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资本主义

  • 审美资本主义

    作者:奥利维耶•阿苏利

    在工业国家,个人品味与消费行为密不可分。享乐的工业化使奢侈品高于必需品,感性高于理性,诱惑高于判断。然而,品味并非资本主义开发的新领域。 早在欧洲的封建时代,宫廷贵族们就已发展出一种以闲逸和品味为特征的生活方式,以好的品味作为彰显与提升其高贵身份的标准。宫廷朝臣之间的这种竞争关系是否就是自由主义最早的先声?如果说品味的基本价值是所谓经济意义上的非生产力,那么,工业生产如何能够将品味转化成消费增长的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在于使美观、愉悦等非必需的产物转变成可以衡量、可以交换并能够覆盖社会生活大部分领域的价值。本书证明,审美资本主义的博弈超出了纯粹感官享受的范畴,审美之战已经成为工业文明社会里经济战争的核心。
  • 资本论-一九三八年版影印本(共三卷)

    作者:马克思

    《资本论》(1938年版影印本)(共3册)(精装)是我国第一部中文全译本《资本论》的影印本,曾于1938年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本次重版均按照1938年版的原本影印而成。并为每套书制定了唯一编号,装帧精美。由于印量有限,求者居多,无法满足每个需求者,唯有将该书的唯一编号的特性体现出来,以拍卖的方式寻找他的有缘人。此消息一经散出,已经有人以自己女儿的生日、以朋友的生日、幸运数字、纪念日等各种理由订购了许多套。体现出这套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经典魅力。
  • 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作者:安.兰德

    作者曾经请格林斯潘大胆地估算,在他看来,在我们的商业世界里,真正的财富创造者——也就是完全自治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之人——占多大比例。他思考了片刻,有点伤心地回答:“在华尔街——大约5%;在工业界——大约15%。” 如果人类的最高美德是牺牲所有的欲望,人们不得不问:人类如何生存和获得幸福? 你生存的惟一希望就是通过信奉一种理性的、世俗的、自私的选择来挑战这种哲学。 哲学不是脱离真实世界的象牙塔,而是涉及到真实世界各个方面(从日常的商业交易到最广泛的政治学和经济学问题)的现实必需品。没有正确的哲学作为基础和辩护,商品和理念的自由市场将会消失。 《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的出版是为了颂扬世界各地的那些商人,他们深知自豪地捍卫其职业的道德地位之必要性。 本书目录: 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创造财富的品质 一个商人的答案 211条款:律师们违背正义 警告: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可能摧毁你的生命 移民 “尊重自然”的罪恶 医疗保健不是一种权利 商人为什么应该诚信 个人主义:种族主义的惟一对策 受到围攻的华尔街 “购买美国货”有悖于美国利益 美元和枪支 反托拉斯的哲学起源 反托拉斯彻底“回归” 更多的阅读材料 编后记:安.兰德协会
  • 亚当·斯密在北京

    作者:(意)阿里吉

    本书是作者两部早期著作《漫长的20世纪》与《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的续集和延伸,集中论述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成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过程:一个是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世纪计划”的出现与消亡,另一个是中国成为东亚经济复兴的领导者。 本书的主要分析重点是美国和中国,它们是全球变革演进的关键角色。 本书的目的既要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来诠释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从北美向东亚的转移,又要根据这种转移来诠释《国富论》。为实现这个双重目的所做的努力贯穿于全书始终。
  • 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

    作者:(英)锡德尼・维伯

    本书是英国“费边社”理论家锡德尼·韦伯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罪恶的理论性著作。作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贫困、各阶层收入的不平等、个人自由的悬殊,以及道德与社会风气败坏、战争的破坏等大量社会现象的分析,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因作者是那一时代的改良主义理论家,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罪恶的本质。 作者维伯是英国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费边社会主义的倡导人之一,也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工党两次执政时的重要人物,曾广泛研究英国劳工问题,被称为工联主义理论家。本书是作者很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劳动者的贫困、社会各阶层收入的不平等、个人自由的悬殊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道德与社会风气的败坏和战争的破坏等方面,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罪恶。
  • 资本主义的起源

