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史

  • 上海百年建筑史

    作者:伍江

    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近代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试图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人手,探索上海近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动因,寻求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轨迹。《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对近代上海各时期的建筑技术发展、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中表现出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将寻其置于世界近代建筑史的大背景与上海近代史的大环境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目的是试图展示一部较为完整,较为全面,也较为系统的上海近代建筑史,可供建筑、规划和历史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箭罟好者阅读参考。
  • 未完成的测绘图

    作者:梁思成

    本书是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刘致平、莫宗江等根据学社在1939-1940年对云南、四川、西康(现属四川)西南诸省约53个县、市古建筑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整理、撰写的报告及绘制的实测图。其间工作被迫停顿、资料遗失、搁浅多年,最终没有完成。近年林洙女士将之整理成册,向学社前辈致敬,并为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筑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等提供研究学习的参考。
  • 北京紫禁城

    作者:刘畅

    本书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 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 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
  • 弗莱彻建筑史

    作者:(英)丹·克鲁克香克

    《弗莱彻建筑史(原书第20版)》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学术价值的建筑通史之一;其史料确切、内容广泛、插图精致,是建筑学术理论著作的世界范例,也是建筑学界首选的教材与参考书。《弗莱彻建筑史(原书第20版)》以大量典型实证资料为基础,勾画并概括出从史前时期到国际时尚每一个建筑文化时期建筑的最主要特征、讨论形式与发展机制。同时将建筑置于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之中,运用比较法讨论了每种风格的建筑在平面、墙体、门窗、屋顶、柱式、线脚和装饰特点等方面与其他时期或其他风格的异同,以加深对风格特征及其源流的认识。
  •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作者:方拥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回眸中国历史,我们也许看不见多少“伟大的建筑”,但却绝不能轻率抛弃深藏于内的建筑思想。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作者: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罗小未编著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对1982年第一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使用,也可供土建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与工作参考。
  • 图像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英文原著,费慰梅 编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 西方建筑史

    作者:[美] 马文·特拉亨伯格(Marvin

    《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介绍了欧美史前到近现代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和主题,以其深刻、独到的视角介绍了建筑历史结构和当代伟大建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伟大的建筑及其历史,并配以丰富的插图解释或说明,集社会、知识和审美于一体。《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适合作为建筑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及参考用书。
  • 建筑保护史

    作者:尤卡•尤基莱托(Jukka Jukile

    尤卡·尤基莱托所著的《建筑保护史》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作者尤卡·尤基莱托教授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保护史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很早就投身建筑规划和保护行业,因通晓多种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芬兰语等,故而在建筑保护领域具有难 以比拟的优势。《建筑保护史》是他二十多年的经验与思索的总结,对世界主要是西方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全面介绍,并指出这种发展如何影响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书中包含大量的保护案例和系统丰富的史料,这些资料即便是专业人士都很难积累获得,遑论一般读者,因此可作为所有希望更好地了解建筑历史的人士的必读著作。
  • 圆顶的故事

    作者:(美)罗斯・金

    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布鲁内莱斯基完成圣·玛利亚百花大教堂圆顶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十五世纪的世界中最文明的城市,如何进行着最艰难的建筑活动。其社会的背景,人事的纠葛,工程管理的制度都刻画历历,就像回到了建筑师这一行业萌芽的那个时代,尤其重要的是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个性坚定的旷世奇才的一生。
  • 从废园到燕园

    作者:唐克扬

    20世纪20年代起,在校长司徒雷登的主导下,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和燕京大学教授翟伯联手在前清的皇家废园上建立起了一座“世界最美丽的校园”(胡适语),这就是如今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燕园”。本书以第一手史料和百余张历史图片,尝试重构出这段从“废园”到“燕园”的历程。
  •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

    作者:杨宽

    本书“专题史系列”之一。 本书以文献资料结合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 , 并经过许多次的实地考察 , 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其中多所创见。作者认为先秦到唐代是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 , 在西汉、东汉之际 , 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 整个都城的格局由 “ 坐西朝东 “ 变为 “ 坐北朝南 “, 在唐宋之际 , 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 , 即由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本书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 , 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
  • 剑桥艺术史:中世纪艺术

