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陈乐民

  • 莱布尼茨读本

    作者:陈乐民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博学多识,勤于探索,著作等身。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涉猎之广、思考之深,是相当惊人的。他的哲学思想招来后世的众多毁誉,但无人能否认他从希腊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特别是笛卡尔哲学,到18世纪德国哲学的传承之功。 本书主要集中选辑了莱布尼茨哲学的主要论述。包括“单子论”体系、自然哲学、认识论、对中国的认识四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莱布尼茨哲学的整体轮廓,把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论点和这些论点形成的过程,都一一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 在中西之间

    作者:陈乐民

    陈乐民(1930—2008)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原欧洲学会会长。 “陈乐民作品”凡九册,整合收录了作者主要的文章随笔、学术专著及译著。 此次出版的《欧洲与中国》、《敬畏思想家》、《读书与沉思》、《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四种为文集,以十余部已出版的作者自编、他编文集为主体,按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递次编订。 即将出版的专著部分五册,根据内容及写作思路对零散的单行本进行了适当整合:《戴高乐撒切尔夫人》、《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附《东欧剧变和欧洲重建(1989—1990)》)、《20世纪的欧洲》(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莱布尼茨读本》(附《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 欧洲与中国

    作者:陈乐民

    陈乐民(1930—2008)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原欧洲学会会长。 “陈乐民作品”凡九册,整合收录了作者主要的文章随笔、学术专著及译著。 此次出版的《欧洲与中国》、《敬畏思想家》、《读书与沉思》、《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四种为文集,以十余部已出版的作者自编、他编文集为主体,按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递次编订。 即将出版的专著部分五册,根据内容及写作思路对零散的单行本进行了适当整合:《戴高乐撒切尔夫人》、《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附《东欧剧变和欧洲重建(1989—1990)》)、《20世纪的欧洲》(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莱布尼茨读本》(附《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 西方外交思想史

    作者:陈乐民

  • 欧洲文明扩张史

    作者:陈乐民,周弘

    本书是欧洲文明史领域资深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共12章, 分“中古欧洲”与“近世欧洲”两大部分。 作者凭借广阔的学术视野,在以5~19世纪欧洲文明的起源、发 展、扩张为纵向,以欧洲文明的内涵(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哲学等)为 横向的历史坐标中,用中国学者的眼光描绘出欧洲文明的扩张性的历 史进程:古罗马帝国的征服战争、日耳曼的民族迁徙、法兰克王国的兴 起与分裂、地中海商业文化圈的演变、北欧人的移民与扩张、十字军运 动与军事商业僧团、斯拉夫人的流动、大航海、商业革命以及殖民扩张 等。同时对诸如欧洲联盟的历史渊源、东欧何时落后于西欧、巴尔干民 族矛盾的历史成因、基督教及其宗教战争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中国何时 落后于欧洲等读者关注的问题,作者都有独到见解。全书史论结合,不 仅对研究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亦适于喜好欧洲史的一般读者阅读。
  • 20世纪的欧洲

    作者:陈乐民

    20世纪以来,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 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 《冷眼向洋》书系从19世纪留给人类社会的问题谈起,讲述百年间美国、欧洲、俄罗斯走过的不同道路,这三块地区的经验,都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书系没有拘泥于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单纯叙述,而是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入手,透过沉浮兴衰的现象,深入探讨对20世纪历史走向起重大影响的精神、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增补修订版添加了许多重要内容,既有对历史的进一步追溯,又有当代新的发展,但初版的基本取向不变。 “全球化”在20世纪浮出了水面,但它绝不是一片芳草蓝天;在这看不到尽头的进程中,到处都是荆棘丛生——人类还远没有达到有能力“自治”的境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眼看世界,心想中国,作者没有须臾离开对中国命运的关注,让历史告诉当代,让世界映照中国,作为参照,引人深思。
  • 欧洲文明的进程

    作者:陈乐民,周弘

        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想说明欧洲文明是在怎样的历史人文条件下成长、发展和向外扩张的,从而探讨欧洲文明的特殊成因和内涵,以作为加深了解我们自己的参照。今天的世界是越来越连成一片了,了解别人几乎是剖析自身的必要条件。
  • 戴高乐 撒切尔夫人(陈乐民作品)

