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书法

  • 清代名人书札-共六册

    作者:《清代名人书札》编辑组 编

    《清代名人书札(套装共6册)》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有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情况,有对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议论,有对吏治和官场一些现象的指摘,有对国家将被列强瓜分局势的担忧,有应付庚子赔款,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记载,还有一些民俗民风、学术探究、典籍整理、雕板印书的讨论等等。这些信札是私人往来,所谈多是作者亲身见闻,对于研究者是宝贵的资料。 这些传统书札在形式上也令人艳羡:我们还能够写一封这样的信吗?文辞典雅,格式有礼,体现着中国人[自谦而敬人]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气质。书札的作者具有很深的文化造诣,这些书札都是书法精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书札称谓讲究,没有[我、你、他]的直白不修;在格式上,抬和阙行礼如仪,体现对人的敬重。
  •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作者: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对中国书法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全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书法形式构成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对书法有关现象的解说。作者基于对书法作品中时间和空间共生这一基本特征的思考,为书法的形式构成建立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并运用它对笔法史、章法史、书法与绘画基本性质的比较等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作者对书法现象所引发的语言学、美学与哲学各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由此而将书法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思想领域。
  • 龙门二十品

    作者:《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编

    《龙门二十品》是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为“魏碑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法史上有“魏碑体”的称誉。
  • 书品

    作者:蔡邕

    《书品》内容简介: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我国古代的书学论著,从汉代赵壹《非草书》到近代康有为的《书镜》(又名《广艺舟双楫》),有丰厚的文献资料。其形式有骈文、诗赋、书启。有随笔、题跋、专著。还有丛书、类书、目录。其内容《佩文斋书画谱》分为书体、书法、书学、书品和书家传。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分为史传、作法、论述、品藻、著录、杂识。 对于古人这份丰厚的遗产,我们的研究十分不够。与其他古代文艺理论相比,如诗论、词论、文论、画论,更显薄弱。与书法这门我国独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很不相称。 此书乃古代书论的选注本,所选为各时期有代表性的著作,收全文,不作节录。对原文加以注释。
  • 欧楷解析

    作者:田蕴章

    《欧楷解析》内容简介:我原先估计最多再有两个月就可以脱稿,谁料修稿的时间竟花了四个多月。在修稿过程中占用时间最多的是作者把初稿中一些较为华丽和文雅的词句几乎全部改为口语化,经询问我才了解了作者的意图,他说:“讲授技法要像掰开馍馍数馅一样,必须使人听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这里不是卖弄文采的地方。我们编写的教材应以有初中文化者即能读懂,有大学文化者也能受益为准则。”这就是作者数易其稿的指导思想。此外在修稿过程中,作者把原先写好的几百个范字全部废弃而一律换为欧阳询字迹。作者说:“我本意是用手写之墨迹来解释欧阳询碑刻之笔意,使初学者能在临欧过程中‘透过刀痕见笔痕’,但良好的意愿可能带来副作用,就是说可能误导初学者把我的字当做范字而忽略了欧阳询字迹的权威作用。”作者的这番话是有社会背景的,近年来,追踪田蕴章书法已渐成风气,对于这种“幼稚”的现象,蕴章也曾无数次地劝阻,甚至用强硬的口气提出批评。
  • 苍凉的独白书写

    作者:原著: 蘇軾,导 读:蒋勋

    《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在写下了这首遣兴的诗作,表达了他的人生之叹。诗意苍凉,表达了苏轼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之中,下笔而出的。 导读者蒋勋老师认为《寒食帖》不能单一看某一个字,整个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响曲乐章般庞大壮阔的配置,感受到创作者行走于文学与书法之间惊人丰富的魅力。苏轼嘲笑自己的书法是“石压哈蟆体”,而一般他的字会被解读成“豪放”。阅读《寒食帖》上的字,则会发现其实豪放的大架构里不失细节的温柔婉约。《寒食帖》最后一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蒋老师把这几个字,形容成像诗人的表情,愁郁、荒凉、困顿,像最顽强的生命,像冬寒秃枝,看似颓败,却在内里蕴含隐匿发枝发叶的生命力。 蒋老师认为从《寒食帖》,可以了解苏轼如何在自我调侃、自我嘲笑里完成一种毁誉之外的豁达。
  •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

    作者:俞丰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从书法角度出发,集合一定规模的历代经典碑帖,并对它们进行全文注释和译文,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帖之暇阅读,了解这些金石文献的学术价值,品味它们的文学趣味,为“读帖”提供一本不同视角的参考书。收入《经典碑帖释文译注》的作品,以一百篇为规模,以“书法经典”和“文本可读”为标准,以秦代为上限,以元末为下限。
  • 漢字書法之美

    作者:蔣勳

    五千多年前,象徵黎明曙光的第一個漢字出現了,文字在天地之間被創造出來,在動物骨骸、金屬、石頭、竹簡、紙帛上被記錄下來,在各個朝代以或沉重樸厚,或飛揚婉轉,或森嚴宏大,或肆意狂放的書寫線條,完成了每個時代美學最集中的表現。 到了現代,漢字不曾消失、不肯遺忘,更將擁有悠長豐沛的活力。 給小朋友一堂走出戶外的書法課吧!看看大自然間處處流動的線條之美,打開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 給自己一趟感受生活的文字巡禮吧!匾額對聯、招牌標誌、舞蹈繪畫,字不再只是文字,都有它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蔣勳說:書法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現實裡的記憶,是還原到初寫自己名字時的認真…… 作者以他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說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文字編織成畫面,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代的漢字時間光廊,東方書寫的敬意與喜悅,就在你我的指間心中! 简体中文版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翰墨风神:故宫名篇名家书法典藏·楷书卷

