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设计理论

  • 艺术与视知觉

    作者:【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新编)》是一本完全重新编写过的书,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似乎正在面临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被大量空泛的理论探讨所淹没。这使得公众形成一种印象:艺术飘忽不定,很难把握。这是因为那些人太多得使用理性思考和理论探讨的方式对待与艺术有关的问题。
  • 建筑的七盏明灯

    作者:约翰·罗斯金

    《建筑的七盏明灯》是罗斯金的一部有关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享誉英美艺术界,为好几代人评判艺术价值提供了标准。该书阐述了建筑的七大原则:“牺牲原则”、“真理原则”、“权力原则”、“美的原则”、“生命原则”、“记忆原则”和“顺从原则”,为二十世纪的很多建筑和设计提供了灵感。此外,罗斯金认为建筑是从先辈手中继承下来的东西,并映射出先辈生活的景况。这种思想对当今的建筑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 王受之讲述产品的故事

    作者:王受之

    精彩摘要: 大凡讲到意大利设计,人们脸上都会流露出一抹轻松的微笑来。如果看到巴托里设计公司(Bartoli Desing)的作品.那微笑就会更加灿烂了。我在学院开的一门课是”娱乐设计概论”。课堂上有学生问道:“日本动漫画和美国动漫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美国的动漫画是大军团,大公司合作的结果,目标是利润巨大的市场:而日本的动漫画是很个人化 的创作。因此更加具有创作上的个人色彩,更加具有强烈的个体风格,也更加具有市场的弹性。”我说。我想这一说法。也可以应用在美国产品设计与意大利产品设计之间的区别上。意大利设计公司都不大。往往是三两个人的组合,他们设计的作品也往往没有采用美国那种大规模企业生产的方式,而有点作坊生产的意思,批量不大.但是却讲究设计细节。巴托里的设计,走的是一条很雅致的风格路线。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的有机形式,但是色彩就丰富得多了。而且在有机形式的使用上,也更加具有娱乐色彩,更加有趣。北欧的有机现代主义,往往比较严肃,不苟言笑,而意大利的设计,却是神采飞扬,充满欢乐的。比如这个公司设计的“塔克塔门把手”(Tacta door handler,for Colombo Design)、叫“云”的可以堆砌的塑料椅子(CIoud armchar Segis 1999).不但流畅优雅.并且价格并不高。把价格低廉的塑料产品通过设计而赋予高贵的感觉,是意大利设计的突出能力。说他们“化腐朽为神奇”自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通过设计将普通的物件变成走俏的商品.则真是他们的独门功夫了。巴托里说:我们喜欢设计一些友善的、不唐突的作品,放在那里总是能够让你找到感觉,(we like to design friendly,non-obtrusive products,which you feel might always have been where you place them)。话讲得很孚实,其实要做到可不容易。巴托里设计公司是由卡罗·巴托里(Carlo Barto)在1963年建立的意大利设计公司,基本上是个家族公司。意大利好多公司,包括时装企业范思哲、普拉达等等.都是家族企业,意大利人在这方面有点像中国人。巴托里公司的设计领域很广,以家具和家庭用品为中心,也扩大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方面。他们的设计获得过很多重要的奖项,卡罗本人曾经获得米兰设计三年展的最高奖项——金罗盘奖(Compasso d’Oro),该奖在设计界就好像是奥斯卡奖在电影界的地位,显示了巴托里设计的实力。
  • 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

    作者:黛比.米曼

    王志弘、孫大偉、陳宏一、詹宏志 好評推薦平面設計大師在想什麼……尖銳、直接、幽默,步步攻防的深度訪談設計大師想的和我們哪裡不一樣?創意發想有沒有一套流程?如何開創獨一無二的風格同時成功地銷售產品?大公司的處世哲學?工作室的生存之道?藝術教育的影響力?最好及最糟的作品、令人害怕的事、上一次掉下眼淚……在設計領域工作二十多年的黛比.米曼,熟悉每位設計師的生涯發展,在和大師Neville Brody、Stefan Sagmeister、Peter Saville等人訪談之中,她敏銳而友善、同時又帶有挑戰性地展開對話,她步步為營想要一揭究竟,而每位設計師則像是魔術師,總能在途窮時施術,換掉手上的底牌,如此攻防造就這本精彩至極的訪談集。訪談不限定在作品探討,而是從早年啟蒙、生活、夢想談起,逐漸觸及對設計的態度、接案規畫、和設計一行的甘苦點滴。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使人探知設計師們的內在,這又巧妙的和作品脈絡相循,甚至有些是孕育出偉大作品的奶水,對於從事創意工作的人有不少的啟發。書中21位設計師許多曾是業界的刺蝟,回首幾十年生涯路,他們真誠流露,自剖經營與創意思維。平面設計不同於純藝術創作,它具備商業色彩,負責將訊息遞送給觀者。書中的對話兼具教育與娛樂性,使讀者見識他們如何思考與看待世界,同時,讀者從中還能看見他們如何得以創造出精彩絕倫的作品。
  • 世纪设计提案

