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评论

  • 阿克瑟尔的城堡

    作者:(美)埃德蒙·威尔逊

    本书是威尔逊陆续发表在美国《新共和》杂志上的一组研究现代主义作家的论文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本但却影响深远的文学批评著作。在本书中,威尔逊研究了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发展,分析了该运动对20世纪六位著名作家——叶芝、瓦莱里、T.S.艾略特、普鲁斯特、乔伊斯、斯泰因的影响。本书被认为是研究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里程碑式的文学理论著作。
  • 给理想一点时间

    作者:刘瑜,闾丘露薇,杨恒均,柴静,鄢烈山,加

    《给理想一点时间》一书,是凤凰网博报2011年度博文精选集,书中精选两岸三地、海内外近70位博主的佳作,是凤凰网博报编辑部从近万篇推荐博文中精选出,根据文章观点质量和网友点击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优中选优。书中文章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得博文选集。
  • 音乐事情

    作者:网络与书编辑部

    ● 黎锦晖与何日君再来(郝明义) 什么人参予了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 什么人参予了最早也最长寿儿童刊物的编辑与出版? 什么人写了第一出儿童歌舞剧? 什么人早期大力推动音乐的数字简谱? 什么人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 什么人写了近代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 音乐创作人访问:罗大佑 将来的墓志铭,你希望怎么写你自己? 这个问题我想过,应该很简单,「这是一个以旋律表达生命的人」,类似这样。旋律对我来讲是最重要、最不能放弃的…… ● How to Write a Song (雷光夏) 那一年的夏之末,那确实是新旧世纪明显展开交替的时间引发点。台风将来的前夕,黑夜城市似乎飞起的错觉,创作音乐的工作室里是谁不小心洒出了油画用的松脂油……岛屿上短暂秋天将来的湿度包围,嗅觉上则充塞植物再制品的醚味。 ● EL AMOR BRUJO爱情魔术师(成英姝) 我让A坐在摄影棚的高脚凳上头,背景用的是蓝色,我本来想选白色,但是后来我觉得蓝色比较好。 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打算拍照,可是我还是决定让他坐在摄影棚。我们只是随意聊天。他现在在一个公立机构的游泳池当救生员,这是一份临时工…… ……
  • 叩问存在

    作者:仵从巨

    捷克人说,米兰·昆德拉不太像捷克的本国作家,捷克作家哈谢克与赫拉巴尔的文字都是在啤酒馆里写出的大众语言,而在昆德拉的作品里却充满了沉重的思想与法国式的哲学。 一样的经典不一样的解读。 名家眼中的昆德拉的世界。在仵从巨、余中先、周国平、王东亮、北野的引领下,穿越昆德拉经典文本。
  • 红楼十二层

    作者:周汝昌

  •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作者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鲁迅并非一位有体系的,甚至也不是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发展’也并非顺着一条从社会进化论到革命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路线。在我看来,他是一位高度‘思想化’(intellectualized)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内心的鬼)转化为艺术的意义结构(structuresofmeaning),这种意义结构是决不能肤浅地仅仅理解为抽象的‘革命意图’的。鲁迅最终完成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使命,经历了许多的考验和错误,“他的心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的以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一次又一次灵魂探索为标志的心理危机的过程”。书名中所使用的“铁屋”隐喻,是一个双重隐喻,既指中国社会和文化,是鲁迅所反抗的古老社会与传统的象征,也指鲁迅本人复杂的精神状态,那存在于其心底深处的绝望与期待。 这种充满矛盾与悖论的鲁迅形象,建立于作者细腻入微的文本分析。作者把鲁迅作品置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之中来审视其作为艺术家的独创性,说明在前人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文学传统中进行创新的努力,才是鲁迅的“现代”和“伟大”之处,也才是鲁迅的现代性之所在。李欧梵认为鲁迅的文学创新及其深刻的“现代性”与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不可分割,甚至对西方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也由此而触发。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与其说体现于象征、反讽、叙事等形式层面,不如说体现于这些形式层面所表达的主观的内心的精神活动。因此,李欧梵对鲁迅作品的文本分析、对鲁迅复杂精神世界的探寻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即以《野草》而论,以往论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中的抑郁情绪,而李欧梵却认为《野草》是一次形式试验与心理剖析的完美结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对《野草》各篇相类形象的细读,李欧梵寻绎出文本背后的意蕴,以求重建作者叙述的寓意:诗人的内心自我正处于矛盾绝望之中,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但他又意识到,在其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没有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亡与坟。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诗人的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当他到达最黑暗的底层时,他在每一极找到的都是虚空;就在这最虚无的时刻,他决定依靠着从身内看向身外,依靠着确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走出这绝境。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中的形象,也就是鲁迅在小说散文中一直着力描写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鲁迅自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这个清醒者面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意义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悲剧性的情境。对于孤独者来说,空虚与充实、沉默与言说、生长与腐朽、生与死、明与暗、过去与未来、希望与失望,永远处于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和对照的永恒链环中:腐朽促进了生长,但生长又造成腐朽;死肯定了生,但生也走向了死;充实让位于空虚,但空虚也会变成充实。这种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正隐喻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心理的绝境。李欧梵所揭示的鲁迅的矛盾与悖论,已越来越为后来汪晖、钱理群等人的鲁迅研究所印证,这一切都是由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所决定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出鲁迅一种深刻的内省精神或自我意识,意味着鲁迅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悲剧命运的洞察,标志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绝望、反抗、悲剧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达到的充分自觉。中间物意识更是一种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自我要求,就是鲁迅所说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人把自身投入了必然的历史进程,既然是“必然”或无可选择,那么即使是“绝望”也无碍于人坦然地走向未来(汪晖语)。《铁屋中的呐喊》及其后来者所重塑的鲁迅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而深刻的鲁迅,怀疑、否定、探索、创造、自我牺牲、矛盾痛苦,这一切才共同构成了鲁迅基本的历史文化品格和实践性品格的精神现象。
  • 梦想的权利

