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资治通鉴

  •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1. 战国时代 2. 吞并六国 3. 楚汉相争 4. 匈奴崛起 5. 黄老之治 6. 对外扩张 7. 宫廷斗争 8. 万里征战 9. 昏君辈出 10. 王莽篡夺 11. 全国混战 12. 马援之死 13. 燕然勒古 14. 跋扈将军 15. 黄巾民变 16. 东汉瓦解 17. 赤壁之战 18. 三国鼎立 19. 三国衰微 20. 司马夺权 21. 八王之乱 22. 大分裂 23. 民族融合 24. 石虎肆虐 25. 苻坚崛起 26. 淝水之战 27. 北魏兴起 28. 十国并立 29. 刘裕篡晋 30. 南北朝始 31. 南北大战 32. 南齐兴起 33. 孝文改革 34. 南齐衰亡 35. 洛阳暴动 36. 河阴屠杀 37. 遍地血腥 38. 饥死宫城 39. 禽兽王朝 40. 北周禁教 41. 突厥可汗 42. 南北统一 43. 官逼民反 44. 江都政变 45. 玄武门 46. 贞观之治 47. 黄金时代 48. 武棾夺权 49. 女皇登极 50. 韦后乱朝 51. 开元盛世 52. 范阳兵变 53. 睢阳之围 54. 皇后失踪 55. 泾原兵变 56. 猪皇帝 57. 元和中兴 58. 牛李党争 59. 甘露事变 60. 大中之治 61. 黄巢民变 62. 狼虎谷 63. 军阀混战 64. 大黑暗 65. 五代时代 66. 小分裂 67. 千里白骨 68. 半截英雄 69. 儿皇帝 70. 横挑强邻 71. 高平之战 72. 分裂尾声
  • 资治通鉴(全四册)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全4册)写成后二年,即元祜元年(1086)十月初四日,在杭州镂板,是书成后的第一次刻板,世称元祜本,或杭州本,这就是《通鉴》祖本。其后,覆刻者不止一家,如果不论其支派,只论其单传,则第一传即为结兴二年(1132)七月初一日绍兴府馀姚县刊板、绍兴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工进呈之本。此本是按元祜本翻刻,世称绍兴重刊本。今祖本已不可得,此绍兴重刊本实已为《通鉴》现存最早版本。
  • 《资治通鉴》二十讲

    作者:刘后滨

    《 二十讲》主要内容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极具代表性的名著,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 二十讲》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主题为主线,以单元统摄选文,选编《资治通鉴》对若干重大史事的叙述,加以详备的注释和解说,在彰显司马光大家手笔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智慧的发掘。
  • 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

    作者:张居正

    张居正曾先后担任明穆宗隆庆皇帝的侍讲侍读,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知经筵官,可谓两代帝师。《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就是根据隆庆六年下半年到万年元年十二月之间,张居正为万历皇帝讲解《资治通鉴》的讲稿整理而成。全书上起三皇五帝,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每一段《资治通鉴》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张居正的点评,真是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全十八册),ISBN:9787101067163,作者:(宋)司马光 编撰,沈志华,张宏儒 主编
  • 资治通鉴(全20册)(重排本)

    作者:[宋]司马光 编著

    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 柏杨版资治通鉴

    作者:柏杨

    有人说,研究历史离不开研究《资治通鉴》。   然则,或购之不读以作装饰,或读之不懂半途弃之,或读之乏味掩卷息之。其缘由何在?   有人说,古文晦涩难解其意。的确,对于惯读现代汉语而较少古文字造诣的现代人而言,要真正读懂这部巨著可谓“难于上青天”。而借助工具书研读,将花去大量时间,于现代快节奏的忙碌生活而言,实在不可想象;   有人说,故事乏味,难开其心。的确,以“编年史”为体例的《资治通鉴》,其故事难以展开,苛求情节生动,实难司马老翁了。   为了解决这个“千年虫”问题,十二世纪的袁枢先生和二十世纪的柏杨先后分别挥舞巨笔,著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以解决“知识遗传”危机。相比较来,柏杨版则更令现代人所欢心——其以“纪事体”而改革了原有的“编年体”,使读者在轻松之中,对《资治通 鉴》的全篇事件的来龙去脉,得以清楚了解。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史书没有地图,等于有报负而没有舞台。而柏杨版《资治通鉴》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精心绘制了大量历史地图,使诸风云人物各就各位,于精密的历史坐标时空中挥刀舞剑,一展雄姿,演绎千秋历史功罪。   柏杨那桀骜不驯的个性,嬉笑怒骂的文风,尽现全书始终,使读者在轻松之中,阅《资治通鉴》全部历史故事。              
  •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全九辑三十六册)(双盒装)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共九辑,为双盒精装。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动、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柏杨版资治通鉴》获选一九八三年度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书”。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
  •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

    作者:司马光 撰,柏杨 译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动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柏杨耗时十年(1983-1993)将《资治通鉴》译写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 该系列图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对原书的人名、地名进行了全面校订,改正了大量疏漏与差错,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内地读者阅读习惯和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词、叙说方式做了相应变通。另外,历史地图、图表均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绘制而成。
  •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

    作者:[宋] 司馬光 編著,[元] 胡三省 音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它不仅给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