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朝鲜战争

  • War Trash

    作者:Ha Jin

    War Trash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oldier taken prisoner during the Korean War and held in a variety of prisoner-of-war camps. It sheds light on a neglected part of a relatively neglected war. It is not history, but most of its incidents appear to be based on real events.
  • 戰廢品

    作者:哈金

    〈戰廢品〉一書描寫的是1951-1953年韓戰期間中國戰俘被美軍俘虜的故事。 故事以黃埔軍校畢業生俞元被派往三十八線的韓戰現場,被美軍俘虜,在戰俘營的遭遇開始。在戰俘營中,中國戰俘要面對的是高壓統治的美國人、是同國不同黨的中國人、還有同黨卻不同心的自己人。在種種鬥爭磨難中,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活著回去,然而即使盼到戰爭結束、回家的時刻來臨,究竟要回到此岸或彼岸,又是另一場試煉人性的戰爭,只是這次的對象是自己的同胞。
  • 李奇微回忆录

    作者:李奇微 著

    本书是李奇微关于朝鲜战争(中国方面称“抗美援朝”)的回忆录。与许多西方作者不同的是:作为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的战地总司令,李奇微身临其境,亲历了这场战争的残酷,这一点是其他类似著作作者不曾有过,也不可能拥有过的经历;另外在其回忆录中,李奇微并未过多谈及中国方面的情况,而是在书中对美国当时的亚太政策的失误,特别是对当时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与介绍,这也是其他写过“朝鲜战争”这个题材的西方作者所从未有过的,同时亦是本书最大的看点。
  • 漫长的战斗

    作者:约翰·托兰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以“世界公民”的角度,通过自己和美国士兵的眼睛观察,从朝鲜战争揭幕战:三八线冲突写起,对美军参战、汉城失守、大田兵败、釜山外围战、仁川登陆、长津湖战役、拉锯战、停战谈判、战俘营里的斗争、特别是北朝鲜方面的情况等朝鲜战争的重要过程,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和描述。
  • 远东 朝鲜战争

    作者:王树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乎没有人怀疑,美国和美军的战争能力;也没有人怀疑,美国和美军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必胜。然而短短五年后,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在朝鲜战争中却失败了。强大的美国军队称他们在朝鲜的失败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想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这次战争失败的结局令这个军事强国举国不解,《远东 朝鲜战争》真实地再现了这次战争的宏大过程。
  •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作者:沈志华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第一章讲述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重点在斯大林的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说明在保障苏联的远东战略利益的条件下,斯大林希望东北亚地区保持稳定状态,以维持根据雅尔塔协定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地缘结构。 第二章讲述中苏同盟建立特别是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明,中苏条约谈判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理解不同,主要不是毛泽东在莫斯科受到了冷遇和屈辱,而是斯大林被迫对中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这一让步,将导致苏联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使其在远东乃至亚洲的战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开始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三章讲述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主要是斯大林对金日成想要用武力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这一计划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过程。与第二版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同,这里的重点首先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斯大林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决策动机。这一节完全是新写的,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推断的逻辑漏洞或史实错误,并进一步论证了笔者自己的推断——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保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第四章讲述中国出兵朝鲜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的背景把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出兵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由于条件变化而导致的毛泽东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的变化。同前一章一样,这里的重点也是历史叙事,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动机。从条件和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决策动机是多重的,并且有所变化,既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有的是临时处置,有的则贯穿始终。从总体上讲,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持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一节基本上也是新写的。 第五章讲述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层面中国与朝鲜之间发生的诸多分歧和矛盾中,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泽东,这说明毛泽东的出兵决策实现了其根本目标。因此,这个决策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 余论讨论中国在1951年初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问题。这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性失误并不在于出兵朝鲜的决策,而在于没有适时收兵,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并因此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过于沉重的代价。
  • 最寒冷的冬天

    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

    朝鲜战争的真相 现在终于可以说了 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国著名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的绝笔之作 一场令美国人永远无法抹灭的战争记忆 一场需要被铭记的惨痛战争 20世纪最难忍受的局部战争 骁勇强悍的将领对决 刚愎自用的美军本色 惊险离奇的激战场面 悲情的记述 偶像的破灭 错位的战争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首度全面揭秘朝鲜战争内幕! ☆朝鲜军队被联合国军追击,溃不成军之际,斯大林为何不派兵支援朝鲜?毛泽东、斯大林以及金日成之间又有何恩怨? ☆ 当中国三十万大军在鸭绿江畔集结时,华盛顿为何仍错误地认为中国不会出兵? ☆ 据毛泽东所说,当时举国上下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毛泽东自己,另外半个是周恩来)支持出兵朝鲜,他为何仍力排众议,坚决派兵入朝? ☆ 麦克阿瑟为何一心要把战火烧到鸭绿江?在进军的过程中,他为何又要分割兵力,以至美军节节败退? 冷战背景下,焦点东移。三八线上的一声枪响,不仅让大国领袖夜不能寐,也让数百万生命集于一时一地。该不该打?如何打?战略的考量和战术的决策互有影响。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影响战争的起承转合,将士的临场表现影响各国的政治决策。除了意识形态的抗争,还有地缘政治的考量,苏联虽未曾直接介入,但其对于局势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是苏联在领导一个阵营抗衡另一阵营,因为是斯大林的零散言论影响了战争的结束时间,一直忽略朝鲜半岛的美国犯险登陆,目的在于捍卫资本主义阵营的信心,而临近朝鲜的中国必须用这场战争来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新生政权,同时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赢得自己的地位。 一直以来,美国人对朝鲜战争不忍言说。本书是60年来美国知识界对朝鲜战争最有力的思考,作者描述了朝鲜战争期间半岛内外的各个国家正确或错误的决策,详尽刻画了战场内外的主角与配角。在其笔下,战争的惨烈撼人心魄,错误的决策让人扼腕,美军的骄横无一遗漏。
  • 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上下)

    作者:(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编

    总的看,此书资料比较翔实,使用的资料主要是美国和韩国公开出版的史料,也使用了朝鲜出版的部分历史史料。对战场的介绍及评述也比较客观,既介绍了双方作战思想、战术运用及作战保障的优长,也指出了各自的缺陷。如美军依赖火力,强调进攻,怜惜怕夜战,步兵对飞机支援的依赖性较大;机械化部队受地形、道路制约,坦克仅起到自行火炮的作用;中国和北朝鲜军队作战英勇,注重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善于穿插、迂回、近战
  • 壬辰倭乱

    作者:[韩]崔官

    16世纪末,在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西方势力逐渐渗透到整个亚洲地区,这时发生了轰动东亚世界的一大历史性事件—丰臣秀吉发动的朝鲜侵略战争。朝鲜、中国、日本自不必说,整个东亚及部分欧洲国家也直接或间接地被卷入了此次战争。壬辰倭乱是东亚三国尤其是韩日两国历史、社会、文化发生 转变的决定性分水岭,壬辰倭乱对东亚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前所未有。 本书将丰臣秀吉对朝鲜的侵略称做“壬辰倭乱”,目的并非在于统一称谓,而是在面对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长期的关系史时,以亚洲人的立场和文化、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事件,进而介绍日本至今尚未明确阐释的壬辰倭乱的事件真相,以及使读者了解韩、日两国涉及此事件时的一些相关情况。 http://www.amazon.cn/%E5%A3%AC%E8%BE%B0%E5%80%AD%E4%B9%B1-%E5%B4%94%E5%AE%98/dp/B00EXITA42/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378176653&sr=1-1&keywords=%E5%A3%AC%E8%BE%B0%E5%80%AD%E4%B9%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