    作者:[法] 加斯东·巴什拉

    梦想,就是在黑夜中寻找精神光明。 沉思,就是在孤独中感受灵魂升华。 只有善于梦想和沉思,才能产生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梦想的权利》汇集法国著名哲学家巴什拉在1942—1962年间撰写的一些评论文字,分为艺术、文学、梦想三个部分。这些文字无论是涉及莫奈还是夏加尔,巴尔扎克还是艾吕雅,都呈现出对想象与反思的称颂,是巴什拉从科学立场出发所书写的“想象现象学”。
  • 诗性的寻找

    作者:刁克利

    本书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了二十余部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名著,点评了十几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深度挖掘他们的创作秘密,建立起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了文学理解的视角与空间。 作者分别从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文学的期待和理解等论题,梳理了我们与文学的缘分。书中深入《白鲸》、《红字》、《简•爱》、《呼啸山庄》、《一位女士的画像》、《儿子与情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了不起的盖茨比》、《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等文学经典的创作与欣赏,既有创作上的指导,又有助于培养读者以作家和批评家的角度欣赏作品。
  • 梁羽生闲说《金瓶梅》

    作者:梁羽生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属于最有争议的古典小说。一代“武侠大师”梁羽生先生在小说创作“封笔”后,转而以持续五百多天的专栏,点评《金瓶梅》,其史识、学识、文学观及审美意识,就在这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挥洒出来。例如,梁先生细致分析了武松杀人的变态心理与行为,认为武松也还是有“阴暗面”的“英雄”,即属发人之所未见;虽然《金瓶梅》终场诗曰,“楼(孟玉楼)月(吴月娘)善良终有寿”,但梁先生分析,吴也不是正面人物,识破作者的反讽手段。继鲁迅、毛泽东之后,梁羽生对《金瓶梅》在世道人心上多有阐发,评弹有据,条分缕析,时有令人豁然之见解。
  • 夜无虚席

    作者:张永义

    这本随笔集以涓涓细流般的温暖笔触,逐篇评述了斯特恩、福楼拜、科塔萨尔、卡尔维诺等众多西方一流作家的创作生涯。全书共分五辑,风格细密地描绘出英、美、法、俄、拉丁美洲等不同语种和地区的文学图景,对于二战之后的小说家和获奖作品尤为关注.无论梅勒、福尔斯、图尼埃、昆德拉这样的文坛宿将,还是翁达杰、麦克尤恩、村上春树等新生力量,连同《暗店街》、《玫瑰的名字》、《香水》、《奥斯卡和露辛达》等惊世之作,在千余幅精彩的图片和上百条书目单的映衬下,五彩斑斓,尽收眼底。附录部分则记述了作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典诗词的一点偏见和私爱,或褒或贬,不留情面。
  • 笑书神侠

    作者:孔庆东

    央视十套《百家讲坛》重点推荐!  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已在亿万华人的心中生根结果,但一直为主流文化和正统学术圈所排斥。作为“金迷”,人称“北大醉侠”的孔庆东,曾在数以百计的大学、媒体及公共场所举办关于金庸的讲座,还将金庸讲到了韩国、新加坡。本书即他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所做的金庸系列讲座的讲演槁,同时还收入了他解读金庸的精髓;堪称集长成之作。  这个人,自称“长得像东北胡子”,或者像“抗日联军”,十年前他初登北京大学讲台时,学生们竟以为走来一位“电工师傅”。  这个人,曾以令人“笑喷”的《47楼207》等绝妙之文享有“北大醉侠”之美誉。2003年西岳秋风中,他与金庸大侠等“华山论剑”成为流传江湖的一段佳话。  2005年伊始,他又数度出现在CCTV“百家讲坛”上,讲金庸小说,讲中国武侠,同时也“夹带”出他自己的故事……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

    作者:王国维,周锡山

    本书收齐《人间词话》的各种版本:手稿本,定稿本,未刊本,删改本、选本和通行本,及通行本中的附录本。本书将以上诸本作了汇校,以方便读者阅读和思考。注解部分有人名的介绍和词话中引及的诗词原文及其难点的解释,向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知识。汇评部分涵盖20世纪的诸家评论,将精彩的有独到见解的评论收集在一起,便于读者参考和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 达·芬奇解码