    作者:谢弗—克兰德尔

    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家和匠师们留下了迄今尚无以超越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宝。本书展现了他们的非凡杰作:从恢宏壮丽的众多教堂,到华彩缤纷的各色挂毯,还有珍贵手稿和彩色玻璃。 罗马天主教会是最大的艺术赞助人。罗马式和哥特式作为此一时期两种主要风格,在教堂建筑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随着人们信仰和崇拜方式的变化,建筑的形式也发生着有趣的演变,法国和西班牙那些朝圣之路上的教堂,足以为此提供生动的例证。以物质的恢宏来服务于精神目标的新思想,催生了众多哥特风格的教堂,如法国的圣德尼、沙特尔和圣母大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和索尔兹伯里。安妮·谢弗-克兰德尔用一些重要的实例,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罗马式和哥特式艺术铺就了道路。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作者:汪荣祖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从三个方面对圆明园进行了研究。首先,重现了圆明园的布局,呈现圆明园建筑的外观和内涵,阐述圆明园在美学设计和布局上的意义。其次,考察了从雍正至咸丰五位清帝在圆明园的日常及政治活动,探讨了圆明园的组织和功能。最后,检讨圆明园的兴衰,详细讲述了圆明园被焚毁、劫掠以及逐渐破落、荒废的过程。
  • 现世的乌托邦

    作者:朱渊

    “十次小组”是20世纪中叶在CIAM之后出现的具有革命气质与实践追求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年轻团体。本书不仅是关于“十次小组”的专题研究著作,还是一部由此延展的相关城市与建筑关联的探索性专著。全书始于“十次小组”与CIAM的决裂与继承,将“现世的乌托邦”的核心论题逐步引入“十次小组”特性的“中介”之解。其中,“整体关联”“社会对应物”“CIAM格网的分析工具”“大量性”“As Found”美学等,表述了研究的核心内容。最后,基于批判性重建,本书以“新毯式建筑”理念的提出,对未来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由朱渊所著,《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适于城市设计及理论、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 现代建筑

    作者: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本书是对世界现代建筑的一次全面审视,是国际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成名作,1980年问世以来即获极高赞誉,被称为现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多次再版。2004年,三联书店曾出版该书第三版中译本,深受读者欢迎,亦多次重印。在此第四版中,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增补一章,从地形、形态、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及公共形式等六个方面分析世界建筑在近三十年来的变化。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 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

    作者:林中杰

    新陈代谢主义是七位努力探索全新都市主义道路的日本年轻建筑师和设计师在1960年创立的一个先锋运动组织,他们发表了题为《新陈代谢1960:新都市主义的提案》的重要宣言。伴随着他们的实验性建筑实践一起产生的还有大量带有未来主义倾向的城市构想。新陈代谢运动的诞生也标志着这些新陈代谢主义者成为日本二战后文化复兴象征性人物的历史时刻。新陈代谢主义城市乌托邦运动的出现是基于把城市看做一种有机演化过程的特殊观念。它立足于城市的现代主义模式的对立面,并创造了诸如人工土地、海上文明和代谢循环这些富有野心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都体现了新陈代谢的社会变革思想。 作为第一本有关新陈代谢运动的都市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长篇批判性著作,本书将新陈代谢主义置于日本大规模城市重建、经济腾飞奇迹和社会政治再定位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阐述。《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作者林中杰博士在书中探讨了新陈代谢主义者的新奇都市构想——他们经常把海洋和天空预想为人类未来的栖息地——事实上也可以看做建筑师针对日本二战后社会所面临的城市和文化危机作出的特定的反应。 通过追溯从1960年世界设计大会伊始到1970年大阪世博会绝唱的新陈代谢主义发展历史,《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介绍了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稹文彦、菊竹清训和矶崎新等对当今世界建筑和城市造成了深刻影响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新陈代谢主义运动以多样化和多层面的设计和社会观念为发展主线,本书必将满足建筑历史学家、建筑师和其他对先锋设计运动和日本建筑有特殊兴趣的读者的阅读需要。
  •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

    作者:董豫赣

  • 中国古代建筑师

    作者:张钦楠

    人们已经习惯了游历北京的故宫,却不知道谁是它的设计者;或者观赏苏州的留园,却不知道造园师是谁。作者没有遵循这种轻视技术、轻视工匠的陋习,而是从好奇心出发,选择了近50名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成章介绍,并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同一时期(或同一题材)的国外有代表性的建筑与建筑师,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建筑师的选择,是以他们的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策划和设计为标准,“代表性”的建筑,主要包括宫廷、庙宇和民居。
  • 世界建筑史-拜占廷卷(上下册)

    作者:王瑞珠

    世界建筑史:拜占廷卷(上下),ISBN:9787112084302,作者:王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