    作者:厉以宁

    《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模式。新的研究方法是:把封建社会分为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把封建社会中的异己力量分为体制内的异己力量和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把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并以此对资本主义起源作出解释。新的理论模式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体制是刚性体制,在这种刚性体制下出现了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和体制外的权力中心,从而导致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因此,西欧的资本主义是原生型的资本主义。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因民情不同,历史发展有异,所以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也各有特点,在这些地区所形成的资本主义都属于非原生型资本主义范畴。
  • 资本主义的代价

    作者:罗伯特·巴伯拉

    华尔街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伯拉在本书中对今天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做出了极为详尽的诠释与独到精辟的分析,并告诉人们如何在不伤及产业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有效应对由市场经济内生性缺陷所导致的、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动荡。作者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分析模式,既包含熊彼得“创造性毁灭”的思想,又融合了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智慧。 简要目录————————————————————— 第1部分 繁荣的代价 现代经济循环的重要特征是资产价格上升和盲目信贷引起的流动性过剩。华尔街是资产泡沫持续膨胀的打气筒,加之美联储加息、遏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最终引发了经济衰退。 明斯基模式才能拯救未来 盛衰循环背后的“黑手” 海尔和汉娜的豪宅之梦 虚幻世界的理性居民 熊彼特与“创造性毁灭” 货币政策:人之过还是模式之错 第2部分 曾经的美好时光:1985-2006 80 1985-2006年这两个十年,美国的通胀率、失业率以及工业产值增长都显得非常温和。经济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大平稳”,而华尔街称之为“金发女孩经济”,意思是不愠不火,平和完美——这通常被认为是美国货币政策的胜利。 第7章 “金发女孩时代” 81 第8章 东亚奇迹之海市蜃楼 91 第9章 世纪之交的美丽新世界 101 第3部分 新的现实:2007-2008 113 正因为美联储把工作重心全都放在了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上,才使得华尔街借机翻云覆雨,利用减息周期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制造更为严重的过剩。 第10章 冒险的代价实在太低 114 第11章 真正的债主是中国 126 第12章 大平稳时代的终结 134 第4部分 为21世纪重塑经济学理论 142 20年来自由市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普及,使得主流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的经济学家们拒绝承认一条已被验证了几个世纪的真理:非理性投资与鲁莽的金融决策是整个世界经济衰退的原动力。 第13章 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 143 第14章 熊彼特、明斯基——不应被忽视的两位大师 158 第15章 自由市场仍是上上之选 181 附录 一个经济学人的职业生涯 170 译者后记
  • 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作者:泰格,利维

    在70和80年代之交,相继有两本法律史著作出版:泰格和利维的《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977),以及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1983,中译本已由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这两本著作都是以西欧法律系统之形成为主题;都是大量文献实证研究的结果;甚至,它们所追溯的西欧法系渊源与及所列举的一些关键事件也大致相符。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本著作所反映的观念,和所得到的结论却又可以如是之不同,乃至于截然相反。 《法律与革命》是一本六百多页的巨著,书题中所谓“革命”是指11世纪末期由教皇格列高里七世对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所发动的授职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ent),以及由此引发的全面政教冲突。此书的中心论旨(其实更是伯尔曼的划时代创见)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形成,就是由这一争端所触发。在法律上,这争端导致对立双方对法理学的狂热研究,以及对古代法典的大肆搜索。
  • 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格林菲尔德

    《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观点独到,灵感丰富,满足了当前之急需。在一个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忘记民族的起源和遗产,忘记国际竞争的跌宕起伏。格林菲尔德利用有力的对比分析和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有效地提醒了人们,并且阐明了那段历史。
  • 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

    作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Immanuel

    在《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一书中,全球著名学者沃勒斯坦认为为资本主义体系将进入结构性危机阶段,最终走向衰亡;兰德尔•柯林斯着眼于科技更新,推断中产阶级的结构性失业将使资本主义难以维系;迈克尔•曼将资本主义的未来寄予社会民主主义式的改良;格奥吉•杰尔卢吉扬否定了苏氏共产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克雷格•卡尔霍恩则着重探讨未来资本主义出现漫长停滞、改良或被全新制度代替的可能性。五位学者通过调查当下的全球图景,均就资本主义体系是否还能生存下去这一关键问题做出了精彩论断。
  • 资本主义发展论