    作者:黑川雅之

    《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充满智慧,同时出现了很多有强烈的人性化的文章。当读者在字字珠玑中浮想连翩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浪漫遐想,它们不断冲击着我们脑海中的创意细胞。我们似乎可以透过i-MAC的透明外壳听到哈雷摩托车的轰鸣;在褶皱装的线条中领悟时尚前沿的色彩,也可以向卫星导航系统和隐形战斗机的驾驶员一样享受准确定位的乐趣;在扫描一段又一段的文字信息中,这些创意的设计思想,放大并构筑成了我们脑海中交织的网络轨迹,使我们在一个超越文字与平面的信息宇宙中自由翱翔。 当然,在解读和翻译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难以逾越的屏障,大师们精彩的造诣往往很难用现有的语言来进行直译,而回味无穷的观点,也有可能被规范的词句所约束冲淡。我企图去突破,但有限的能力最终也无法将所有的清彩一一呈现,因此,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希望通过《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能够为中国的设计界提供一些来自于日本设计专家们的精辟见解,通过相互交流,使我们对人类未来设计的大趋势增加更多的理性认知。
  • 秩序感

    作者:[英] E.H. 贡布里希

    书的导论部分介绍了自然中的秩序及其效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图案研究方法。前几章论述的要点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对装饰的批评,对淳朴自然风格的崇尚以及对设计的争论。有关这些理论性问题的研究,罗斯金、欧文·琼斯和哥特弗里德·桑佩尔等著名批评家都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本书的研究则又增添了新的成果,它试图表明手工艺人的图案制作实践是对材料、几何法则和心理压力等限制因素的挑战所作出的反应。在随后的几章里,作者依据最新的研究材料,考查了视觉秩序的知觉及其效果。最后四章的主题是心理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作者讨论了装饰传统的顽固性,以及不断变化的风格和各个时代的不同时尚又是如何促使这些传统逐渐发生演化的;作者还讨论了象征符号在装饰纹样的起源和使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怪诞图案这种游移于魔术和幽默之间的图案产生的心理根源。在结束语里,贡布里希把装饰图案和其他艺术门类作了一些类比,通过这些类比,他把装饰设计的空间秩序与舞蹈、诗歌,特别是音乐的“时间图案”联系了起来。最后他还探讨了产生于20世纪的“活动艺术”。
  • Inside Apple

    作者:Adam Lashinsky

    INSIDE APPLE reveals the secret systems, tactics and leadership strategies that allowed Steve Jobs and his company to churn out hit after hit and inspire a cult-like following for its products. If Apple is Silicon Valley's answer to Willy Wonka's Chocolate Factory, then author Adam Lashinsky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golden ticket to step inside. In this primer on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author will introduce readers to concepts like the "DRI" (Apple's practice of assigning a 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 to every task) and the Top 100 (an annual ritual in which 100 up-and-coming executives are tapped a la Skull & Bones for a secret retreat with company founder Steve Jobs). Based on numerous interviews, the book offers exclusive new information about how Apple innovates, deals with its suppliers and is handling the transition into the Post Jobs Era. Lashinsky, a Senior Editor at Large for Fortune, knows the subject cold: In a 2008 cover story for the magazine entitled The Genius Behind Steve: Could Operations Whiz Tim Cook Run The Company Someday he predicted that Tim Cook, then an unknown, would eventually succeed Steve Jobs as CEO. While Inside Apple is ostensibly a deep dive into one, unique company (and its ecosystem of suppliers, investors, employees and competitors), the lessons about Jobs, leadership, product design and marketing are universal. They should appeal to anyone hoping to bring some of that Apple magic to their own company, career, or creative endeavor.
  • 設計中的設計

    作者:[日] 原研哉

    到底何謂「設計」?對一位專業設計者而言,這是一個相當基本的問題,而對我的人生也一直在追尋著這個答案。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當下,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全世界正陷入一大改革的漩渦中,對於商品或溝通等等的價值觀也隨之動搖。 當科技正要重新改造世界時,卻往往犧牲了蘊藏於生活中的美感價值。當技術與經濟掛帥且強領者世界向前邁進的同時,生活中的美感也正不堪於此瞬息萬變而發出哀鳴。當周遭的一昧追求感官刺激的同時,何不豎耳傾聽那悲鳴聲?注視那細膩的美感難道不重要嗎?最近這念頭一天比一天更加地強烈。
  • 身體評估之OSCE臨床能力鑑定

