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女人的历史

    作者:(英)罗莎琳德•迈尔斯,Rosalind

    迈尔斯将女性史置于巨幅时间╱空间脉络下,从宏观角度切入,其目的在于肯定女人对人类演化所做贡献的重要性,以及女人在所有层面与各种领域的杰出成就。本书是世界女人的历史,从太初有道的女神、父神开始,然后是婚姻、宰制与劳动,工人阶级与贵族女性的处境,到现在的职业妇女、女同性恋、性平等,兼及各种宗教中的女性、阳物的兴起、维多利亚时期的性压抑…… 传统的历史观照完全集中于男性。男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取得记录、定义、诠释事件的权力,却并未给予女性应有的关注与荣耀。对于女人,这个过程到十九世纪才开始。女性的声音被压制,女性被排除在历史之外。然而,女人是有历史的。我们的世界史充塞着数不清的女性故事,有亚马逊女战士、亚述女战士,有母神,有一跃为统治者的王朝嫔妃,有科学家、精神病患者、圣人、罪人……男人的历史已然完成,女人的历史才刚刚开始,需要所有女人共同努力创造。 为了抗衡权能兼备的男性人物,早期的女性史专以搜寻女皇、女修道院院长及女学者的纪事为主,因此我们看到的女性多是英雄形象的翻版:圣女贞德、南丁格尔、凯瑟琳女皇等。这般刻意标高女性形象的女性史,固然在肯定“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全能、强悍”方面有若干价值,却有两个问题:它加强了“历史是由男人主导、支配”的错误观念,因为男性统治者及“天才”比女性多了许多;且它无法道出大多数平凡女性的生活实相。 然则女人的历史应为何?答案是:它必须填补传统历史留下的罅隙,给予女性应有的关注与荣耀。恢复女性在历史中的位置绝非易事,任何女性史都必须留心空白、遗漏及似是而非的论调。它必须倾听静默,让静默发出声来。
  •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作者:(英) 凯特·福克斯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出版引起英国人自己的大辩论,有人认为它泄露了太多英国人的秘密,也有人认为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潜规则。不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老实说,我真弄不懂,人类学家想要研究那些带有古怪观念、神秘习俗的陌生部族文化,为何非要冒着得痢疾、疟疾的危险,大老远地跑到偏远地方,而最古怪、最叫人费解的部族明明近在眼前嘛。” 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
  • 人类的故事

    作者:(美)房龙

    本书是房龙的成名作。本书从人类的起源到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精辟凝炼的论述,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和俏皮睿智的文笔,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其中有节奏明快的“大历史”叙述,也不放过任何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无论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还是通读过浩繁巨著的专家,都可以在这本经典的通俗人类史中,获得启发和阅读的快感。中英对照的体例安排,还可使读者在阅读流畅优美的中文译文外,体认和享受房龙笔下隽永深刻的英文的魅力。为生动地再现历史,唤起读者对空间的感觉,书中采用了丰富的漫画,其中详尽而清晰的漫画年表使读者对整个人类的历史一目了然。 ————————————————- 注,本书还有一个相同译者的中英双语本版本,亦是采用的同一书号,同一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定价39.80,499页,特此说明。——豆瓣团队
  • 虚拟的历史

    作者:尼尔·弗格森

    《虚拟的历史》内容简介:美国独立战争、纳粹德国的兴衰、“二战”爆发、苏联成立和解体,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还是完全的偶然?《虚拟的历史》首次以新颖的反事实假设深入人类历程,带领读者重新思考历史决定论。《虚拟的历史》中以严谨的逻辑,对一系列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转折性事件进行了推演,想象这些事件的另一种可能,引导读者去探究:假如重大事件发生了变化,历史又会是什么模样。假如没有发生美国独立战争会怎样?假如希特勒在1940年入侵英国会怎样?假如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会怎样?假如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瓦解会怎样?一些历史事件其实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其中当事人主观的错误或局限、客观条件等很多偶然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透彻清晰又通俗易懂地对未曾发生的历史构思出了一整套情节,即使是对历史并没有了解的读者,也能在《虚拟的历史》中得到全新的启示。 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 金钱关系 顶级金融家 帝国 文明 罗斯柴尔德家族(套装共4册)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3部:动荡的年代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4部:世界的银行家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1部:金钱的先知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2部:金融统治者 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 海报:
  • 约定