    作者:[美]保罗·斯威齐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在还没有相当全面而且有分析性的英文论著。本书试图填补这个空白。不过,它既不完整,也不详尽;许多重要的论题完全省去,其他的也不过是略为一提。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它能够帮助人们对一个在已往常遭忽视和浅薄对待的重要社会思想体系有更好的理解。我并未打算在难点上打马虎眼,但是,有些复杂的理论问题,若非看上去和手头的任务直接有关,我也不会特意细加论述。 在全书中,我经常广泛地引用马克思和他的信徒的著作。这无疑是一种笨拙的表述形式,但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不能设想人们都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许多极重要的著作,甚至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也迄今未译成英文,同时,许多有关的书籍和期刊,也只有在较大的图书馆中才能找到。此外,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有很大的分歧,而我又殷切地希望,不管有些读者对我自己的解释有多大的异议,我这些解释总不要给人以胡说八道的印象。引用《资本论》的地方,系取材于芝加哥市的查理士·克尔公司出版的三卷本。我想在所引用的段落中自行简化一些标点,并在几处有脚注标明的地方,改动了译文,以便更精确地表达德文原文的意思。 除了介绍和分析其他作者的观点以外,我还试图解决一些久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并把一些在我看来至今尚未得到充分剖析的问题,也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之内。关于后者,请读者特别注意第十章(实现的危机)、第十二章(长期萧条?)、第十四章(垄断资本的发展)、第十五章(垄断和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和第十八章(法西斯主义)。主题的编排,遵循一定的程式,即从政治经济学的最抽象问题——价值论——开始,依次讲到当前人类社会的一些迫切问题。 在此稿成书的各个阶段上,承我们的朋友和同事厚意,阅读了全部或部分的手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批评和建议。其中,我想特别提起的有:厄里希·罗尔、路易斯·富尔、弗朗兹·纽曼、阿兰·R.斯威齐、罗伯特·K.麦尔登、斯文德·劳尔森、斯丹莱·摩尔等几位博士以及保罗·巴兰先生。我妻马克辛·雅波尔·斯威齐的批评,特别有益,不过她可以理直气壮地责怪我没有自始至终地接受她的批评。我最为感谢的是都留重人博士,我有幸在多年期间内,不仅同他就本书所包含的论题以及范围更为广泛的一些有关问题进行过多次的讨论。都留博士阅读了全部手稿,并在许多地方帮助我在形式和内容上加以改进。我很高兴,能够在附录中列入他对魁奈、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再生产表式的解释和比较。我想,这个附录对经济学家们应是极为有益的。 不用说,对于我所表述的论点,或者分析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上述各人,谁也不负任何责任。 我把鲁道夫·希法亭的《金融资本论》(1910年第一版)一书的几页译文,用“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为题,列为第二附录。在英语国家中,现在流行着这么一种说法,说马克思主义不能理解和预见那些在今日法西斯国家中登峰造极的意识形态倾向。对于这种毫无根据的印象,人们哪怕只从这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名著中摘录一点点,便可加以廓清。 下列出版社,允许自下述各书中引用原文,对此,谨表衷心的谢意: 芝加哥,查理士·克尔公司:卡尔·马克思著《资本论》三卷集;卡尔·马克思著《政治经济学批判》;路易斯·B.鲍丁著《卡尔·马克思的理论体系》。 纽约,麦克米伦公司:莱昂内尔·罗宾斯著《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乔安·罗宾逊著《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纽约,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J.A.熊彼特著《经济周期》,第一卷。 伦敦,麦吐温有限公司;亚当·斯密著《国富论》,第一卷。 纽约,国际出版社:卡尔·马克思著《法兰西阶级斗争》;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1846—1895年,通讯集——选辑与注释》;弗·伊·列宁著《帝国主义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约瑟夫·斯大林著《列宁主义问题》;莫里斯·多布著《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 保罗·M.斯威齐 1942年8月1日于马萨诸塞州 剑桥市邓斯特斋 中译本前言 现在要介绍给读者的这本书——《资本主义发展论》,是美国当代著名左翼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的代表作。 斯威齐1910年生于纽约市,在哈佛大学受完高等教育,193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去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进修(1932—1933年),自此认识到,西方的主流派经济学,无助于理解20世纪的重大事变和社会发展趋势。然而,能够解释这些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在英、美又受到忽视和浅薄对待,这方面的英文出版物也极少。这就燃起了斯威齐要建立“严肃的和真正的北美牌马克思主义”的愿望。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正是由这个愿望所结出的一个硕果。此书奠定了他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地位,也结束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多年教学生涯。虽然此后他也曾应康奈尔、耶鲁、斯坦福、曼彻斯特等大学和社会研究新学院之聘为客座教授,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是1949年创办左翼杂志《每月评论》,任该刊主编至今。 