    作者:蔡秀鸞 總校閱,王采芷,黃秀麗,楊瑞珍,

    客觀的結構式臨床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是評估臨床能力的方式,藉由模擬臨床情境配合臨床檢驗數據或影像,可偵測傳統筆試所無法測得的臨床技巧、態度及行為。因此建立OSCE作為臨床實務考試,提升醫護理臨床專業能力,保障病人權益,進而提升照護品質。
  • 為什麼設計--原研哉與阿部雅世的對話

    作者:原研哉 / 阿部雅世

    設計是什麼?為什麼設計? 原研哉與阿部雅世,東京與柏林,居住在兩個不同城市的設計者,進行了一場以「設計」為題的討論。本書是兩位作者的精采對談錄,他們結合自身對於設計的想法與實踐,融合彼此對於東西方文化的觀察,在「如何理解設計」、「設計的語言與溝通」、「設計的潮流」、「設計與生活」四個大主軸之下,深入探討設計的根本,以及種種與設計相關的有趣議題。 王志弘:平面設計師 王增榮: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安郁茜: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創意系系主任、作家 官政能: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教授兼副校長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義大利國家建築師 詹徫雄:學學文創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編輯 劉 開:平面設計師 蘇耀昌:JRV International創意總監 序 我與阿部雅世相識是在2004年。在主辦完以「HAPTIC(感覺的覺醒)」?主題的「竹尾紙展(TAKEO PAPER SHOW)」之後,計劃將展會內容整理成書,便與參展作家舉行了幾次座談會。那時,正好從米蘭回來的阿部雅世也被邀請參加了。可以說跟她初次見面的時候,展覽會的事情已經結束了。座談會的成員還有紡織品設計師須藤玲子和我,共三個人。記得那時我們基本上是初次交談。 我們的談話很愉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對歐洲和日本的種種直言不諱的評論特別具有說服力,因為這都是從她個人的切身體會出發的。在海外工作的人往往以當地的標準來評價自己,所以我們只能唯唯諾諾地對那種具有異國情調的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和感覺表示欽佩。但阿部雅世卻不是這樣。與其說她在國外受到好評,倒不如說她具有在國外才必須要有的那種「自我展示」的主動意識。也就是說,她在不同的文化中,鼓勵著那些沒有好好學習或工作的學生和職員,要作為一名積極主動的日本人在歐洲奔走。 阿部雅世認為,日本和歐洲所共有的問題,以及本世紀、全世界的人們所要面臨的迫切問題都非常清晰。而且,跟她談話多久都覺得沒有盡頭,感覺在那些話題背後隱藏著更多的話題。就像貪心的小孩兒似的,雖然從聖誕老人那兒得到了禮物,但還總惦記著聖誕老人背著的那個巨大的袋子。從那時起,我就默默地期待能與阿部雅世暢所欲言。 本書談話的前半部分在東京,後半部分在柏林。東京篇以我接受採訪的形式開始,柏林篇相反是以我向阿部雅世...MORE>>目錄 序言 東京篇 第一章 如何理解設計 設計的入口∕創造智慧和想像的容器∕裝飾是力量的象徵∕我在進行「精神」的設計∕平面設計的訓練∕連續不間斷∕為什麼在大學教課∕讓人們知道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引領價值的轉變 「舒展」不如「褶皺」∕創造存在感的方法/原研究小組的夏季集訓∕採取有成效的方式 第二章 語言與溝通 設計師必須是解釋的專家∕大部分工作是寫企劃書和委託書∕像整齊漂亮的動物毛那樣的設計是最理想的∕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不要隨便說什麼「簡單」∕空白就是在改變秩序中產生的空隙∕日本的富有在於充滿變化∕語言的感受性∕對內的語言和對外的語言∕關注視覺導航∕快樂的使用說明書∕努力研究如何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體力充沛嗎?」 第三章 設計的潮流 技術驅動和採取什麼樣的立場∕日本是如何宣傳的∕迅速發展的米蘭沙龍展覽會∕所謂Salone方法∕用來自日本的纖細,嘗試說服世界∕對欲望形式的美化∕於「經濟」之後到來的事物 第四章 設計與生活 從百貨來看日本和歐洲∕廚房是設計的集合∕生活和家用電器格格不入∕「日本車」和組合廚房用品∕建設家庭是一種試驗∕如何在現代中生活∕同潤會建造的公寓明明是集體公寓的好典型∕不要看你擁有什麼,要看你能分享什麼∕創造未知的「和」∕進屋必須脫鞋,這是不能妥協的一點∕最近100年,日本沒有形成居住方式的規範∕何?
  • 设计中的设计

    作者:[日] 原研哉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