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读库

  • 匏瓜

    作者:刘勃

    本书是历史写作者刘勃所著的一部孔子传记,也是对《史记·孔子世家》的一次精读。刘勃参照《论语》和《左传》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信息比对,将孔子的人生际遇放置在春秋末期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并展开多重线索的想象与推测,以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孔子的“成圣之路”,为读者理解孔子的选择、思想和境遇开拓出一个丰富的空间,提供了一些既有趣味又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 绘画当为奇迹

    作者:李树波

    《绘画当为奇迹》中描写了八位画家:弗朗切斯卡、勃鲁盖尔、卡拉瓦乔、委拉斯开兹、蒙克、科柯施卡、罗斯科与奇塔伊。八篇文章曾发表于往期《读库》(2007-2012年),这次重新修复图片,增补图注,集结成册。李树波也为本书撰写了后记,讲述她书写这八位画家的初衷。 在李树波笔下,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和天才,而只是些有着平凡心思的普通人。他们的悲怆艰辛里携夹着丑闻与情史,在得到荣耀光环之前也曾踟蹰不决前途未卜。 没有艺术史的帮助,不可能鉴赏一幅画,但却可以窥探一位艺术家。书中描摹这些画家生活的时代和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讲述人,来讲述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绘画史,带来传统艺术审美之外的营养。 书中除了作者细腻的文字,还附有九十九幅插图,生动呈现了八位画家的浓郁之作。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45240520830
  • 各种“主义”

    作者:约翰·安德鲁斯

    你也许相当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撒切尔主义、多边主义。 可你熟悉多纳图主义、越山主义、萨德主义或光线主义吗?这类以(ism)结尾的词汇构成了英语中一支特殊的存在。 用一本书的容量写一类词语。本书作者上下一两千年,极尽搜罗之能事,为我们呈现了英语世界里最高大上的一类词汇 。 这本便携的口袋书,小巧精致,可以在碎片时间轻松阅读。依英文字母排序,四百多个条目,比字典解释长一些,又比百科全书短一些,令人充分了解意思的同时,又有盎然的阅读乐趣。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nyurl.com/n9afn36
  •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

    作者:(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 茶馆之殇

    作者:秋原

    说的既是茶馆,更是茶馆里的人爱说的那些事儿。 《清代旅蒙商述略》作者秋原,讲述真实的老北京茶馆中的世态百相,曲艺行当的创生发展,折射清代到建国前三百年社会变迁。
  • 清代旅蒙商述略

    作者:秋原

    《清代旅蒙商述略》的主角“清代旅蒙商”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最著名的商帮集团——晋商。谈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商贾之道和商人集团,晋商都是绕不开的重头戏。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体制下商业模式和商业体系达到最成熟的时代,也是晋商从事经营活动最广泛,获取商业成就最辉煌的时代。 作者秋原是一位编剧,因自己的血统和职业的敏感,又凭兴趣阅读历史,留意搜集相关资料,写就此书。他说,历史其实是鲜亮且细致的,历史中的人和事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把这些联系尽可能多地找出来,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乐趣。所以他用三十余万字钩沉商贸往事,追溯家国痛史,从前期依附清廷的家族式皇商范氏,讲到后期采取外聘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的“大盛魁”,在史料爬梳中揭开了晋商异军突起的奥秘;复盘晚清晋商新贵乔致庸的“复盛公”与百年老字号“大盛魁”长达半个世纪的商战,重现了一代巨贾的辉煌与落寞;探讨商号之兴衰演变史与清朝国运节奏的关系……视野宏大,细节丰富,努力还原晋商的真实面目,将晋商群体置于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清帝国的扩张与收缩的大历史之中,试图揭示那段历史中的感时伤怀之思与刻骨锥心之痛。
  • 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庄

    作者:(瑞典)卡尔·拉松

    这套作品分为三册:《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庄》专为儿童编辑出版。所选作品以家庭生活、庄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孩子无疑是其中的主角。
  • 中国故事绘本