在《每月评论》杂志社,他同几位志同道合者共事,发表了大量揭露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文章和专著,其中最著名的有《作为历史的现在》(1953年)、《垄断资本》(与保罗·巴兰合著,1966年)、《繁荣的终结》(与哈里·麦格道夫合著,1981年)、《革命后社会》(1982年)、《马克思主义四讲))(1982年)。这些论著有非常广泛的影响。鉴此,日本现代经济研究会曾把斯威齐列为自魁奈以来30位大经济学家之一。 在长逾半个世纪的学术研究活动中.斯威齐的兴趣始终集中在两个方面:分析以垄断、帝国主义和世界性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探索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发展论》作为这两个主题的初期研究结晶,对斯威齐的研究方法、立论基础和独创见解,已有相当鲜明的反映。 就方法论来说,此书继承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和看待社会问题的历史(变革)眼光。因此,既遵循《资本论》第l卷所实践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步骤,以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家的积累冲动,又学习《资本论》第2、3卷所更多运用的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分析中纳入先前有意识舍象的某些因素,以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斯威齐认为,通过这方法,可以对马克思来不及分析或语焉不详的问题作出自己的答案。 关于立论的基础,斯威齐在这本书里,确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圭臬,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利润率下降趋势、积累与劳动后备军理论、国家学说、资本积聚与集中学说以及资本主义过渡性学说等等。但同时,他也很注意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者内外部的论争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对垄断资本主义运行的种种观察。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用于介绍、鉴别和评论各种相关的和相悖的学说,并有所扬弃和综合,其中特别受人注意的有:肯定和补充博尔特凯维奇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上对马克思的修正(第七章)、介绍第二国际理论家在“实现危机”和“崩溃”问题上的争论(第十、十一章)、重申罗莎·卢森堡对修正主义的阶级调和论和“议会道路”论的批判(第十三章)以及吸收希法亭关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第十七章第2节)。书中附有日本经济学家都留重人的《论再生产表式》一文,这对读者理解魁奈、马克思和凯恩斯在再生产理论上的相通和相异之处,也有所帮助。可以说,斯威齐是在比较和鉴别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 正是因为斯威齐遵循马克思的方法和基本思路,所以他处身于垄断资本主义大有发展的20世纪,便能联系实际而有相当出色的理论创新。 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中展开得较为深入的是提出一个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危机理论,意谓永不满足的剩余价值贪欲,驱使资本家阶级不断地提高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于是,在消费方面就呈现为:一方面资本家阶级的消费增长落后于全部剩余价值的增长,同时新增积累中工资支付的部分在减退;另方面,消费品的产量却至少是同生产资料投入量同比例增长,结果就有消费量增长落后于消费品产量增长的趋势,迟早便有物价下跌和产量削减的经济危机,或是生产能力长期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停滞;即使存在着抵消消费不足的因素,也未能从根本上将这趋势扭转。这个危机和停滞理论,既不同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讳莫如深的资产阶级的(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论或小资产阶级的(如西斯蒙第)消费不足论,也不同于(多布和普利赛尔等所误解的)单纯利润率下降危机论,更不同于把生产同消费截然分开的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失调论。然而,与资本积累相联系的消费不足,又包容了利润率下降的因素,也体现了一种比例失调,所以,在斯威齐看来,这个危机理论既可以把散见于《资本论》各卷而看似不同的马克思的种种言论统一起来,又可以避免马克思主义者们各执经典一词而产生的混乱。 对于资本积累过程的矛盾分析,又使斯威齐得以在本书中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作出创造性的和细致的描述。他指出,积累是垄断的正常伴侣,因为积累扩大了生产单位的规模,而规模经济效益正是促使竞争走向集中和垄断的基本动因;反过来,垄断把剩余价值从较小块的资本转向较大块的资本,这就提高了积累在一定量剩余价值中的比重。对价格高于均衡值、产量低于均衡值的垄断资本来说,高额利润本已有了保证,现在垄断提高了积累率,有招致利润率下降的可能,垄断组织更不愿意在自己的禁脔内使用其积累,而宁可将新资本投于行业之外或国外的竞争性领域,并且更注意采用节约劳动力的新技术,这就加剧了竞争性领域中利润率下降和消费不足的趋势,即增添了危机和萧条的诱因。斯威齐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有着比马克思和列宁更具体的分析。 由此,斯威齐又为列宁在1916年提出的著名命题“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注入了新的内容。例如,他指出:保护贸易的政策,有时不是自卫,而是进攻,即便利本国垄断资本对外国倾销;资本输出诚然是在国内投资机会不多且民众贫困的条件下进行,但国内投资机会减少和民众贫困又恰恰是由垄断资本的对外投资决策(追求较高边际利润率和减轻国内劳动力市场压力)所造成;帝国主义固有其经济、政治根源,也有垄断资本所歪曲和煽动的民族主义意识在作祟。斯威齐对帝国主义一个特殊形式法西斯主义的剖析(第十八章),无疑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前所未言的;对帝国主义极限(第十七章第6节)的界定,也应该说颇有新意。