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明代

  • 吴晗说明史

    作者:吴晗

    吴晗是明史研究的著名专家,他于20世纪40年代著《明史》于昆明,原为四章,即收入本书的第一、四、五章,缺《军与兵》一章,这是本书稿首次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这次出版增补了《朱元璋的统治术》、《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军兵》、《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等力作,与前三章基本可构成一部完整的明史,大体可窥见明代历史全貌及其特点,是了解明代历史和朱元璋统治艺术的杰作。
  • 藩屏

    作者:(英) 柯律格

    世袭贵族在明代历史研究中基本上被忽略了,或仅仅是其他一些更令人关注的研究对象故事里的脚注。《藩屏》一改旧例,将明朝的贵族(包括被历史遗忘的宗室女性艺术家)作为主角,以王国的艺术生产为中心,讲述王国的历史与地理。这本独具一格的专著,有可能会修正人们对明代艺术的理解。
  • 明代特务政治

    作者:丁易

    本书为明史研究领域专题史研究中的优秀作品。始作于1945年春,完成于1948年末,其写作初衷是借历史研究来影射当时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黑暗统治。因其研究深入严谨,信而有征,因而此书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问世近六十年来,在国内产生了较长时间的影响。其运用丰富的史料论述了明王朝实行特务政治借以维护极端封建专治统治的历史。
  • 明人的旅遊生活

    作者:张嘉昕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作者:张艺曦

    本书主要以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中心讨论阳明学在两地草根化的过程,包括学术如何在地发展、学术群体的动员能力,以及阳明学学者如何经营与地方乡里的关系等。在阳明学学者主导下所成就的许多社会事业,有助于建立其在地权威,尤其从嘉靖到万历一百年间在吉水、安福两县持续进行的赋役改革, 当地阳明学学者是成就此事的幕后功臣,使一些阳明学学者有被当地士民视为圣人的倾向。吉安阳明学与地方家族之间合作共生的关系与方式,可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宋明两代理学家“化乡”的理想。 王汎森先生推荐语 本书主要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处理明代心学的发展。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明代王守仁心学如何草根化;(二)心学家的社会事业;(三)心学家的社会工作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在地方上的权威,同时帮助其思想学说之传播。 如果说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中有“内史”与“外史”之分,本书则想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其交错接榫处观察心学思想与社会的问题,并试图勾勒王学学者的社会事业,论证这些社会事业与他们的思想主张有何关系。此外也注意到同时存在的几种思潮的竞争性,并从个人存在的危机的角度去观察当时地方上小读书人转向心学的思想抉择。
  • 明代的变迁

    作者:赵轶峰

    目录 序 导言 第一部分 国家制度 一 明太祖的国家宗教管理思想 二 明初城隍祭祀制度 三 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 四 票拟制度与明代政治 第二部分 晚明知识分子与社会结构 一 山人与晚明社会 二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沉沦感 三 儒家传统与晚明士子和妓女的交往 四 黄宗羲思想三议:读《留书》札记 第三部分 下层社会生活 一 儒家思想与17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 二 “悍妻”现象与17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 三 17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妾——以《醒世姻缘传》为中心 四 晚明北方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发展 五 17世纪前后中国北方宗教多元现象初论 第四部分 货币制度与国家财政 一 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 二 论明末财政危机 三 明后期太仓收支数字考 第五部分 明清之际的历史趋势 一 “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之际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二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看法 结论 明代历史的自律 后记
  • 大明风物志

    作者:曹鸿涛

    《大明风物志(特价)》不是明朝的百科全书,也不是明朝的历史。《大明风物志(特价)》所涉及的话题并非面面俱到,但却各具代表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明朝的特征。《大明风物志(特价)》共分五卷:第一卷讲述明朝的衣食住行,第二卷讲述明朝的风土人情,第三卷讲述明朝的社会经济,第四卷讲述明朝的科学技术,第五卷讲述明朝的文化艺术。作者以白描的轻逸手法,将明朝的民生社情烘托得绘声绘色。
  • 明代宫廷典制史(上下)

