,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各项制度的资料汇编。
  •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作者:沈长云,杨善群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用理性的视角向作者展示了中国古代战国史与战国文明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 先秦史

    作者:沈长云

    至今,先秦史上的许多问题仍处在众说纷纭之中,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例如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古代国家政体、古代社会形态、华夏民族的起源及形成,都是十分重要且至今未在学术界取得共识的基本理论问题。涉及具体史实的问题也不少:首先是夏、商、西周的年代问题,迄至今日,已发表的断代史著作所采用的年代数据都不统一,仅周武王伐纣之年就有好多种说法。它如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商周生产力水平暨农业劳动方式,商周家庭及社会结构,商周政治与文化之异同,商周暨春秋时期的军制,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转型的內涵,所谓井田制及战国土地制度,乃至部分诸子著作的年代,等等,均在学者中存在着很大争议。……本书在吸收大量先秦史研究成果和把握最新的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书中有较多内容都是以往的先秦史著作或缺的。为了增加阅读效果,本书又使用了不少插图相信能为读者提供更为直观、客观的史料。
  • 西周封国考疑

    作者:任伟

  • 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历史的剖面

    作者:李宗侗

    《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初刊于1938年,主要内容是将希腊、罗马古邦与东周列国时的中国社会加以比较,以证明二者属于人类进化史的同一阶段;同时用图腾制度的各种遗痕来证明中国史前时代曾有过图腾社会,再进而与现代初民的图腾制度相比较,以证明他们亦属于人类进化史的同另一阶段。《历史的剖面》成书于 1965年,是作者接受“及门诸子”之劝,“搜集旧文”而成,收录了《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读水浒记》、《校印筹办夷务始末后记》、《曹雪芹家世新考》等16篇文章。
  • 周代礼乐文明实证

    作者:贾海生

    本书利用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等学科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周代礼乐文明进行了复原式的研究,涉及凶礼、吉礼等礼典及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楚礼,提出了不落俗套的观点,并进行了合理的论证。本书共分十章,围统周代礼乐文明而论题各有侧重。
  • 中国通史

    作者:萧璠

    《中国通史:先秦史》为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才,共同撰写而成。金书按朝代共分七卷(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近代史),凡丸十余万言。所记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探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状及其变迁。所述重在勾画历史轮廓及史事变迁的因果、影响。叙述简明扼要,论史则兼及人事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技术原因,不以人物忠奸智愚为单一的考量指标。1978年书成,以叙述精到、议论持正、文笔清顺名闻当时。畅销三十余年,为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中国历史普及类读物之一,并广泛流行于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 商代宗教祭祀

    作者:常玉芝

    《商代宗教祭祀(商代史·卷8)》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祀所设置,人殉人祭,对甲骨文中的祭仪名类进行全面梳理,阐述王室周祭祀谱,有关祭仪和庙制,剖析宗教祭祀活动的性质,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层面诸如社会凝聚力、情感寄托、宗教功能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

    作者:沈长云,张渭莲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在全面回顾与总结学术界有关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重新进行理论上及史实上的认真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是国内外学术界一致瞩目的重大学术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考古界不断传出的与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有关的重大发现的消息,这一问题的讨论蔚为热点。 但是,碍于学者对相关理论的不同理解,以及学者所采取的不同研究方法,有关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例如我国古代何时进入国家状态.我国最早的国家形态为何,这种形态的国家又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古代中原以外是否存在有国家等等,仍是人言言殊,未曾取得真正一致的认识。
  •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

    作者:张传玺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按时间顺序,对上起原始社会、下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先秦政治文明进行了系统而简要的介绍,使读者得以对先秦时代的政治文明有一前后贯通的整体理解。涉及禅让制度、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政治制度的形成及演化、封建诸侯、农业生产及赋税等多个论题,对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如诸侯争霸、民族融和、各国变法等也有翔实清楚的叙述。全书从历史实际出发,讨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字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 《竹书纪年》与夏商周年代研究

    作者:張富祥

    内容简介: 本稿从流传至今的《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入手,梳理两个版本的传播过程,探讨两者的成书、原貌和相互关系,提出了今本形成于唐代开元的观点,并肯定今本对复原古本的价值。进而逐一具体推求了《竹书纪年》的西周、商、夏的年代,并编撰了校订后的《竹书纪年》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同时就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的一些结论提出质疑,并在附录中就有关的利簋铭文诠释、《国语》天象记载、金文历谱等作专题讨论。
  • 楚器名物研究

    作者:黄凤春,黄婧

    《楚器名物研究》从大量的楚国遗存以及楚国简牍文字材料着手,从服装配饰、饮食器具、车马舟楫以及建筑陈设等方面对楚国的历史名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了解和认识楚国灿烂的文化和古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 时惟礼崇

    作者:徐坚

    《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以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为主要框架,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重新阐释东周之前的青铜兵器。在技术层面上,规避了蒙特柳斯式类型学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渐进演化等预设观念,采纳兼具通则观念和历史特定性考量的物质文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青铜兵器形式风格的功能化和美术化两个倾向。在社会层面上,《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物质性、空间性和学术史三种情境概念,提炼出戈-矛组合和钺-刀组合等社会等级表达方式,揭示了作为社会区分标识的物质的内部多元和复杂程度。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尝试以认知考古学和情境考古学思路局部复原青铜兵器的文化归属、性别认知和信仰与禁忌。对与铜兵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另一条线索——玉兵的讨论表明早期中国礼制体系的多元和互动本质。 因此,《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青铜兵器就是青铜礼器,单纯依靠唯一材质甚至唯一器类复原早期中围礼制制度是危险而误导的。针对宾福德的经典理论,《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在方法组合、系统的界定、考古学观察的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 殷契释亲

    作者:赵林

    本书稿是研究商代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的一部力作。作者采纳欧美人类学在亲属制度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论和民族学参考案例,进一步剖析了商王室在婚姻、宗族、继嗣、社群意识形态与象征性等方面的规律,为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社会形态提供了可资深入探讨和评估的平台。到中晚商,随着核心家庭的形成,王位开始偏向于在生身父子两代间传承。婚姻、家庭形态的历时演变带动了王室王位传承法则的改变。
  • 左传纪事本末(全三册)

    作者:高士奇 撰,杨伯峻 点校

  • 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

    作者:朱继平

    《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学观察》试图通过还原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进程,以族群地理的分析法剖析华夏认同与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与发生途径。作者充分结合淮水流域的空间特征,从金文所见“他者”意识与早期族群整合过程中地理与社会边界基本重合的时代特征出发,将西周金文所见淮夷族群界定为一个松散的地域性政治军事联合体,同时将周代淮夷诸族的华夏化进程解构为“异族一服孳一齐民”三阶段,由此阐释了早期淮水流域从华夏边缘走向华夏中心所渐次经历的“异域”、“外服”、“郡县”等人文属性。书中还利用新出资料,对周室与淮夷的战争、淮夷诸族的地域分布及成员构成等问题进行考订,提出了较多富有新意的解释。
  • 《竹书纪年》解谜

    作者:[美]倪德卫

    《<竹书纪年>解谜》重构了《竹书纪年》原始文本的前303条竹简,讨论分析了商周递嬗之际的年代,并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人对真实年代篡改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