至于他在书中所展望的资本主义的末日,虽然曾受到很多非议,也未为事实所证明,但总还是一种创见。 由上可见,斯威齐的《资本主义发展论》,虽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副题,却不仅是一本在英语国家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也是用马克思的方法与基本原理解释当代资本主义运行的专著。所以,该书一出版,就受到全世界学者的注意,不但多次重印,且被译成多国文字。随之而来的,当然是纷纷的批评和讨论。抑扬中明辨了许多问题,也留下了未解的纽结。例如,博尔特凯维奇在“转形问题”上的修正,经此书介绍和补充之后,引起了长达20年的论战(有人说这是经济学中一阵“空忙”);书中提出的消费不足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学者中更有多方面的广泛反响,连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莫里斯·多布在为本书英国版(1946年)作序时仍表示对此论有怀疑;书中有谓,由于垄断组织有日益充裕的内部融资,新证券发行将日趋萎缩,产业资本家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将降低,故“金融资本”这个词可以废弃(第十四章末段),对此也有尚未了结的笔墨官司户;还有,对资本主义未来的展望,尽管斯威齐在本书第二次印刷时(1946年)已经改变了初版的一些提法,但基本的观点依然是英美的“和平过渡”,这在马克思主义者中也不易取得共识。 限于“前言”的篇幅和译者的水平,我们不能在这里详尽介绍更多的书评。不过,联系1990年以来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历,不妨再提出两点“马后炮”式的质疑:一是书中所十分强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使用价值的计划生产和境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所显示的优越性和吸引力(第十九章第2节),是否自这个制度建立之日起就是如此,而无须经过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来保持这种优势?二是调整与改革,如果包含有价值规律的利用和某种市场经济的实行,那么,斯威齐在本书中所表述的一个命题——“价值和计划相对立的程度,也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一样”(第三章第4节)是否还能成立? 尽管这本书有这样那样需待商榷的问题,但就其在资本主义堡垒中中肯而透彻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历史功绩来说,和就其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基本观点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成就来说,它都不失为经济学领域中一本值得研读和于人有益的好书。我们正因为这个缘故而乐于接受翻译的邀约,但我们的拙陋译笔可能不足以表达书的精意。不当之处,还望读者高明批评指正。 陈观烈 1993年2月 序 第二次印刷本序 导言 第一篇 价值与剩余价值 第一章 马克思的方法 一、抽象法的应用 二、马克思思想的历史性质 第二章 价值质问题 一、引言 二、使用价值 三、交换价值 四、劳动与价值 五、抽象劳动 六、价值理论中量的方面与质的方面的关系 七、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第三章 价值量问题 一、第一步 二、竞争的作用 三、需求的作用 四、“价值规律”与“计划原理” 五、价值与生产价格 六、垄断价格 第四章 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 二、剩余价值的来源 三、价值的构成 四、剩余价值率 五、资本的有机构成 六、利润率 第二篇 积累过程 第五章 积累与后备军 一、简单再生产 二、积累的源泉 三、积累与劳动力的价值——问题的提出 四、马克思的解答——劳动后备军 五、资本主义进程的性质 第六章 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一、马克思关于这个规律的系统表述 二、起反作用的各种因素 三、对本规律的一个批评 第七章 价值转化为价格 一、问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的解答 三、另一个解答 四、博尔特凯维奇方法的一个推论 五、价格计算的重要意义 六、为什么不从价格计算开始? 第三篇 危机与萧条 第八章 资本主义危机的性质 一、简单商品生产与危机 二、萨伊定律 三、资本主义与危机 四、危机的两种类型 第九章 与利润率下降趋势相联系的危机 第十章 实现的危机 一、比例失调引起的危机 二、消费不足引起的危机 附录 第十一章 崩溃问题的争论 一、引言 二、爱德华·伯恩施坦 三、正统派的反击 四、杜冈-巴拉诺夫斯基 五、康拉德·施密特 六、考茨基在1902年的见解 七、路易·B.鲍丁 八、罗莎·卢森堡 九、战后的各种态度 十、亨利克·格罗斯曼 第十二章 长期萧条? 一、引言 二、资本主义扩张的条件 三、抵制消费不足趋势的各种力量 四、一定是消费不足占优势吗? 第四篇 帝国主义 第十三章 国家 一、经济理论中的国家 二、国家的首要职能 三、作为一个经济工具的国家 四、政体问题 五、国家作用的评价 第十四章 垄断资本的发展 一、资本的积累 二、资本的集中 三、股份公司 四、卡特尔、托拉斯与合并 五、银行的作用 第十五章 垄断与资本主义运动规律 一、垄断与价格 二、垄断与利润率 三、垄断与积累 四、垄断与流通费用的提高 五、结论 第十六章 世界经济 一、总的考察 二、竞争时期的经济政策 三、经济政策的转变 第十七章 帝国主义 一、引言 二、民族主义、军国主义与种族主义 三、帝国主义与各阶级 四、帝国主义与国家 五、重新分割世界的战争 六、帝国主义的极限 第十八章 法西斯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的条件 二、法西斯主义的得势 三、法西斯的“革命” 四、法西斯主义下的统治阶级 五、法西斯主义能排除资本主义的矛盾吗? 六、法西斯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 第十九章 未来的展望 一、自由资本主义改良的前景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没落 附录一 关于再生产表式问题 附录二 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 译名对照表
  • 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里亚·格林菲尔德