    作者:(英)约翰·伯格

    本书是约翰·伯格新近的一本文集,书中的每篇文章以一张图片引导,在这些文章中,约翰·伯格不仅分析图像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深入观看背后的思考与读者在时空全域的探究相遇,从而文字的如晤变成如约而至的照面。通过这些视角独到的文章,我们得以全面领略约翰•伯格为我们所呈现的世界,进而有可能去探索波洛克和透纳作品中的主题,去穷尽巴黎的神奇,去思考人性的多种可能。这样的相会是多方面的:介于艺术与批评、艺术家与主题、煊赫与无名。而本书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回忆与经验相会的契机。
  •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沉疴遍地

    作者:[美]托尼•朱特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托尼·朱特在本书中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这种危险境地,指引我们直面社会弊病,并为所在的世界承担责任。朱特重新激活了我们的政治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和更好的生活。 这部精练的作品凝结了托尼·朱特一生的思索,将他对历史和现在的洞悉嘱托给后世。 我们知道各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的价值几何却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判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平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曾经是根本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 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必须根据这个知识行动起来。众所周知,哲学家迄今为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是改变世界。 ——托尼·朱特
  • 诗人的迟缓

    作者:范晔

    《百年孤独》译者的私房书单, 二点五次元西语文学读书札记。 自从二零一一年新版《百年孤独》问世并于畅销书榜稳居不下,以及此后《2666》强力推出,西语文学大有成为新文化热点的势头。不少出版社都推出西班牙与拉美各国经典或畅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只是文本的迻译,缺少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学源流同时兼具趣味性与可读性的文字,而这方面可能正是当前国内读者希望读到的。《诗人的迟缓》即满足了相关读者(日益增长的西语学习者、拉美文学爱好者以及对西语文学有兴趣了解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的外国文学读者等)这方面的需要。 全书涉及尼加拉瓜的鲁文·达里奥,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富恩特斯,秘鲁的阿格达斯和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智利的聂鲁达和波拉尼奥,西班牙的贡戈拉、马查多、洛尔迦和罗萨莱斯……西语世界由古至今数十位文坛大家其人其作,尝试以平易节制的风格引领读者走进不同的世界,分享西语文学独特的魅力。
  • 脏话文化史

    作者:[澳] 露丝·韦津利

    为什么在某些国家,暗示某人跟他的骆驼有超友谊关系还不至于出麻烦,但若对人家母亲的道德水平表示鄙夷,就绝对会让你被踢出国门?一度仅限于足球场或产房的骂人话,如今已登堂入室,令若干优雅人士大为惊恐,但其他人则似乎都不堪介意。 作者路丝·韦津利以诙谐风趣的角度探究此一演变过程,解析我们语言中一些多采多姿词句的起源。韦津利不以英语划地自限,探讨“坏”字词是否也出现在其他语言,以及骂人话有哪些文化差异。 这是一本诙谐风趣、独树一格的书,探究以字词震惊、冒犯、侮辱、逗乐、夸大、发泄、传递深刻情绪的种种力量。作者鲁思·韦津利写出了历来语言学家之不敢言。对脏话研究详尽,引人入胜,笔调幽默,充满有趣的历史和好笑的轶事。
  • 百变小红帽

    作者:[美] 凯瑟琳·奥兰丝汀

    1697年一个穿红色连帽披肩的小女孩,在森林里遇见一只狼之后,就在各个时代幻化出不同的角色:她是被保护、被训诫的纯洁女孩儿;却又曾经勾搭大野狼;或摇身一变在好莱坞夜总会大跳艳舞;搽密丝佛陀口红,喷上香奈儿五号香水,开红色敞篷车,到处卖弄风情;甚至掏出武器将危害她的家伙干掉……她的演技毫不含糊,她永远是世人心目中的百变女主角——小红帽。 一则看似简单的童话,为何引起文人,艺术家,心理学家,民俗学家,女性主义者,广告人等诸多人们的兴趣,不断地在各种媒体上被改编再造? 这本书充满了有趣的历史典故,通过具有洞察力的分析与解构,为读者揭开红色连帽被肩下的所有秘密。
  • 导师、缪斯和恶魔

    作者:(美) 本尼迪克特 编

    本书编者邀请30位美国当代作家,其中包含多位普利策奖及国家图书奖得主,写下给自己带来重大影响的人生故事。 该文集是难得的珍宝,其整体价值远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我们还能在哪里读到这些对于缪斯的冥想?就在这本书内,我们这个时代的三十位顶级大师以其深邃的眼光剖析自己的写作生涯,读来回味无穷。——《旧金山纪事报》
  • 丑的历史