    作者:(美)马丁・伦恩

    《达・芬奇解码》的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因为它像夺人心魂的动作大片,而是因为丹・布�激发诱引读者从全然陌生的角度,去观察那些以往接受并熟知和“真情致理”。这样一来,他当真是大吊多数的胃口,更让他们据有关人士掩卷之时感到好奇欲望并未得到满足,这里足以让人你得到.
  • 怕是风流负佳期

    作者:侯虹斌

    张生好色、莺莺多情、红娘想做“二奶” 一次艳遇,改变一生 重温爱情史上最有名的一场艳遇,领悟人间男女的情感法则 麦家、王晓渔、周可、黄仕忠等推荐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最有名、流传最广的戏曲,讲的是一个穷书生爱上宰相女、经过种种波折、最后高中状元并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的故事,一次艳遇,改变一生。《西厢记》本身是一部奇书,曾有评论者称为“读《红楼梦》之前必先读西厢”,古往今来众多文学大家如金圣叹、钱钟书、吴晓铃等,都对此极为推崇。《西厢记》堪称中国古代爱情的经典读本,可与西方人的《罗蜜欧与茱丽叶》相提并论。 本书作者,怀着一颗女性的敏感之心,和独有的知性与激情,对《西厢记》作了深入的解读。全书读来才情十足,妙语佳句随处可见,对爱情、生活、世情都有很独到的感悟,读西厢,其实也是在读现代人的情感法则。 全书分三篇:上篇,读西厢故事,欣赏西厢文字之美,体会西厢旖旎的爱情风光;中篇,细读西厢中的人物,尤其张生、崔莺莺、红娘,他们的心事和爱情;下篇,现代人读西厢引出的感慨。
  • 蓝调百年之旅

    作者:(美)古拉尔尼克 等

    《朗朗书房·音乐坊:蓝调百年之旅》:马丁·斯科塞斯等七大导演诠释人类的灵魂之乐。
  • 重点所在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重点所在》延续了桑塔格一贯的敏锐和视角的多元,在她这本最新的论文集中,她的目光投向了现当代的重要诗人、作家、戏剧家、舞蹈家,以及各种类型的艺术、文学形式,由于其独特的敏锐性,使得她的文章的意义不局限在某个领域,透过文章本身,我们看到永恒的人性,永恒的正义感,永恒的批判精神、永恒的激情以及永恒的冷静。
  • 黄金档

    作者:李星文

    《黄金档:温暖中国人心灵的40部电视剧(1979-2009)》是一部中国电视剧历史的传奇,也是一个“中国梦”的传奇。李星文的文笔潇洒自如,写法从容不迫,讲述格外生动有趣,他以三十年来一个个电视剧台前幕后故事的叙述,重新梳理了我们的“记忆”,呈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电视剧的大量直击式历史“现场”细节,让许多今天的超级大腕的前世今生都栩栩如生地得到了描写。李星文用他的刻苦和才气,为我们娓娓道来,重新“打捞”出历史的种种隐秘故事,让我们身临其境,再次重新回顾我们自己的历史,一同重温我们一路走来所享受的乐趣、所追求和希望的美好的一切。
  • 影像中的司法

    作者:徐昕

    本书共收录有关法律与电影的影评和专论58篇,诸如《圣皮埃尔的寡妇》、《因父之名》、《失控的陪审团》、《大长今》、《少数派报告》、《完美世界》、《暴劫梨花》、《国家公敌》、《西部往事》、《永不妥协》、《亡命天涯》、《三岔口》、《可可西里》、《法官老张轶事之养老树》、《警察故事》、《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所评论的影视作品的内容与法庭、审判、律师、司法制度相关。   本书通过感性与理性、法律与影像的有机结合,在影像的流动中展示了法律和司法的“实践”,使读者在休闲娱乐中轻松掌握法律知识。
  • 发烧碟中碟

    作者:张扬

    碟海茫茫,浮游其上。如何在第一时间里寻觅到最值得欣赏,值得珍藏的影碟? 资深电视栏目及电视剧策划人、影评人、编剧及专栏作者张扬,以他畅达的文笔描写中透着分析、评析中央带叙述、寓哲理于形象,深入而又浅出的“知性”文字,抒发对四十部中外精彩电影的真切感受: 《在她的开始,是你的结束》、《情节的发动机》——结合影片说情节安排和发展; 《腾出心来造心房》——讨论表演和明星崇拜; 《一部会让你中毒的电影》——论说好莱坞黑帮片; 《最后三声枪响》——分析人性; 《心灵的暗流》——从一部心理片出发谈人类共同心理; 《东方哲学的形象阐释》——与读者聊如何在电影中表现哲学思想; 《这边看过去,那边望过来》——探讨空间对人心理作用; 《上天堂和下地狱》——从《朋友》说朋友; 《大卫和史迪》——比较电影《爱失禁》和《教育别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