    《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回答了一个重大的经济学问题。这是一个无论经济学家,还是经济史学家都还尚未能够予以解答的问题.即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条件)究竟是什么?《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沿用了与马克斯·韦伯那一著名论著同样的书名。在书中,作者集中论述了导致行为发生划时代意义变化的深层动因问题。而正是这种变化,从16世纪起,不断地为一个又一个经济进行了重新定向,使之从生存经济转化为盈利经济,从而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性质。对英国、荷兰、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的经济意识发展所作的详细分析使作者得以证明,现代化的、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背后的动因或“精神”并不是对“理性经济行为人”的解放,而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使大众为了民族的声望而义无返顾地参与了无止境的竞争,并因此导致了经济竞争现象的发生。
  • 资本主义4.0

    作者:(美) 卡列茨基,Anatole Kal

    在这本书中,作者阿纳托莱:卡列茨基回顾了18世纪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并指出三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期内既有的经济秩序看似受到了致命威胁,但实际上那只是资本主义本身在脱胎换骨,变得比从前更为强大。资本主义最近的一次转折性事件是2008年9月15日的雷曼兄弟破产事件,该事件引起了巨大的市场混乱,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紧急援助和政府担保,此次破产必然会颠覆西方国家所有的银行。这次事件也引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四次重大而彻底的转变——资本主义4.0。 了解第四代资本主义对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观点极具争议,内容涵盖广泛,作为全球最著名经济评论员之一。作者阿纳托莱·卡列茨基从历史及意识形态的视角来解析最近发生的金融时事。他描述了这一新的资本主义模式表现出的特点,分析了这一模式与此前所有模式的不同之处,论述了这一模式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对政治、金融、国际关系以及经济策略产生的影响。 当前市场上的此类著作,大多是分析市场,或是分析?该为金融危机埋单。这本书却突破了这类书固有的限制——它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演进历程,一书在手,你可以看清资本主义时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