    作者:[意]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

    本书以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
  • 苏珊·桑塔格谈话录

    作者:[美] 苏珊·桑塔格,利兰·波格 编

    “对我而言,童年只是一种服刑,等我刑满释放,等我15岁能离开家时,我开心极了。” “我希望女人有更多男人的品质,男人有更多女人的品质。我认为这样可以减少暴力。” “你出名了,你就会越来越难找到一开始尚未为人所关注时你自然而然拥有的那种孤独。” 《苏珊·桑塔格谈话录》,国内首部桑塔格访谈合集,收录苏珊·桑塔格在不同时期接受各国媒体采访留下的十数篇访谈记录,数篇访谈首次与国内读者见面。此外,还附有原书编者利兰·波格教授倾力撰写的中文版序言和桑塔格最新年表。 对文学艺术的迷恋与热情,对女权主义的认识与反思,对文化与政治的深入剖析,对“感受力”与“严肃性”的反复强调,本书集中呈现了桑塔格在文学、美学、政治、性别等领域的主要思想观点,展示出她敏锐犀利的思想锋芒和鼓舞人心的批判激情。
  •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作者:[德]赫尔曼•鲍辛格

    本书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这本书是真正的和充分意义上的划时代之作。——里夏德•魏斯(Richard Weiss) 鲍辛格用此书为1945年后德国民俗学的重新定向做出了重要贡献。——英戈•施耐德(Ingo Schneider) 鲍辛格的绝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他的描述和理论构想适用于各地。——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
  • 审丑:万物美学

    作者:[英] 史蒂芬·贝利

    什么是“丑”?这个时代最卓越的文化评论家之一史蒂芬贝利娴熟精妙地将数个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遗产和文化史串联编织在一起,探讨了丑以及与丑截然对峙的美。他对美丑本质的论述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次发现之旅。丑是否只是肤浅的外在表征,或者说某种优美的工程技术精品——比如一架B-52轰炸机或一把0.45英寸口径的柯尔特手枪,如果它们的功用是杀戮或残害生命,那么其同样也是丑恶的吗?什么是“堕落的艺术”?又为何被人们认为是堕落的?山脉为什么是自然的庄严崇高的表现,而仅在两百年前,它们还被当作是令人厌憎的事物,要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开?纹身与犯罪之间,如果真有关联的话,那两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为什么会举办“世界上最丑犬只”大赛?最后也是终极的一个问题,如果世间根本没有丑,那么美又是从何而来?贝利以引人入胜,不时还诙谐逗趣、信手拈来的惯常风格,探寻和阐释了万物的审丑。 ◆全书豪华精装、全彩印刷 ◆继“当代达芬奇”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之后,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丑书”《审丑》中文版首次出版 ◆艺术评论界大腕史蒂芬.贝利,详述数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怪诞滑稽、畸变异形和恐怖邪魔之物…… ◆《审丑》是世界上最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美学著作之一。 ★ 人们是怎样论定何为丑陋、何为美丽的?在时间流变的过程中,某种丑陋的事物又是如何转而被划入美好的范畴?是否真有丑陋这回事,这跟个人的品位喜好又有多大关系?或者说丑陋作为一种状态,是否不受人为干涉,自然地存在着? ★ 贝利坦诚直率、富于洞见,偶尔还有些矛盾分裂的写作风格与丰沛充足的知识相结合,论述中触及了从铁路到花朵,从小摆件到建筑等几乎所有事物,对丑陋这一最具趣味魅力的主题进行了令人解颐的阐发。 ★ 本书通篇都配有插图,是一份视觉与文字的双料珍品,定能让你在捧读之际欲罢不能,感到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 游戏的人

    作者:[荷]约翰·赫伊津哈

  •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修订本)

    作者:周宪

    本书以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当代文化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三元格局,着重解析了传统审美文化向当代审美文化诸多层面的转变,透过文化分化的棱镜,讨论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主体角色转变和趣味的发展,进而审视了全球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同时,对当代热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展开了专门分析,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晚近从审美文化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的历史轨迹。 
  • 面对死亡的人(上卷)

    作者:[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 天下归仁

    作者:王蒙

    本书是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最新力作,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王解”与“评点”。“王解”是作者的解释转述,含有作者的读书心得。而评点的追求是《论语》的精华元素与启迪内涵的最大化,目的是将《论语》作为一部活的、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书阅读理解发挥,力求做到进行充满老王特点的与《论语》的深切互动。 本书还将《论语》全文打破原有段落,重新编辑组合排列,力图按其义理内容重新划分结构,并分别予以综合评述。另有几篇谈《论语》的单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读与解《论语》的主要思路。
  • 从文学规训到文化批判

    作者:周宪

    《从文学规训到文化批判》是一本论著集萃。本书作者周宪,现任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书由四个相关研究领域结构而成,它们在学科的知识谱系上相互纠结:文学理论研究、美学理论研究、审美现代性研究、文化研究及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