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审丑:万物美学

    作者:[英] 史蒂芬·贝利

    什么是“丑”?这个时代最卓越的文化评论家之一史蒂芬贝利娴熟精妙地将数个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遗产和文化史串联编织在一起,探讨了丑以及与丑截然对峙的美。他对美丑本质的论述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次发现之旅。丑是否只是肤浅的外在表征,或者说某种优美的工程技术精品——比如一架B-52轰炸机或一把0.45英寸口径的柯尔特手枪,如果它们的功用是杀戮或残害生命,那么其同样也是丑恶的吗?什么是“堕落的艺术”?又为何被人们认为是堕落的?山脉为什么是自然的庄严崇高的表现,而仅在两百年前,它们还被当作是令人厌憎的事物,要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开?纹身与犯罪之间,如果真有关联的话,那两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为什么会举办“世界上最丑犬只”大赛?最后也是终极的一个问题,如果世间根本没有丑,那么美又是从何而来?贝利以引人入胜,不时还诙谐逗趣、信手拈来的惯常风格,探寻和阐释了万物的审丑。 ◆全书豪华精装、全彩印刷 ◆继“当代达芬奇”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之后,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丑书”《审丑》中文版首次出版 ◆艺术评论界大腕史蒂芬.贝利,详述数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怪诞滑稽、畸变异形和恐怖邪魔之物…… ◆《审丑》是世界上最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美学著作之一。 ★ 人们是怎样论定何为丑陋、何为美丽的?在时间流变的过程中,某种丑陋的事物又是如何转而被划入美好的范畴?是否真有丑陋这回事,这跟个人的品位喜好又有多大关系?或者说丑陋作为一种状态,是否不受人为干涉,自然地存在着? ★ 贝利坦诚直率、富于洞见,偶尔还有些矛盾分裂的写作风格与丰沛充足的知识相结合,论述中触及了从铁路到花朵,从小摆件到建筑等几乎所有事物,对丑陋这一最具趣味魅力的主题进行了令人解颐的阐发。 ★ 本书通篇都配有插图,是一份视觉与文字的双料珍品,定能让你在捧读之际欲罢不能,感到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 植田正治小传记

    作者:植田正治

    自谦为“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植田正治,是被公认为与荒木经惟、森山大道同等级的摄影大师,同时也是第一位获颂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的摄影师。本书收录170件由植田正治特别挑选的重要经典作品,并以随笔形式,描述他拍摄的过程与想法,清楚诠释所谓“植田调”的风格和概念。 《植田正治小传记》是植田正治于1974年至1985年十二年间,在日本专业摄影杂志《每日摄影》上的连载集结。内容收录了植田正治摄影生涯中具有特别意义且重要的作品系列。他为这个专栏命名为“小传记”,其蕴含了双重的意念:一是他个人的(摄影)自传,二则是他期待透过摄影镜头,记录了与被摄者之间的交流,以及作为他们活在当下的见证。 植田正治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象许多摄影师环游世界,寻找新鲜惊奇的人事物,而是多以家乡、身旁的家人朋友作为摄影主题,他喜于在熟悉的人事物中挖掘其独特的角度和观点。此外,除了摄影作品之外,本书还难得收录了由植田正治亲自撰写的多篇摄影随笔,透过他浅显易懂、自然真实的文字,让读者对“植田调”以及这位谦逊的摄影大师的摄影风格和想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 文豪之家

    作者:(日)高桥敏夫,田村景子 主编

    窥其居,沐大师风雅。 三十六栋日本文豪私人宅邸,完全写真 三十六位日本文坛巨匠,详尽的鲜活人生 一睹文豪生活场所,探巨匠之写作舞台、卓越文字之源。 夏目漱石、江户川乱步、谷崎润一郎、松本清张……从明治、大正到昭和,他们是日本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本书带您走进他们的私生活场所,去一探他们写作的舞台、卓越的文字之源。 本书图片精美,资料翔实,对太宰治、夏目漱石、江户川乱步、谷崎润一郎、宫泽贤治、林鸥外等几十位日本近代文豪的宅邸进行了介绍,展示了文豪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为了解一位作家、阅读一部作品,增添了更具趣味的视角。
  • 京都人生