    作者:赵中男 等

    中国古代宫廷典制,包括宫室建制、内侍机构、仪卫体制、宫廷礼制等各种相关制度,而宫廷典制体系的核心无疑就是一个“礼”字。明朝处于中国帝制时代的后期,其宫廷典制与先前各朝相比,在基本精神一致的前提下,大量地以朝廷礼仪法规的形式制定和颁行。 《明代宫廷典制史》系“明代宫廷史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丛书”中份量最大、涉及内容最为庞杂的一部学术论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明宫典制史中的诸多细节,包括登极、册立、祭祀、婚冠礼、教育、修书、军礼和丧葬仪制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宴享、乐舞、宫室、宝玺、符牌、仪卫、服饰、车辂等等。并首次将未列入典制记载,实际上已从惯例向典制过渡的宫廷常仪等内容发掘出来,分别加以叙述。同时,书中每一章又包括了这一题目涉及的几乎所有内容,例如宫廷军礼部分不仅包括了亲征、遣将、大阅、奏凯、献俘等内容,还包括了明代后期出现、明末盛行的赐尚方宝剑之制。可以说,囊括了宫廷典制的绝大部分内容。 全书由海峡两岸二十余位知名学者分别执笔,内容绝大部分根据《大明会典》和《明史》的相关部分撰写,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作者个人的研究成果,而并非史书的简单摘抄。每位作者都是对相关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这也决定了本书在今后若干年内,具有难以突破的权威性。
  • 明代赋役制度

    作者:梁方仲

    梁方仲先生的学生黄启臣先生将梁先生的著作重新整理,交由中华书局整体出版。文集之一、二、三,是将分别曾由中华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三家出版的论文集以及一些未刊稿重新编排,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是:明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这样的处理较以前单纯以论文集命名的方式更显主题明确。两部名著:《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收入文集之四、之五。将未刊之梁方仲先生《中国经济史讲义》和《读书札记》整理出来,分别列为文集之六、之七。对难以收入三个主题中的文章,归入之八杂稿中。梁集共八种。
  • 小腆纪年附考(上下)

    作者:徐鼒

    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   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   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   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句,可据他本及小腆纪傅订正者依此。赤敢决定者,仍予存疑。   五,原书以干支纪日,今悉注阴历日次,并注公元于原纪元之下,以便省览。
  • 罪惟录

    作者:查继佐

    这是一个王朝的余音,这是一个书生的抵抗。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明朝大势已去。这一年,一个书生举起了笔。此后经年,江山易色,生灵涂炭。国破家亡,而史不可亡,铁笔如椽,汗青心祭,洋洋百卷,有明二百余年数千人物是非功过,怆然笔底。 《罪惟录》,原名《明书》,为明代史事纪传体史书。《罪惟录》的史料,有作者亲历者,有耳闻于当事人者,亦有采自庄廷鑨《明书》以及明纂国史和实录者,多有清廷官修正史所未录者,于史迹人物,亦有品评臧否,可谓存心之作。 该书写成后,即复壁深藏,秘不示人,冀以免祸。原 稿涂抹殆遍,不可卒读。辛亥革命后,始见于世,藏于吴兴刘氏嘉业堂。1931年,张宗祥借得嘉业堂所藏原稿加以校补,原稿《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重新厘定后共一百零二卷。1936年,商务印书馆据该藏本影印出版,收于《四部丛刻》三编中。 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将《罪惟录》点校排印出版,在四部丛刊影印本的基础上又补校了一些内容,并对原书的个别错简进行了修正。本次出版,以本社原有排印本影印,并修正若干文字错漏。
  • 石匮书 石匮书后集

    作者:张岱

    《石匮书》二百二十卷,亦名《石匮藏书》,明末张岱撰。本书为张岱利用家藏数据所著纪传体明史,起自洪武,迄于天启。《石匮书后集》六十三卷,记载崇祯朝及南明史事。张岱,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生于仕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先辈均是饱学之儒,博通经史。张岱亦将修史视为其毕生使命,《石匮书》及后集,是他最重要的史著,历时几三十年始成。成书之日,明朝已经灭亡,因名为《石匮藏书》,以表忠于前朝之意。本书是有关明朝的重要史料之一,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资参考。
  • 明代政治史(上下)