    作者:项美丽

    这本书事实上是两本小书的二合一,作者都是美国作家项美丽(Emily Hahn)。作为《纽约客》派驻中国的专栏作家,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辗转上海、重庆、北京、香港等几座城市,生活将近九年,对中国有着深入了解。两本小书分别是《中国故事绘本》(The Picture Story of China)和《中国的ABC》(China A to Z),都是儿童绘本,是她为自己五岁的女儿所写,以期她能了解地球另一面那些与其同龄的中国孩子的家庭、学习、日常生活、文化习惯。 这是外国儿童了解中国的入门读物,也是中国读者了解自己国家的“第三只眼睛”,并可以知道外国人如何看待我们。 两本小书历经七十余年,至今读来,依然新鲜别致。
  • 蛮情歌

    作者:高马得

    上世纪四十年代,高马得先生在贵阳生活七年,当地少数民族所唱的情歌给他留下强烈的印象。一九四七年回到南京后,他便创作了一系列情歌漫画,在当时的报刊连载,广受大众喜爱。 一九四九年后,曾陆续出版过部分情歌漫画的作品集,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作品未能公开面世。此次我们征得马得夫人陈汝勤老师同意,将马得情歌漫画作品重新整理出版。应该说,本书是到目前为止,能够比较全面反映马得所创作这部分题材的资料。收入书里的黑白画稿部分,都是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遗憾的是,历经多年,原稿俱已佚失,现有画稿是马得家人从各方搜集的复印件,因此在印刷和制版上有一定难度,我们通过处理,尽量再现出原作“原始又这样现代的漫画语言”、“稚拙又这样诗意的漫画境界”。
  • 水浒人物

    作者:黄永玉

    1988年,黄永玉先生在香港用水墨写意完成了一百四十二幅“水浒人物”画,多年前曾在大陆出版,书名叫《大画水浒》。本次《水浒人物》是经黄永玉先生特别授权,读库对图片进行全新修复整理,附上2002年10月黄老在现代文学馆的演讲完整版,再版发行。 这套“水浒人物”画里收入了一百三十六位水浒人物。傅光明老师说,黄先生用漫画和妙语的方式对水浒人物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可以说是怪生笔端,人物的形、神、貌、相各异。黄老说,“水浒”是一部描写动乱的文学,其中包罗了人情至理,众生行状,画“水浒”是他的一个兴趣,老了画“水浒”,就一边画一边跟画里的人物开玩笑。画这些画也是想到家乡某些有意思的人,或者是以后的经历中遇到的有意思的人,实际上是在替他们画,把自己的想法和书里的想法结合起来,读者需要看看书里的东西才能体会到他为什么会如此画他们。
  • 读库0900

    作者:张立宪/主编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 与此前已经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一样,《读库0900》是自《读库0800》至《读库08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目 录 Part1 三年了 Part2 从0800到0806 Part3 预告片 夏日里的京剧 迷火记 Part4 手记 我们都每天进步一点点 小众 关于校对这件事儿 人人都是总编辑 变与不变 有想法没办法 交代 商业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儿 广告 还要小书店吗? 网上的新出路 所谓慈善 有没有用处? 附录:人间事 蒋韵 Part5 相关人等 舒诗伟 王搏 贺延光 黄永松 张守义 李斌 梁由之 Part6 他们说 放放看《读库》 盛放 流水行云:《读库》 马国兴 七嘴八舌
  • 大自然