    作者:[日] 鹫田清一

    林立的古寺,薄弱的历史观。 比起自然,更为亲近技巧和虚构。 热衷滑稽可笑之物,大街小巷藏奇人。 独特的构造,有许多孔洞,与“彼岸”相通。 三件物,城中老街有,郊外新城无:古树,宗教设施,清寂角落。这些地方,是世界的开口…… 在京都,这样的开口,比比皆是……比影视中描述的,更为形而上学、更为妖魅的城。
  • 为什么爱上你爱的人

    作者:苏西·玛琳

    “爱情”这个词对不同的人来讲有不同的含义。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那个人说“爱”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听这句话的人期望从“爱”中得到的东西,可能会相差千里之遥。“爱”包含的内容,可能从父母对孩子付出的那种无条件的爱,到感情、习惯、激情、身体上的渴望、情绪上的依赖等等不一。虽然我按照视觉方面的不同将爱情进行了分类,并将这三种类别命名为“爱情类别”,当然,它们其实仅仅是“吸引力的类别”。人们希望一开始的吸引力可以成为持续爱情的一个开端,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厚薄的。
  • 中国风水文化

    作者:颜廷真,孙鲁健

    《中国风水文化:理论演变和实践》是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项目和陕西省重点图书工程中国地学通鉴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在人类地理视野逐渐扩大和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发展的基础上,论述了风水理论是如何从孕育走向成熟的。其次,以古代城市规划、陵墓建设、园林建设、民居布局为例,解析了风水之美,并指出了风水文化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一部分。第三,解读了目前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和家居与办公场所中的风水文化,并以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中国风水文化:理论演变和实践》可供从事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居室装修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政府工作者、风水文化爱好者参考使用。《中国风水文化:理论演变和实践》由颜廷真、孙鲁健著。
  • 过度紧张

    作者:臧一民

    继《纠结的中国人》之后,作者臧一民再度推出国民性分析力作,聚焦中国人当前的心理症状:过度紧张和焦虑。本书以心理学为支撑,从国人的心理结构着手,从历史典籍和当今社会现状中寻找分析的素材,深挖造成中国人紧张和焦虑的七种心理根源。 托熟:托人情、找关系,为何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男女:男女关系的紧张有着怎样的政治学与经济学基础? 乞食:灾民思维阴影下的国人即使吃饱了肚子也依然焦虑不安 欺骗:不对陌生人负责的社会,“忽悠”必然横行 赌徒:生性看似平和的中国人实际上最喜欢心惊肉跳的豪赌 报复:多年媳妇熬成婆后就疯狂地报复曾经的自己 帮凶:见利忘义的掮客心理
  • 故宫日历•2015年•美意延祥年

    作者:华胥 编纂,华胥、徐海、李子裔、宋歌 撰

    初版于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七年的《故宫日历》重新面世五年,似是故人来访。碑帖集字的日期节令,甄选于浩瀚宝藏的文物珍藏,交相辉映,伴随你的岁月流淌。它是集腋成裘的国宝日读,也是你点滴积累的个人宝藏。 乙未年,生肖羊,恰逢故宫博物院九轶院庆。而古人以“羊”为“美”,以“羊”为“ 祥”,更有“美意延年”之吉语。因选寓意吉祥的院藏文物,以“美意延祥年”为题,送上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美好祝福。 以羊为表现对象或以其外形特征为造型要素的古代器物和艺术作品其实很多,日历作者自行拍摄有图片的相关文物便多达两百余件,但2014年版已经以马为主要表现对象了,连续两年以生肖造型的直接展现为内容,未免让人感觉乏味,因此,生肖的内容只在一月以与“羊”相应的“纳祥”子题下通过对二十多件羊形文物的介绍加以表现。后面的月份则围绕“迎新”“如意”“知春”“添福”“晋禄”“增寿”等其他子题介绍更为多样的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 在文物的选取中,作者尽量避免机械地选取相关文物,而是尽量发散,例如七月“太平”子题下,除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太平有象造型文物之外,也通过选取洗象造型的文物介绍明清京城饲养仪象的史实,还选取了具有太平意味的乾隆“一统车书”玉玩套装匣,展示参观者在展厅中无法看到的器物内部结构。 在文物的编排和介绍中,则尽量避免孤立地对文物个体进行描述,而是形成体系,例如八月“添福”子题下的藏品,由第一周重点介绍文字“福”的主题“福字当头”到第二周以蝙蝠造型象征谐音“福”的主题“蝠来运转”,再到第三周程式化福纹饰的“五福翩翩”和第四、五周重点展示服饰、首饰的“福缘锦翠”。又如十二月“有余”子题下的藏品,由乐器磬到装饰磬再到明确含有“有余”之意的鱼形磬,都是层层递进,在同一子题下又有不同小子题相互关联。 每年的故宫日历,作者都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小设计,期待读者的会心一笑。而每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读者发现了某个设置时,也会特别欣慰作者的心思没有白花。这里略举一二: 2015年版的日历,以臣子进献乾隆帝的包含120方印的缂丝印谱《元音寿牒》贯穿始终,在每个周六和周日,都会各选其中一方,且一为阴文、一为阳文。201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的日子,而那一天也恰逢周末。为喻九秩之庆,当天则选取了九方印。 子题的排列也有讲究。 1月等待羊年,故而“纳祥”。春节所在的2月“迎新”,特别结合相关文物表现清代帝王在辞旧迎新之际以金瓯永固杯饮屠苏酒、以万年青笔开笔书吉语之俗。3月“如意”,4月“知春”,牡丹盛开的5月表现“富贵”,儿童节所在的6月为“多子”,包括抗战爆发、甲午海战在内的纪念日都在7月,因此名之以“太平”。考虑国庆与院庆,故将“增寿”子题定于10月,因此,8月、9月,“添福”“晋禄”顺理成章。“贺喜”不在“多子”之前固然似有不妥,但放在11月,既与传统中“福禄寿喜”之序相合,也算是歪打正着地为当代人带来“光棍节”脱光的好彩头吧。而排在最末的“有余”,则是希望会让读者有一些意犹未尽、余音不绝的感觉。
  • 日本,我用一万种方式认识你