    作者:陈乐民

    夏尔·戴高乐,是当代法国的伟人,也是20世纪接触的国际风云人物。⋯⋯要了解戴高乐其人,必须了解“民族”这个概念在他一生中所具有的分量。可以说,他无时不把民族振兴的大业当作第一位的问题,把法兰西的民族命运同个人的前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族主义的戴高乐哲学的核心,抽调 了“民族”这个基本要素,也就无所谓人们习称的戴高乐主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个女人,又有一个“铁夫人”的绰号。女人而“铁”,又当了首相,这岂不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么?⋯⋯本书的重点放在撒切尔夫人从事政治生活以来的年代,特别是她出任首相以后七八年来制定和推行国内外政策的主要政务活动。她是个很有特色的当代政治家,要想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历史,是不能绕过这个“撒切尔时期”的。
  • 敬畏思想家

    作者:陈乐民

    陈乐民(1930—2008)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原欧洲学会会长。 “陈乐民作品”凡九册,整合收录了作者主要的文章随笔、学术专著及译著。 此次出版的《欧洲与中国》、《敬畏思想家》、《读书与沉思》、《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四种为文集,以十余部已出版的作者自编、他编文集为主体,按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递次编订。 即将出版的专著部分五册,根据内容及写作思路对零散的单行本进行了适当整合:《戴高乐撒切尔夫人》、《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附《东欧剧变和欧洲重建(1989—1990)》)、《20世纪的欧洲》(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莱布尼茨读本》(附《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 读书与沉思

    作者:陈乐民

    陈乐民(1930—2008)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原欧洲学会会长。 “陈乐民作品”凡九册,整合收录了作者主要的文章随笔、学术专著及译著。 此次出版的《欧洲与中国》、《敬畏思想家》、《读书与沉思》、《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四种为文集,以十余部已出版的作者自编、他编文集为主体,按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递次编订。 即将出版的专著部分五册,根据内容及写作思路对零散的单行本进行了适当整合:《戴高乐撒切尔夫人》、《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附《东欧剧变和欧洲重建(1989—1990)》)、《20世纪的欧洲》(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莱布尼茨读本》(附《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 一脉文心

    作者:陈乐民

    陈乐民先生(1930—2008)属于这样一代人:出生于民国时期的旧式家庭,接受过传统的蒙学教育,长大后进入新式学堂,经历新思潮洗礼。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之时,他们刚好大学毕业,怀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向往步入工作岗位,投身祖国建设。比起之前较早的一代,他们在青年时期的人生选择更紧密地与国家需要相连;比起“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他们又多了一分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惦念。 1953年起,他长期担任新中国的外交“公务员”;后又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所长,二十年间写出《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等多部专著,开创中国的“欧洲学”研究。在女儿眼里,他西化得很,法语地道,英语流利,可以不打底稿临时用法语发表长篇演讲;喜欢吃牛排、奶酪,爱喝红酒、咖啡,吃顿好西餐舒心得很,自称全“盘”西化。但同时,他又完全沁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看的是世界,想的是中国。满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精通京戏,爱听昆曲,唱起老生韵味十足;他最大的梦想或者说是幻想是哪辈子家中能有套二十四史。他用毛笔对抗数码时代,我们的电脑不断更新换代,他的桌面上则是永远的纸墨笔砚,始终一管毛笔,一面著书立说写欧洲,一面写字作画。他的书桌上经常是一摞原文欧洲文史哲,一摞线装古书。就连他的文风和眼光也是交替变换的。 这本小书,将更多展现出陈乐民先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相浸的一面。陈先生并不是书画家,书画只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著书立说之余,他坚持用毛笔在陋室书巢中挥洒出一方书画天地,这些字画太过属于文人画的理想——“自娱”,以至于其中许多连家人也未尝见过,直到他过世整理遗物,大家才连连惊叹,他究竟是如何从读书、思考、写作、疗病的缝隙里挤出时间,留下如此多墨迹。我们从中遴选部分,并不单纯是从艺术角度(事实上,陈先生本人对他的这些字画并不满意,也绝没有想过要拿来出版),而是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现出一个人——他的人生际遇,他的志趣胸襟,他的思索与抗争,以及他对祖国和家人无言的挚爱,谨此表达我们对这位老人的追思与纪念。可以说,陈先生的心路历程在他那代知识分子里是有代表性的,从这些书斋字画中,我们看到一辈人正在远去的身影,但愿他们不是真的走远了。
  • 文心文事