    作者:[法]热内·梅特莱尔

    《大自然》系列为自然类绘本,分为三册:一天、一年、一条河,每册均以十二幅全景大图为主体,生动呈现了“一天”中同一处乡间每两小时一变的风景,“一年”里同一处田野十二个月的风貌,以及“一条河”从源头到入海流经的十二处水域。在三册书三十六幅场景间,斗转星移,四季轮回,水流向前。在“一天”、“一年”、“一条河”中生活着近五百种动植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书中给予这些物种生动细腻的特写,图案美轮美奂。 《大自然·一天》由昼夜更替讲起,延时摄影般记录时间的流动。每幅风景中都有作息不同、食性不同的鸟兽昆虫出没。除了动物,画中还有人们在农场和地里劳作。逐帧查看,还可观察到一直在变化的光线、影子和天色。 《大自然·一年》由季节变化讲起,展现大自然的一岁一枯荣。自然这个舞台,每月上演着不一样的剧目:月月有花花不同,鸟儿秋去春来,树叶变绿又变黄,四足动物们繁衍冬眠,都热闹地在大地上进行着。 《大自然·一条河》由水循环讲起,展现水从源头到大海的旅程。书中呈现的 “小溪”“水塘”“沼泽”“湖泊”“大河”“海洋”等十二种水域,每种水域都有适宜其中生长的物种。 这套作品结合知识性和艺术性,既可作为自然科普书籍,用于认识物种了解自然;又可当作绘本,享受超大画幅亮丽的风景,欣赏纤毫毕现的物种,沁人心脾,老幼咸宜。
  • 读Reading

    作者:(法) 玛格南图片社

    这本图册选取玛格南图片社以阅读为主题的历史图片百余幅,作为读库十周年特别纪念,与各位读友分享阅读之美。图片以时间排序,上限始于二战期间,下限终于二十世纪末。书中既有伦敦的流浪汉,又有巴黎的绅士,还有纽约的老者以及秘鲁的摊贩……虽然主人公种族、身份各异,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共同的情感和气质流淌在全书之间。书为圆脊精装,内封用的是红色牛津纹纸,并配了外封保护。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m/reading
  • 破案后

    作者:周翠

    《破案后》辑录了旅德法律学者周翠三篇关于德国刑事司法案例的系列文章——《破案后》、《世纪诉讼》和《冤狱五则》,三篇共七则案例。这三篇文章均在《读库》刊发过,其中几个案件有了新的进展,在单行本中作者也做了相应的增补。 作者梳理了大量相关案件资料,一步步记录下案件审理的进程,让普通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观摩了整个案件的过程;从作者进行的一些必要的文献综述、援引的大量 统计数据和摘译的判决内容中,也能看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司法状况、法官心证的历程、律师工作的背景以及学者思考的维度。 这些司法档案,不仅仅可资法律工作者镜鉴,也可启迪开蒙大众读者。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c.w4002-6070215173.13.N4O7Ee&id=44663244878
  • 读库1100