    作者:蓝小河

    真实有趣的日本从这里开始——本书作者以自己在日本居住六年的所见所闻,对日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作了近距离观察。日本人的早餐都吃什么?为什么双人床在日本是稀有物?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安静?为什么每天叫醒日本人的是扔垃圾?为什么……这本书从点 滴细微处解读日本,如果你想去日本,请一定先读读这本书。
  • 游戏的人

    作者:[荷]约翰·赫伊津哈

  • 茶叶江山

    作者:周重林,李乐骏

    千百年中,茶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与血脉? 近代以来,茶运与国运如何相互影响? 今天,我们还能经由这片叶子,找回昔日的味道和生活方式吗? 这是一本有关茶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书,但又不仅仅是讲茶叶,里面有我们的味道、情感、历史,牵扯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很多事情。 我们希望推荐给你的也不仅是一本书、一饼茶,更希望你借此能培养出对茶的兴趣甚至热爱,最终养成一种涵养人生的生活方式。
  •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

    作者:金岱

    本书为关于转型中国文化建构的文化批评集暨思想随笔集。书名“如此世界”取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同名小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社会,多少有点相类于伏尔泰笔下的柏塞波里斯城,“成就巨大,问题严峻”八个字大概是最简约恰当的概括。作者认为,当下中国社会诸多严峻的矛盾与问题,应看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上的大转型的“转型阵痛”,这一转型阵痛无疑昭示着严峻危机,尤其是深层上的文化危机。面对这一转型阵痛,这一严峻危机,经济改革先行30多年后,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高度重视“中国性+现代性”的中国文化建构,即中国社会的文化逻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理想的重建,启动“再启蒙”,着力培育基于中国现代性之文化逻辑框架意义上的分立于国家和市场的社会,凝聚社会中层动力,使中国社会非总体性地(一个一个问题域地)、理性和平地、有机渐进地推进至理想境界,令文明转型稳健而成功。
  •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者:季羡林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 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 酒畔文谭

    作者:三圣小庙

    本书从中国传统白酒爱好者的视野出发,以讲故事的形式,以活泼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描绘酒乡酒人酒趣酒事,深入浅出地发掘、阐释、弘扬中国传统白酒文化。作品介绍了从传统白酒到新工艺白酒的发展轨迹,追溯了传统白酒厂家的历史变迁与流派分合,并从生产、营销、流通等各个环节,分析当代白酒行业的现状,重点阐述中国传统酒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帮助读者甄别饮酒中的误区、克服饮酒中... 
  • 大正文化