    作者:陈乐民

    中西两大文明,都是异质奇珍,各有殊功,比优劣极易失之浅薄,或单凭比较者的本人好恶;比相同,则难免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在这部文集里,作者将以其哲人般的睿思,带领我们一起品评中国文学,回顾中西交流的历史,探询哲学在历史中的作用,为我们寻找中西相交之途径指出了一点线索。
  • 学海岸边

    作者:陈乐民,资中筠

  • 欧洲文明的进程;对话欧洲

    作者:陈乐民

    我在少年时期,即有一种印象,欧洲是个很小又很远的地方。法国诗人瓦莱里曾叹惜说:“欧洲只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块小海角呵!”然而这“海角”十分美丽而富饶,是一片生长着鲜花绿草的花园。尤其在精神领域里,这“海角”从来都是人文荟萃之所,世世代代聚集着那么多有世界影响和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科学家、诗人、音乐家、画家⋯⋯每个世纪都向人类贡献出许多“精神精英”。 研究欧洲文明的发展史时,每每有一种很深刻的印象,她是那样阶段分明而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时代变化的轨迹、频率十分清晰;把欧洲文明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凸显出来,可以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我以为这当是我们治欧洲史的用心所在。
  •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作者:陈乐民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是欧洲学大家陈乐民的遗著。收录了作者晚年病中随笔、日记及生前文章,披露作者病中所思:疼痛的感受、对时事的忧思、对启蒙的思索及对个人心路历程的总结,淋漓展示一位知识分子的拳拳之心。是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发声。 常说“述而不作”,我是“述多于作”。近几年,耳聋日剧,与人交流困难多多,“述”也难了,但是思想却还活跃,于是“想”(或曰“思”)多于“述”了。思想如同散云,风一吹就散去了。如果打算留住这些散云,就只有把它们“书”下来。这就是“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的由来。——《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 陈先生不爱高谈阔论,不像有些恃才傲物的学者喜欢把持“话语霸权”,他总是言简意赅、平静沉稳,但讲出的道理却令人深思与难忘。我要冒着片面与偏颇的风险说,陈先生在告别人世前留给我们的一份思想文化遗嘱,就是伸张、捍 ——徐友渔 “阅读陈乐民”在某种程度也就是阅读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思想;阅读时代的方方面面;阅读人们一直想厘清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在时代大潮中的纠葛缠绕。——雷颐
  • 在中西之间

    作者:陈乐民

    本书带有思想自述的性质。作者将自己半个多世纪来家庭教育、求学、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以及主要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娓娓道来,并不时融入当时和现今的思考,犹如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发人深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学者的精神风貌及所处时代的特点。
  • 对话欧洲

    作者:陈乐民,史傅德

    《对话欧洲》主要内容:两位学者在平时的读书、写作生活中,向以挖掘史料、独立思考为乐事,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审视、批判自己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在此,他们带着各自的观点、问题与疑惑,闲聊历史上的欧洲或中国。闲聊跨越时空,远眺17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围绕着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两大主题,聊及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市民文化、宗教、民族、市场经济、革命、政党、全球化等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人物……
  • 启蒙札记

    作者:陈乐民

    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作者在卷首语中写到:“至此,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何谓启蒙?作者引领读者去探求启蒙的历史过程、了解思想家的代表、反思中国的启蒙。在今天人们对“启蒙”的理解五花八门的时候,看看这部小书,会有新的心得体会。
  • 欧洲文明十五讲

    作者:陈乐民

    《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陈乐民,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同源而分流,有批判、有扬弃,但在批判和扬弃中有创新。从15世纪以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自由民主理念的从胚胎孕育到发芽和生成,这条道路在”精神的历史“里可谓历历在目。