    作者:张立宪

  • 走街串巷

    作者:贺友直

  • 读库1603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是2016年第三期,共有六篇文章。既有对日本东京独立书店的实地采访,也有对中国“三线建设”的回忆,此外还梳理了萧红的坎坷人生。本期中还关注了哥特式浪漫电影、比亚兹莱开启的书籍插图的黄金时代等。 在大型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冲击下,爱书人吉井忍带着疑问分别走访了日本SPBS、森冈书店、专注于选书的BACH公司以及今野书店,与创始人或店长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的安静坚持让人印象深刻。 艾苓及其母亲姜淑梅均有作品曾刊于《读库》。《毕业生》讲述艾苓的学生们毕业后多般景况,展示普通学生步入社会后,初次品尝生活的苦涩和欣喜。 “三线建设”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内地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和国防建设,继《读库1105》中刊发的《三线人》后,再次聚焦这一特殊年代的特殊事。本篇《三线轶事》回顾四川江油军工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兴衰及三线人的生活起伏,让我们更接近这段历史及一个个活生生的三线人。 王鹤在《落红》里梳理了民国女作家萧红的坎坷人生。萧红以她的敏感性情与虚弱之躯,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或伤筋动骨,或撕心裂肺。 《猩红山峰》一片集心理惊悚、哥特恐怖与诱惑浪漫于一体。洪韵为我们揭示这部影片的多重观影价值,将导演德尔•托罗的制作理念及所隐藏的深度主旨娓娓道来。 比亚兹莱为我们开启了插图的黄金年代。他使出版物可以华丽且廉价,让人们对出版物有了装饰审美的追求。
  • 读库1602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六篇文章。其中,关于罗曼建筑的长文《修道圣所》,配以大量的图片,占掉了本书的一大部分篇幅,此外还有关于程派的影像记录,关于全年龄动画的一些事实,关于公司合营的一些历史档案,科幻电影《回到未来》的幕后故事,以及“上班等于上坟”的考古笔记等。 吴钢是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和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之子,同时又是摄影工作者和程派艺术的爱好者,曾在《读库》发表过许多有关戏剧的独家照片。《程门影事》一文展示了他四十多年来拍摄的程派四代艺术家的工作生活和演出,很多都是第一次发表,同时还讲述了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1956年初,兰州传统的水烟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实现了公私合营,经过赎买、理顺人事、投入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措施,水烟这个古老的甘肃特产在新社会新制度下焕发了新的生产面貌。作者陈晓斌将偶然流落民间的几份老档案整理成《公私合营》,让人们了解和反思这段历史。 比萨斜塔,因为它的斜反而闻名于世。由比萨斜塔开始,擅长将庞杂资料铺排得有序又恢宏的建筑史诗作者王南老师,一点一点为读者勾勒出“罗曼建筑”——这个西方建筑史上最为多变和庞杂的篇章。这篇《修道圣所》里还细述了中世纪修道生活的多个侧面,没有太阳的罗曼世界,这些多姿多彩的修道院建筑,更像是群星闪耀的壮丽星空。 2015年10月21日,国内外媒体纷纷大做文章,因为这是“回到未来”回到的那一天。如今,时光倒流四十多年,徐蕴亮在《〈回到未来〉制作记》里重新梳理这部经典科幻大片的制作过程,发现其戏剧性绝对不亚于一部电影。 考古工作者郑嘉励用他每天“上班就是上坟”的日常,给读者带来几个“读书只是一部分,田野才是更大舞台”的鲜活例子,读墓志、读死人,也这么有意思。 国内外动画片到底差距在哪里?国外动画片,为何成年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看出深意从头笑到尾?而为了规避“儿童不宜”和可能受到惊吓和不良影响的画面,制作者给家长给出了什么样的观影指南?《全年龄动画的秘密》里汇总了多方看法,文中不给观点,只给事实,看人家怎么做的。
  • 为人文教育辩护

    作者:[美]法里德·扎卡里亚

    想要过好日子其实不难。先上大学,然后再退学。白天学计算机科学,晚上编程。开一个科技公司,然后迅速上市。要是你不喜欢冒险,那就学电子工程。 在技术和全球化主导的时代,基于技能的学习为主流社会所推崇,而以开放的心态来追求知识,则被看作是没有前途。在无数人向着中产精英的道路奔跑时,本书作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却站起来挥起了人文教育的大旗。 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叫作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等。对于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争论,其实已经持续了很久,相关的问题还有: 大学教育还有它的必要吗,职业学院是不是就已经够了? 把人文教育视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还是目的自身? 慕课(MOOC)能走多远,将最终取代课堂学习吗? 面对这些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作者法里德并没有展开艰涩的学术探讨,而是由自己从印度到美国耶鲁读书的经历讲起,用对话式的口吻,平实幽默的语言,追溯人文教育的起源和演变,激辩人文教育的争议、困境和意义。
  • 农禅寺:水月

    作者:王南,袁牧

    《农禅寺:水月》是姚仁喜“堂奥”建筑系列丛书第一本(第二本为《乌镇剧院:并蒂》),介绍的是台北法鼓山农禅寺,亦名“水月道场”。由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姚仁喜依圣严法师所嘱于2006年-2012年设计建造。他用简约且精炼的手法回应了圣严法师的“水中月,空中花”的六字任务书,完成了“水月道场”,即农禅寺。 姚仁喜以“堂奥”二字,叙述他对建筑设计及意境的追求。书中对农禅寺的建筑形态进行深入剖析,并加以评述,附有大量图纸和建筑图片。整本书既从建筑专业的角度介绍建筑作品本身,又全面揭示农禅寺从构思直至建成的一系列“因缘和合”。 两位建筑学者王南和袁牧对建筑师本人的采访有助于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师姚仁喜特别为本书写了序言,阐述他对建筑设计及意境的追求。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cn/RL2Vh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