    作者:【日】竹村民郎

    译者说 这是一本讲大正文化的书,但并不是只讲文化的书。 它讲的是世界史里的一段日本史、一个激荡巨变的日本社会,通过关注这一时空里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性,考量日本史上首次出现的大众消费社会、民主主义萌芽,达成对这一时代的宏观把握。 如作者所言,为写出世界范围的人们能广泛理解的 同时代史和日本文化论,避免陷入日本社会科学研究上对这一段历史普遍偏重政治史研究的岛国自闭性研究倾向,他放弃使用只在日本通用的“大正民主期”的时期划分,采用了重视世界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九一零年代---一九三零年代”的时期划分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写社会史、写文化论,在理性文字里不吝放入感性的“自己”。那个骑着自行车绕着球场悠悠转,透过高高的白杨树叶看到蓝天上大朵大朵白云的少年,也许不曾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会写这么一本研究大正的书,而那个球场、这段记忆会出现在书中有关“大正文化村”的描述里,并且深深感动了夜深人静敲着电脑的译者。
  • 大唐孔雀

    作者:寇研

    「关于薛涛」 从歌伎到女官,唐代第一才女薛涛,以《春望词》《十离诗》惊艳中唐诗坛,令刘禹锡、白居易、杜牧倾倒,令元稹爱恋。她尝尽荣辱,却决不放弃追求自由和尊严,经历十一任节度使,三任宰相,成为蜀中政要的座上宾。 「编辑推荐」 1、传记对象独具魅力:薛涛作为唐代第一才女,不仅以诗歌闻名,是和李清照并称的大才女;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特别吸引人。作为一个乐伎,大起大落,忽而成为宰相的知己,时而被发落到边哨重做营伎;而她的恋情因为和著名诗人元稹相关,因而成为文艺史上著名的事件而为人所知。 2、微辣的文艺范:作者是文风独特的专栏作家,以辛辣戏谑的笔调而拥有广泛的读者,文艺范十足。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一生。 薛涛年少丧父,为生活所迫,应召入幕府,被编入乐籍。此后她用了几十年,通过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才重新摆脱这种低等的身份,成为一个受男性尊重的女性文人,这在有唐一代是不多见的。书中描写了薛涛和几位唐代男性,如韦皋、武元衡、李德裕、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密切交往,其中既有权倾朝野的节度使、宰相,也有大诗人。作者以一个文艺女性的内心去体贴千年前的薛涛和她经历的人,并用鲜明流丽的笔致呈现出来,让我们和薛涛的世界相遇。
  • 面对死亡的人(上卷)

    作者:[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 面对死亡的人(下卷)

    作者:[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 涅槃与再生

    作者:乐黛云

    《涅槃与再生:在多元重构中复兴》为乐黛云先生21世纪以来学术论文的自选集,取名“涅槃与再生”,既对自己60余年的学术生涯作一总结,同时亦蕴含着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多元文明的交汇与震荡中走出过去的思想樊笼,从而在继承先民丰厚遗产的基础上创建新世纪所要求的新人文精神,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复兴所寄予的美好祈愿。 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国人所面对的多元文明的冲突与共存,探讨在美国梦、欧洲梦与中国梦必然发生碰撞的情势下所应持有的态度与策略,从而为自身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开放性的时间经验与历史经验。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在当下世界日益产生深广影响的建构性后现代思潮与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认为只有承认和尊重差别,并由此达成多元文明的共生共存,才是未来人类世界的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反思中华文明尤其是儒家学说所包含的民族智慧与特性,认为若能将这一有益的思想资源发扬光大,便可为当今世界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不应以所谓东方中心论对抗西方中心论。第四部分回顾一百余年来法国、美国等主要学术流派的演变与递嬗,认为中国学人近年在这一学科已崭露头角,并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 甘地自传

    作者:【印】莫·卡·甘地

    1869年,甘地出生于印度南部一个吠舍种姓家庭,十三岁便结婚。受殖民环境的影响,他远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取得律师从业资格的第二天便乘船回国。1893年,甘地有机会前往南非从事律师工作。南非之行的最大收获是目睹了印度侨民艰难的生存境况,于是他积极领导当地印度侨民摆脱种族歧视,通过非暴力抵抗运动争取公民权利。1915年,甘地返回印度,同时也将“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斗争方式带回祖国。带领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甘地又提出“不合作”理念。最终,他设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实现民族独立,争取公民权利探寻出崭新的路径,开启了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甘地在本书中详尽地回忆了自己的经历,尤其是他的精神历程,故副标题为“我追求真理的历程”。他不怒而威,将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以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