    作者:[美]杰弗里·弗里登

    本书探讨了20世纪初期全球一体化的黄金时代,1914-1945年各次危机时期全球化的迅速崩溃以及20世纪末重新转向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弗里登敏锐地关注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悉心研究欧洲、北美、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刚刚过去的20世纪,并且地清楚地认识目前的局势。
  • 欲望与利益

    作者:(美) 阿尔伯特·赫希曼

    阿尔伯特•赫希曼代表作品,冯克利根据2013年英文版最新翻译 阿尔伯特•赫希曼是当代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著作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人类行为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对身份认同、忠诚、义务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把此书称为赫希曼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可谓实至名归。 ——阿马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阿尔伯特•赫希曼邀请我们穿过词义变化的迷宫,为反讽而开怀,为危途而担忧,但他不仅与读者对话,他也与古人对话。他一生都在让他的思想先辈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家庭,他习惯于回到它的成员那儿寻找安慰、论题和灵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阅读赫希曼的体验,让人觉得是在观察我们当代一位大思想家与古人的对话。……本书既是对古人之间论辩史的研究,同时也是与打开了通往我们今天道路的古人的论辩。 ——杰里米•阿德尔曼(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赫希曼传记作者)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赫希曼通过对17和18世纪欧洲思想生态的田野式调查,就商业社会在兴起时如何获得道德合法性作出了新的阐释,为资本主义发生学提供了一个更加一般性的视角。 赫希曼发现,在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中,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有关人性这一概念的战争,几百年来,“人被普遍视为一个舞台,上演着理性与欲望之间惨烈而无法预见的战斗,后来则是不同欲望之间的战斗” 。 揭示这场战斗的剧情,回顾有关人性的辩论,就是本书的核心。 赫希曼将这一漫长的战斗描述为一个内生的过程:17、18世纪的欧洲思想家们从欲望中分解出“利益”,使之成为一种不同于其他欲望的特殊欲望,以用这种温和、无害的欲望来平抑和驯化其他暴力、有害的欲望。从而,利益成为沟通、平衡欲望和理性的桥梁,使欲望变成融入“理性”的欲望,使理性成为替“欲望”服务的理性。这种从利益的角度处理欲望的方式,促成了古老的人性论的一次制度主义转折,使得商业社会与资本主义获得了正当性。 阅读本书,就像在观察当代一位大思想家与古人的对话。
  • 历史资本主义

    作者:伊曼努尔・华勒斯坦

    本书的两个部分分别为作者在夏威夷大学政治系和香港中文大学伟伦讲座的讲稿。作者在撰写这本书稿时,是在其已形成完整的世界体系理论之后,因而此书篇幅虽小,但全书各章处处触及到作者多年研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始终关注的一些最敏感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这本书更可谓是进一步研究世界体系理论的入门书。同时,已经阅读过《现代世界体系》等专著的读者,回过头来再读一读这本小册子,也有助于阅读者把握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些关键问题。
  • 漫长的20世纪

    作者:杰奥瓦尼·阿瑞基

    资本主义不断的自我扩张和内部革命,使其自身摆脱了一次又一次内在的危机,使资本获得了不断更新的生命力。从热那亚到荷兰、英国、美国,资本的力量还能维持多久?资本主义还能前行多远?本书对资本主义数百年的扩张历史作了深入且具有说服力的描述。将它与布罗代尔、沃勒斯坦的杰作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
  •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全三卷)

    作者:许涤新,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共3册)》是由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担纲完成的一部重要的、填补空白的巨著。 这部巨著以大量的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真实史料,阐析和揭示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真实历程。不仅向世人昭示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决定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曲折、复杂和必然性;同时,对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更具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 奢侈与资本主义

    作者:[德] 桑巴特

    《奢侈与资本主义》内容简介:对于那些对经济史、宗教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作者桑巴特的著作应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