    作者:陈万雄 策划

    本卷收赵孟頫、鲜于枢所书《道德经》和文征明书《前后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透过赵、鲜于之书,可对比同一时代不同书法家之风神。透过文书,则可体会同一书家,不同年纪之笔墨韵味。
  • 兰亭秋夜录

    作者:周汝昌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尘封四十余年的关于《兰亭序》帖本研究文章的集结,其中《兰亭秋夜录》一篇,并手迹首次问世。文中主要质疑了“定武本”的价值和地位。由笑贾、罪黄、质姜、洗薛以及疑欧五部分组成。论证严密,史料翔实,作为一篇书法艺术类论文,掷地有声。写于同时期的9篇研究和赏析《兰亭序》的论文,从《兰亭》真伪问题的讨论领起,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的方式,填补了《兰亭序》研究历史上的一些空白。 本书收录了周汝昌先生对于私人珍藏的16件《兰亭序》帖本的题跋,手迹精准而又充满了感情,弥足珍贵。不仅为《兰亭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更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角度。另外,本书还收录了周先生于文革期间前后三次背临《兰亭》的手迹,也非常值得周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
  • 书法指南

    作者:俞剑华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 书法指南之类的普及读物,可谓多矣!而由一位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写就的这种入门小书,却是难得。后世学者评价这本《书法指南》:这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可惜这样的大家小书,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作者:启功

    本书是著名学者启功先生的探讨人生的文章结集,内容涵盖了师友、文化随笔、诗词散论和学术论文等。本书撷取了启功先生的著述中最感人、最生动、最深入浅出、最发人深省的数十篇诗文。其中有这位历经坎坷的老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有对师友亲人的深情回忆,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见解,也有对世事达观洒脱的幽默风趣。全书以朴实的文字,真实自然地记录了启功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命运、磨难、名誉、地位、金钱的超然态度。透过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一位历经坎坷却性格开朗,成就斐然,令人感动的启功先生。
  • 极端之美

    作者:余秋雨

    《极端之美》(全彩精装版)为余秋雨最新作品,详细解说了“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借以申述一个重大趋势: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普洱茶,只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个代表。《品鉴普洱茶》这篇文章曾在《普洱》杂志上发表过,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读。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全国的茶庄、茶客在品鉴和流通那些顶级普洱茶时,都会来参考这篇文章。可见,在今天,生态文化的地位确实已经提高。 为此,余秋雨教授故意把三篇文章的次序做了一个颠倒。先奉上一杯好茶,再听一些曲子,最后以笔墨收尾。 此外,由于余秋雨教授特别看重文化的感官确认,所以本书专门精心配了200余幅全彩插图,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品味、感知中国文化的“极端之美”。
  • 王羲之《兰亭序》

    作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冯承素 摹写

    《王羲之《兰亭序》 原色法帖》: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 古色今香

    作者:张充和 书,孙康宜 编注

    笔笔稳贴,字字生姿,琴曲书画大家张充和题字墨宝,诚书苑之奇葩,字林之精品。 今近百幅张充和书法佳作、封面题字,由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精选编注,并辑入张充和自选的手书诗词、工尺谱和条幅等作品,独具创意,别开生面,汇为《古色今香》:第一集收录张充和给自己的题字,如工尺谱《思凡•芦林》、诗词《小园》、《桃花鱼》等;第二集收录给沈从文的题字,如书名、挽联等;第三集收录其他方面的题字,上辑题给白慎谦、金安平、孙康宜、傅汉思、黄裳、焦承允、顾彬、钱存训、沈尹默、施蛰存、史景迁、周有光、余英时、董桥等,下辑题给新近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庆典、北京语言大学及中国文化研究社、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每一个字都像一副面孔,或眉清目秀,或启唇欲语,在纸面上呈现出各自的神容,适合展玩、收藏。 综观《古色今香》与《曲人鸿爪》,一为张充和题字选集,一为曲友题赠张充和选集,比足并辔,击节可赏。 今天四对夫妇,顾传玠、张元和、张允和、沈从文、张兆和、傅汉思都离我而去,张充和还生活在美国。张充和受到的传统教育最多,是书法家。 ——周有光 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 ——欧阳中石 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姐妹中我闻名最早、相识最久、相知最深的则是充和。 ——余英时 她是我的长辈,九十多岁高龄,笔力依然如此劲秀!可佩! ——许倬云 对张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书画,当今才女。 ——白先勇 充和先生送过我一幅墨宝我已然很满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董 桥 张充和题签,多参以六朝墓志笔意,具端庄古雅之致。 ——白谦慎 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 ——陈平原
  • 傅山的世界

    作者:白谦慎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必读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 和风汉韵:日本书道之美

    作者:上海博物馆 编

    日本书道中的美学与哲学,从书之美到物之美,从设计之美到生活之美,从艺术之美到文化之美。素纸黛墨间,和风柔淡,汉韵悠长。 青山杉雨是近现代日本书坛巨擘,其书法从篆、隶、行、楷,直到假名、篆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已入炉火纯青之境,有“一作一面貌”之美誉。2013年4月20日至5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汉韵和风:青山杉雨的收藏与书法作品展”,本书为此次展览的延伸读物。在这里,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富田淳、岛谷弘幸等专家,以及我国著名学者、艺术家陈振濂、朱锷等,用书法般流畅舒展的文字,配合以丰富的书法作品插图,为我们勾勒出青山杉雨的书道与人生,进而论及日本书道的历史、与中国书法的因缘,直至书之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书中还附有“日本博物馆巡礼”特别篇,收录有100家日本博物馆的基本信息和介绍,既可作赴日旅游之实用导览手册,亦可通过阅读,享受一场纸上的日本博物馆之旅。
  • 汉字书法之美

    作者:蒋勋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作者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