    作者:张显清,林金树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其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新旧矛盾的斗争既紧张又充满着张力。一方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另一方面是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初步觉醒。这充分展示了政治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本书作为明代政治史专著,把当时的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的重大变革中,并以此为背景,用翔实的资料、宏大的篇幅、全新的视角、公允的立场,全方位、多层次地考察了时代的阶级结构、国家形态、政府机构、官僚管理、法律制度、政治改革、党派斗争、民族政策、对外关系、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通过进代政治运作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书倾注了八位国内明史专家的心血,他们磨剑六年,爬梳剔抉,秉承历史学家的良知和严谨的学术风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明代社会政治画卷。
  • 逆臣录

    作者:(明)明太祖(敕录)

    本书是所谓“蓝党”近千人的供辞,每份供辞前对招供的姓氏、年龄、籍贯、身份以及与蓝玉的关系都做了简明介绍。
  • 长安客话·酌中志

    作者:[明] 蒋一葵,[明] 刘若愚

    《长安客话》记述了北京明代地方历史和地理沿革,全书共分八卷,内容包括:皇都杂记;郊炯杂记;畿辅杂记;关镇杂记;边镇杂记。 《酌中志》记述了明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并进行说理申冤以自明,由崇祯二年至崇祯十四年陆续写成这一部颇具特色的明代杂史。
  • 皇明通纪

    作者:[明]陈建 著,钱茂伟点 校

    《皇明通纪(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是嘉靖时代著名史家陈建撰作的一部明史专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通史著作。著名史家谢国桢先生在《增订晚明史籍考》中称:“明代史学,自陈氏《通纪》流传宇内,人各操觚,遂成一时风气。”该书是明代优秀的历史叙事作品,其特点是:思想性强,主线明确;叙事生动,对话相对较多,可读性强;评说恰如其分。因而,成为中国史学名著之一,受到《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的大力推荐。该书原版第一次标点整理出版。自隆庆五年(1571)通纪板遭禁毁以来,原版流传甚少,目前仅有一部原汁原味的嘉靖原刻足本存世。《皇明通纪(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即据此整理而成。《通纪》以单刻本形式整理出版,这在出版界是第一次。《通纪》的学术价值、阅读价值巨大,是图书馆必藏、明史爱好者必备史学名著。
  •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作者:陈江

    想知道明朝中后期的江南生活是怎么样的吗?看看本书吧,它搜集、采录了相当丰富的资料,除正史外,广涉方志、笔记、文集、碑刻、民歌、戏曲、小说、俗谚等等,尤其对诗文戏曲、民谚俗语、世俗出版物的发掘、借助相当成功。著者力图凭藉委婉曲折的文采,娓娓动听的陈述,凸显社会生活各个侧面的具体情景,正反兼顾,间参考辩。 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以“长时程”的历史标尺,考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藉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演进轨迹,其重要意义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向已无懈可击。当我们斤斤于一事一物的描述时,固然为人们了解这些历史现象提供了方便,却万万不能忽略了纷繁复杂的表层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被掩盖着的深层意义。尤其是,当我们试图就某些历史事实推衍出一段统一的地直线行进的历史序列时,切不可忘却,整体论认知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全书搜集、采录的资料相当丰富,除正史外,广涉方志、笔记、文集、碑刻、民歌、戏曲、小说、俗谚等等,尤其对诗文戏曲、民谚俗语、出俗出版物的发掘、借助相当成功。著者力图凭藉委婉曲折的文采,娓娓动听的陈述,凸显社会生活各个侧面的具体情景,正反兼顾,间参考辨。
  • 走进晚明

    作者:商传

    晚明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曾经发生了社会转型的萌动,这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一次从社会经济到思想政治文化的全面变化,传统的专制政治统治松动,社会生活空前繁荣,社会风气也随之而变,出现诸多近代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传统政治体制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官僚集团的贪腐导致国家权力异化,加之小农经济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形成的社会竞奢纵欲思潮与人文精神的缺失,不良社会风气盛行,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历史机遇,并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作者以宽广的研究视野和辩证的分析方法,引用多种史料,以史解史,揭示了晚明社会转型变化的实质,将一幅生动、清晰的晚明社会和政治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对晚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